第7课时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 格式:pptx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3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案一. 教材分析《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了解天气的变化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地观察和记录天气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天气,并教会他们记录和整理天气信息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了解天气的变化和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整理天气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了解天气的变化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整理天气信息,并能够发现天气的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天气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和记录天气。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天气观察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天气信息。
2.准备天气变化图片或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的变化。
然后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天气现象?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观察记录表的使用方法,并示范如何记录天气信息。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并记录下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并记录天气信息。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天气信息,并进行讨论:天气信息应该如何整理?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天气的变化?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天气现象。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这次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前期观测记录的一次系统整理和升华,也是对我自身教学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提升。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气日历的整理和分析,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能够通过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来分析和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
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认识到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统计图表来整理和分析数据,并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天气情况的解释。
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展示与交流:通过小组展示和班级展览会的形式,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天气日历,并学习其他同学的记录方法。
这种互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2.分工协作:在统计天气信息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分工协作,每位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统计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3.引导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交流,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由于学生使用的观测工具较为简陋,且观测技能水平有限,导致部分观测数据存在误差。
未来可以考虑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观测工具,并加强观测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一些重要内容讲解得不够深入。
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3.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统计和分析数据时遇到了困难。
章节测试题1.【答题】天气日历包括()、()、()等方面的天气信息.【答案】风降水量气温【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天气日历.【解答】天气日历包括风、降水量、气温等方面的天气信息.故此题的答案是风、降水量、气温.2.【答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测量天气特征用到的工具有()、()、()等.【答案】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测量天气特征的工具.【解答】测量天气特征用到的工具有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等.故此题的答案是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3.【答题】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天气日历.()【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天气日历的概念.【解答】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天气日历.故此题是正确的.4.【答题】学会使用天气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天气日历”.()【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制作天气日历.【解答】我们学习使用天气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天气日历”.故此题是正确的.5.【答题】对天气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天气变化.【解答】对天气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故此题是正确的.6.【答题】一个地方一周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答案】×【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气候.【解答】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故此题是错误的.7.【答题】下列谚语中预示即将下雨的是().A.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B. 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C. 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天气现象.【解答】A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表示天上的云彩一片一片的,像鱼鳞一样,天气就会晴朗,光照就很好,谷子不用翻就能晒好了;B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
上端小钩所指的方向便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联,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C云往南,水涨潭是说要下雨了,水涨满潭;云往西,披蓑衣是说要下雨了披上蓑衣;选C.8.【答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 空气的流动B. 温度的变化C. 太阳的光照【答案】A【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风.【解答】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选A.9.【答题】“今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这句话描述的是()A. 气象B. 天气C. 气候【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天气.【解答】“今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这句话描述的是天气.选B.10.【答题】“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这句话描述的是()A. 气象B. 天气C. 气候【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气候.【解答】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这句话描述的是气候.选C.11.【答题】我们把每天记录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______。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分层次同步练习班级:姓名:同学们:练习开始了,希望你认真审题,细致做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练习。
祝你收获满满,学习进步,榜上有名!一、填空题1.制作,是我们长时间坚持观察记录天气的好方式。
2.气象预报:明天金华阴有小雪,气温3℃—11℃,北风3级。
在这则气象预报中,包含的天气信息有、。
3.右图是小科记录的2023年1月19日的天气,这一天的天气是,小科用小风旗测得的风向是,风速等级为。
他还测了当天9时的气温(如右图),气温为。
4.通过对中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可以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5.我们在制作天气预报时的步骤是(填序号)。
①数据收集②发布天气预报③天气会商④生成数值天气预报⑤气象员做出预报二、判断题6.利用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我们可以了解一段时间内的降水情况。
()7.制作天气日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8.我们应该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9.天气现象可以从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方面描述。
()10.《气象科技小报》要写些同学们想要了解的知识。
三、单选题11.关于制作天气日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每天都要安排成员进行记录B.要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观察天气C.周末和假期可以不用进行记录12.在观测记录一个月的天气活动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观测B.尽量每天在不同地点进行观察记录C.遇到恶劣天气,应该停止观察记录13.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请出行车辆注意安全”,明天适合的活动是()。
A.晒被子B.室外打羽毛球C.室内看书14.小科在整理天气日历时,不能记录在“我的天气日历”中的是()。
A.台风B.四季如春C.雾霾15.在做天气日历时,下面做法比较科学的是()。
A.忘记记录时后面补记一下B.相同天气可以不记C.记录时分类别记录详细四、综合题16.天气日历。
(1)根据表格回答,1月1日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当天的天气是。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材简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
本节课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
探索板块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具有一定规律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
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
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
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晴天,4天少云,6天阴天。
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学生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的观测,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并分别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这节课将根据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关于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对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通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能力。
三年级孩子对于长期进行观测有一定的实际难度,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收集到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测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科学探究目标: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科学化的信息记录和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记录、整理、分析能力。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1.各组分析数据材料,统计地区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包括气温、风向、降水量、云的变化等。
2.小组交流,相互合作,整理数据并总结天气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33.学生分析天气的各个因素变化特点风的变化特点:云的变化特点:气温变化特点:降雨量变化特点:4.学生讨论这些因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活动21.教师提供杭州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各因素变化趋势。
2.教师请同学分享讨论杭州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变化,总结各个影响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变化的趋势。
教师活动31.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以后,引导学生分析风、云、雨、气温的变化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
活动意图说明:提供杭州一个月的图片和数据资料,让学生自己寻找有用信息,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工协作统计天气变化的各个信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索方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学生总结自己一个月以来记录的天气变化情况。
2.小组讨论,天气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对农民伯伯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活动41.教师通过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月以来的天气变化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特别是对农民伯伯的生活造成了哪些3.学生观看视频,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总结这些地方的天气特点。
4.通过视频了解古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影响?3.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方的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4.教师播放并且讲解古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