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课件大全【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25.35 KB
- 文档页数:14
(湘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课件【三篇】导读:本文(湘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零点乐队》】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以台湾民歌《一只鸟仔》为载体,旨在建立一支起点为零的乐队,通过“试奏体验”、“加花添彩”、“登场演练”等三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乐器演奏的全过程,感受器乐演奏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乐器演奏过程中“加花”的含义,能与他人合作,为旋律加花,能在演奏中作“即兴创作”。
2、自制打击乐器,设计简单的节奏型参与伴奏,从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悦感。
3、变废为宝,学会制作一件打击乐器,并能参与器乐合奏。
4、口风琴吹奏练习:《划船歌》,让学生通过作品,巩固吸气点,知道连线、同音反复的吹奏方法。
三、教学设计意图:本单元分为三个层次,两个课时。
(由于想让全班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因此本单元实际授课2.5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是为旋律加花,也是难点。
一是将全曲的旋律,根据需要分合演奏;二是在句逗处进行简单的填空加花,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教师不要讲太多理论。
第二课时:“登场演练”是班级零点乐队组建后的全面展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乐器”,变废为宝,自制一件打击乐器敲打出节奏,以此检验出学生器乐演奏和创编能力,唤起学生学习乐器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发现音乐、表现音乐,热爱生活。
第三课时:继续“登场演练”,让每个同学都有表演的机会。
口风琴吹奏练习:《划船歌》,让学生通过作品,巩固吸气点,知道连线、同音反复的吹奏方法。
四、教学准备: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学生观察身边哪些废品可制成打击乐器,每人自制一件打击乐器,第二课时时带来。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教师用歌声向学生问好。
(二)复习唱歌的呼吸。
(三)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教师用钢琴弹奏两段旋律,让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不同。
以此导入新课内容。
(四)新授“为旋律加花”。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音乐(全)学科:音乐年级:七年级授课日期:月日第一单元歌唱祖国第一课时:彩色的中国教学内容:歌曲《彩色的中国》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歌曲学习并了解歌唱的基本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了解歌唱形式、音阶、调号等乐理常识。
教学重点:1、通过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通过演唱歌曲了解相关乐理常识与歌唱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发音练习及演唱中歌唱基本要求的运用。
教学方法:听唱法、创造式讨论法、启发引导法、指导法、合作法等。
教学用具准备:电子琴、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巩固复习1、歌唱的发声状态: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
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发声练习板书(课件)二、导入课题播放《彩色的中国》课件1、导入:教师展示中国地图中国有56 个民族30 多个省区幅员辽阔地形各异有碧绿的平原有金黄的沙漠有巍峨的高山也有奔流的江河……今天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彩色的中国》也愿同学们能通过学习欣赏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丽走进音乐的殿堂。
下面请欣赏《彩色的中国》2、把握作品主题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彩色的中国》谁能说说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哪一句最能体现歌曲所传达出来的深情3、了解歌唱形式翻开课本第7 页。
歌曲的常见演唱形式有五种分别是独唱、齐唱、轮唱、合唱、领唱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了解一下这五种演唱形式。
再次聆听《彩色的中国》说说这首曲子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齐唱、合唱)4、听辩音阶了解调号(1) 、请聆听教师键盘演示音阶再主音移位弹奏音阶。
请问您先后听到的音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 的位置变化了)(2) 、调号乐谱中标明1 的位置音高的记号叫调号。
一般标记在乐谱的左上角。
例如1=C、1=F、1=G 等。
七年级上册音乐课件【三篇】》、《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金发的珍妮姑娘》、《坎普敦赛跑》、《老黑奴》及《美丽的梦中人》。
尽管福斯特的许多歌很快就流行了,但他不通生意,常被歌曲出版商占了便宜。
如果他早听父母的劝告,他就能谈判到更优厚的版税,并保护他的著作权。
(6)作品特点: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
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7)乐理知识复习:音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
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
(8)乐曲复习(9)《噢,苏珊娜》由作者自撰歌词的《噢,苏珊娜》完成于1847年。
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后,便逐渐风靡全国。
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反思、体会(10)《老黑奴》这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
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
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姊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弟兄摩利逊也已结婚,而且住到了克利夫兰。
事实上,除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之外,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彼得斯堡。
此后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被迫孑然孤身流落到纽约,贫困潦倒,不久就孤寂地死去。
1864年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岁。
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
作者福斯特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老黑奴的去世使作者深感悲痛。
这首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
显然,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以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境遇的哀叹。
这里选用的是轻音乐的改编版。
(11)《噢,苏珊娜》与《老黑奴》,哪一部与课本上的歌曲《故乡的亲人》风格一致?为什么?生:师:引导从节奏、情绪、旋律等方面考虑。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课件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课件一一、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1、给学生安排座位,向新同学提出上课的教学常规,师生共同遵守。
2、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的摸底调查,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3、介绍有关音符的知识,认识音的高低和时值的长短,为视唱教学打好理论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小学阶段各学校重视音乐教育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别较大,同时由于六年级的学生都不上音乐课了,很多的音乐基本知识都会忘记,因此,在第一节课让学生重温音符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重点是要学生掌握音符的高低和时值,能教准确地唱准C大调音阶。
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视唱四、教学过程:(一)组织学生进入音乐室,安排座位。
(二)教学常规讲解,向学生提出上音乐课的要求。
(三)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情况。
(四)认识音符(本环节可以考虑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主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1、音的高低: 1 2 3 4 5 6 7 I2、音名: C D E F G A B C3、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4、音符时值:1 - - - 全音符 4拍1 - 二分音符 2拍1 四分音符 1拍 1 八分音符 1/2拍十六分音符 1/4拍5、回答问题:请说出以下音符的音高和时值,并把它唱出来。
6、划拍唱出以下的音符和节奏 1 3 2 5 ,,,7、视唱以下旋律,要求节奏和音高都要准确。
1=c 1 2 3 4 | 5 6 7 I | 7 6 5 4 | 3 2 1 3 | 5 3 1 - ‖ 1=c 1 34 | 5 - | 6 I 7 6 | 5 - | 1 3 4 | 5 - | 6 5 4 3 | 2 - | 1 34 |5 - |6 i7 6 | 5 . i | 7 i 2 7 | i 6 5 6| 3 2 | 1 - ‖五、小结本课。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课件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学生能对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兴趣;2、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风格;分辨男高音、男低音的音色。
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三篇】一教学内容:1、唱歌教学——《牧歌》2、观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长调民歌《宽阔的草原》、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3、音乐学问——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的旋律形态教学目标:1、自信而有感情的演唱《牧歌》2、了解蒙古民歌的旋律形态,熟悉民族乐器马头琴及其音色。
3、对音乐与地理环境和当地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熟悉和了解。
教学过程:(一)唱歌教学《牧歌》(1)播放歌曲《天堂》片段引入问题及#教案# 导语。
(2)问题:这段音乐描述的是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3)#教案# 导语:这节课我们就来观赏和学习蒙古草原上的音乐。
古诗有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8页,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神州大地——宽阔的草原。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民歌《牧歌》。
(4)播放歌曲《牧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从歌词中找出描绘颜色和景物的词,想一想,歌词描绘了多少景物?表达了歌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教师随伴奏范唱《牧歌》,或依据条件播放《牧歌》,学生小声跟唱。
(6)教唱歌曲《牧歌》两遍。
并演唱《牧歌》简谱。
(二)观赏教学1、观赏无伴奏合唱《牧歌》(1)播放录音,学生倾听,并思索问题:(2)这首《牧歌》与原先播放的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能否听出这首歌是用什么乐器来伴奏的?(3)师:《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刚刚我们观赏的就是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无伴奏合唱可以说是合唱的艺术形式之一。
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人声的不同声部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展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比方我们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一样,但在表现力和表现的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听起来,更易于感受到蒙古草原的宽阔和漂亮。
2、观赏蒙古族长调民歌《宽阔的草原》(1)带着问题观赏《宽阔的草原》(2)问题:这首歌的节拍是怎样的?边听音乐边尝试击打节拍试试。
[ 七年级音乐课件【三篇】] 七年级音乐上册课件【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大的七年级音乐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一、教材说明: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课是一堂器乐欣赏课。
从探索与深化教材改革这个层面而言,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材呈现的方式均与以往有所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比较简洁、明了、新颖,贴近现实。
在教材呈现的方式上,文本只选载了必要的谱例,与之相关的少量插图、配画,以及音乐小博士的提示语。
去掉了概念化的讲授音乐知识的文字和作品简介的文字,给师生创造性开展欣赏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二、教学设想:本课音乐欣赏课,意欲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印象、熟悉主题、交流讨论、小组评价等教学活动。
创设“自主、创作、探究”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人人参与的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领略管弦乐的魅力。
从而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内容说明:本课以《七彩的管弦》为切入点,其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欣赏专题:第一个专题是《乐队巡礼》。
这个专题有两个教学内容,其一,听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段);其二,结合学生对该曲的直接体验,简介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有关的乐器,进一步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
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各组有关的乐器并感受其音色特点这两个知识点,应在听赏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它。
第二个专题是《美的遐想》。
本专题安排了《日出》、《乡村傍晚》两首不同风格的管弦乐曲,作为课内的欣赏作品,其目的是让学生随着旋律的思绪,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运用音乐描绘的《日出》、《乡村傍晚》的景色,体验欣赏标题器乐曲的韵味与乐趣。
四、教学目标:1、了解管弦乐队的分类,认识各组相关的乐器,并感受其音乐特点。
初一上册音乐课件【三篇】【《桑塔露其亚》】教学目标: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初步理解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创造、审美体验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桑塔•露琪亚》,并初步理解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将声乐曲《桑塔•露琪亚》改编成器乐曲。
主奏乐器、伴奏乐器、伴奏音型的选择及组合。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相关船歌的素材2、教学器材:电子合成器、钢琴、黑板3、教学课件:威尼斯风光片背景下的歌曲《桑塔•露琪亚》教学设计:一、设计演唱形式听赏《(男高音独唱)录音,让学生们为这首歌设计一个新的演唱形式。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践活动:按照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实行演唱。
小结:通过上节课学习《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船歌,我们接触到了欧洲的一些船歌,并感受到了它们所具有的维尼斯船歌的风格和特点。
(请学生回忆威尼斯船歌的特点:旋律优美,浪漫抒情,节拍以------为主,节奏富有摇动感。
)船歌的音乐体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但因为民族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以后我们会接触到。
二、将声乐曲改编成器乐曲船歌的体裁最早仅仅声乐曲。
它是由威尼斯船工哼唱的当地的一种民歌——barcarolle演变而来的。
因为维尼斯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是亚德里亚海岸的重要港口,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南来北往的游客和商人很多,威尼斯的船歌也由此得到了发展。
同时,威尼斯船歌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音乐文化,以它为创造素材的器乐曲也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把《桑塔•露琪亚》这首声乐曲改编成器乐曲。
人音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课件【三篇】导读:本文人音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上册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雪绒花》】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影片中的音乐片段,分析体会影片及其音乐,并能了解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2.通过欣赏影片《音乐之声》,能用歌声表达歌曲《雪绒花》创设的意境与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继续培养二声部合唱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感受、表现音乐剧片断《雪绒花》教学难点:感受欧洲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探究音乐对电影情节发展变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电影《狮子王》片段,学生进教室欣赏。
2.教师出示:没有声音只有影象的《狮子王》片段。
3.教师提问:看了没有声音的影片,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再次播放影片〈狮子王〉,同时加配该电影音乐。
4.教师:可想而知,没有音乐的电影是多么的乏味、空洞。
《狮子王》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很感人,画面很精美,而且音乐非常棒。
5.教师:那么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一部电影的歌曲使你记忆深刻,即便是忘记了电影的名字但也还深深地记着电影中的音乐呢?学生列举:……是啊,音乐在电影中发挥着无穷的作用,导演为了更完美的完成一部电影作品,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深专业人事,利用先进的MIDI制作技术,聘请实力歌手,打造出最适合影片内容的音乐及歌曲。
6.现在让我们也作回音乐制片人,咱们也来为影片匹配上适当的音乐。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段音乐要表现怎样的人物形象?(播放《平原游击队》——“鬼子进村”音乐片断)。
7.教师:音乐描写哪类人物形象?学生回答:日本鬼子的形象。
教师:下面我们去看看电影导演给这段音乐配备了怎样的情节和人物。
二.浏览欣赏影片1.教师:播放电影《十面埋伏》、《诅咒》等影片图片以及电影音乐。
让学生们通过视听感受到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表达电影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形象、,渲染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上册音乐课件大全【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上册音乐课件大全【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龙的传人》】课题《龙的传人》课型综合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河山、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演唱和欣赏的活动中表达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学唱《龙的传人》(2)让学生初步认识五线谱,理解音名和唱名的概念。
(3)理解拍号的含义,懂得如何数节拍以及节拍之间的强弱关系。
(4)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提供相应的图片故事,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唱歌比赛等,使学生受到乐曲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实践能力的培养——乐器进入课堂,将竖笛与欣赏相结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简单的乐器演奏世界名曲《欢乐颂》。
4.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竖笛。
布置作业1.竖笛复习:C大调音阶、《欢乐颂》第一声部、《找朋友》、《勇敢的鄂伦春》2.查找有关西洋管弦乐队、西洋乐器的相关知识(包括乐器的分组、乐器的性能、音色、特点等)。
3.分组讨论《龙的传人》的演唱形式。
教学反馈:(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1.1、用提问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展开联想,主动思考问题,较深刻地了解本歌曲的内涵。
2.2、运用实物或学生身边的东西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得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增加。
3.3、乐曲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的唱歌兴趣浓厚,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加深。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反思、体会(在课前5分钟播放流行音乐FALSH版《龙的传人》)——吸引走进教室的学生,预先给他们一个总体印象。
一、复习:竖笛吹奏复习:①让学生用竖笛吹奏C大调音阶与《欢乐颂》、《找朋友》、《勇敢的鄂伦春》。
②对学生的吹奏进行适当的评价(表扬或批评),然后导入本堂课第一个知识点:如何识别音符的唱名和音名(二者的简单概念)。
二、新课教学:(一)乐理知识的讲解1.音名和唱名问题一:什么是音符的音名和唱名?(请学生打开课本NO.5页)师:钢琴一共有88个键,白键52,黑键36,在两个黑键为一组的左边的这个白键我们称呼它为C,从C开始,用七个英文字母表示,排列顺序往下依次为C、D、E、F、G、A、B,它们在钢琴键盘上是循环使用的。
这就是音符的音名。
问题二:如果用唱的话,应该怎么唱呢?就唱成“do、re、mi、fa、sol、la、si、do”,这就是C、D、E、F、G、A、B这几个音的唱名。
2.节拍(请学生翻开课本第13页)师:接下来再学一个新的乐理知识——拍子。
①什么是节拍?师:在乐曲中强弱拍的循环出现而形成的节奏规律称为节拍。
②最常用的节拍分为哪几种?(2/4、4/4、3/4、6/8)。
③每一小节只有一个重拍。
2/4四二拍强弱——一般多用在较为庄严的进行曲,如国歌等4/4四四拍强弱次强弱——一般多用在较为抒情、缓慢的乐曲里面。
3/4四三拍强弱弱——一般多用在比较活泼欢快的舞曲性质的乐曲上。
3/8八三拍强弱弱6/8八六拍强弱弱次强弱弱(二)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
(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图片并朗诵图下文字。
)①“龙”指的是什么?(长城)师: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切入本课正题)②龙的来历:师: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
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③龙是形象:师:龙的形象是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
口角旁有须髯,颔下有珠,他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兴云作雨,降伏妖魔,是英勇、和尊贵的象征。
为此又被历代皇室所御用,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以取得臣民的信奉。
但现在中国民间仍把龙看作是神圣、吉祥、吉庆之物。
龙以它英勇、尊贵、威武的象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
(三)学唱新歌——《龙的传人》。
①欣赏MP3范唱②学唱歌曲《龙的传人》A.轻声地唱,让学生将歌曲旋律与歌词配上。
B.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C.曲式分析——这首《龙的传人》根据旋律情绪的变化可以分为几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两句,海外华人思念祖国,思念自己的家乡。
《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D.分组讨论本歌曲演唱的形式,共同实施讨论后的方案,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③钢琴伴奏,令学生再一次合唱或分小组唱,令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
④总结本堂课上讲的所有乐理知识。
三.总结:歌颂祖国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诗歌、散文、音乐等。
本堂课所学的《龙的传人》充分感受了身为龙的传人的华夏游子那种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思念与眷念的感情。
复习作为一个切入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导学生复习旧的知识,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结合课本的键盘图来讲解,师生互动,有问有答,并且让学生下课后到教室的钢琴上来看看,用实物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要记住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的强弱规律。
结合课本,借用播放幻灯图片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比喻的思维展开想象。
可以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回答接近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合课外景象,借用实际景物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
利用小故事和学生身边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学会唱《龙的传人》,并且能够体会到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
能够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来对乐曲进行曲式分析。
利用分组讨论比赛来调动学生的唱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为学生理顺本堂课讲过的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
点题。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故乡的云》】课题故乡的云课型综合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的要素。
练习竖笛吹奏,能在连贯的乐句中较准确地吹出re、fa、mi三个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的要素。
难点:情感体验思乡之情。
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采用讲授、视唱、欣赏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思乡之情。
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科教师用书。
布置作业:复习歌曲《故乡的亲人》;课下练习竖笛吹奏,学吹《雪绒花》教学反馈:(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学生通过科学的练声法学唱歌曲,感觉有所收效,学习兴趣提高。
再通过比照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音乐感受能力有所进步。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反思、体会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新课教学:1.揭题:师: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第三单元“故乡的云”。
首先,我们先一起来学唱一首老歌《故乡的亲人》。
2.歌曲《故乡的亲人》:(1)欣赏。
(2)跟琴学唱。
(3)作品分析:1851年,福斯特在远离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辛辛那提州工作时,感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借以寄托思乡之情,本曲的歌词也是作者自己填写的。
歌曲的旋律有着浓郁的赞美歌风格,这是因为福斯特自幼喜爱音乐,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这些黑人的宗教歌曲给予他很深印象的缘故。
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四段歌词带有起、承、转、合的意图。
第一乐段比较平稳,第二乐段的首句情绪激昂,出现高潮,接着重复了第一乐段的旋律,感情逐步平静。
全歌旋律朴实、优美,节奏平稳,具有浓郁的赞美诗风格。
(4)歌词“斯瓦尼”的由来:1851年某天,福斯特来到他兄弟的办公室问他,有哪条南方河流的名字叫起来好听,想要用它写到一首新的歌曲里面去,他的兄弟说雅索不错,他说那个名字已经使用过了;然后他的兄弟又建议“帕地”,他回答说他不想要这个名字。
于是他的兄弟走到书桌前取下一本地图集,打开美国的地图,瞧了半天,他的兄弟手指停留在“斯瓦尼”上,那是一条在佛罗里达流入墨西哥湾的小河流,他高兴地记下了这个名字。
这样这首“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美丽的歌曲就诞生了。
指导重点在思念之情的表现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反思、体会(5)作曲家介绍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5─1864)于1826年7月4日生于宾夕法尼亚。
他家里人曾想劝阻他打消对音乐的兴趣,他曾在辛辛那提他哥哥的商店里当了几年记帐员。
但福斯特的音乐天才是压制不住的,他创作了大约二百首歌。
由于受当时流行的化装黑人乐队表演及黑人民歌的影响,福斯特创作了大量的歌曲。
其个最的是《哦,苏珊娜!》、《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老家》、《金发的珍妮姑娘》、《坎普敦赛跑》、《老黑奴》及《美丽的梦中人》。
尽管福斯特的许多歌很快就流行了,但他不通生意,常被歌曲出版商占了便宜。
如果他早听父母的劝告,他就能谈判到更优厚的版税,并保护他的著作权。
(6)作品特点:他的作品结构简单,节奏平稳,音域不宽,材料精练,音调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欧洲赞美歌的黑人民歌的养料,于真挚纯朴中含感伤色彩。
这种情绪既是对黑奴命运的同情,又是他孤身异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7)乐理知识复习:音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进行的符号。
休止符:用以记录不同长短的音的间断的符号。
(8)乐曲复习(9)《噢,苏珊娜》由作者自撰歌词的《噢,苏珊娜》完成于1847年。
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上首次演出后,便逐渐风靡全国。
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分析、评价反思、体会(10)《老黑奴》这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
写这首歌的时候,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