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马哲10年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概念解释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2、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3、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
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①凭借于暴力的强制性来发挥作用;②在整个上层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有三个显著特征: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肯定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第二性的。
有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的结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
4、价值: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2015年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世界历史(马克思)2.斗争哲学(毛泽东)3.时间与空间4.矛盾分析法5.生产方式二、简述题(5题,每题12分,共60分)1.简述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的思想。
2.简述列宁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3.简述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的理论。
4.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作用。
5.简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力的理解。
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试述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科目: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1.逍遥游(庄子)2.万法唯识(唯识宗)3.理一分殊(朱熹)4.经院哲学5.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6.《新工具》(培根)二、简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1.简述王弼的“得意在忘象”思想。
2.简述伊壁鸠鲁伦理学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1.论述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说法。
2.试比较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与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之间的异同。
2016年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含原著)试题:一、简释题(5题,每题12分,共60分)1.辩证唯物主义2.社会存在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国家5.人的本质二、简述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2.简述生产力观点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
3.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4.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5.简述列宁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思想。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述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领域的革命变革。
2.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谈谈你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
科目:中西哲学史试题:一、简释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1.仁政(孟子)2.理一分殊(朱熹)3.《正蒙》(张载)4.充足理由律(莱布尼茨)5.先天综合判断(康德)6.绝对精神(黑格尔)二、简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1.如何理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2.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
2012一1.辩证唯物主义①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2.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接个欧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五种形态则包括: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三种形态则包括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3.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党校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答案:B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A. 形而上学B. 唯心主义C. 对立统一D. 机械决定论答案:C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
A. 纯粹的思维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科学实验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系统性答案:A, B, C5.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人的情感答案:A, B, C三、判断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对/错)答案:错7.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被动的。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和普遍联系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则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9. 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味着任何理论或观点的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能够产生直接的、可以感知的结果。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确定理论的真理性。
五、论述题10.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人民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它帮助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中国人民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99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释题(5×6)1运动与静止2、可能性与现实性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生产力及其特性5、阶级、国家6、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一、简述题(3×10)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主要内容3、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二、论述题(20×2)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正确把握这两者关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5×8)1、仁政(孟子)2、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2、民胞物与(张载)4、大同(康有为)5、爱和恨(恩培多克勒)6、两种灵魂(特勒肖)7、绝对统一(谢林)8、依赖感(费尔巴哈)二、论述题(4×15)1、王夫之“能必副其所”的认识论思想2、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3、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
4、黑格尔关于矛盾的学说。
199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释题(5×6)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2、循环论与直线论3、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4社会条件5、社会经济形态6人民群众、杰出人物一、简述题(3*10)1、辩证思维的实质2、真理性与人民生的一致3、社会规律即“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二、论述题(2*20)1、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2、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中西哲学史:一、解释些列名词、概念的含义(5*8)1、任势(孙子)2、参验(韩非)3、三统三正(董仲舒)3、实测(严复)5、原子(德谟克特利)6、偶性(霍布斯)7、知觉(休谟)8、理性(康德)二、论述题(5*8)1、张载的“民胞物与”的社会思想2、叶适的社会契约论3、卢梭的社会契约论4、黑格尔的真理观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联系、发展2、共性、个性3、自由、必然4、地理环境5、社会意识6、科学二、简述题(3×10)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3、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物”三、论述题(2×20)1、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5×8)1、原子(伊壁鸠鲁)唯名论2、“白板说”(洛克)3、“规定即是否定”(斯宾诺莎)4、和与同(史伯)5、中庸(孔子)6、循理而举势(《淮南子》)7、体用一源(二程)二、论述题(4×15)1、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2、谈谈对下面一段引文的理解并做评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
2010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一、概述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是备受考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答案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考试。
二、政治理论1. 试题一根据“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分析以下观点的正确性:观点一: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观点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答案解析:观点一:正确。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
观点二: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并非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 试题二根据我国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分析以下观点的准确性:观点一:党员和党的组织必须始终保持高度一致。
答案解析:观点一:正确。
我国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中,党员和党的组织要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的关键。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试题一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公民基本权利:A. 实施国家统一制B. 参与国家管理事务和社会事务C.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D. 私人财产权答案解析:A. 实施国家统一制是社会制度层面的原则,并非公民的基本权利。
B. 参与国家管理事务和社会事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C.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D. 私人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因此,正确答案为A. 实施国家统一制。
2. 试题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国家的根本任务:A. 维护国家安全B.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C.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答案解析:A. 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
B.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
C.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
D. 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
因此,以上选项均属于国家的根本任务。
政治理论》考试范围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总的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这就是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1)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把世界上各种现象划分为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哲学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就不能不回答两者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回答和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一定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违心注意的唯一科学标准。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区别所在;(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外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2、生产方式3、劳动价值理论4、意识形态5、新经济政策二、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1、“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含义。
2、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共性。
3、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4、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国家形式的思想。
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1、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缺陷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疏导方针2、社会控制3、无意识教育4、主观世界5、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二、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用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这个载体?3、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及其特点。
4、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运用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三、论述题(2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结合现实,试述如何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简释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2、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3、新民主主义理论4、科学发展观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二、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统一性。
2、列宁晚年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所作的有价值的思考。
3、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010年应试精华考研政治选择题必考500题精选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3.中国古代哲学家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
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这是: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
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 剩余价值论B. 阶级斗争理论C. 辩证法D. 科学的实践观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A. 实践B. 运动C. 静止D. 时间和空间9.主“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A. 时间B. 空间C. 绝对运动D. 相对静止11.发展揭示了新代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A. 变化B. 增加C. 创新D. 运动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 形而上学的思想C. 诡辩论的思想D. 唯心主义的思想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对抗性和兼容性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A. 形而上学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辩证法的观点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B. 纯粹偶然的现象C. 人的主观错觉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200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试述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原理并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认识。
2: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共党史1:试评近年来党史学界的陈独秀研究。
2:试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的进程及其启示(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谐社会目标、小康社会目标)20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主要内容及现实启示。
中共党史1:试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
2:试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体制根源。
20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启示。
2:谈谈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中共党史1:试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
2:试析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举起的原因。
20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2:试论邓小平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中共党史1:论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特点。
2:评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我国农村改革。
20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超越。
2:试谈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及启示。
中共党史1:试论延安整风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影响。
2: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历史经验。
200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试述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2:试述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及现实启示。
中共党史1: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的理解。
2:试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终止的原因。
20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试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2:试述列宁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想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不定项)1、物质的本质属性是什么?(41)客观实在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3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哪种原理的要求?(51)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根本要求。
4、意识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8)阶级性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里?(5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什么?(56)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7、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63)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部分;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管理等构成生产力系统的非实体性要素。
8、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什么?(63)生产力9、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属于什么观点?(69)唯心史观、非科学的观点。
10、商品的二重性指什么?(76)使用价值和价值。
11、劳动的二重性指什么?(7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79)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
13、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什么?(9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
14、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96)市场联结功能、信息传递功能、资源调节功能、利益激励功能、奖优罚劣功能。
(即:ABCD)15、在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里?(99)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自从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三,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四,公有制经济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中,这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是()A.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B. 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C. 系统性、理论性、完整性D. 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A.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B.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C. 封建主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D.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兴起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A. 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社会主义C. 辩证法、阶级斗争、社会主义D. 辩证法、剩余价值、社会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 揭示世界的一般规律B. 指导人类改造世界C.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D. 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重要意义。
2.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B4. A5. B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主张用哲学武器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自然科学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基础。
考研真题汇编之一: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2010年真题)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答案】A 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2009年真题)A. 理论联系实际B. 解放思想C. 实事求是D. 与时俱进【答案】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因此,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只是实事求是,不包括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故只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所有理论的精髓,不能选A、B、D选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真题)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答案】D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01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真题(703)
以下题目六选五
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根据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原理,阐述我们今天应怎样时间科学发展观。
3、试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4、怎样理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集中体现。
5、试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
6、结合我国的国情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03)
1、依据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阐述我国应怎样实践科学发展观。
2、试述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3、联系我国实际分析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4、试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考研马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B. 哲学史上的一次变革C. 哲学史上的一次转折D. 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是()。
A. 科学实验B. 社会生产C. 社会实践D. 社会生活答案:C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是()。
A. 无产阶级的斗争B. 资产阶级的斗争C. 农民阶级的斗争D. 知识分子的斗争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C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C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在于()。
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考研政治真题之马哲部分2009一、单项选择题: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 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 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 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3. 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4.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 自由理性的外化二、多项选择题:17.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18. 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19.“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2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4.“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5.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D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二、多项选择题:17.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AB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1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D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1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ABC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20.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2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AB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2007年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5.货币的本质是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6.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A.形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B.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D.形成垄断地租的超额利润7.作为商品的资本是A.商业资本B.借贷资本C.产业资本D.流通资本8.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1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20.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21.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无关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22.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A.提高剩余价值率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D.节省不变资本考研政治马哲部分——详解20091.答案A解析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型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标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2.答案D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能给人们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选项;3.答案B解析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的构成及它所体现的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其他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等等社会关系,作为社会有机体的“血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选项;CD两项所说的内容也是建立在这个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故排除;4. 答案C解析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属性,但人突破了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所以A不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要真正达到对于现实的人的认识,应该深入到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选项,B错误;D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17. 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本题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突出信心的重要性,B选项突出恐惧作为一种感觉对主体的影响作用,C选项本身表述存在错误,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同时产生的,D选项突出知难则不难,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选项;18. 答案ACD解析本题题干说明我们在实现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条的理论的约束,是对于理论的批判继承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且要求我们要关注民生,关注基层群众需求,就是关注基层群众生活实践的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选项;19. 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人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物化,它运用于生产过程就会加快生产发展的速度,提高生产的效率;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本题中,手推磨、蒸汽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由于它们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分别产生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所以,AC正确,B选项明显错误,科学技术不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科学技术是间接的生产力,不是自主性力量,自主性力量只能是运用科技的劳动者,D选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C选项;20. 答案ABC解析华罗庚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可以推出正确答案是A选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和B选项“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价值体现为个人为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这里的归宿是最终目的的意思,因而C选项正确;D选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明显错误,应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20081.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解题思路点拨紧扣题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两组核心概念,就很容易排除干扰项选D;为了快速解题,本题也可以从易于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两个概念入手,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相关知识链接作为唯物主义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基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诞生的,又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哲学的全面的清算和批判的继承,它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物质世界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改造的对象,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反地,能动性原则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2.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时间还具有相对性这一特点;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比较简单,抓住关键信息句“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就知答案为相对性,而不是别的,故选C;相关知识链接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3.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特性;解题思路点拨本题不难,将学员和企业家的话进行对比,重点把握企业家话中的含义就可知道实践高于理论的关键所在就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选项D正确;相关知识链接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4.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功能;解题思路点拨同样,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句“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就可以很容易得知答案是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可见,回答问题,不管是材料分析题还是选择题,紧扣关键信息句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知识链接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信息功能;文化传递社会经验,从而维持社会历史的连续性;2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规范人的行为,使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人;文化造就每一代人,每一代人又创造和丰富着文化的新的形式,从而推动着人的发展,人是文化的存在物;3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人类社会就是在基本需要初级需要——文化活动模式——新的高级需要——新的文化活动模式的不断循环中进步和发展的;4认识功能;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和规范;文化的认识功能表现为文化扩大人的认识的主体性,使主体由个体提升为“类”;文化提供人的认识背景,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文化还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5.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工人劳动时间的划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解题思路点拨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和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自身的价值,这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故D正确;相关知识链接1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那部分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则是指工人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花费的那部分时间;2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3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的经济规律;17.答案AB考点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题思路点拨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热门考点,一般来说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本题C、D明显错误,分别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和“依附于自然”两组关键词;相关知识链接从表面上看,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及参考答案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答案】A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答案】C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答案】D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答案】C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99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释题(5×6)1运动与静止2、可能性与现实性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4、生产力及其特性5、阶级、国家6、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一、简述题(3×10)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主体认识能力及其主要内容3、历史过程中的自发性与自觉性二、论述题(20×2)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正确把握这两者关系对现实的指导意义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5×8)1、仁政(孟子)2、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2、民胞物与(张载)4、大同(康有为)5、爱和恨(恩培多克勒)6、两种灵魂(特勒肖)7、绝对统一(谢林)8、依赖感(费尔巴哈)二、论述题(4×15)1、王夫之“能必副其所”的认识论思想2、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3、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
4、黑格尔关于矛盾的学说。
199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简释题(5×6)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2、循环论与直线论3、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4社会条件5、社会经济形态6人民群众、杰出人物一、简述题(3*10)1、辩证思维的实质2、真理性与人民生的一致3、社会规律即“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二、论述题(2*20)1、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2、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中西哲学史:一、解释些列名词、概念的含义(5*8)1、任势(孙子)2、参验(韩非)3、三统三正(董仲舒)3、实测(严复)5、原子(德谟克特利)6、偶性(霍布斯)7、知觉(休谟)8、理性(康德)二、论述题(5*8)1、张载的“民胞物与”的社会思想2、叶适的社会契约论3、卢梭的社会契约论4、黑格尔的真理观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联系、发展2、共性、个性3、自由、必然4、地理环境5、社会意识6、科学二、简述题(3×10)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3、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物”三、论述题(2×20)1、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5×8)1、原子(伊壁鸠鲁)唯名论2、“白板说”(洛克)3、“规定即是否定”(斯宾诺莎)4、和与同(史伯)5、中庸(孔子)6、循理而举势(《淮南子》)7、体用一源(二程)二、论述题(4×15)1、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2、谈谈对下面一段引文的理解并做评论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
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
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它的时代。
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
如果它的理论确实超越时代,而建设一个如其所应然的世界,那末这个这种世界诚然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他的私见中,私见是一种不结实的要素,在其中人们可以随意想象任何东西。
上述成语稍微变更一下就成为Hier ist die Roser,hier tanze[这里就有蔷薇,就在这里舞罢。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3、孔子的理想人格论。
4、魏晋玄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基本观点199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实践2、系统3、否定4、生产方式5、社会革命6、道德二、简答题(3×10)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2、内容与形式及其辩证关系3、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三、论述题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意义2、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哲学根据和现实意义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5)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2、以无为本(王弼)3、新故相除(王安石)4、道德革命(梁启超)5、逻各斯(赫拉克利特)6、前定和谐(莱布尼茨)7、人是机器(拉美特利)8、二律背反(康德)二、论述题(3×20 选做三道)1、荀子的认识论思想2、张载天人一气的本体论思想3、试比较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异同4、根据下段引文,谈谈你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学说的理解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实体性自身既包含着共相(或普遍)或认识自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作为知识之对象的那种直接性。
……而且活得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他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的过程或者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对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所以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统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就是他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20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非决定论2、扬弃3、反映论4、社会规律5、社会共同体6、宗教二、简答题(3×10)1、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2、本质和现象及其辩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三、论述题(2×20)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及其现实意义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当前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1、仁政(孟子)2、以名举实(后期墨家)3、虚壹而静(荀子)4、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刘禹锡)5、理念(柏拉图)6、教父学7、偶性(霍布斯)8、绝对理念(黑格尔)二、论述题(3×20,任选三道)1、戴震的“人欲即人性”的思想2、孙中山的物质、精神观3、斯宾诺莎的自然观4、费尔巴哈论宗教的本质200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意识的本质2、度3、假象4、经济基础5、国体、政体6、意识形态二、简答题(3×10)1、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3、社会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三、论述题(2×20)1、试论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2、试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发展为主题和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5)1、保民而王(孟子)2、效验(王充)3、理势合一(王夫之)4、唯生论(陈立夫)5、无限(阿那克西曼德)6、影像说(德谟克利特)7、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洛克)8、物自体(康德)二、论述题(4×15)1、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2、程颐的“体用一原”的思想3、评述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在伦理学观点上的异同4、马克思为什么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6×5)1、哲学2、客体3、系统4、否定5、生产方式6、社会意识形式二、简答题(3×10)1、哲学的基本问题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三、论述题(2×20)1、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试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哲学基础。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5)1、反者道之动(老子)2、克己复礼(孔子)3、白马非马(公孙龙)4、一物两体(张载)5、理念(柏拉图)6、经院哲学7、自因(斯宾诺莎)8、定在(黑格尔)二、论述题(3×20)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3、韩非的法治思想4、范缜的形神观及其意义200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5×6)1、世界的统一性2、人民群众二、简答题(5×12)1、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3、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论述题(2×30)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10)1、“离坚白”(公孙龙)2、虚壹而静(荀子)3、理一分殊(朱熹)4、理存于欲(戴震)5、实体(亚里士多德)6、奥康剃刀7、白板说(洛克)8、二律背反(康德)二、论述题(2×35)1、如何理解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学说200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5×6)1、实践的唯物主义2、社会心理二、简答题(5×1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2、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三、论述题(2×30)1、运用社会结构理论阐述我国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中西哲学史一、简释题(8×10)1、中庸(孔子)2、参验(韩非)3、致良知(王阳明)4、民生史观(孙中山)5、德性(亚里士多德)6、我思故我在(笛卡尔)7、实践(康德)8、市民社会(黑格尔)二、论述题(2×35)1、张载的辩证法思想2、评述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简释题(5×6)1、否定2、党的群众路线3、异化劳动(马克思)4、交往形式(马克思恩格斯)5、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二、简答题(5×12)1、矛盾特殊性2、实现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的基本条件3、生产力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科学实践观的阐述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关于两种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三、论述题(2×30)1、试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试述恩格斯晚年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关于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
中西哲学史一、名词解释(6×10)1、为政以德(孔子)2、物各自造(郭象)3、体用一源(二程)4、唯实论5、三权分立(孟德斯鸠)6、偶性(霍布斯)二、简答题(2×15)1、简述禅宗的“南顿北渐”说2、辨析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现实”三、论述题(2×30)1、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哲学中的中西体用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