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基础训练一、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比归!(文天祥《南安军》)2 .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3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二、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诗句的填空。
5 .《南安军》中,运用比照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者亡国之痛的句子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6 .《别云间》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o7 .《山坡羊•骊山怀占》中,描写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象的句子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纤” o8 .《朝天子•咏喇叭》中,揭露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嘴脸的句子是“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O三、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南安军》,回答以下问题。
1 .“风雨湿征衣”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描绘出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兵败后就擒被押往大都受审的诗人及兵「的征衣的凄凉景象。
表达了诗人兵败被俘的沉重心境。
2 .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比照的表现手法。
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二)阅读《别云间》,回答以下问题。
(D)1 .以下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颔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2 .“己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作者“难”在何处?“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己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无法尽孝;妻子孤守,生死不得相依。
(三)阅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回答以下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选入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泊船瓜洲》、《长沙行》、《钱塘湖春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展现了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够准确等。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朗读节奏不当、情感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诗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本单元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教学诗词:对每首诗词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诗词鉴赏:学生进行诗词鉴赏,让学生谈谈对诗词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字词解释及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字词解释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