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10
第五课坎儿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结合具体情景恰当运用重点词语“享誉中外、欣欣向荣、凶恶、富饶、怨声载道、叫苦连天、荒废、滋润、音信、见效、渗漏、种植、取代、巧妙、茁壮、任意、萎缩”等。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真实交际,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结合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及真实交际,进行书面表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
3、利用课文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同时使学生产生爱新疆、维护生态平衡的想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写结合五、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学习词语教学目标:1、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掌握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新疆坎儿井)。
结合右图介绍它的原理。
二、新授(一)全班交流,学习重点词语。
1、小组内交流词语的学习,对疑难词语通过多种方式试着在小组内解决。
2、大屏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随机抽读。
3、大屏出示: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享誉中外、欣欣向荣、凶恶、富饶、怨声载道、叫苦连天荒废、滋润、音信、见效、渗漏、种植、取代、巧妙、立体语境1:吐鲁番的葡萄(),你们知道吗?吐鲁番之所以能成为我国()棉花、水果的基地,成为新疆()的绿洲之一,都是因为有了坎儿井,人们将地下水()地引到地上来,是坎儿井的水()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使这块原本干旱的土地呈现出()的景象。
教案第5周第1课时2016年9月29日第五课坎儿井(词语)课型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让学生牢固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给学生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变迁,体会新疆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
结合本课内容给学生“四维两反”保护民族团结,维护法律尊严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重点掌握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和用法难点理解重点词语,能够用它们造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教学工具课件,班班通设备,插图,教学过程与设计4)现代化: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
如:我国的现代化设备在不断的加强改进。
5)修建:修理建造。
如:学校为我们住宿生新修建了学生宿舍。
6)凶恶:(性情、行为、相貌)十分可怕。
如:他表现出凶恶的表情。
7)富饶:财富多;物产多;富裕。
如:如今的农村也开始一天天富饶了。
8)怨声载到: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
如:政府的有些政策还未能及时落实,人们都开始怨声载道。
9)叫苦连天:不断叫苦,形容痛苦的程度深。
如:他不小心摔倒后蹭了一点皮就开始叫苦连天。
10)荒废:该种而没有种。
如:由于连着好几年没降雨,农民的庄稼都荒废了。
11)滋润:增加水分,使不干枯。
如:天山的甘甜雪水滋润着天山脚下的人民。
他们的生活过的滋润极了。
12)见效:产生作用。
如:这中感冒药见效很快。
教学过程与设计13)渗漏:液体慢慢地透过或漏出。
如:连续几天的降雨使屋顶渗漏了。
14)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
如:要学好立体几何,那就要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力。
15)种植:种;把种子或植物的幼苗种到土里。
书面语,后面多接双音节词,“种”接单音节词。
如:他们在山坡了种植了果树。
概述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新疆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新疆坎儿井的形成条件1.自然条件的可能性2.生产发展的需要性3.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的形成具备了三个基本条件①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上,由于干旱少雨,地面水源缺乏,人们要生产、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
同时,当地的地下水因有高山补给,所以储量丰富。
地面坡度又陡,有利于修建坎儿井工程,开采出丰富的地下水源,自流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用。
②在当时的生产发展上,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要求,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传播,逼使人们必须进一步设法增大地下水的开采量,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因而对引泉结构必须进行改良,采取挖洞延伸以增大其出水量。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雏形的坎儿井取水方式。
③在当时的经济技术上,尽管经济技术条件水平很低,但坎儿井工程的结构形式可使工程的土方量大为减少,且施工设备极为简单,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故坎儿井的取水方式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水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形式。
新疆坎儿井的起源1.传入说2.自创说坎儿井的历史古老传说的坎儿井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
盛弘之《荆州记》中记述:“隋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神龙所生林西有两重堑,内有周围一顷二十亩地,中有九井,神农既育,九井自穿。
又云:汲一井则众井水动,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九井自穿相通,一井牵动众井,这与地下暗渠相通的坎儿井结构相同。
神农是我国农业和医药发明的传说人物,把穿井与他连在一起,可见其历史悠久。
坎儿井的现状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