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工程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555.50 KB
- 文档页数:16
坎儿井说明文400字
**《坎儿井》**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发明的,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在地下开凿一系列的渠道和竖井,将山上的雪水或雨水引到山下的农田进行灌溉。
这些渠道和竖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灌溉网络。
坎儿井的建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它却有着许多优点。
首先,坎儿井可以避免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了水源的充足和稳定。
其次,坎儿井可以减少水在流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提高了水的流速和灌溉效率。
最后,坎儿井还可以避免水在地表流动时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环境。
坎儿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000 多年,至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
它是吐鲁番地区人民生活和农
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的灌溉技术的应用,坎儿井的作用已经逐渐被取代。
但是,它仍然是吐鲁番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坎儿井(转载)坎儿井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
它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
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
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
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它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
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
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新疆坎儿井按其成井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山前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直接截取山前侧渗的地下水,集水段较短。
第二种是山前河流河谷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
第三种是平原潜水补给型,这类坎儿井主要分布在灌区域内,地层多为土质、水文地质较差,出水量较小。
初二上册坎儿井说明文300字坎儿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坎儿井镇。
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建造过程、水利功能和文化意义等多个角度来全面介绍坎儿井。
首先,坎儿井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秦朝时期。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和解决军队补给问题,开始修建灌溉工程。
坎儿井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为了灌溉周边农田而建造的。
其次,坎儿井的建造过程非常精巧。
它采用了人力挖掘的方式,没有使用现代的机械工具。
挖井过程中,工人们采用了一种称为“井架”的结构,以确保井口的稳定和安全。
他们通过不断挖掘和清理井内的泥土和石块,最终完成了坎儿井的建造。
第三,坎儿井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灌溉功能。
它利用地下水资源,通过井口提取水源,再通过渠道引水到农田中,解决了周边农民的灌溉需求。
坎儿井的建造不仅改善了当地农田的水利条件,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坎儿井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
坎儿井的建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同时,坎儿井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综上所述,坎儿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的建造背景、过程、水利功能和文化意义都十分重要。
它不仅为当地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也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对于后世的水利工程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同时,坎儿井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高考地理中国最宏伟的地下长城坎儿井资料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
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
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
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
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
坎儿井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
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水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
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
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
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在伊拉里克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
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
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
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
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
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
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
竖井口长1米,宽0.7米,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
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是用暗渠引取地下潜流的一种特殊灌溉水利工程。
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坎儿井是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既是一种古代的水利设施,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对坎儿井的详细说明:一、坎儿井的形状1.1 坎儿井呈圆形或多边形,井底较深,井口较窄,井壁较陡。
1.2 井口上方有一块大石板,可以根据需要来开启或关闭井口,以便于取水或封闭井口。
二、坎儿井的构造2.1 坎儿井通常由石头和青砖构成,结构坚固,经久耐用。
2.2 井底设有蓄水槽和出水口,便于人们取水和排水。
2.3 坎儿井的设计考虑了供水的稳定性和水质的卫生安全。
三、坎儿井的历史意义3.1 坎儿井是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之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取水设施。
3.2 坎儿井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智慧和勤劳。
3.3 坎儿井的存在也反映了古代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国古代技术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坎儿井的保护和传承4.1 目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坎儿井已经不再使用,甚至有些面临着被遗忘和废弃的危险。
4.2 为了保护和传承坎儿井,我们应该加强对坎儿井的保护工作,维护好现有的坎儿井,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4.3 也应该加强对坎儿井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坎儿井的价值和意义。
坎儿井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坎儿井传承下去,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坎儿井是一种典型的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古代人们取水生活的重要工具,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尽管坎儿井的作用已被取代,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坎儿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保护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一古老而珍贵的建筑。
一、坎儿井的形态坎儿井是古代普遍存在的水井形式,其形态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
井壁陡峭,井底较深,以便储水。
详解丝绸古路上的庞大古代工程——坎儿井《史记·河渠书》:“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
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
”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月19日日记:“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新疆图志》卷一百一十四:“林则徐……尤以创凿吐鲁番坎水为最。
”1.为什么关注坎儿井?坎儿井被称为“戈壁滩生命之源”。
有专家认为,丝绸古路上的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或坎儿井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著名三大工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标志工程。
2.坎儿井是中华专利吗?坎儿井,坎儿,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
起源于前1千纪的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至中国新疆(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西至摩洛哥。
新疆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曾多达1700多条。
吐鲁番七克台镇的60多道坎儿井多为清代林则徐兴建的,人称“林公井”。
目前仍然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3. 坎儿井所处地区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条件:酷热少雨,冬季有较多的降雪或高山冰川发育;地势条件:地面倾斜,每到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渗入戈壁地下流向山麓,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土壤条件:质地坚实,不易坍塌。
4. 坎儿井结构特点如何?坎儿井工程由四部分巧妙结合而成,具体工程部分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
竖井——开挖清理的通道,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同时也是送气通风口。
暗渠——坎儿井的主体,一般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从含水层中流出地表来会汇聚起来。
明渠、涝坝——引流和储存,地下水源顺着挖好的暗渠,引水下流,流出山地区域,进入人们的生活区。
坎儿井坎儿井是我国与长城、大运河同等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是因为与长城或灵渠水利工程同等的巨大工程,之所以它不仅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而且它载藏了长久的历史背景,创造了灿烂的西部干旱地区的绿洲文明,并且它是吐鲁番—哈密人民的名副其实的“地下母河”。
最近几年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加了。
这些研究资料虽然并不多,可是能够证明坎儿井几千年以来养育了这干旱地区的人民。
位于中亚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地表下有像人脉一样相连通叉的坎儿井,这些坎儿井地下部分的总长度是5272公里,长城的总长度是五千多公里,大运河的总长度是1800公里。
这三个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共同点是这三个巨大工程都是由人类靠两只手创造的。
当研究坎儿井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重视坎儿井的文化遗产价值,而且加注重视坎儿井的长久以来不停地给这干旱地区的人类奉献着自己的纯清无染的水。
当争辩坎儿井是属于文化遗产还是水利工程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坎儿井是直到现在给人类供应水的水利工程又是历史长久的在工作的文化遗产。
每当听到坎儿井是劳动力密集,危险,技术落后,存不存在无所谓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当时坎儿井应用的技术算当时的先进技术,现在坎儿井是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
当我们看坎儿井水一年四季不停地流着想冬天坎儿井的水会白白浪费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坎儿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灌溉绿洲与沙漠之间的植被,防止这地区日益扩大的沙漠,最重要的是坎儿井合适持续发展理论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
当我们强调水库,不渗水的溪和井应用先进技术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坎儿井是上辈智慧的精华,要记住现在留下的坎儿井是上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要记住坎儿井水是无污染的,不会蒸发消耗的,无需能量就自动流出地表。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是由垂井、暗渠、明渠、坎儿井湖组成的,趁着地势地貌把地下水不用任何能量从地下流出地表面的古代水利工程。
坎儿井到底什么样的水利工程我们要想象的时候由单独的一个垂井或由单独的一条明渠来想象的话那我们想错了。
坎儿井工程修建方案一、项目概述坎儿井工程项目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主要为乡村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工程总投资约为1000万元,主要包括水库建设、引水渠道、灌溉管网等一系列工程。
该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当地农田的水源条件,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工程修建方案1. 水库建设根据勘察结果,坎儿井工程水库所在地地质条件较好,水利条件适宜。
水库的规划总库容为100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25米,拦河坝长180米,拦河坝宽10米。
水库坝址选在自然坝址,坝址两侧山坡较陡,便于实施拦河坝的固定。
水库库区周边农田面积可提供足够的灌溉用地。
2. 引水渠道水库引水渠道是将坎儿井水库的水引入到灌溉管网的主要渠道。
引水渠道总长约为10公里,渠道路线依地势起伏适度,采取开挖土渠的方式,渠道宽度约为3米,深度约为2米。
3. 灌溉管网全面规划布置灌溉管网,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多样性、高效性。
根据农田用水需求,将管网分为主干管网和支管网,主干管径约为300毫米,支管径约为200毫米,各主要村庄可便捷接通。
4. 设备及配套工程将配备用于水库蓄水、引水、泄洪的各项设备,包括水泵、自动控制系统、水利工程车辆等。
同时,配建包括办公用房、员工宿舍、食堂等相关配套设施,以满足工程建设及后期管理的需要。
5. 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水库及引水渠道施工过程中,对土地、水资源、植被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实施生态恢复工程。
6. 安全生产确保工程施工及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计划,并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
为工程施工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并进行安全生产培训。
三、项目进展计划1. 前期准备对项目前期勘察、设计工作进行整理,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及预算,并完成相关审批手续。
2. 建设阶段依据施工计划,先进行水库建设、引水渠道及配套设施的施工,然后进行灌溉管网的规划布置及施工。
地下万里长城——坎儿井“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具体介绍见P15坎儿井)新疆大地上的美丽串珠——竖井口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坎儿井的主体——暗渠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坎儿井的形成条件1.为什么用暗渠输水?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资料:根据1952—1958年7年的资料统计,吐鲁番盆地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仅有19.5毫米,最大为42.4毫米,最小为5.2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608.2毫米;多年平均气温为14℃,最热的七月份平均为33.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为一9.8℃;年内最高气温为47.6℃,1953年7月曾达到48℃,最高地面温度可达75℃。
】该盆地常年多风,最大风力一般为7-8级。
【资料:1961年产生了吐鲁番罕见的大风灾,全年仅8级以上的大风就有56次,其中5月31日的那场大风,风力曾达12级以上,延续了17个小时之久,造成田园破坏、林木折损,使得那片美丽的绿洲一时黯然失色,其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2. 坎儿井的水从何来?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靠天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3.坎儿井为何自流?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154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60公里,高差竟有5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4.坎儿井易塌陷吗?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