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特网的重大事件旅游客流前兆效应研究_以西安世园会为例_冯娜
- 格式:pdf
- 大小:699.28 KB
- 文档页数:6
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及影响因子分析———以西安地区国内市场为例李 瑛(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收稿日期]2007-11-15[修订日期]2008-01-18[作者简介]李瑛(1968-),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发展与规划。
E -mail :liying27589@sina .com[摘 要]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在目的地管理及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西安国内市场为例,在构建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抽样调查数据的Co -plot 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游客满意度与期望呈负相关、与实际感知呈正相关;对游客期望进行管理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前提;旅游目的地的“软环境”对目的地总体评价影响显著;改善旅游目的地软环境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合图法;多元回归分析;软环境[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43-06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它会影响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否重游、是否推荐给亲朋好友等方面。
游客满意度在目的地管理及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综述1.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满意度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满意度测评等方面。
皮赞姆(Pizam )等最早提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该理论模式被旅游学界广泛接受[1];布雷德(Bread )等进一步强调游客满意是“积极的”感知或感觉,是建立在游客期望和实际体验相比较的正效应基础上的[2];乔恩(Chon )等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游客满意中的作用时提出一个解释游客满意的调和理论框架[3]。
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市旅游形象调查研究作者:杨倩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4期旅游形象感知对旅游者做出目的地选择及旅游地自身规划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采用访谈和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旅游吸引物4个维度对国内238名游客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西安旅游形象受历史文化影响,以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吸引物满意度高,旅游发展中存在文化保留与现代改建的矛盾、旅游服务与设施需进一步改善等问题,并提出重视游客关注度和满意度、保护景点的历史文化原真性、加强景区内外的治安管理等建议。
引言旅游形象感知是旅游者在空间距离上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解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旅游者可从已有旅游体验中获得旅游地形象感知,而潜在旅游者主要通过网络、亲友等途径获得。
美国学者亨特最早于1971年在《形象:旅游的一个因素中》中提出旅游形象是“人们对他们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所持的印象”,最先开始研究旅游形象因素在旅游地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知,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基于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及旅游地各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体验、间接了解和游后经验获得后所形成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的感觉、知觉上的总和。
及时有效地对旅游者的感知进行评测和衡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目的地良好口碑效应和健康发展。
旅游形象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的基础,打造良好的旅游品牌离不开良好的游客感知,通过游客感知差异获得相关反馈可针对性解决服务水平提升、新产品开发及基础设施完善等问题,从而提升旅游质量,形成良好口碑效应,提升旅游城市知名度。
本文结合西安市旅游良好的发展态势,选取西安热门景区进行形象调查研究,基于陕西省内外游客感知差异对西安市旅游形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一、案例地概况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核心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旅游时尚之都。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自古帝王都的西安有世界历史名城、十三朝古都等美誉,主要以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历史遗迹、园林遗址、自然公园及其他娱乐性景点众多,旅游资源极丰富,目前已有6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西安市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为打造国际旅游城市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背包旅游方式的逐渐普及,旅华背包客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旅华背包客以其独特的旅游方式,对旅游目的地环境感知因素的敏感度较高,其旅游决策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并以西安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对旅华背包客的定义、特点及旅游决策行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西安市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旅华背包客对西安环境感知因素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环境感知因素与旅游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西安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旅华背包客的旅游决策行为,还可以为旅游目的地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旅游决策行为的理论体系,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本研究基于旅游决策行为理论,结合环境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以及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
该框架旨在探讨环境感知因素如何影响旅华背包客的旅游决策行为,并以西安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旅游决策行为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视角,即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环境因素等。
环境心理学则帮助我们理解旅游者如何感知并解读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信息,从而做出决策。
消费者行为学则提供了旅游者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分析工具。
地理学的理论则为本研究提供了地域性差异和文化背景影响的视角。
在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决策行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环境感知因素对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环境感知因素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氛围、旅游设施等都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接着,对背包客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背包客在旅游决策中更注重个性化和体验性,且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原生态和文化特色的目的地。
基于SEM的重大事件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及行为意向关系研究上海世博会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深入研究重大事件(如上海世博会)对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及行为意向的影响关系。
我们将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探讨这一国际性大型活动如何影响游客的整体感知价值,并进一步分析这种感知价值如何影响游客的行为意向,包括他们的满意度、忠诚度以及未来参与类似事件的意愿等。
研究将首先明确感知价值的构成维度,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情感体验等多个方面,然后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
接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SEM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假设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重大事件对游客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还能为类似大型活动的组织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活动,提升游客体验,增强游客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实现活动的长期效益。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作为理论框架,以深入探究重大事件(如上海世博会)中,国内游客的感知价值与其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
SEM是一种强大的统计分析工具,它允许研究者检验复杂的因果关系模型,并评估多个潜在变量之间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在本研究中,SEM将用于检验一个综合模型,该模型包含了游客感知价值的多个维度(如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等)以及这些维度如何影响游客的行为意向(如重游意愿、口碑传播、推荐意愿等)。
游客对重大事件的感知情感价值将积极影响其行为意向,包括重游意愿、口碑传播和推荐意愿。
情感价值反映了游客在参与重大事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感,是驱动游客产生积极行为意向的关键因素。
游客对重大事件的社会价值感知将对其行为意向产生正面影响。
社会价值体现了参与重大事件对游客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提升,这种提升将进一步激发游客的积极行为反应。
游客对重大事件的功能价值感知也将积极影响其行为意向。
功能价值涉及游客在参与重大事件中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和效用,如信息获取、技能提升等,这些实际利益将促进游客形成积极的行为意向。
网络媒体对西安世园会的信息取向与传播效能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的演进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格局,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与意见表达的平台。
根据美国皮尤中心的统计分析,大约有61%的美国人每天从网络上获取新闻。
作为世界互联网的中心和网络媒体最为发达的国家,传播学诞生地美国的网络媒介研究是最专业最具系统性的,众多的高等院校及商业调查中心在实用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对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信息传播与传播效能的研究分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
虽然我国的网络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媒体的研究止于网络媒体本身的特性、新媒体的发展与传播以及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单就网络媒体的报道取向及传播效能的分析就稍显欠缺,尤其是在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时诸种不同形式不同区域的网络媒体的信息取向与传播效能问题。
在CNKI数据库检索关键字“网络媒体传播效能”得到搜索结果0篇,检索关键字“传播效能”得到搜索结果17篇,本课题相关结果2篇,检索“网络媒体传播效果”得到搜索结果1篇,与本课题无关。
二、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2011年,作为华夏源脉、千年帝都、丝路起点、秦俑故乡的中国西安将聚焦世界的目光,第41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举行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会,是宣传生态文明,提升国家形象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成为促进西安发展和繁荣,并向国际化大城市迈进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西安世园会是宣传西安现代、绿色、时尚、美丽新形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与此同时,世园会的承办为宣传西安古城特色和走向国际化开拓了新的路径。
研究网络媒体对西安世园会的报道取向与传播效能也就是研究关于西安世园会的网络舆论动态及社会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西安世园会的社会影响力,在现实性上一方面有助于西安世园会的承办方准确掌握社会舆论动态,对于世园会的舆论引导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检测西安世园会的宣传成果、受关注程度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篇一网红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红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正逐渐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方式。
西安,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到广泛关注,其城市形象传播呈现出独特的模式和特点。
本文以“网红西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策略及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城市文化传播与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1.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西安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风貌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西安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
2. 网红打卡地的崛起西安的古城墙、大雁塔、回民街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网友前来参观和打卡。
这些地标不仅提升了西安的知名度,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 城市文化与历史的挖掘西安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和节庆活动,挖掘和传播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例如,西安的兵马俑、唐乐舞等文化符号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1. 媒体策略(1)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传播范围。
(2)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开展城市形象宣传活动。
(3)通过官方媒体发布城市形象宣传片,提高城市知名度。
2. 活动策略(1)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
(2)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3)组织城市形象大使活动,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力。
3. 社交策略(1)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城市形象宣传。
(2)与网红、博主合作,进行城市形象的推广和传播。
(3)鼓励市民参与城市形象的传播活动,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口碑。
四、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及挑战1. 传播效果通过多渠道的传播策略,西安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基于网络搜索量的世园会客流量预测[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各大搜索引擎记录了数以亿计的搜索关注和需求,隐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本文以世园会为例,充分挖掘网络搜索数据,揭示了网络搜索和世园会客流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以西安世园会为实例,建立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检验网络搜索数据和世园会客流量之间的相关性、协整性、因果关系等,验证模型的可用性,并用之进行青岛世园会客流量的预测。
[关键词]预测;网络搜索量;客流量;世园会;回归模型0 引言世园会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突破口,展示了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农业园林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世园会是世界各国展示花卉园林园艺精品、开展科技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各国人民相聚、相知、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力求以世园会为契机,传递好中国政府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充分展示我国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的巨大成就。
对世园会客流量的准确预测有助于更好地为盛会召开做好准备服务实现此次盛会的价值,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客流量的预测,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模型,预测方法已有300多种,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2类。
常用的定性预测方法有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相互影响分析法等;定量预测方法有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马尔可夫分析法、客流调查法、灰色系统法、神经网络法等。
当然有时也会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以提高拟合度和准确度。
然而,这些传统的预测方法需要依托于传统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由官方统计、定期发布的,虽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一定的权威性,但是时效性差、难以查询、获取的成本太高。
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获取数据:网络数据,同时运用最基本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立新的预测模型。
1 数据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早已习惯了出行或者购物之前上网查询相关的信息,这些查询信息所用的关键词可以被搜索引擎记录下来,并形成了系统的数据,为各个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主题公园形象感知研究作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4期本文以郑州方特欢乐世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采集游客评论,利用内容分析法和共现网络分析法对郑州方特欢乐世界的旅游感知形象进行分析,得出了游客对其整体感知是积极的、正面的,这种感知主要来自项目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很刺激和愉快的结论,同时也针对其给游客带来的“遗憾”进行主要原因分析后提出了相应建议。
引言自1971年Hunt博士提出旅游形象概念以来,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伴随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成长与推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将互联网数据用作旅游形象研究,网络文本采集、过滤与分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戴光全、梁春鼎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对西安世博会开幕前后网友态度进行研究,发现开幕后网友更多呈现的是“客人”的心态;苗红、马金涛等利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宁夏休闲农业开发与需求特征之后发现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滕茜、杨勇等采取网络文本分析法对上海地区旅游形象分析后发现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偏好的主要因素是景区的价值与旅游成本;梁保尔、攀植强基于游客的数字足迹,对上海历史街区研究后认为官方宣传的重点在于对环境的保护;钟栎娜采用复杂网络文本分析法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首先是环境整体;宋炳华、马耀峰等以平遥古城为例,利用网络文本分析,发现“人”主要影响了游客对其的消极感知;郑华伟在对红色旅游的网络文本进行分析后得出红色旅游对红色旅游者幸福感的内化构建以价值观内化为主要心理过程的结论;赵咪咪、张建国以丽水白云森林公园为例,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法发现此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主要为自然景观类;万蕙、唐雪琼在对傣族泼水节游客狂欢体验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后发现游客在傣族泼水节身份被消解;孙小龙、林璧属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以西江苗寨的旅游符号为研究对象,发现商铺数量、人流量、门票及非真实性是影响游客商业化识别的主要次类符号;宋振春、赵彩虹等对中国出境游进行网络文本分析发现中国人对出境旅游的社会认知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特色;张瑞、张建国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对上海辰山植物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得出游客体验要素的分值总体较高,整体为积极感知的结论;彭丹、黄燕婷以丽江古城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发现游客对其情感评价以积极情感为主,负面情感相对较少;刘逸、陈欣诺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游客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情感画像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游客对自然资源的情感表达结构较为集中;宋楠楠、崔会平等以游客在宁波奉化滕头村的旅游体验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游客体验的满意与不满意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引言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和旅游购买的不可先验性,使得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风险更大,旅游消费者更需依赖信息的搜寻来降低决策风险。
美国旅游行业协会的调查发现:大约有86%的美国人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帮助制定旅行计划[1]。
而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中国在线旅行预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网上预订旅游度假产品时,采用主动搜索方式获取信息的用户占多数。
其中仅使用综合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用户占比就达65.7%[2]。
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搜索已然成为旅游消费者获取旅游信息的第一渠道。
旅游者在搜集旅游信息和制定消费决策的基础上前往旅游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而形成的旅游者在真实地理空间上的人员位移现象即形成了旅游学界研究的旅游客流。
由此可见,旅游者在虚拟空间的信息搜索和旅游者在现实空间的流动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利于引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因此本文拟对这种关系进行探索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一)旅游者在线信息搜索研究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最好渠道,围绕互联网对旅游消费者信息获取方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旅游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和搜寻动机、信息搜寻内容偏好等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Sparks、TIA等(2009)的研究均指出互联网已经超越广播、电视、报刊和杂志等传统媒介,成城市旅游客流的网络信息驱动特征变化研究———以陕西西安为例欧启均1,李振亭1,周晓丽2(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长治学院,山西长治046000)【摘要】文章以陕西西安为研究案例,利用百度指数的关键词搜索数据,结合西安旅游客流统计数据,研究旅游客流的网络信息驱动特征变化,意在揭示网络信息流与现实旅游流的内在联系,描述网络信息对旅游客流的驱动作用,也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网络营销与管理。
研究结果显示:(1)网络旅游信息流对旅游客流的前兆时差趋短,且受闲暇时间长短的约束。
旅游短视频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旅游短视频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摘要:旅游短视频的兴起和普及使得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加依赖于视频的观看和分享。
本研究以西安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旅游短视频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结果显示,旅游短视频在游客选择目的地、旅行期望、游客心理感受、游客行为意向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西安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达,旅游短视频逐渐成为游客了解和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工具之一。
旅游短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展示,能够直观地呈现目的地的风景、人文等元素,从而引起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游客的目的地选择、旅行期望、心理感受和行为意向产生影响。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鲜有研究探讨旅游短视频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特别是以西安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更是几乎没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短视频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西安市的游客为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对于旅游短视频的观看频率、观看动机、观看时长等情况,以及对于游客目的地选择、旅行期望、心理感受和行为意向的评价等方面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三、分析结果1. 旅游短视频观看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0%的游客表示经常观看旅游短视频,20%的游客偶尔观看,仅有10%的游客很少或不观看。
2. 旅游短视频对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70%的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参考旅游短视频,其中45%的游客认为旅游短视频对目的地选择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3. 旅游短视频对旅行期望的影响:约60%的游客表示旅游短视频对他们的旅行期望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于西安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
4. 旅游短视频对游客心理感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80%的游客在观看旅游短视频后会提升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好奇心,65%的游客会产生向往的情感。
第31卷第2期2013年2月河南科学HENAN SCIENCEVol.31No.2Feb.2013收稿日期:2012-1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7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2T5079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1M5014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1YJC790234)作者简介:冯娜(1989-),女,江西萍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开发及旅游信息化通信作者:李君轶(1975-),男,宁夏固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开发及旅游信息化.文章编号:1004-3918(2013)02-0244-06基于因特网的重大事件旅游客流前兆效应研究———以西安世园会为例冯娜,李君轶,张高军(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摘要: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探索重大事件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百度搜索获取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用户关注指数,并搜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日接待人数.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重大事件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具体表现在西安世园会上为:①周内网络关注度是其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前兆效应大约为4d ;②节前后网络关注度的变化较之于现实客流量具有超前性,其前兆效应大约为7d ;③“十一”假前后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其天数大约为6d .关键词:网络关注度;旅游客流;前兆效应;世界园艺博览会;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 590文献标识码:ATourist Flows ’Precursor Effect of Event Based on Internet———A Case of Xi ’an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Feng Na ,Li Junyi ,Zhang Gaojun(CollegeofTourismandEnvironment,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Abstract:T hecaseofX i’anWorldHorticulturalExpositionwas taken to exploretheintrinsicrelationshipbetweendegreeofconsumerattentionofnetworkandtourismflowofMega-event.ThroughtheB aidusearcher,wegottheconsumerattentionindexofXi’anWorldHorticulturalExposition,andgatheredthetouristfloweveryday.T hecorrelationandregressionanalysiswas used todiscusstherelationshipbetweenitsdegreeofconsumerattentionofnetworkandtouristflow.Wecandrawthefollowingconclusionthat t hereisastrongcorrelationbetweennetworkattentionandtourismflowofMega-event,and networkattentionistheprecursortotourismflow.Specificperformances intheXi’anW orldH orticulturalE xpositionare as follows :F irstly,withintheweek,degreeofconsumerattentionofnetworkistheprecursorofitstouristflow,and itsprecursoreffectisabout4days;S econdly,inholidays,degreeofconsumerattentionofnetworkisaheadoftouristflow,and itsprecursoreffectisabout7days;T hirdly,duringtheN ationalD ayholiday ,theprecursoreffectisabout6days.Keyw ords:degreeofconsumerattentionofnetwork;touristflow;precursor;WorldHorticulturalExposition;Xi’anCity重大事件(Mega-event)是指能够使事件主办地产生较高的旅游和媒体覆盖率、赢得良好声誉或产生经济影响的事件,重大事件是事件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1].根据Hall 对事件旅游的分类,世界博览会与奥运会、世界杯等全球重大事件类似,由于面向目标观众/市场规模大(全球)以及媒体类型覆盖面广(全球电网络出版时间:2013-03-21 10:4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1.1084.N.20130321.1046.029.html2013年2月视),同属于重大事件[2].同时,旅游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优化环境功能等使发展旅游成为一种潮流[3].由于重大事件旅游对举办地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文化效应,各地争相申请举办各类型事件,特别是国际性活动.同时,网络交流所固有的实时性、交互性、易用性等特点,使得多数游客倾向于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体验或感受,从而使得有关重大事件的大量舆论信息在网络中得以汇聚和展示[4].在旅游者决策模型研究中认为,旅游者决策制定包含3个完全不同的活动:信息搜索、假期计划和预定[5].在作出任何旅游计划之前,人们总是大范围的搜索旅游信息,搜集信息的渠道对旅游者决策有重要影响[6].有调查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渠道[7],即多数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并最终完成旅游活动.这种现象使得探寻网络数据和事件旅游客流之间的内在关系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进行生产、生活和休闲活动,同时,越来越多的游客借助互联网进行目的地信息查询,并最终进行旅游决策,完成旅行活动.游客网络使用行为及其与旅游流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Skadberg ,等(2005)对人们访问旅游网站时的在线旅游经历进行了研究探索,研究的焦点是考察网站吸引人们访问其提供的目的地的有效信息流经历等[8].路紫等(2007)通过对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导引的分析,证明了旅游信息流对客流具有导引作用[9].路紫,刘娜(2007)就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的导引过程、强度和机理展开探讨[10].柳礼奎、路紫(2006)等以携程同伴游为例,对旅游网站对潜在人流的导引率进行了研究[11].李山(2008)等人经过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周内表现为日前兆,年内表现为旬前兆[12].龙茂兴,孙根年(2011)等对区域旅游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进行了时空动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旅游网络用户关注度变化较之于现实客流量具有超前性,其时间长度约为半个月左右[13].马丽君,孙根年(2011)等对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进行了时空相关分析,证明了游客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在时空变化上有较强的相关性[14].雷榕(2011)针对不同群体对旅游信息传播渠道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虽然发现了不同群体对旅游信息传播渠道有各自的偏好,但是,他们对于网络渠道的评价是最高[15],充分说明了网络信息对于游客影响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关于旅游网络关注度与现实客流量的关系方面,部分研究认为旅游网络关注度对现实客流量具有导引作用,而有部分研究则认为旅游网络关注度仅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就旅游景区、区域的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关系进行了探讨,而对于重大事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节事活动的前期制作、游客感知分析、旅游产业效应、城市旅游形象影响等方面[16鄄21],关于重大事件的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究竟事件关注度和客流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和前兆效应?具体的前兆时间又是多长?为了探明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大事件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案例地选取按照国际展览局的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世博会,另一种是认可类世博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属于注册类世博会,是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园艺博览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完美落幕的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是一届多元化、综合性的世界级的博览盛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对西部地区具有普适的重大意义,在重大事件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世园会从2011年4月开幕到2011年10月闭幕,持续6个月,期间有“十一”黄金周、节假日以及平日.同时,它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举办的,众多游客会使用网络了解和关注世园会,故其网络关注度高.本文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分析重大事件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的相关关系和具体前兆天数,有一定的代表性.1.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百度(baidu .com )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其百度指数(Baidu Index )是基于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的海量数据,计算出每个关键词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的数值.百度指数以全球最权威的中文检索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标准的运算,并且以直观的图形界面展现,帮助用户最大化的获取有价值信息.其中,用户关注度是以数千万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的频率次的加权和,并以曲线的形式展现.本文在百度指数上输入“西安冯娜,等:基于因特网的重大事件旅游客流前兆效应研究———以西安世园会为例245--第31卷第2期河南科学世园会”,设定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得到“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数据.为了使数据更有代表性,还加入了与“西安世园会”相关检索词最相关的前3个词即“西安世园会官方网站”、“西安世园会门票”、“西安世园会图片”的网络关注度数据,综合得到世园会网络关注度数据.同时,为了分析世园会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的相关关系,还收集了世园会从开幕到闭幕每日接待的游客人数.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基础分析,把所有周内的数据按日相加再求平均得到日网络关注度和日均接待人次,进行周内分析.还使用SPSS17.0对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进行依次拟合分析,以期发现最佳的前兆天数,并建立模型.2世园会网络关注度分析将在百度指数上获得的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数据绘制网络关注度曲线图,分析游客对西安世园会的网络关注变化,发现游客对西安世园会的网络关注呈峰状变化,在2011年4月28日达到最高值,这一日为西安世园会开幕式,西安为世园会的宣传达到一个顶峰,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故其网络关注度突然攀升至最高点.随后世园会网络关注度迅速下降到平缓水平,其波动状况随人们的休闲时间而变化,表现为工作日的网络关注高于周末,平日的网络关注高于节假日.这说明游客利用平日的时间上网查询世园会相关信息,到了节假日放松自己,到达世园会园区享受“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佳境,成为现实旅游者.为了能够更加细致的研究,将百度指数按照平日和节假日两种情况进行分析.2.1周内网络关注度变化求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的周内日平均值,得到西安世园会周内的日均分布.结果表明,总体上西安世园会的日均网络关注度(百度指数)为5541.346.其周内表现规律为:①工作日网络关注度总体偏高,周末关注度低;②周日关注度最低,周四最高,周五次之,周一、周二、周三差别细微;③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李山等人提出的“手掌”模式.这可以理解为游客在工作日为周末的世园会出游做信息准备,并在周四达到最高点,周五则为出游做现实准备,故其关注度较周四低.由于周末出游,成为现实旅游者,故网络关注度出现低潮.2.2节假日网络关注度变化由于重大旅游事件是一定时间在一定的地点举办的活动,故对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旅游者除了有游览的动机之外,还得有闲暇时间.2007年12月7日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日,全年共有春节、“十一”2个7天的黄金周,以及元旦、“五一”、清明、端午、中秋5个3天的小假期,这些假期成为公共出游的最佳时机.图1、图2、图3和图4为西安世园会法定节假日前后(此处的“前后”指某一时间或事件稍前至稍后的一段时间(引自辞海),以下同.)的网络关注度曲线图,其中,2011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放假日期分别为6月4,5,6日和9月10,11,12日.经观察可以发现,西安世园会法定节假日前后网络关注度变化趋势相似,假日内网络关注度形成一个低谷,且都在节前形成高峰,在节后有所上升.因此,表明节假前高网络关注度预示了现实客流量高峰的到来,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3世园会旅游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的相关分析为了分析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的关系,利用SPSS17.0对世园会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图12011年端午节前后世园会网络关注度Fig.1The cyberspace attention arou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2011图22011年中秋节前后世园会网络关注度Fig.2The cyberspace attention around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20110.80.60.40.20网络关注度数值(×104)5-306-16-36-56-76-96-116-13日期0.300.250.200.150.100.050网络关注度数值(×104)日期246--2013年2月进行相关和依次拟合分析,确定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周内、节假日对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天数,并建立模型.3.1周内平日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的相关分析李山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对周内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时,考虑前兆效应,并依次进行拟合分析.3.1.1世园会周内日均现实游客量分析对所搜集到的世园会每日游客数量按星期相加,并求星期内的日均游客量.总体上西安世园会入园人数周内分布呈以下特征:①周末达到最高值,工作日较低,差别细微;②周六为最高值,周日稍微低,其次是周五,其余4d 差别不大;③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工作日游客由于工作需要,不能外出,到了周末,由于时间充足,呈喷井式的外出游玩,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比较周内网络关注度和日均游客量,可发现网络关注的周末低谷与入园人数的周末高峰形成鲜明的对比,游客在工作日进行网络查询,为其周末的现实出游做准备,证实了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之间的“前兆”效应.3.1.2周内日均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分析通过依次拟合分析,发现西安世园会周内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利用SPSS17.0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R =0.900,适合做回归分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周内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入园人数的模型方程为:Y =23.166X -33630.328,(1)式中:Y 表示现实入园人数;X 为周内网络关注度.根据上述分析,周内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其天数大约为4d ,绘制出分析后的关注度和客流量比较图(图5).由图5可以看出,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几乎同步上升和下滑,当关注度上升时,随之出现实际客流量的提高,实现了良好的拟合状态.由此可得,西安世园会周内网络关注度是其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其前兆效应大约为4d .图52011年西安世园会周内日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比较图Fig.5The comparison between cyberspace attention and tourist flow of Xi ’an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within a week in 2011注:图中横坐标括弧里的日期对应的是客流量数据(下同)...网络关注度数值(×104)入园人数/万人周内日均网络关注周内日均现实客流量星星星星星星星图32011年“五一”前后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Fig.3The cyberspace attention around the Labor Day in 2011图42011年“十一”前后西安世园会网络关注度Fig.4The cyberspace attention around the National Day in 20116420网络关注度数值(×104)4-244-264-284-305-25-45-65-8日期0.40.30.20.10网络关注度数值(×104)9-249-269-289-3010-210-410-610-8日期冯娜,等:基于因特网的重大事件旅游客流前兆效应研究———以西安世园会为例247--第31卷第2期河南科学3.2节假日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的相关分析由于西安世园会6月份的现实客流量数据有缺失,故剔除6月份的数据,选取“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的数据进行分析.3.2.1世园会中秋节前后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相关分析根据上面分析的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收集到世园会相关数据,绘制图6.由于9月份现实客流量出现两个高值,为世园会9月24,25日.可能是因为这两天天气多云,温度舒适,且是“十一”黄金周之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许多人为了回避“十一”黄金周的拥堵状况,都选择这两天入园,造成园内人数大增.故本文剔除这两天的数值进行分析,可发现其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情况下实现了良好的相关关系,基本同时回升和下落.由此可图Fig.6The 3.2.2世园会“量特别大的数值,用(2)式中:Y 为现实客流量;X 为常数,没有现实意义.“图72011年西安世园会“十一”假前后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比较图Fig.7The comparison between cyberspace attention and tourist flow of Xi ’an World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around the National Day in 20110.网络关注度数值(×104)网络关注度现实客流量网络关注度数值(×104)入园人数/万人网络关注度现实客流量日期9-9-2519-269-279-289-299-30111010101010248--2013年2月4结果与讨论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旅游客流之间关系密切,游客出游前的上网咨询是为现实出游做准备.以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分析了重大事件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大事件的网络关注度变化在周内随着周末和工作日而变化,表现为周末网络关注度较工作日低,在节假日前后则呈现节前形成高峰,假日内为低谷,在节后有所上升的特点.运用SPSS17.0对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进行依次拟合分析发现,在不受其他事件影响的情况下,重大事件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网络关注度是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具体表现在西安世园会上为:①周内网络关注度是其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其前兆效应大约为4d ;②节前后网络关注度的变化较之于现实客流量具有超前性,其前兆效应大约为7d ;③“十一”假前后网络关注度是其现实客流量的前兆,其天数大约为6d .为了能够合理地提供旅游设施和安排旅游活动,快速、及时的预测重大事件的客流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初步探究了重大事件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影响重大事件旅游网络关注度和现实客流量的因素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参考文献:[1]GetzD.Eventmanagement&eventtourism[M].NewYork:CognizantCommunicationCorporation,1997:4-11.[2]HallCM.Thedefinitionandanalysisofhallmarktouristevents[J].Geojournal,1989,19(3):263-268.[3]贺榴,李居信,刘书贵.旅游业的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科学,1995,13(4):382-388.[4]许鑫,姚占雷,柳向楠.会展旅游的网络信息实证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旅游论坛,2011,4(4):100-104.[5]KennethFHyde.Informationprocessingandtouringplanningtheor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8,35(3):712-731.[6]喻海燕.网络旅游信息态度对旅游决策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7]巫宁.从社会信息形态变革看旅游营销[J].旅游学刊,2007,22(4):6-7.[8]SkadbergYX,SkadbergAN,KimmelJR.Flowexperienceanditsimpactontheeffectivesofatourismwebsite[J].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ourism,2005,17:147-156.[9]路紫,刘娜.澳大利亚旅游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的导引:过程、强度和机理问题[J].人文地理,2007,7(5):88-93.[10]路紫,赵亚红,吴士锋,等.旅游网站访问者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导引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6):621-630.[11]柳礼奎,路紫.旅游网站对潜在人流的导引率研究———以携程同伴游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12]李山,邱荣旭,陈玲.基于百度指数的旅游景区络空间关注度:时间分布及其前兆效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4):102-107.[13]龙茂兴,孙根年.区域旅游网络关注度与客流量时空动态比较分析———以四川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93-97.[14]马丽君,孙根年.城市国内客流量与游客网络关注度时空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4):680-685.[15]雷榕.不同群体对旅游信息传播渠道的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32(5):57-61.[16]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13-21.[17]王朝辉,陆林,夏巧云,等.重大事件游客感知价值维度模型及实证研究———以2010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5):90-96.[18]陈日新,陈向阳.重大国际展会对旅游业境外游客的吸引力研究[J].产经评论,2011(4):30-39.[19]陈志军,杨洪,周志强.上海世博会旅游时空效应及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4):374-377.[20]王朝辉,陆林,夏巧云.国内外重大事件旅游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6):1053-1067.[21]戴光全,雷嫚嫚,谭健萍.因特网视角下中国节事活动的特征及产业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3):47-56.(编辑蔡建霞)冯娜,等:基于因特网的重大事件旅游客流前兆效应研究———以西安世园会为例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