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处理基本知识(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68
《公文写作与处理基础知识》一、公文的概念1、公文:公文是公司和二级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公司规定,请示和报告问题,批复和部署工作,商洽和交流情况的重要工具。
2、公文处理: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保密工作管理规定》,做到准确、及时、安全。
在公文处理中:公司总经理(党委)办公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部门,主管公司机关公文处理工作。
二级单位综合办公室负责本单位公文处理工作。
二、公文的作用1、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发给下级机关的公文,都具有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和规定等公文,必然要对下属机关产生领导作用。
而批复等公文,则对具体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2、行为规范作用。
通过公文发布的一些法律和法规等,对所辖成员起着规范和准绳作用。
3、宣传教育作用。
公文在传达某一方针政策,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的同时,还要讲清道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增强了它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4、联系知照作用。
机关之间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公文进行联系、协调的,许多具体问题也是因此而得到及时处理的,还有许多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料也是这样获得的。
因此,公文在保证各机关正常而有秩序地开展工作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5、依据凭证作用。
各种公文都反映了制发机关的意图,都具有法定的效力,受文机关则以此作为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的依据。
公文不仅仅传达了发文机关的意图,同时也是证实这一意图的最好凭证。
三、公文特点1、作者的法定性。
公文作者是法定的,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公文起草者,只是组织的代笔人。
2、读者的特定性。
公文读者具有特定性。
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特指的受文机关,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社会全体成员。
3、作用的权威性。
公文具有代行法定职权的功能,对受文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公文处理基本知识讲解公文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在处理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书面文件。
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严谨性、控制性、规范性和正式性等特点,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工作责任、规范行政行为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公文的基本形式及构成要素公文一般包括文章题目、正文、落款、附件等几个基本要素。
其中,文章题目用以说明文件的主题或名称,正文是文件的主要内容,落款一般包括文号、签发机关、签发日期等信息以示文件的发出和认可,附件是对正文某些内容的具体说明或补充。
这些基本要素的设置与排列顺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要符合相应的规范。
二、公文的常见种类公文根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通知、通告、命令、决议、函电、报告等多种形式。
1. 通知:用于向本单位成员或其他单位传达一些公开的信息、意见、决定或请求。
2. 通告:用于向本单位成员或其他单位公布、布告一些事项或通告一些规定。
3. 命令:用于向本单位成员或其他单位下达具有强制性质的指示或命令,要求对方严格执行。
4. 决议:用于某些集体组织或会议对某个事项进行决策、表决并作出正式的决定。
5. 函电:用于单位之间或与个人之间的书面往来,包括交流意见、邀请参加活动等。
6. 报告:用于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问题等,可分为一般报告、专题报告、年度总结等。
三、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1. 严谨性:公文语言应严谨、负责、用词准确,注意事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主观成分和个人色彩的插入。
2. 规范性:公文语言应符合一定的格式和规范,包括正式用语的运用、句式的结构等方面,以达到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3. 简明扼要:公文语言应力求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庞杂的陈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4. 具体明确:公文语言应准确地表达意思,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表述,以避免造成误解和混淆。
5. 文笔稳重:公文语言应端庄、稳重,体现出公务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公文处理基础知识第一节公文处理概述一、公文的定义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处理公务时所形成的现行公用、法定效力和特定体式的文字材料。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部署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公文办理程序收文办理:包括签收(含拆封、清点、分类)、登记、拟办、送批、批办、分发、传阅、承办、催办、办复、立卷、归档等12个程序。
注意:1.要有规范收文登记本、阅文处理笺;2.各单位办公室人员要及时向有关人员收取(指通过会议发的文件)文件;3.需清退的文件必须要放在保密柜,由专人保管;4.复制上级秘密文件,须经发文机关批准或授权。
复印件应加盖复印机关印章。
复制的公文应与正式印发的公文同样管理。
5.借阅文件要登记。
发文办理:包括起草(含修改、协调)、校核、会签、签发、复核、登记(编号)、印制(含排版、校对、装订)、缮印、分发、立卷、归档11个程序。
注意:1.要有规范的发文登记本、发文签批单;2.校核、复核、登记、印制等程序必须由文秘人员和办公室主任把关;3.要有会签程序,由办公室文秘拟定会签人、签发人。
4、发文要严守程序,坚决杜绝“倒行文”。
第二节公文种类按照《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公文种类主要有14种:1.决议。
用于发布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2.决定。
用于对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和安排。
3.指示。
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4.意见。
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5.通知。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周知的事项。
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公文处理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工作。
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学校、社团组织,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公文来进行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
本文将介绍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公文的定义、分类、格式要求以及处理流程等内容。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由机关、组织或个人为了履行职责、传达信息或者解决问题等目的,用文字记录并发出的文件和文件集合。
公文通常具有正式性、权威性、明确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公文是组织内外部协作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对于保证工作的高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文的分类公文按照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公文类型包括:1.通知公文:用于传达重要信息、安排工作或者通告事项。
2.呈报公文: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征求意见或请示决策。
3.请示公文:用于向上级请示决策、征求指导或汇报工作。
4.批复公文:对请示公文或呈报公文进行答复和决定。
5.纪要公文:用于记录会议、谈话等工作内容和决策结果。
6.决定公文:用于发布重大决策、政策、规定等文件。
通过对公文的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公文的特点和用途,有助于进行准确和高效的公文处理。
三、公文的格式要求公文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标题公文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公文的内容和用途,能够引起阅读者的注意。
标题一般位于公文的顶部,采用加粗、居中的方式展示。
公文的抬头包括机关名称、发文日期、文号等信息。
其中,机关名称一般位于公文的左上角,发文日期位于右上角,文号位于左下角。
3. 正文公文的正文是公文的核心内容,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正文的字体一般为宋体,行距为1.5倍,段落间需要空一行。
4. 结尾公文的结尾通常包括落款、签名、联系方式等信息。
其中,落款位于正文下方,签名位于落款的右侧,联系方式通常位于签名的下方。
5. 附件如果公文有需要附带的文件、资料等材料,可以在公文的末尾添加附件部分。
公文处理相关知识要点公文处理是指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对各类公文进行接收、处理、传达、归档等日常工作的过程。
准确、规范的公文处理对于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组织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公文处理相关知识的要点:一、公文的种类和特点:1.公文的种类:根据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公文可以分为文件、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指示、核案、函、议案、决议等多种类别。
2.公文的特点:公文具有正式性、商务性、文件性、公开性、时效性、延伸性等特点,需要符合法定格式、使用规范词语、内容明确准确、形式规范等要求。
二、公文处理的基本要求:1.精确:处理公文时要准确理解公文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签署和传递。
对于涉及重大事项的公文,还需要进行认真核对和复核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2.规范:公文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格式、用词、语法等方面的规范。
公文的格式包括发文机关、标题、正文、签发人、印章等内容,用词要求简洁明了,语法要求准确规范。
3.全面:在处理公文时,要充分了解公文的全面信息,包括公文的发起机关、相关文件、会议内容、意见建议等,确保公文处理得到全面考虑和妥善回复。
4.及时:公文处理要注意保证时效性,即及时处理和回复公文,避免耽误重要事务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尤其是对于紧急、重要的公文,要尽快处理并妥善安排。
5.保密: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确保公文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即使公文需要传递给其他部门或单位,也要注意控制范围和保护公文的机密性。
三、公文处理的流程和方法:1.公文的接收和分类:接收公文后,需要进行分类和登记,按照公文的性质、重要性、紧急性等进行合理归档和分发,确保公文的有序处理。
2.公文的处理和传达:对于不同类型的公文,需要根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传达。
例如,对于请示报告类的公文,需要安排负责人审阅并发表意见;对于批文类的公文,需要快速处理并及时回复等。
《公文写作与处理基础知识》一、公文的概念1、公文:公文是公司和二级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公司规定,请示和报告问题,批复和部署工作,商洽和交流情况的重要工具。
2、公文处理: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执行《保密工作管理规定》,做到准确、及时、安全。
在公文处理中:公司总经理(党委)办公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部门,主管公司机关公文处理工作。
二级单位综合办公室负责本单位公文处理工作。
二、公文的作用1、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发给下级机关的公文,都具有领导和指导作用。
上级机关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和规定等公文,必然要对下属机关产生领导作用。
而批复等公文,则对具体工作产生指导作用。
2、行为规范作用。
通过公文发布的一些法律和法规等,对所辖成员起着规范和准绳作用。
3、宣传教育作用。
公文在传达某一方针政策,规定人们应该怎么做的同时,还要讲清道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增强了它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4、联系知照作用。
机关之间的许多工作是通过公文进行联系、协调的,许多具体问题也是因此而得到及时处理的,还有许多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料也是这样获得的。
因此,公文在保证各机关正常而有秩序地开展工作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5、依据凭证作用。
各种公文都反映了制发机关的意图,都具有法定的效力,受文机关则以此作为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的依据。
公文不仅仅传达了发文机关的意图,同时也是证实这一意图的最好凭证。
三、公文特点1、作者的法定性。
公文作者是法定的,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公文起草者,只是组织的代笔人。
2、读者的特定性。
公文读者具有特定性。
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特指的受文机关,有的公文的读者是社会全体成员。
3、作用的权威性。
公文具有代行法定职权的功能,对受文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公文知识点汇总(精华版)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一)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二)公文种类(15种)1.决议。
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2.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命令(令)。
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4.公报。
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5.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6.通告。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7.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8.通知。
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9.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10.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1.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2.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13.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14.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5.纪要。
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三)公文格式1.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19个)。
2.份号。
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
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3.密级和保密期限。
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
涉密公文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4.紧急程度。
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
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基本知识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基本知识一、概述行政机关公文是行政机关内部、外部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重要手段。
公文处理是行政机关工作中的常规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持机关形象、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公文的定义、分类、撰写要求等方面,以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参考。
二、公文的定义与分类公文是行政机关用来处理公务的书面文件。
根据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用途,公文可以分为内部公文和外部公文。
内部公文是行政机关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文件,如通知、报告、请示等;外部公文则是行政机关与外部机构和个人之间的沟通文件,如函件、合同、公告等。
三、公文的撰写要求1.准确性:公文的内容要准确无误,表述清楚,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措辞,确保文意明确,不给读者产生歧义。
2.简洁性:公文要尽量简明扼要,语言简练,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冗长的句子,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3.系统性:公文要有明确的结构和组织,首先要有明确的标题和编号,然后按照事由、目的、内容、要求等顺序进行组织,确保读者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4.规范性:公文的格式和排版要符合规范,要统一使用行政机关规定的纸张、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标准,以提高行文的规范性。
5.秘密性:公文要根据需要确定是否需要保密,如果需要保密,要按照行政机关的保密规定进行处理,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6.公文备案:公文的处理过程需要有明确的备案规定,要确保公文的归档和管理,以备查阅和审计。
7.流转签批:公文的处理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人员的审批和签字环节,要确保流程清晰,签批人员的职权符合行政机关的规定,以确保公文的合法性和效力。
四、公文处理的步骤1.公文拟稿:拟稿是公文处理的关键环节,要根据事由和目的确定公文的类型和格式,然后进行主题的分析,明确公文的目的和要求,根据要求提供必要的详细信息,最后进行语言的斟酌和排版。
2.公文审批:审批是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要根据行政机关的规定,确定审批流程和审批人员,确保签批人员的职权符合要求,然后进行审批和签字,最后将公文进行盖章。
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公文处理是指处理公文的一系列工作,它是现代办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文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在工作中进行信息传递、沟通与决策的基本手段,是组织内外交流的桥梁。
公文处理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印制、分发和归档等一系列环节,正确处理公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起草公文时应注意事项。
起草公文要确保表达准确、语句通顺、层次清晰。
要遵循公文的格式要求,明确公文的文种、类型和等级。
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专业名词要准确,避免模糊和歧义。
此外,公文的起草要符合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确保内容合法合规。
其次,审核公文时应注意事项。
审核公文是为了确保公文的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审核者应对公文进行细致的审查,核对公文的编写规范和格式要求是否符合。
审核公文时要确认公文的内容是否准确、完整,并检查是否存在疏漏、错误和矛盾之处。
审核公文还要注意保护公文的密级,确保公文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再次,签发公文时应注意事项。
签发公文是公文正式生效的环节,签发者应对公文进行认真阅读和审定,确保公文的内容和形式符合要求。
签发公文时要确认公文的签发人员和日期,并进行必要的授权签字。
签发公文还要注意并发出相应的配套文件,确保公文的有效传达和执行。
然后,印制公文时应注意事项。
印制公文是为了将公文内容固定在纸质文件上,方便保存和传递。
印制公文要选择合适的纸张和印刷方法,确保印刷质量和版面效果。
印制公文时要注意保密等级和文件编号的正确排列,避免错误和混淆。
印制公文还要进行质量把关,确保印刷品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最后,分发和归档公文时应注意事项。
分发公文是将公文发送给相关人员或部门,确保公文及时送达和阅览。
分发公文时要注意公文的机密性和紧急程度,确保合适的人员和部门能及时收到并处理。
归档公文是将公文分类、整理和储存,以备查阅和借阅。
归档公文时要遵循分类规则和保管期限,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公文处理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正确处理公文具有重要意义。
公文基础必学知识点1. 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政府及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依法办理公务或为公共利益而发布的文件、书信、表格等各种文字资料。
2. 公文的分类:- 行政公文:由政府机关、政府部门和其下属单位发布的公文,包括公告、通知、命令、决定、函、报告等。
- 企事业单位公文:由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公文,包括通知、函电、报告、规章制度等。
- 社会团体公文:由社会团体发布的公文,包括通告、通知、函电、决议案等。
- 个人公文:由个人发布的公文,包括请示、报告等。
3. 公文的基本要素:- 发文机关:发布公文的机关名称。
- 文种:公文的种类,如通知、函件、报告等。
- 日期:公文的发文日期。
- 标题:公文的主题或名称。
- 正文: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事实、理由、意见等。
- 签署:公文的署名和签字。
- 附件:公文中的附加材料,如表格、资料等。
4. 公文的格式要求:- 公文要求使用正楷或宋体字体,字号一般为小四号或五号。
- 公文的页边距一般为上下2.5厘米,左右2厘米。
- 公文要求以黑色墨水或钢笔书写,不得使用号笔、彩色墨水等。
- 公文要求使用统一的文件格式,包括页眉、页脚、标题居中、缩进等规范。
5. 公文的语言特点:- 公文使用的语言应严谨、简洁、准确,避免使用口语化、隐晦或夸张的表达方式。
- 公文要求使用规范的词汇和术语,尽量避免使用冷僻、晦涩或歧义性的词语。
- 公文要求使用正式的语气和语态,属文体语言,禁用口语、方言等非标准语言。
以上是公文基础必学的知识点。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公文写作规范还需根据不同机关、单位的规定和要求进行补充学习。
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概述公文处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的过程。
它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公文的定义、分类和处理流程等。
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在工作中起到书面记录和传达指令、决策、通知、报告等作用的文件。
它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书面文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政府权威。
公文的主要特点包括: - 正式性:公文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不得随意修改。
- 正当性:公文必须符合法定职权和程序,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发布。
- 可追溯性:公文具有时间顺序和资料来源,可以追溯到具体的事务发生和处理过程。
公文的分类公文按照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常见的公文分类包括通知、报告、指示、决定、公告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公文类型。
通知通知是指向特定对象或群体发布某一信息或指令的公文。
它采用正式的语言和格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通知一般包括主题、内容、发布单位、发布时间等要素。
报告报告是指对一定范围的工作、研究、调查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公文。
报告通常包括问题陈述、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反映某一问题的情况,并寻求解决方案或意见建议。
指示指示是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或个人发布工作指令的公文。
指示通常包含任务的内容、要求、期限和责任等事项。
指示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是组织管理中常用的管理工具。
决定决定是指由决策者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决策文件。
决定一般包括决策的背景、理由、决策内容和实施要求等。
决定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公告公告是指向公众发布的重要信息或通知的公文。
公告通常采用媒体或公示栏等方式发布,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
公告一般包括发布单位、内容、有效期限等要素。
公文处理流程公文处理的流程是指从公文产生到最终归档的全过程。
一般而言,公文处理流程包括起草、审批、签发、分发和归档等环节。
公文处理基础知识公文的概念和特征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责、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求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农发行公文是适用于农发行各级行(含党委、党支部)的具有以上特征的文书。
公文是重要工具,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特定效力‛;二是‚规范体式‛。
公文写作与处理的法律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共8章42条,对公文概念、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和公文拟制、公文办理、公文管理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2012年4月16日印发,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主要变化:1.统一了公文用纸。
规定公文用纸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型。
2.公文要素做出了调整。
取消了‚主题词‛,增加了‚页码‛。
3.统一了成文日期。
规定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农发行公文写作与处理的依据:关于印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公文处理办法(2012年修订)》的通知,总行2012年12月17日印发,共8章57条2个附件,是对农发行系统公文办理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涉及公文(含电子公文)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遵循的原则:1.实事求是。
2.准确规范。
3.精简高效。
4.安全保密。
公文的种类有哪些国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公文有15种。
1.决议2.决定3.命令4.公报5.公告6.通告7.意见8.通知9.通报10.报告11.请示12.批复13.议案14.函15.纪要农发行内部公文有12中,不包含以上15中的命令、公报、议案。
各类公文的定义: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发布的主体必须是特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法定代表人,如《征兵令》、《嘉奖令》。
公文处理基础知识第一节公文处理概述一、公文及公文处理工作的重要性1、公文是领导机关决策的产物,是领导机关实施领导、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工具。
公文总是与新的决策、政令的贯彻和推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一篇正确而优秀的公文,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例如,党的十一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而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朝刘勰说:“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三国魏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
反之,一篇错误的公文,可把社会引向倒退,造成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例如,1966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无产阶级xx的通知》,把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再次推向崩溃的边缘。
所以,公文处理工作的质量好坏与公文的正确与否,决定国家的兴亡。
2、在当代的领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公文具有其他任何工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公文正确与否,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战争的胜负和社会政治稳定与否。
公文的作用主要有10大作用,即:启示和传达作用、规范作用、请示报告作用、控制作用、传递作用、协作作用、联系和知照作用、依据和凭证作用、教育参考作用、记载和备查作用。
这是被大量事实证明了的历史结论。
3、公文处理水平代表一个机关(单位)的水平,即代表一个机关(单位)的决策、领导、管理、服务水平,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整体素质。
所以,每一个单位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文秘人员,都要重视公文处理工作。
二、公文及公文处理的涵义1.公文的定义。
“公文”一词,源于晋代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赵俨传》,“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
”当时仅指一种体式的公务文书。
最早的公文总称为“书契”。
其后又有“典册”、“枢机文”、“官文书”、“案牍”、“公牍”等名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文的种类、名称及其内涵不断发展变化。
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基本知识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是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项内容,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以保证公文的质量和效率。
下面将介绍一些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首先,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规范、简明、得体。
准确是指公文充分、准确地反映了办理事项的内容,确保信息的正确性;规范是指公文符合规范格式和写作要求,使其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简明是指公文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得体是指公文内容与对象相符合,符合工作规定和要求。
其次,行政机关公文处理需要注意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
例如,公文的标题要言简意赅,能够准确概括公文的内容;正文要逻辑清晰,内容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庞杂的文字;要运用正确、规范的政务词汇,不使用模糊、含糊的词语;要注意使用格式正确的段落结构,使公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再次,行政机关公文处理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
例如,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公文形式,如公告、函、通知、报告等;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文体进行书写和排版,如公文的主办、协办、会签、批示等部分的设置;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和程序进行审批和签发,确保公文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此外,行政机关公文处理还需要注重慎密保密,防止泄露机密信息。
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机关的信息保密制度,不得随意将涉密信息外泄或传递给没有权限的人;在使用电子邮件、传真等电子媒体传输公文时,要加密和控制接收方,确保公文内容不会被无关人员获取。
最后,行政机关公文处理需要高效、及时地办理和回复。
公文的办理过程要及时,避免长时间的滞留和拖延;对于涉及到其他部门或个人的事项,要及时协调和沟通,确保公文的协同办理和落实;对于公文的回复和处理结果,要及时向相关方面反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延误和纠纷。
综上所述,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是一项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知识和技巧的重要工作。
只有具备准确、规范、简明、得体的写作要求,灵活运用写作技巧,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制度进行操作,保护机密信息的安全,高效、及时地办理和回复公文,才能够顺利完成公文处理工作。
公文处理基本知识讲解简介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编写和处理公文的情况。
公文是指用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文件。
公文处理是指对收到的公文进行分类、整理、审核、转发等工作。
本文将介绍公文处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公文的分类、格式要求、审批流程等内容。
公文分类公文根据用途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包括通知、报告、请示、函件等。
下面我们对这些类型进行简要介绍:1.通知:用于通告信息、传达某种要求或安排。
通知一般由上级机关或领导发出,接收者通常是单位内部的人员。
2.报告:用于向上级汇报某项工作、研究成果等,报告的内容应该全面、准确、简洁明了。
3.请示:用于向上级请示决策、征求意见或申请批准特殊事项等。
请示应明确问题、提出建议,并附上需要的资料和依据。
4.函件:一般是单位或个人之间进行书面交流的文件,可以是公函、私函等。
函件应注意格式规范、用词得体,内容要清楚明了。
公文格式要求公文的格式要求是保持统一,便于阅读、理解和归档。
通常包括以下要点:1.标题:公文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文意,突出主题,使用较大的字号并居中排列。
2.发文机关:公文应标明发文机关的名称和全称,放在标题下方,字体稍小。
3.正文:公文的正文应明确、简洁,内容要完整、准确,段落之间要有明显的分隔。
4.签署人:公文一般需要有签署人,应注明姓名和职务,放在正文下方。
5.日期:公文应标明发文日期,放在签署人下方。
6.附件:若有附件,应明确附件的名称、数量等,并列在正文之后。
公文审批流程公文的审批是保证公文质量和合法性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公文需要经过以下审批环节:1.起草:公文的起草人根据具体要求,准备好草稿,并确保文意准确清楚。
2.审核:公文起草完成后,由主管部门或直接上级进行审核。
审核人主要负责审查公文的内容、格式等是否符合规定。
3.签批:审核通过后,公文需要经过相应领导的签字批准。
领导对公文的内容、决策等负责。
公文处理基础知识公文处理是指对各类公文进行收发、整理、传递和归档的管理工作。
它是现代组织运转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文的定义、特点、种类、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公文处理的基础知识。
一、公文的定义公文是指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或个人向内外部发出或收到的公函、公告、通知、报告等正式文件。
公文具有明确发文人和收文人、严谨的结构和格式、法律效力等特点,是组织内外部沟通、协调工作的纽带。
二、公文的特点1. 正式性:公文是由官方机构或组织发出的正式文件,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格式,具有法律效力。
2. 规范性:公文有着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例如发文机关的署名、主题、编号、日期等,使得公文易于辨认和分类。
3. 传递性:公文在组织内外部之间进行传递,反映了组织活动和工作任务的开展。
4. 机密性:公文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包含有保密性要求或限制。
三、公文的种类公文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组织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公文函件:用于机关与机关之间、机关与个人之间的正式信函。
2. 公文通知:包括会议通知、通告、通报等,用于宣布重要信息、通知工作安排或结果等。
3. 公文报告: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或提出建议等。
4. 公文决定:包括文件、通函等,用于颁布制定机关的重要决策、政策。
5. 公文备忘:记录重要事项、约定、备忘等,用于提醒和提示事项。
四、公文处理流程公文处理的流程主要包括收文、登记、拟文、审核、签发、分发和归档等环节。
下面将对每个环节进行介绍:1. 收文:负责接收外来公文,并进行登记和分类。
2. 登记:对收到的公文进行编号、归档,方便查阅和管理。
3. 拟文:根据需要,拟定公文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4. 审核:由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对公文进行审核,确保符合规范和内容要求。
5. 签发:经过审核后,主管领导或负责人签署公文。
6. 分发:将签发的公文送达指定的收文人,确保公文的及时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