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储量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储量分类标准储量分类标准是地球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贮存在地下或海底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矿物或资源的分布、数量、品质等因素。
储量分类标准的制订能够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储量分类标准的概念、分类方法、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储量分类标准指的是对地下或海底矿产资源储层的数量、品质、可开采性等进行分类、评估和描述的规范体系。
它是矿物储量评估的科学基础,是经济地质学、采矿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分类方法1.按照资源数量和品质的确定方法分类按照资源数量和品质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储量分类标准分为两种:可确认储量和可能储量。
可确认储量是指已经经过完整的勘查、评价、验证等程序,并获得法律许可证明的储量。
其开采风险和可采度都是可靠的,进一步开发的前景是确定的。
可能储量是指在尚未进行实质性勘探、开发或评价之前,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统计学等相关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储量。
其开发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进一步实施勘探、评价等工作予以证实。
2.按照资源可采用程度的不同分类探明储量是指已经经过探明的部分储量。
它们的数量和品质都可以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得到合理开采。
确定储量是指由采样、化验、测量等科学方法进行确认后,在已探明储量中确定出储量范围、质量和可开采性的储量。
其开采程度亦可较精确估计。
开采储量是指对探明储量和确定储量通过开采实施得到并且可以预计其开采到结束时期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量。
剩余储量是指一般未被开采的探明和确定储量,其数量和品质在目前尚未能实现经济开采,或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已开采和中止开采的部分。
按照资源的品质和类型,可把储量分类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甲类储量是指属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范畴,以优良油品或气品为主要元素的储量。
其净烃量、比重、含硫、凝点、蜡点等重要指标均符合优良油品或气品的要求。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哪16种类型?其代码及概念是什么?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程度和经济意义可进一步将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分为16种类,其中:储量有3种类型。
基础储量有6种类型,资源量有7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1)可采储量(11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它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
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指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它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足经济的。
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指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它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产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
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
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11)所述。
与其惟一的区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末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5)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21)所述。
我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矿产资源是我们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合理有效利用,成为有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要确保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必须对矿产资源有一个全面、准确、完整的认识,明确矿产资源储量和结构。
为此,我国制定了《我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该分类将矿产资源分为地质调查可知储量、地质探测可知储量、勘探已发现储量以及勘探已开发储量4个类别。
首先,地质调查可知储量是指根据地质调查的结果可以初步估算的矿产储量,主要是通过地质调查区域地质和矿产条件来估算出来的储量。
其次,地质探测可知储量是指在探测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探测工作,可以将原本不可知的储量资源或者待查明的储量资源初步估算出来的储量。
探测可知储量的确定,主要依靠对可知储量的已有地质调查信息进行深入详细的探测工作,以及一些补充探测来实现。
紧接着,勘探已发现储量是指根据现有勘探成果,在勘探工作中发现的某一矿体的储量。
其确定方法是根据勘探结果,对矿体进行规模和品位测算,结合矿体结构和构造特征,对其分层储量进行估算。
最后,勘探已开发储量是指根据一定勘探成果,通过投入资金,采取有效的开发措施,形成的确定的储量,它代表着一定程度上可以投入使用的储量。
《我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矿产资源储量的管理及开发。
政府在管理矿藏时,需要正确识别矿藏的实质性,准确估算储量,实现储量的有效利用。
依据《我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手段,科学管理和处理矿产资源,有效控制和优化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而有效的利用矿产资源,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矿产资源物质优势,为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可以将矿产资源分为地质调查可知储量、地质探测可知储量、勘探已发现储量以及勘探已开发储量4个类别。
准确认识矿产资源储量及结构,尤其是准确识别矿产资源的调查,探测及开发程度,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我国现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落实和执行,明确矿产资源储量和结构,树立有效的管理和处理机制,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资源量、基础储量、储量、三者关系
资源量是指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或者是潜在的矿产资源。
其中的“一部分”和“潜在的矿产资源”之说法就很笼统!我用我的理解笼统的说一下它们三个:资源量是地质控制程度最低、可行性评价最低、经济性最低的矿产资源!它可以分为2S11、2S21、
2S22、331、332、333、334七种类型!
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还必须满足采矿和生产的各项指标要求)注意:对于基础储量就不存在潜在的矿产资源的说法,基础储量是相对于资源量提出来的。
综合说来它是地质控制程度较高、可行性评价较高、经济性较高的矿产资源!它可以分为111b、121b、122b、2M11、2M21、2M22六种类型!
储量: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经济可采部分。
储量是相对于基础储量而言的,是基础储量中最经济的部分(资源)。
综合说来它是地质控制程度最高、可行性评价最高、地质控制程度最高的矿产资源。
它可以分为111、121、122三种类型。
其中的数字和字母我想你应该明白它的意思!总结说来:凡是储量分类中带有3和S的都是资源量,凡是储量分类中带有M和b的都是基础储量,凡是储量分类中以1开头,并且只有数字1或者2不含字母的都是储量。
三者之中,论品质而言,储量最好、基础储量次之、资源量最差;论多少而言,资源量最多,基础储量次之、储量最少。
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资源量的基础上发展为基础储量,在基
础储量的基础上发展为储量。
并且都是动态变化的!这只是我个人的愚见,说的不好,还请见谅!。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如下:
1. 将矿产勘查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
2. 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资源量和储量两类。
资源量按地质可靠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探明资源量三级。
储量按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分为可信储量和证实储量两级。
3. 新分类标准调整了现行分类标准三轴分类体系,简化了储量经济意义划分。
修订后的分类标准由1999版的16个资源储量类型简化为5个。
4. 公开发布资源量数据时,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应单列。
潜在矿产资源、尚难利用矿产资源等不应作为资源量公开发布。
公开发布资源量、储量数据时,不应将资源量和储量相加。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具体内容,建议咨询地质学家或查阅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相关书籍文献。
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但要保证工程分布的均匀性,并注意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
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但要保证工程分布的均匀性,并注意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
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和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凡经济的和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但要保证工程分布的均匀性,并注意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1资源量(resourc 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
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
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
资源储量分类新分类标准以4个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中获得的4种不同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与经相应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概略研究)所获得不同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为主要条件,划分出基础储量与资源量;凡经济的与边际经济的划分为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划分为资源量。
其中在经济的部分,以可采出为一个附加条件,从经济基础储量中划分出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又以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与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将储量划分为可采储量与预可采储量。
(一)基本概念理解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与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就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就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就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就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立志当早,存高远
资源储量和可采储量——保有资源储量
矿产资源储量是收益途径矿业权评估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参数,它关系到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确定。
根据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十六种类型。
收益途径矿业权评估中计算可采储量的基础是评估基准日保有的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包括:
1.经济基础储量,即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2M22)。
3.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即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2S22)。
4.内蕴经济资源量,即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
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以及预测的资源量(334)?。
矿产资源储量不是静态和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矿产市场条件和开发利用水
平等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地质(储量)报告提交的资源储量不能不加分析而直接采用。
对于国家出让矿业权、收取矿业权价款为目的的评估所依据的资源储量,应
以代表社会平均生产力水平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或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矿产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和基础储量,经过资源储量评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储量分类和估算。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解读一般来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储量分类地质储量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各种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根据矿藏的性质和规模,地质储量可以分为可采储量、探明储量和潜在储量三类。
可采储量是指已经具备开采条件和技术方案的矿产资源储量,可以直接利用的储量。
探明储量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和评估已经明确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但尚未进入开采阶段的储量。
潜在储量是指根据地质勘探和评估推测出的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储量,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开发的储量。
2. 经济储量分类经济储量是指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
根据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和市场需求,经济储量可以分为开采储量、潜在开采储量和未来开采储量三类。
开采储量是指可以在当前条件下直接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其开采成本低、市场需求高。
潜在开采储量是指虽然存在一定技术和经济障碍,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
未来开采储量是指需要长期技术研究和市场调研后才能开发的矿产资源储量。
3. 可持续开采储量分类可持续开采储量是指在不破坏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可以持续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
根据资源的更新速度和开采方式,可持续开采储量可以分为可再生储量、非可再生储量和不可再生储量三类。
可再生储量是指资源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可以通过合理开采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利用。
非可再生储量是指资源更新能力较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延长资源的利用寿命。
不可再生储量是指资源数量有限,一旦开采完毕就无法再生,必须谨慎开采和利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分类对于资源管理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地对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和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同时,分类也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决策依据和优先开发方向,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存在并能够以经济、技术和环境可行的方法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总量。
资源储量的分类对于资源勘探与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将介绍资源储量的类型及其级别。
一、能源储量能源储量是指用于供应能量的资源的总量,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等)。
1.1 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指地质时期生物遗体和有机质经过煤化、成石等过程形成的矿物质,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依据探明储量和探明开采率,化石能源储量可分为可采储量和潜在储量。
可采储量是指已探明的并可经济开采的化石能源储量,潜在储量是指尚未探明或未达到经济可开采条件的化石能源储量。
1.2 核能核能储量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核燃料资源,主要包括铀、钍等。
核能储量的分类常根据探明储量和开采条件进行划分,具体分为已探明储量、潜在储量和未探明储量。
1.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在人类寿命尺度上持续产生的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等。
可再生能源储量的评估主要基于能源来源的可再生潜力、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二、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储量是指地球上供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固体燃料矿产。
2.1 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包括常见金属(铁、铜、铝、锌等)和稀有金属(铅、锡、镍、钨等)。
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基于探明储量、产量、品位等指标,按照其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大型矿床、中型矿床和小型矿床。
2.2 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是指不含金属元素或仅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矿石或矿体,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化肥原料、工业原料等。
非金属矿产储量的评估一般基于探明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其储量等级按照附属矿床规模和资源品位可以分为大、中、小型矿床。
2.3 固体燃料矿产固体燃料矿产是指可供能源利用的固体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煤层气等。
固体燃料矿产储量的评估按照开采条件和探明储量的多少可分为可采储量、潜在储量和前景储量等级。
3 分类及编码3.1分类依据矿产资源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所获不同的经济意义,是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依据。
据此,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二大类七种类型(储量包容在基础储量中),分别用三维形式(图1)和矩阵形式(表1)表示。
3.2.1储量是基础储量的一部分。
地质可靠程度为探明的和控制的,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采矿、冶金、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及论证,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储量包含了采矿过程中的损失和混入的贫化物质。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证实储量(111)和可信储量(121、122)。
报告储量时,有关选矿和加工回收率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在市场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储量的数字可能会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3.2.2基础储量是发现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包括品位、质量、厚度、开采技术条件及其他限制开采的因素等),是经详查、勘探所获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
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圈出包含证实储量和可信储量的全部原地资源量。
经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论证,经济评价指标具有边际经济意义(如内部收益率大于0)的资源量,均划入经济的基础储量范畴。
在市场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储量数字可能随价格波动,而基础储量的数字相对保持稳定。
基础储量主要用于国家的矿产开发监管、矿产资源统计、规划和政策研究。
3.2.3 资源量是指发现矿产资源中,除基础储量以外的其余部分。
包括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认定为不经济的部分和未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以及预测的资源量。
3.3 资源量、储量类型编码采用(E、F、G)三维编码(见图1)。
编码的第1 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 代表经济的,2 代表内蕴经济的;第2 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 代表可行性研究,2 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 代表概略研究;第3 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 代表探明的,2 代表控制的,3 代表推断的,4 代表预测的。
(一)基本概念理解
1、勘查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指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具有一定面积性,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勘查程度,探求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详查阶段的控制的、推断的类型、普查阶段为推断的、预测的类型;
2、地质可靠程度(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针对勘查区具体矿体(块段)而言,具有局部性特点。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3、经济意义(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是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不应同时出现另外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来对待。
4、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资源
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有下面二种情况,一是普查阶段中探求推断的资源量外的部分地域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二是详查或勘探阶段的矿区范围内应对矿床整体进行总体控制,矿体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但要保证工程分布的均匀性,并注意与进一步勘查相衔接。
在普查阶段,对矿体(层)分布较稳定的层状矿床,可采用“控制的”工程间距的2~3倍距离估算333类资源量,以便区别于334类资源量。
6、内蕴经济资源量包括331、332、333,因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或者开采,经济意义不明,界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的之间,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
1)、矿产勘查工作已完成,仅进行概略研究的;2)、基础储量以外的仅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的;3)、因矿层薄、矿体小、开采难度大或开采成本高,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设计未利用的;4)、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5)、压覆的不能利用的矿产资源,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经济意义不明的;6)、低品位矿和原规范分类分级的表外储量;7)、后期有可能回收的矿柱量。
7、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指经可行性研究表明,投资内部收益率(1RR)小于零(负值)时的2S类型。
其中研究利用的331类对应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2S21;332类对应于2S22。
各类永久性矿柱属设计损失,不属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8、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是经可行性研究表明,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大于等于零但小于行业内部基准收益率时确定的类型。
其中研究利用的331类对应于2M11、2M21,332类对应于2M22。
9、经济的基础储量是由正式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的类型,121b、111b基于对应的331部分,122b基于对应的332部分。
下述两种情况可进行如下处理:
1)、对于无风险的地表矿产,简单勘查或调查即可达到矿山建设和开采要求的,可直接确定为111b或122b。
2)、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山设计,或在建、正常生产矿山,即使未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应属于技术经济可行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经济的基础储量。
10、储量是在经济基础储量基础上扣除设计损失(含各类矿柱)、采矿损失后的可采储量,由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生产时根据理论或实际的开拓工程、采矿工艺等计算得出,原则上不得使用经验损失率或利用率折算,也不应在333的基础上估算。
1)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等为合理确定开采规模及服务年限所需,可以在合理分析基础上利用333理论估算储量。
用模拟开发利用方案评估估算储量的,原则上不应采用经验损失率或利用率折算;
2)、复杂矿山、非正规生产的矿山,计算储量确有困难的,可以用实际回采率指标或具有可类比矿山实际回采率指标,在分析论述后估算储量。
(二)特别处理
1)、经勘探及可行性研究表明矿产项目是经济的,及在建、正常生产矿山,按编码原则,控制的基础储量应为112b,储量为112,实际分类时进行归类为122b和122。
同理2M12、2S12归类为2M22、2S22;
2)、评估报告、评审意见书、相关储量报告可直接采用代码表示资源储量类型;
3)资源储量类型应与勘查阶段和相应勘查研究程度一致,同时满足地质控制程度和其它勘查研究程度,资源储量类型不仅与地质工程控制程度有关,还与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可选冶性研究程度及工艺利用研究程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是涉及安全生产的开采技术条件有重大关系,因此资源储量类型不能简单依据工程间距确定,且不应超越勘查阶段和勘查程度。
某一种勘查程度降级的,资源储量类型也相应降级。
4)、矿产开发项目未经可行性研究,不可确定为次边际经济和边际经济资源量。
矿产勘查个阶段目的任务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