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39.82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一)分层的方法

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对某种事件的态度、价值评价)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人们的分层意识同他们所处的客观位置可能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受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范围、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周围参照群体等多种变数的影响。

(2)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通过声誉法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可以发现一种公认的声誉分层体系。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等。

(二)分层标准

分层的标准有两类: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前一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描述人口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后一种划分则是为了了解人口内在素质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确定分层标准首先要考虑到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状况,并非任何可以对人们进行等级划分的因素都可以作为分层标准,只有那些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才能作为分层标准,例如教育程度等。此外,确定分层标准时还应注意结合具体的研究目的,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

(1)收入。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和积极性有着密切关系,收入差距对社会安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职业。职业地位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职业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活动的范围和性质等等不仅影响着在职人员的社会表现,同时影响着社会流动的方向。

(3)教育程度。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婚姻生育意愿、人格修养等等。教育程度全面地、持续地影响人的一生;同时,对于整体社会的运行来说,教育程度分层结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4)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因而权力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处于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政策的评价,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具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此外,像家庭背景、居住区位等等都可以作为分层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需要,选择适用的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

(一)社会分层对人们社会交往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和那些与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而社会差别所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则构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分层是根据同质标准而划分的,同一层次的人很容易在某一方面产生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分层差异给人们的交往带来隔阂,各层次间距离越大,这种隔阂就越大,他们之间也就越是缺乏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他们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也就越不相同。

对于分层与交往的上述关系,可以用交换理论加以解释。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交换过程,每个人在交往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而社会地位恰恰是交往各方用以识别各自资源交换量的象征。这意味着,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所拥有的交换资源大体相等,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换过程也更加合乎公平原则和对等原则。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的人则在资源交换量上差距显著,因而,层间交换的频率远远低于层内交换。

(二)社会层次之间关系的性质

层间关系的性质是分层研究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包括:

第一,各层次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和谐、相互依赖、功能互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分歧?矛盾和分歧的性质、范围和发展趋势如何?

第二,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方式、交往状况和频率,相互之间的基本态度。是把对方作为仿效、参照的群体还是敌视对象?如何评价对方?等等。

第三,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如果发生冲突,是以个人形式还是以群体形式出现?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冲突各方的目的何在?有无妥协的可能性?其妥协又将如何达到?等等。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研究阶级之间关系性质提供了范例,它观察问题的角度,提问方式,使用的概念、范畴、方法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继承,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

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

(一)社会多元分层结构的含义

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要把握一个社会的多元分层结构,先要具体地把握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分层属性,即那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并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地位。

一个社会的主要分层属性构成了这一社会的分层空间构建性维度,换句话说,社会分层空间是以该社会的主要分层地位为坐标轴而确立的。比如,韦伯的收入、声誉、权力三种分层地位就构成了三维社会分层空间。社会越发达,社会分化水平越高,则社会分层空问的维度就越多。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分层属性——教育程度~一在原始社会中根本构不成一个分层维度。在这里应注意分层结构与分层空间的区别。两个社会可能在分层空问上是相似的,但社会成员在各自社会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状态却极不相同,即这两个社会的分层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如图l3—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