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2.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复习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救助型(非洲)、保险型(德国、西欧、美国、日本)、福利型(英国、北欧包含瑞典及丹麦)、国家保障型(原苏联)、自助型(新加波、马来西亚)五种模式。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内容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1)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要求。
、2)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推动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后任能享有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爱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流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中间道理学派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一、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有:财政拔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其他资金(募捐、发行福利彩票、服务收费)。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1)基金的共担性(由法律明确规定由国家、统筹单位、个人三者按一定比例合理负担社会保障费,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
)2)基金的共济性(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物质帮助的对象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包括企业事单位的职工、国家公务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民等)3)基金的公益性: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以营业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福利,为的是社会安定与文明)。
4)基金的强制性:社会保障机构依法强制缴费义务主体参加社会保障,履行法定缴费义务,强化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对违反者给予制裁,这是社会保障基金实现统筹共济目标的关键一环。
5)基金的保值性(社会保障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发展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实施的对象是。
2.英国的旧《济贫法》颁布于年,又称;新《济贫法》颁布于年。
英国政府在二战后采纳了中的许多政策主张,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成为了第一个“福利国家”。
3.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是国颁布的。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
5. 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年。
三、单项选择题1.最早使用社会保障social secureity 这个词是在(A)A 1935年B 1941年C 1834年D 1835年2.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 “投保资助”B “国家保险”C “福利国家”D “储蓄保险”3.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 庇古B 凯恩斯C 贝弗里奇D 罗宾逊夫人4.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 《社会保障法》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 《社会保险暂行条例》5.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 旧《济贫法》B 新《济贫法》C 《公共健康法》D 《退休金法》6.最早由国家立法实行济贫事业的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法国7. 社会保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是A 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障法典》B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C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D 1941年国际劳工组织《大西洋宪章》8.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是A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B英国的《国民保险法》 C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D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四、多项选择题:1.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三大原则是A普遍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全面保障原则 D福利性原则2.德国在十九世纪颁布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险法律,标志着世界上开始有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些法律包括A国民保险法 B疾病社会保险法 C工伤事故保险法 D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有哪些?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国家全体社会成员2.1601 《伊丽莎白济贫法》 1834年《贝弗里奇报告》3.德疾病社会保险法4.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5.德美6.1917三、单项选择题1.(A)2.B3.C4.A5.B6. B7. C8.B四、多项选择题:1.ABC2.BCD3.ABCD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充实阶段调整阶段各阶段的标志:萌芽阶段(1601-1882年)——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发展阶段(1883-1944年)——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充实阶段(1945-1972年)——《贝弗里奇报告》1945年被工党采纳调整阶段(1973年至今)资本主义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英国1979年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特点:(1)无法制约束,并非固定经常的措施;(2)所提供的救助是一种恩赐行为;(3)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自然经济条件下是家庭保障,靠的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帮助渡过难关;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下,出现两极分化,政府采取措施;在手工生产时代,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也有家庭承担。
3、促进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与工人运动兴起技术条件:社会互助组织及商业保险的产生4、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论依据(1)国家干预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等提出福利国家理论,强调政府的干预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保险,缓解劳资矛盾。
(2)福利经济学理论(1920年英庇古提出,认为收入均等化,即一个人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
收入转移就是主张由政府向富人征税,补给给穷人。
):社会的福利岁国民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社会福利随收入的均等化而增大。
(3)凯恩斯主义(1936年凯恩斯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增加有效需求。
(4)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1942年贝弗里奇对英国设计“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
):建立一个社会性的国民保障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
还提出了六项原则:基本生活资料补贴标准一致的原则;保险费标准一致的原则;补助必须充分的原则;全面和普遍性的原则;管理责任统一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A、萌芽阶段产生日期:封建社会晚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发展5、互助组织以会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创造了不以营利为目的、共同集资、互助互济的全新的保障遭遇风险人群基本生活的组织模式。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目录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的概念2.风险与保险的联系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4.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5.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6.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构成7.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其分类管理8.分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点和区别9.社会保障制度主体10.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1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涵12.社会保障的定位与功能。
13.国家、用人单位、受保人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1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选择的结果16.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17.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18.分析如何确定适度社会保障水平19.分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2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6.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27.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28.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29.贝弗里奇报告与英国率先建立福利国家30.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3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3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3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争论与风险34.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改革的背景3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前期改革的基本实践3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路径与策略第三章社会保障基本的分析范畴38.公平的内涵及其多维度性39.效率的具体形式及其适用条件40.产权的内涵及其对效率的影响41.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42.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协调方式43.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机制44.社会保障是一种应强制消费的优效品45.外部效应的存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46.政府承担社会性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47.规避投保方的逆向选择倾向48.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之外的再分配职能49.政府干预社会保障领域的有效性在一定条件下方可成立50.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的产出和质量难以度量51.政策目标与政策效应产生偏离52.社会保障领域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选择53.逆向选择的机理54.道德风险的内涵55.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关系56.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57.规避逆向选择的基本方法58.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规避路径第四章养老保险59.养老模式的分类60.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61.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涵62.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63.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必要性64.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6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66.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做实个人账户的关系67.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来源和结构。
社会保障整理笔记第⼀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责任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活发⽣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活的制度。
⼆、基本体系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由其各个层次的诸多项⽬构成的整体。
如果把这些项⽬从保障对象、保障⽬标、资⾦来源、给付⽅式等⽅⾯加以归纳,可归纳总结为三种不同的保障形式,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层次,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道防线。
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资收⼊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或虽有劳动能⼒⽽⽆⼯作亦即丧失⽣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法⼿段,运⽤社会⼒量,给这些劳动者以⼀定程度的收⼊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活⽔平,从⽽保证劳动⼒再⽣产和扩⼤再⽣产的正常进⾏,保证社会稳定的⼀种制度。
特点:(1)强制性(2)互济性(3)储备性(4)补偿性项⽬:(1)⽼年社会保险(2)医疗社会保险(3)失业社会保险(4)⼯伤社会保险(5)⽣育社会保险(6)残障社会保险(7)死亡社会保险四、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法维持最低⽣活⽔平的⽆收⼊和低收⼊的个⼈或家庭给予帮助,满⾜其⽣存需要的制度。
特点:(1)对象是⽆收⼊、⽆⽣活来源或孤苦⽆依的⽆法⽣活者,以及有收⼊,但因遭遇意外事故或收⼊较低⽆法维持⽣活的⼈们(2)⽬标是维持最低⽣活需要,给付标准⼀般低于社会保险(3)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或特别税捐(4)享受救助时,要提出申请,有关机构进⾏调查,确定救助标准,按期或⼀次性给付救济⾦对象:(1)⽆劳动能⼒、⽆⼈赡养、完全没有⽣活来源的⼈,主要是孤⼉、孤寡⽼⼈、领社会保险补贴仍不能维持最低⽣活的⼈(2)有劳动能⼒,也有收⼊,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财产损失、⼈⾝损伤,⼀时⽣活困难的⼈。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2、“投保资助”型3、“福利国家”型4、“国家保险”型5、“储蓄保险”型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亦称讲坛社会主义者)的、等人提出了福利国家理论。
20世纪初,英国费边主义者设计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3、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
4、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5、社会保险并不等同于商业保险,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6、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包括、、、。
三、选择题:1、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B、“国家保险”C、“福利国家”D、“储蓄保险”2、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B、凯恩斯C、贝弗里奇D、罗宾逊夫人3、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A、《劳动保险条例》B、《社会保障法》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4、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B、新《济贫法》C、《公共健康法》D、《退休金法》四、论述题1、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的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同时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第2节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一、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学说(一)德国新历史学派新历史学派又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布伦坦诺(Lujo Brentano)等人。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能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但新历史学派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应由国家实现。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整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这些主张成为德国政府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德国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并随之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险法律。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主张被俾斯麦政府所接受,从而成为德国率先实施社会保险的理论依据。
(二)福利经济学说A.C.庇古(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1912年,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福利经济学不仅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共选择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庇古认为,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
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贫穷的人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
他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
同时,他提出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一:公平、效率、产权(一)公平1、公平不是一种经济学的概念,它含有伦理学的意义。
2、公平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某一衡量标准而言。
3、从经济学的角度评价公平。
(1)两方面含义:(2)三级内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重点公平4、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三种公平。
(二)效率1、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在经济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2、效率的具体形式(1)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效率)(2)生产效率:(3)X效率:3、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问题(三)产权:1、产权是指对对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与处置。
2、产权的界定:3、如果对某种资源的产权界定清晰,并且划分后的产权完整、充分、个人就会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从而限制短期行为与偷懒、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4、社会保障制度的产权界定。
二: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矛盾论:2、补充论:(二)公平与效率的协调1、公平以效率为前提2、效率以公平为保障三:社会保障制度的X效率(一)行政管理成本(二)工作积极性(收入效应)(三)储蓄与投资(四)社会信号§2.2 市场与政府背景: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危机引起的争议,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与市场谁的作用应更大,二者间的结合应到什么程度。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Market failure)(一)收入分配缺陷:(二)通货膨胀风险(三)信息不对称(四)商业保险的市场失灵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一)社会保障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优效品,具有双重性质。
(二)市场外部效应的存在与政府交易费用的节约。
1、外部效应:不购买社会保障这种有效品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效应”。
2、交易费用下降,谈判下降。
(三)政府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
(四)政府介入不减少社保基金筹、付的成本与费用。
(五)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以外的宏观调节作用: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基金投向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