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超全)
- 格式:ppt
- 大小:5.67 MB
- 文档页数:10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脑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需要进行密切的护理。
其中,脑外科引流管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脑外科引流管的作用是排除脑部手术后产生的血肿、脑脓肿、脓肿液、脑脊液等,在保护脑组织免受损害的同时,也有助于术后恢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脑外科引流管的常见护理措施。
1.护理前准备在患者进行脑外科手术前,护士应根据医嘱准备好引流器械,并对其进行检查,确保引流管畅通,并确认引流胶囊的储液量。
护士还应核对医嘱的内容,如引流液量、引流胶囊更换时间等。
2.引流器械的固定和保护手术用引流管通常由医生放置在手术中,护士需要保证引流管的固定和保护,以防止其意外移动或受到撞击。
可以使用透明敷料覆盖引流器械,以便日常观察引流情况,并防止引流管受到外界污染。
引流松紧带应固定在患者的头部,以便保持引流管的位置稳定。
3.引流胶囊的更换引流胶囊根据引流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
一般情况下,当引流胶囊内容物达到胶囊容积的70%以上时需要更换。
更换引流胶囊的时间一般在早晨患者起床、过午不食前后。
更换引流胶囊的步骤如下:(1)戴上洗手盆和手套;(2)用温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的引流胶囊处;(3)拧松固定在患者头上的引流松紧带;(4)小心地取下引流胶囊,注射生理盐水清洗一次;(5)取出新的引流胶囊,将其连接到引流管上,并用固定带固定;(6)检查引流管畅通并进行标记,记录引流量、引流液的性状和颜色。
4.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是连接引流器械和引流胶囊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定期护理:(1)每日更换引流器械连接管,避免管道堵塞;(2)在换引流器械连接管时,应注意不要使引流管脱出或移位,以免引起感染或引流阻塞;(3)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松脱或过长,若有需要及时更换或修整;(4)避免用力牵拉引流管;(5)记录引流管的引流量、颜色和性状等。
5.引流液的观察和记录护士应每日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及时记录。
正常的引流液一般为鲜红色,易凝固,少许水样液体,不宜过于稀薄和浑浊。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脑室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治疗脑积水、脑出血等疾病,是神经外科患者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之一。
然而,由于脑室引流管使用范围广泛,且需要长期留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下面介绍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希望对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脑组织、血块、脑脓等物质堵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处理,并定期更换引流管。
二、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收集脑脊液的器具,定期更换引流袋可以避免细菌感染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引流袋需每天更换一次,如引流量大可增加更换次数。
三、保持引流管口干燥引流管口的湿度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引流管口干燥。
护理人员在更换引流袋时,应将引流管口处擦干净,并用干纱布包裹引流管口,以保持其干燥。
四、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引流管的位置不正确,容易引起脑组织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五、注意感染预防脑室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管口干燥、勤洗手等都是预防感染的措施。
六、注意患者体位患者体位的改变会影响脑脊液引流的畅通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体位的调整。
患者体位的改变应逐渐进行,以避免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七、注意患者情绪患者在使用脑室引流管时,可能会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护理要点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感染预防等,以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患者体位、情绪等方面的护理,以全面保障患者的康复。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后引流监测:术后的成人患者需每小时测量引流液的量,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浑浊度和血液的有无。
婴幼儿或小儿患者每4-8小时测量引流液,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
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
2.引流装置的维护:保持引流装置的干燥和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每日更换引流装置,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更换。
在更换之前,用无菌盐水清洁引流管皮肤穿刺口周围,然后用无菌消毒剂擦拭穿刺口周围的皮肤。
更换引流装置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防止其被拉扯或移动。
3.引流管的悬挂和固定:引流管一般通过帽子或脚手架固定在患者头部。
引流管应该保持无扭曲或拉力,确保引流管畅通。
悬挂的高度应使引流液能顺利流入收集器。
4.皮肤的护理:引流管穿刺口周围的皮肤需要保持清洁和干燥。
每天用无菌盐水擦拭穿刺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无菌棉球涂抹透明创可贴或防水敷料保护创口,防止感染。
定期检查穿刺口和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
5.防止感染: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每次更换引流装置或进行护理时都要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在引流管的穿刺口周围使用无菌消毒剂进行清洁,防止感染发生。
6.患者的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意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的迹象,如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
7.引流液的管理:将引流液放入透明收集器中,每天记录引流液的总量和性状的变化。
注意观察引流液中是否有血液或其他异常成分的出现。
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颜色、浑浊度和气味,以便及时判断是否发生感染或出血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8.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育患者及家属如何正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并告知他们需要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总之,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引流装置的清洁与干燥,定期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提供详细的护理教育。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1.引流管安置:无菌操作,妥善固定,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术后早期应抬高引流袋缓慢引流,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使颅内压平稳降低,避免放液过快,导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诱发小脑幕上疝等。
但在抢救脑疝等危急情况下,可先加快引流脑脊液,再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3.观察记录引流液情况: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定。
本后1~2日为血性后逐渐转清。
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持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脑脊液并送检。
4.严格无菌,防止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穿刺点和引流袋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则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在搬运病人或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有:①颅内压低于120~150mH.0(1.18~1.47女「2)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②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④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将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经上述处理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按需更换引流管。
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开放引流;如未出现上述症状,病人脑脊液循环通畅,即可拨管。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留置引流管以便排除血液、脑脊液和其他体液。
引流管是一种管状装置,通过放置在手术切口或脑室内来排除体液。
下面是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措施。
1.检查引流管的位置和通畅度。
护士应定期检查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及引流管是否通畅。
如果引流管位于不正常的位置,应及时调整;如果引流管不通畅,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进行冲洗或更换引流管。
2.保持引流管的固定。
引流管需要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以防止其移位或脱落。
护士应使用适当的固定制剂,如胶布或绷带,来固定引流管。
同时,护士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确保其牢固不松动。
3.保持引流管通畅。
为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护士需要定期冲洗引流管。
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的液体。
冲洗的频率和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来决定。
在冲洗引流管之前,护士需要先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液体,并采取洁净操作,以避免感染风险。
4.监测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护士应定期检查引流液的性状和量。
引流液的性状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效果。
一般来说,引流液的颜色应为清亮或淡黄色,不应有血块或异味。
引流液的量应保持稳定,如引流液量明显增多或减少,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5.防止感染。
引流管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易受感染。
因此,护士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护士应定期更换引流管固定制剂,保持切口及引流管周围的清洁,避免皮肤破损,确保洁净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6.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除了对引流管进行护理外,护士还需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如发现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意识状态改变等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给医生。
7.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
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休养和康复。
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8.提供心理支持。
脑外科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次较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可能会对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要点
1、标记:病人回病房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并妥善固定管道,护士应注明引流管名称、留置日期贴于引流管上。
2、引流袋的高度:引流管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即外耳道水平)侧卧位: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头痛者注意观察高度以及引流量,以判断颅内压高或低引起的头痛。
(如为血性脑脊液引流袋可适当放低)
3、妥善固定:
①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②术后病人头部的活动应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③搬运病人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
4、观察引流的量、颜色、性状、通畅度:
①术后早期: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此时抬高或暂夹闭引流管。
引流液<500m1∕d°(颅内感染:引流量可适当增多,注意电解质补充。
)
②色:术后1-2天可略呈血性,渐变橙黄色,最后澄清。
③性状:异常时呈毛玻璃状或絮状物示颅内感染。
④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示通常,反之不畅。
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量,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作脑脊液检查或细菌培养。
6、拔管: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局部有无脑脊液漏。
脑外科常见引流管观察与护理培训引流管是脑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便捷的引流排液装置,具有减少血肿、降低颅内压力和保持脑组织正常代谢等作用。
引流管观察与护理是脑外科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次培训将从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引流管的观察:引流管应保持通畅,不得产生堵塞现象。
观察引流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流液颜色和量。
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正常情况下引流液为淡黄色或无色透明,量逐渐减少。
若引流液颜色变浑浊、变红或增多,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2.手术部位渗液。
应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渗液,若有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
3.引流管周围皮肤情况。
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引流管是否固定牢固。
应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牢固固定在患者身体上,若引流管脱落或松动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固定。
引流管的护理:引流管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引流管的护理措施:1.保持畅通。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是护理的首要任务,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如发现引流管有堵塞现象,应立即冲洗引流管,恢复通畅。
2.定期更换引流袋。
引流袋应定期更换,一般每24小时更换一次。
更换引流袋时要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3.清洁引流管周围。
应定时清洁引流管周围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清洁时要注意选择无刺激性的皮肤清洁剂,避免引起过敏或刺激。
4.观察引流液。
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若引流液颜色变浑浊、变红或增多,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5.录入引流液情况。
每日必须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等数据,便于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病情。
总结:脑外科常见引流管观察与护理培训对于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和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培训,护士应加强对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为患者的康复做出贡献。
关于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总结概述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常需要留置引流管,以排出脑部过多的液体。
引流管的护理十分重要,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状况,也影响到医院的治疗效果。
在护理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病人是否出现感染、颅压升高等情况。
•引流管有无脱落,液体是否正常排出。
•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摔倒等意外情况。
•护理过程中是否遵守消毒规范,是否用药和清洗工具正确。
总的来说,引流管的护理要求我们严谨、细致、耐心,才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系统化护理在引流管的护理中,我们可以采用“7S”系统化护理法:1. Clean 环境干净整洁:病人平时生活的环境一定要干净整洁,保持病人的卫生和环境的卫生,减少引流管的感染风险。
2. Suction 放置引流管:放置引流管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清洁引流口,并正确选择引流管的尺寸,以确保引流管口径能够很好地匹配引流口,并能够达到引流的效果。
3. Stability 稳定:因为引流管的应用场景比较特殊,需要考虑手术后卧床时间长,病人生活动作受限等因素,所以我们应该确保引流管的稳定性。
4. Secure 安全:引流管的安全对病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必须确保引流管的安全,避免引流管与外缘摩擦,发生破溃或脱落现象。
5. Speed 速度:引流管流量过慢会影响治疗作用,过快则可能形成漏斗状骨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引流管排液的阻塞、溢流等,因此在引流管的使用过程中,流量需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6. Skin 皮肤护理:皮肤的损害常常是引流管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之一。
因此,保护病人的皮肤对于引流管的使用与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注意贴合与清洁,避免压迫或擦破。
7. Support 患者支持:在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病人的治疗感受、康复建议,并尽自己的所能,用良好的态度和专业的技能支持患者的需求。
具体操作步骤主要步骤有以下几个:1. 引流管拆线。
护士应该始终保持手部的清洁和反复洗手,然后用规定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引流管拆开,检查流量、温度和液体质量。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常规1.术前准备:在患者进行脑室引流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指标等。
并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2.术后仪器安装:根据医生的嘱咐,将引流管插入患者的脑室中。
在插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患者头部的活动,以防引起引流管的脱位。
3.引流管位置监测:引流管的位置监测非常重要,一般通过X光或CT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引流管是否处于正确的位置,以及是否发生脱位。
4.引流管引流正常功能:根据医生的嘱咐设置引流管的引流速度和引流压力,并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阻塞。
必要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技术方法进行引流管的引流疏通。
5.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天至少两次对引流管周围的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6.监测引流管的颜色和质地:如果引流液呈现混浊、黄色、出现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7.引流管换药:根据医生的嘱咐定期更换引流管及相关垫料,通常每3-7天更换一次。
8.定期进行引流管引流检查:每天定期观察引流量,记录引流量以及引流液的性状,一旦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9.引流管固定:为了避免引流管因患者的不小心或意外引起脱位,需要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的头部,以确保引流管的稳定性。
10.监测患者症状和体征:不定期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发热、颅内压增高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11.定期患者洗头:定期给患者洗头,保持头部清洁。
在洗头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引流管受力过大而导致脱位。
12.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对于脑室引流管的护理常规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保持引流通畅,并定期进行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脑外科常见引流管的护理经验总结:【摘要】目的:总结脑外科常见引流管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引流管安全、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
结果:正确标准的引流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结论:维持有效的引流、严格控制引流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以及细致认真的临床观察可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经验脑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隙持续引流管、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等等。
要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要严密观察病情,善于将引流情况与患者整体病情联系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引流管护理安全而有效,现分析如下。
��1脑室引流管1.1主要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
②进行脑室系统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方位;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④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1]。
��1.2护理:①取平卧位,保持安静。
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
②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7~2.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2]��。
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
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③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
④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
⑤无菌引流瓶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量。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
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⑥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⑦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