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护理人才
- 格式:pdf
- 大小:220.43 KB
- 文档页数:1
护理人员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在当今医疗服务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环境下,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拥有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护理需求。
那么,护理人员应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呢?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
这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护理人员应认识到创新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理念。
比如,在面对患者的护理问题时,不要仅仅依赖以往的经验和常规做法,而是要多思考是否有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持续学习是关键。
护理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在不断更新,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可以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术讲座、研讨会等,了解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同时,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
通过学习,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为创新提供灵感和思路。
注重观察和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护理工作中充满了各种细节和问题,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需求、病情变化以及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日常护理中,注意到患者因为某种护理操作而感到不适,就要思考如何改进这个操作,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可能发现创新的切入点。
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重要。
护理团队中的成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层次,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和合作,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团队讨论中,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而且,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协作,能够为创新实践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践是检验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护理人员要有勇气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例如,尝试引入新的护理工具或设备,观察其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要善于从实践中的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创新方案。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也是护理人员创新的重要方面。
护士需具备哪些职业素质护士需具备哪些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士需具备哪些职业素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护士需具备哪些职业素质1(一)热爱护理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敬业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病人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三)应与同行及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尊重、友爱、团结、协作。
(四)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道德修养及高尚的思想情操。
(五)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规范,态度和蔼,稳重端庄,服装整洁,仪表大方。
!(六)关心病人疾苦,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
(七)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廉洁奉公。
不做违反道德良心的不合法操作或不忠于职守的工作,以维护职业的声誉。
(八)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
能胜任护理工作,并勇于钻研业务技术,保持高水平的护理。
(九)具有健康的心理,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健壮的体格。
工作作风严谨细微、主动、果断、敏捷、实事求是。
护士需具备哪些职业素质2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在医院的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护理理论不断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对护理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护士长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实践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是控制护理质量的核心人员,其操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与领导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护士长是科室管理的核心,应主动协助和支持科主任做好各项的管理工作。
在新时期条件下,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及科学管理的需要,必须加强护士长的综合素质培养。
1、注重思想素质的培养,树立创新的意识。
思维观念创新:护士长要有挑战工作的过程,必须有分析能力和远见的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把握最新的信息,应用现代护理的新观念,指导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效果36?2008年4月第8卷4期护理管理杂志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Apr,2008V01.8NO.4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效果朱云霞,周晓荣,韦俊荣,李金娜,5,1红梅(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护理部;2.千四病区;3,党办;4,急诊科,陕西西安710004)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创新理论讲座及护理实践中引导护理人员运用创新理论的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创新教育.分别对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创新教育干预后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结论创新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一种适用,可行的方法.关键词:创新教育;护理人员;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15X(2008)O4—0036—02 Themethodandeffectoftrainingonnurses'innovationability/ZHUYun—xia.ZHOUXiao —rong,WEIJun—rong,LIJin—na,LIUHong—mel//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一2008,8(4):36.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anappropriatetrainingmethodtoimproveclinicalnurses'inn ovationability.MethodAseriesoflecturesregardingin.novationtheoryandpracticetraininginclinicalnursingwereprovidedforthenursestotrainth eirinnovationabilityThen.thenurses'innovationability wasassessed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ResultAftertheintervention,thenurses'innov ationabilitywassignificantlyimproved.ConclusionThe trainingmethodofinnovationeducationisprovedtobeanapplicableandfeasiblemeanstoim provenurses'innovationability.Author'Saddress:1.NursingDepartment;2No.4VIPWard;3.OfficeofCPC;4.Departmento fEmergency,SecondHospitalAffiliatedtoMedicalSchool0f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04.ChinaKeywords:innovationeducation;nursingstaff;innovationability创新的最初含义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或科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现在,人们已经把创新一词引申到其他相关领域,提出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概念….由于科技化,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各行各业无不面临快速的变化与激烈的挑战,能否创新突破,正是考验医院能否立身于各种专业化市场的关键所在.对于现代化医院而言,创新至关重要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效率,效益技术,服务质量以及组织架构,机制,体制改革等软,硬件设施均需要创新.当然,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医院领导者,管理者与经营者,这是现代医院管理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护理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同样依赖于创新.开发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实现护理创新的前提.本研究旨在调查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采取创新教育干预,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适合的干预模式,培养适应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5年在岗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共460名,均为女性,年龄l9~55(32.91±8.57)岁.1.2研究工具采用美国普林斯顿创造才能研究公司总经理,心理学家收稿日期:2007—10—10;修回日期:2008一O1一O2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2004KR110)作者简介:朱云霞(1958一),女,河南孟津人,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E—mail:yunxiazyx@163COnl尤金?劳德塞发明和设计,适用于成人的尤金创造力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创新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共5O个条目,条目1~49有3个选项,分值从一2~4不等,条目5O为"挑选出lO个认为最能说明被测试者性格的词",得分范围在0~2O之间,将5O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即为实际得分.得分越高,创新能力越强,最高分140分.结果判定标准:110~140分为创新能力非凡,85~109分为创新能力很强, 56~84分为创新能力强,3O~55分为创新能力一般,2~29分为创新能力弱,一21~1分为创新能力差.量表在使用前对2O名研究对象进行预试验,测得Cronbach'a值为0.747.1.3方法自2005年7月开始对460名护理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创新教育,采用创新理论讲座及护理实践中引导护理人员运用并巩固创新方法.分别于干预前,后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探讨护理人员干预前,后创新能力的差别,并分析原因,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性.1.3.1创新理论讲座根据护理人员工作特点,把集中讲座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护理部将创新理论讲座列为年度继续教育计划.研究者作为培训老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中创新相关理论设置了4次创新教育讲座内容.第一讲: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介绍创新的概念,创新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开发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原因.第二讲: 创新原理.包含聚合原理,逆反原理,移植原理,变形原理,还原原理,迂回原理,优化原理,群体原理,混沌原理等内容.第三讲:创新技法.包含头脑风暴法,组合法,列举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综摄法,模仿法,形态分析法,联想法等内容.第四第4期朱云霞,等.培养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效果?37? 讲:创新思维.包含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直觉,潜意识,灵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内容.在查阅大量资料,系统,深人学习之后,准备多媒体讲义,于2005年7月至12月将创新理论内容分12次进行培训,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了解,熟悉创新有关知识.1.3.2护理实践中引导护理人员运用创新技法在创新教育中,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工作实际,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贯穿于护理实践活动中.研究者组织开展了"爱心创意护理"活动.该项活动要求以科室为单位,运用创新技法每人提出5项"爱心创意护理"项目,项目内容包括:题目,实施方法,创新点,以书面形式上交护士长,护士长召开全科护士会议,将每人提出的5个项目汇集,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使人们的思维成果在传递过程中产生启发,激励和共振作用,进而开发参加人员的智力和创造力, 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获得更多的发明创造新设想,形成科室的10个"爱心创意护理"项目,以书面形式上交护理部,科室依照确定的项目开始实施.制定的项目要求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既能体现对病人的爱心,又能体现不同于常规有创意的护理内涵.在该项活动中,共创立"爱心创意护理"项目330项,如:"爱心便民箱"等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爱心和对护理工作的创新,解决了护理工作的不便和难题,方便了病人.1.3.3统计学方法全部结果输人计算机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统计描述指标采取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采取成组双侧t检验.2结果2.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见表1)表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n=460)2.2护理人员创新能力提高(见表2)表2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比较表2显示,干预后护理人员创新能力提高,由创新能力一般提高到创新能力强.3讨论3.1创新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对护理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创新教育干预后,创新能力测试由54.16提高到56.81,创新能力判定由创新能力一般进人到创新能力强,说明创新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本研究的创新教育方法对提高护理人员创新能力是适用及有效的.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的创新教育方法,理论讲座重在激发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传授创造原理,创新技法,创新思维等理论,使护理人员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技法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可以进行大面积地普及和运用".根据这一特点,在创新教育干预方法中设计了实践部分,其重点是引导护理人员运用创新技法,巩固所学创新理论.本研究组织开展的"爱心创意护理"活动,使护理人员将所学的创新技法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巩固,强化所学创新理论,并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护理人员创立的330项"爱心创意护理"项目,充分展示了护理人员经过创新教育后的创新意识和将创新技法运用于护理实践的能力,说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激发护理人员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3管理者是实施创新教育干预的关键提高护理人员创新能力,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是一种新趋势.管理者的思想应经常随着新情况变化而改变.该研究设计的创新教育方法不需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简便,易行, 便于推广.能否使用该方法达到提高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目的,关键在于管理者,需要管理者重视该项工作,将创新教育列人议事日程.在理论讲座方面,管理者需寻找掌握创新理论,热心传播创新知识的老师,安排教育的时间和地点.在实践方面,需要管理者不断启发,引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留心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临床护理问题,然后运用创新技法寻找解决办法.3.4提高创新能力要重视创新教育医学在高速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护理需要不断发展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在学科发展中,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需要保持和不断提高.本研究干预后护理人员创新能力提高,说明创新教育是必要的.我国的护理学历教育中, 没有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职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没有创新教育的要求,这种现状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不利, 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研究在创新教育干预后,护理人员创新能力测试为56.81,结果评定在创新能力强的范围内,距离创新能力非凡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提高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管理者在创新教育方面做不懈努力,把提高护理人员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下转第39页)第4期李春,等.护士长自身可信赖度及护士责任感的干预方法与效果?39?3.1干预前后护士的责任感比较(见表1)表1干预前后护士责任感比较(±)注:中位数为3.00表1显示,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护士的责任感明显增强(P<0.05).3.2干预前后护士长自身可信赖度比较(见表2)表2干预前后护士长自身可信赖度比较(4-)表2显示,干预前后得分均属于高分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士长队伍的可信赖度一直保持良好.4讨论4.1优化服务体系是增加责任感的基础本研究发现,单靠一个体系中的某个优秀环节是无法提高护士的责任感和降低抱怨度的.在护士长队伍可信赖度较高的情况下,而全院护士整体责任感却偏低,在实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服务体系,并改善了每一个环节后,护士的责任感得以提高,抱怨度下降.管理理论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整个供应链为管理对象,其根本目的就是协调和优化链上的各个环节,为最终客户创造价值,并享受最终客户提供的价值回报.通过优化体系,辅助科室以临床为中心,护士以患者为中心,使优化后的组织目标内化为服务链上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在医院服务的供应链上,护士成为了供应链的主体环节.这在本质上提高了护士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效率,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都有相关部门主动给予解决.护士的地位在医院得到了认可,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4.2态度是责任感的来源,学习是提高能力的途径当医院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护理管理者首先应具备变革管理技能,确保新的变革为下属所接受.同时,需要具备沟通交流技能,指导和帮助下属对新的变革再次赢得期望, 使她们重塑自信心,识别机遇,设立目标,对新的组织建立承诺].Fine的研究显示,面对组织发生变化时,护理管理者(上接第37页)参考文献:在没有足够教育,资源和支持的情况下承担起多功能角色的职责,由于缺乏有效领导所必需的技能,容易产生工作不确定感,低自尊.反复的工作不确定感和低自尊会导致抱怨心态的出现和责任感的降低.艾字翔认为,人们抵制变革的表达方式因其对变革的看法不同而不同,而正是由于这些人员对变革的忧虑,将对整个变革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接受现实的态度是负责任的起点,所以态度是责任感的来源J.护士长如何提高自身应对变革和改变态度的能力,增强自身责任感和敢于接受挑战的能力是成功管理的重点.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学习和强化.通过4期护士长管理学习班, 使护士长的心态有了一定转变,面对新问题时不再觉得身单力薄.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得护士长由以前的人人自危,推卸责任的状态,逐渐向勇于承担责任并关注自身不足转变.这种态度的转变是相互影响的,当这条供应链上主体环节的控制者(护士长)的态度和能力发生改变时,其他环节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加之外在力量的干预即优质服务体系建设的培训和运行,使全院护士的责任感得到提升,抱怨度下降.但是距离营造相互信赖和同甘共苦的理想环境还有差距,我们仍需持续不断努力和工作改进.参考文献周三多.管理学一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109.岳树锦,成翼娟.国内外护理管理者的领导技能需求现状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17—19.BJ加尔拉夫,史蒂夫?文图拉.停止抱怨学会负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程虹.肖洋.基于最终需求流程优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6):189—191. EdwarsPA.Arenursesmanagersreadyforthecurrentchallenges healthcare[J].JNursAdm,1996,26(9):ll—l7.munityhospitalmerger:Thechallengetonursingman—agement[J].NursMange,1989,20(12):30—33.艾宇翔.ERP实施的关键层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6):188—189.(本文编辑:裴显俊)[1]彭宗祥,徐卫,徐国权,等.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5,65,89—90.[2]易利华.医院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3.40—44.[3]陈俊峰.实用医学创造技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6.[4]余风英,蔡广莲.解读相关管理理论及对护理管理者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5,5(4):57~58.(本文编辑:张岚)ii]。
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护理领域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护理人员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复杂情况。
培养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并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探讨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培养创新思维和培养实践技能两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和提问等方式,寻找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在复杂的护理环境中快速做出决策。
以下是培养护理人员创新思维的几个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不同领域的培训,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护理实践和创新技术,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 鼓励主动学习: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护理理论和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创新团队:组建护理创新团队,让护理人员在团队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彼此的创新思维,及时分享和交流经验。
二、培养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护理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实践技能,护理人员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实际情况和问题。
以下是培养护理人员实践技能的几个途径:1. 实践操作: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护理技术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观摩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参观其他医疗机构或者护理团队,观摩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经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
3. 使用新技术:鼓励护理人员使用新技术和设备,熟练掌握新的护理工具,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护理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
护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培养和提升护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护士创新的一些想法。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创新对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古人所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生理需求,更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以及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护士创新的重要性及具体实践。
一、创新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1. 护理流程创新:通过优化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风险。
例如,推行责任制护理,实现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管理。
2. 护理技术创新:紧跟医学发展步伐,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护理质量。
如: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有效缓解病人疼痛。
3. 护理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化护理模式,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
如:开展家庭护理、社区护理等,让病人得到更加全面、贴心的护理。
二、创新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途径1. 护理教育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 护理管理创新: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优化护理团队结构,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3. 护理科研创新:鼓励护士参与护理科研,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三、创新是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动力1. 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于探索新的护理方法。
2. 创新精神:培养护士的创新精神,激发护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创新实践: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总之,创新对于护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护士创新培训,提高护士创新意识。
2.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护士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3. 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护理学科创新发展。
4. 关注国内外护理领域最新动态,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护理事业创新发展,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中职学生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本领导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中职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培养创新意识和增强创新本领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还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职学生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和增强创新本领的几个方法,以帮助学生在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了解创新的重要性首先,中职学生需要了解创新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可以带来新的想法、新的产品和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可以明白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增强创新本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
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增强创新本领,中职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力是创新的基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发现需求和寻找解决方案的线索。
观察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练习和观察比赛来实现。
思维能力是创新的核心,它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
中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方式来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
中职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竞赛、创业比赛等。
通过实际参与创新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创新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为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思维创新往往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因此,中职学生需要培养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视野,从而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中职学生还可以参加跨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学科竞赛、加入学术兴趣小组等,以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创新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努力,中职学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团队项目、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培养。
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
这些人才能够面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和健康问题,提供创新的护理方案和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首先,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传统的护理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护理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项目的引入,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
评估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关键环节。
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纳入考核内容,通过出题方式设置创新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可以引入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再次,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参与临床实践、开展护理研究、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
护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可以为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创新型护理人才。
最后,加强护理人才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支持。
创新型护理人才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和医疗的发展。
学校和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支持护理人才的持续学习和职业发展。
此外,要加强行业内外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让护理人才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传统的护理教育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项目的引入,建立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加强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支持护理人才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护士如何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改革力量在医疗体系中,护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照顾患者的日常起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重任,还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护士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改革力量,以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精神对于护士来说,意味着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和模式。
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如何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疼痛、如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何预防护理并发症等。
面对这些问题,具有创新精神的护士不会满足于现有的解决方案,而是会深入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疼痛管理为例,传统的方法可能主要依赖药物治疗。
然而,具有创新精神的护士可能会尝试结合非药物疗法,如音乐疗法、放松训练、冷热敷等,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综合的疼痛管理方案。
这种创新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的风险,还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改革力量则体现在护士能够主动发现现有护理流程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推动改进和完善。
比如,在患者的入院流程中,可能存在手续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
护士可以通过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分析流程中的瓶颈环节,提出简化手续、优化流程的建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不满。
要发挥创新精神和改革力量,护士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只有对护理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流程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创新和改革的切入点。
同时,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医疗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护士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为创新和改革提供知识储备。
此外,良好的观察力和沟通能力也是护士发挥创新精神和改革力量的重要基础。
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绪反应和生活需求,护士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护理人才
发表时间:2012-07-04T16:48:52.9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汪金萍[导读] 从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汪金萍 ( 湖北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襄阳 4 4 1 0 2 1 )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而创造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取决于创造教学的实施。
在护理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带入创新意思的境界之中,树立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使学校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在职业能力方面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护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77-01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改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专业教学的发展。
为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必须由“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转变[1]。
笔者就护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人以渔,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在思考过程中,应训练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注重思维的有序性,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学生们往往通过独立思考问题,才能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2]。
通过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又可学习新的知识,使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二、开阔科技视野,促进思维发展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学知识、技术产生,知识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高职护理教育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之一。
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医学护理知识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操作技能、到医院见习等实践活动,不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大大增加,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开拓了创新思路。
三、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1、在高职护理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自学。
只有学会自学,才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在思考中,要勇于探索,敢于想象,不墨守成规[3]。
培养“开拓型”人才,即创新型人才。
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小的方面入手,多观察、多实践。
要用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精心设计,训练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2、高职护理教学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岗既能用。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通过思考,让学生在“思”中“学”、“疑”中“思”,最终找到开疑的钥匙。
实现从认识中发展,思考中学习,拓开思路,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帮助学生从“学会”转变到“会学”上来。
3、教师从知识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思维能力[4]。
“兴趣是成功之母”有了兴趣,就有追求,就能克服困难,自发出一种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护理理论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索,使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任务,自然地培养其创新能力。
还为学生提供思维媒介、场所,连结其思维纽带,传递思维方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从中想出方法、技巧。
在其过程中善于设障,善于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在时时有新问题、处处有矛盾中疏通思维渠道。
使培养的护理学生上岗既能用。
5、从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在生活中,在交往中,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通过独立思考,发挥广阔的思维空间,拿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训练学生用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护理学生将来到临床与病人接触后,能与不同的病人打交道,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根据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特点,还应注意加强对学生人文、礼仪、修养、伦理、道德、性格等方面非智力因素的陶冶和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动力。
总之,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职护理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护理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带入创造教学的境界之中,培养出新世纪创新性的护理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嘉.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大有可为.《中国教育报》 2001年2月20日
[2]陈凤英.更新教育观念是21世纪教师的重任.《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5日
[3]刘大宇.创造教学的境界.《教师报》 2001年2月20日.
[4]陈舒怀.实施创新教育.走教学管理现代化之路.《中国高教研究》 2001年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