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西医综合之肺牵张反射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2.89 KB
- 文档页数:1
西医综合考研: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
(Hering-Breuerreflex)。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
发现过程由Breuer和Hering1868年在麻醉动物时发现。
表现为当肺扩张或向肺内充气可引起吸气运动的抑制,而肺萎缩或从肺内放气则可引起吸气活动的加强,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应消失,说明这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机制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吸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生理意义肺扩张反射: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意义:①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②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特征:①敏感性有种属差异;②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呼吸时可能起作用;③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肺缩小反射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第五章呼吸考查内容:1. 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 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知识点1:肺通气的动力一、直接动力:肺内压-大气压二、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活动A型题1.(1990)肺内压在下列哪一个呼吸时相中等于大气压:A 吸气初和呼气初B 呼气初和吸气末C 呼气初和呼气末D 吸气初和呼气末E 呼气末和吸气末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解析: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肺内压小于大气压,产生吸气;肺内压大于大气压,产生呼气。
而在吸气末和呼气末时,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2.(1991,200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A 气体分压大小B 肺内压变化C 胸内压变化D 肺本身的舒缩活动E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答案:E 层次:记忆考点:肺通气的原动力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是产生肺通气的原动力。
三、呼吸运动的型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平静呼吸(12~18次/分;吸气主动,呼气被动);用力呼吸知识点2:胸膜腔内压一、形成原因: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大气压-肺的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条件肺的容积< 胸廓的容积→ 肺处于扩张状态→ 肺回缩力胸膜腔密闭A型题3.(2001)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内压将:A 等于零B 负值减小C 更负D 等于肺泡内压E 等于大气压答案:C 层次:应用考点: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原因解析: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回缩力。
吸气时,肺容积增大,肺回缩力相应增大,导致胸膜腔内压负值增大,实际压力降低。
二、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X型题4.(1993,2005)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A 保持胸膜腔的密闭B 肺的扩张和实现肺通气C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D 胸腔大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答案:BD 层次:记忆考点: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解析: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
牵张反射的机制牵张反射是一种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在肌肉受到牵张或拉伸时自动产生反射动作,以保护身体不受损伤。
牵张反射是神经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它的机制涉及到神经元、神经传递物质和神经递质等多个方面。
一、牵张反射的基本机制牵张反射的基本机制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感受器受到牵张刺激、感受器传递信号、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执行反射动作。
1. 感受器受到牵张刺激感受器是指位于肌肉或肌腱的特殊细胞或结构,它们能够感知肌肉受到的牵张或拉伸刺激。
例如,肌肉中的肌肉纤维和肌腱中的肌腱束都包含有感受器。
当肌肉或肌腱受到牵张或拉伸刺激时,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
2. 感受器传递信号感受器产生的电信号会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脊髓或大脑皮层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中心。
神经纤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
传入神经纤维负责将感受器产生的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中心,而传出神经纤维则负责将处理中心产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或其他组织。
3. 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中心会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产生相应的反射动作。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负责控制肌肉的收缩,当它受到感受器传来的信号时,会产生反射性的肌肉收缩,从而产生牵张反射。
γ-运动神经元则负责调节感受器的灵敏度,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牵张强度。
4. 执行反射动作最后,传出神经纤维将处理中心产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或其他组织,从而产生相应的反射动作。
在牵张反射中,传出神经纤维会使肌肉收缩,从而使身体得以保护。
二、牵张反射的作用牵张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人体保护自身不受损伤,同时也能够协调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以下是牵张反射的几个重要作用:1. 保护身体不受损伤牵张反射是一种自动反应,它能够在肌肉受到牵张或拉伸时立即产生反射动作,从而避免肌肉或骨骼受到过度的牵张和损伤。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 2018考研西医综合肺循环相关知识点梳理一、肺循环的主要特点1、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肺动脉分支短而管径较大,管壁较薄而扩张性较大,故肺循环的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肺循环血压明显低于体循环系统。
经测定,正常人肺动脉收缩压平均约2.93kPa(22mmHg),舒张压约1.07kPa(8mmHg),肺毛细血管平均压为0.93kPa(7mmHg)。
由于肺毛细血管血压远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故肺无组织液生成。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左心衰竭时,因左室射血量减少,室内压力增大,造成肺静脉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血压也随之升高,导致肺泡、肺组织间隙中液体积聚,形成肺水肿。
2、肺的血容量较大,而且变动范围大。
正常肺约容纳450mL 血液,其中绝大部分血液集中在静脉系统内,约占全身血量的9%,故肺循环血管起贮血库作用。
当机体失血时,肺血管收缩,血管容积减小,将部分血液送入体循环,以补充循环血量。
由于肺组织和肺血管的可扩张性大,故肺血容量的变动范围也大。
用力呼气时,肺血容量可减至200mL 左右,用力吸气时可增到1000mL;人体卧位时的肺血容量比立位和坐位要多400mL 。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1. 神经调节:肺循环血管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体循环的血管收缩,将一部分血液挤入肺循环,使肺循环血量增加,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肺血管扩张。
2. 肺泡气氧分压:引起肺血管收缩的原因是肺泡气的氧分压低。
当一部分肺泡内气体的氧分压低时,这些肺泡周围的微动脉收缩。
在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低氧引起的肺部微动脉的收缩更显著。
3. 血管活性物质对肺血管的影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 、血栓素A2等能使肺循环的血管收缩。
组胺、5-羟色胺能使肺循环微静脉收缩。
各位考生在复习西医综合时一定要认真细致,把知识点相互联系,构成知识网络,这样大家在面考试时才会融会贯通。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2018考研西医综合之肺牵张反射总结概念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Pulmo nary stretch reflex)又称黑一伯反射(Hering-Breuerreflex)。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
发现过程由Breuer和Hering1868年在麻醉动物时发现。
表现为当肺扩张或向肺内充气可引起吸气运动的抑制,而肺萎缩或从肺内放气则可引起吸气活动的加强,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应消失,说明这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机制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其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吸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生理意义肺扩张反射:肺扩张T肺牵感器兴奋T迷走N T延髓T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T吸气转化为呼气。
意义:①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②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特征:①敏感性有种属差异;②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呼吸时可能起作用;③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
肺缩小反射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2018考研西医综合:病理学考察重点总结(9)导读:本文2018考研西医综合:病理学考察重点总结(9),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共同特点是肺实质和小支气管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
肺气肿: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可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间质性肺气肿。
肺泡性肺气肿类型:小叶中央型肺气肿、全小叶型肺气肿、小叶周围型肺气肿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定义:指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引起的以右心室肥大、扩张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又称肺心病。
可导致右心衰竭、全身淤血、腹水、发绀、肺性脑病等三、肺炎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及范围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定义: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好发单侧肺下叶。
病理变化 1.充血水肿期 2.红色肝样变期(实变早期) 肉眼:病变肺叶肿大,呈暗红色,质地变实似肝,切面灰红光镜: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连接呈网状的纤维素和红细胞,一定量的中性白细胞,少量巨噬细胞。
临床联系:紫绀等缺氧状态,痰液铁锈色,叩诊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X线检查可见以一肺段或肺叶大敌在片均匀致密的阴影。
3.灰色肝样变期(实变晚期) 肉眼:肺叶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干燥颗粒状,质实如肝光镜:肺组织呈贫血状态,肺泡腔内充满致密的纤维素及大量中性白细胞,纤维素通过肺泡孔连接更明显,红细胞溶解消失,渗出物中不易检出肺炎双球菌。
临床联系:叩诊、听诊、X线检查同红色肝样变期,咳黄脓痰、无铁锈痰,缺氧、紫绀减轻。
4.溶解消散期主要并发症:中毒性休克、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肺肉质变小叶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又称支气管肺炎。
肺牵张反射(Hering-Breuer反射)是一种生理学上的自主神经反射,它与肺部充盈和牵张有关。
该反射有时也被称为肺牵张防御反射。
以下是对肺牵张反射的生理学解释:
肺牵张反射:
肺牵张反射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用于防止肺泡过度扩张。
当肺部充盈到一定程度时,感受到肺牵张的肺部感受器(肺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会通过迷走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信号。
这些感受器对肺泡的充盈程度非常敏感。
反射机制:
1. 激活感受器:当呼吸导致肺部充盈时,肺泡的压力感受器被激活。
2. 传递信号: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vagus nerve)向脑干的延髓核(medullary respiratory center)发送信号。
3. 抑制呼吸中枢:这些信号抑制了呼吸中枢,减少呼吸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呼吸停顿或减缓。
4. 防止过度充盈:肺牵张反射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肺泡过度充盈,从而防止肺部的损伤或过度膨胀。
肺牵张反射在正常的呼吸调控中起到重要的平衡作用,确保呼吸运动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同时防止肺泡的过度膨胀。
肺牵张反射及其与其他呼吸反射的比较肺牵张反射是一种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呼吸运动调节的反射机制,也称为黑林-伯鲁反射或黑伯反射。
肺牵张反射包括两种类型: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兴奋吸气的反射。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从而影响呼吸频率和节律。
肺牵张反射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但在病理情况下,如肺顺应性降低、肺不张等,可以发挥调节作用,防止肺过度扩张或过度萎陷。
一、肺扩张反射(一)定义肺扩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也称为肺充气反射或吸气抑制效应。
(二)机制当肺充气时,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受到牵张刺激,激活了牵张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将信号传递到延髓呼吸中枢,使其抑制吸气神经元的放电,并激活呼气神经元的放电。
这样就终止了吸气动作,并开始呼气动作。
(三)生理意义肺扩张反射在平静呼吸时不起主要作用,因为潮气量不太大,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不高,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但当潮气量增加到800毫升以上时,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使得延髓吸气中枢被抑制,从而引起吸气动作终止。
因此,在病理情况下,如强力呼吸、人工通气等,肺扩张反射可以防止肺过度扩张,保护肺组织免受损伤。
二、肺萎陷反射(一)定义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兴奋吸气的反射,也称为肺放气反射或吸气效应。
(二)机制当我们呼气时,肺部的空气会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流出。
这些气管的平滑肌层会收缩,减少气管的直径,从而抑制了牵张感受器的活动。
牵张感受器是一种位于气管壁上的神经末梢,它可以感知气管的张力和压力变化。
当牵张感受器被抑制时,它就不会向延髓呼吸中枢发送信号。
延髓呼吸中枢是控制呼吸节律的神经网络,它由吸气神经元和呼气神经元组成。
当牵张感受器的信号减少时,延髓呼吸中枢就会增加吸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并减少呼气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康复医师之家资讯/技能/招聘/平台「志在提高康复水平」关注定义:神经(Nerve)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神经纤维本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神经系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即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各系统之间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分工协同,共同实现心理功能。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
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本体反射可以看作与此牵张反射是同种反射。
基本过程牵张反射的基本过程: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长时,引起肌梭兴奋,通过Ⅰ、Ⅱ类纤维将信息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和γ纤维导致梭外、内肌收缩。
其中α运动神经兴奋使梭外肌收缩以对抗牵张,γ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两种类型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为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为多突触反射。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位于肌梭中央部分的螺旋状感受器,效应器即梭外肌纤维。
肌肉受到牵拉时,螺旋状感受器兴奋,冲动经肌梭传入纤维传入脊髓,再经α-运动神经元传出,使其所支配的梭外肌纤维收缩。
牵张反射弧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中。
肌紧张是指缓慢而持久地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发生微弱而持久的收缩,以阻止被拉长。
这可能是同一肌肉内的不同肌纤维交替收缩的结果,因而不易疲劳。
因肌紧张是多突触反射,能对抗重力牵引,是维持人体正常姿势和进行其他复杂运动的基础。
西医综合(呼吸)模拟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X型题1.正常人无效腔气量约占潮气量的A.5%B.10%C.30%D.50%正确答案:C解析: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这部分气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约为150ml;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因气流分布不均而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一部分肺泡容量称肺泡无效腔;因后者量较少,一般无效腔气量约为150ml。
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500ml左右。
知识模块:呼吸2.关于肺通气量说法正确的是A.用力吸入的气体量B.每次吸入的气体量C.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D.每分钟进肺及出肺的气体总量正确答案:C解析: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平静呼吸时,成人呼吸频率如为12次/分,潮气量如为500ml,肺通气量则为6L。
每分肺通气量随性别、年龄、身材大小和活动量的大小而有差异。
知识模块:呼吸3.呼吸频率加倍,潮气量减半时,将使A.每分通气量增加B.每分通气量减少C.肺泡通气量增加D.肺泡通气量减少正确答案:D解析:浅而快的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减少,不利于肺部气体交换;深而慢的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增加,有利于肺部的气体交换。
知识模块:呼吸4.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A.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的分压差C.气体分子量的大小D.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正确答案:B解析: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交换所经过的结构是呼吸膜。
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
知识模块:呼吸5.下列部位氧分压最高的是A.肺泡气B.动脉血C.静脉血D.组织液正确答案:A解析:气体的分压差决定气体扩散的方向,即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
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最低,氧分压最高;而细胞内液二氧化碳分压最高,氧分压最低。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考研西医综合之肺牵张反射总结 概念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又称黑—伯反射(Hering-Breuerreflex)。
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肺牵张感受器。
发现过程
由Breuer 和Hering1868年在麻醉动物时发现。
表现为当肺扩张或向肺内充气可引起吸气运动的抑制,而肺萎缩或从肺内放气则可引起吸气活动的加强,切断迷走神经后上述反应消失,说明这是由迷走神经参与的反射性反应。
机制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其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吸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 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 →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 元→吸气转化为呼气。
意义:①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②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特征:①敏感性有种属差异;②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呼吸时可能起作用;③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
肺缩小反射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8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