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生态环境境建设
- 格式:pptx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5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熊欢(四川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要: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我国市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词:荒漠化危害防治对策1.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土地荒漠化大致有四类:一是风力作用下的,以出现风蚀地、粗化地表和流动沙丘为标志性形态;二是流水作用下的,以出现劣地和石质坡地作为标志性形态;三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细颗粒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所造成的土壤干化和土壤有机质的显著下降,结果出现土壤养分的迅速减少和土壤盐渍化;四是工矿开发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损毁、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土地流失殆尽,土壤质地出现沙化、颗粒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减弱【1】。
(环境学概论吴彩斌,雷恒毅,宁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06 28页)2.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荒漠化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使耕地、草场、林地等可利用土地资源生产力丧失,沦为沙地。
荒漠化使土壤肥力降低。
2.2对植被与环境的危害荒漠化造成森林锐减,天然植被大量死亡。
荒漠地区的植物在极端的自然条件(干旱缺水,冬严寒夏酷暑,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风蚀沙埋,土壤粗粒化,多盐碱、石膏等)和长期进化过程中,成功地发展了许多适应机制(包括生态的、生理的、形态结构的、行为的、遗传的,等等),其中许多野生植物是防治荒漠化生物措施的重要植物资源。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是指原本耕地、林地或草地等有生产功能的土地,因为人类或自然因素的破坏而变成不可再生的、荒芜的土地。
荒漠化不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危及着自然生态平衡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如何防治荒漠化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不仅危及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是危害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荒漠化导致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的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和土地侵蚀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二、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包括:1. 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等气候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生物因素:与荒漠环境最适应的生物种类容易产生优势性,造成地面植被的丧失。
3. 土地利用:频繁的采伐、过度放牧、大面积的农荒等,大大破坏了土地的生态环境。
4. 人为因素:大规模的造林砍伐、沙漠公路、建筑、矿业资源开采等活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荒漠化的防治荒漠化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和缓解其危害。
1. 生态治理:采用退化地的沙漠生态修复,通过种植防风、保护水源等措施,恢复土地自然生态环境。
2. 技术治理:荒漠化控制需要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配合,包括墙势治理、石漠化治理和沙漠化治理等手段。
3. 政策治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落实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荒漠化预警机制以及其他相关措施。
4. 教育宣传:通过加强荒漠化的教育宣传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环保理念和科学技术,确保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四、荒漠化防治的经验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新生力量的支持下,应用科学技术,高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果。
1. 绿色基金会绿化沙漠:在绿色基金会绿化沙漠的推动下,大量植树造林和荒漠化土地修复工程,有效地控制了荒漠化扩散的趋势,恢复了土地的生态环境。
关于⼟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关于⼟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的研究报告1 ⼟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1.1现状。
我国现有沙漠化⼟地168.9万平⽅公⾥,占国⼟⾯积的17.6%,其中沙漠⾯积为48.32万平⽅公⾥,⼽壁⾯积为71.07万平⽅公⾥,风蚀残丘⾯积为3.2万平⽅公⾥。
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治区,直辖市及西藏⾃治区。
1.2危害。
⼟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态环境问题之⼀,它恶化⽣态环境,破坏⽣存条件,加剧⾃然灾害发⽣,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成为诱发民族⽭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中城市、交通运输、⽔利设施和⼯矿企业。
⽬前全国有1300多公⾥铁路、3万公⾥公路、数以千计的⽔库和5万多公⾥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每年输⼊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沙区。
2 ⼟地沙漠化产⽣原因2.1⾃然因素。
在⾃然状态下,主要有⽔蚀和风蚀两个⽅⾯。
由于⼀些省份⽓候⼲旱、⼤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的⼀个主要原因。
2.2⼈为因素。
在⼈类活动影响下,⾃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壤破坏和⼟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加速,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调查,我国北⽅现代沙漠化扩⼤的成因中,94.5%为⼈为因素,⼈类活动对⼟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由此可见⼀班。
由于过去追求粮⾷产量,⼤⽚草原、荒地被开垦种植,⼈类对⼟地的不合理耕种或过分耕种,过度放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加速了⼟壤沙化。
2.3还有⼀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壤成分破坏,使⼟质恶化,进⽽引起⼟壤沙化。
荒漠治理方案一、背景与问题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荒漠治理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治理方案1. 生态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措施,恢复沙漠化地区的生态平衡。
在选择树种和草种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等特点,以提高其成活率和抗逆性。
同时,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二次破坏。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治理的关键因素。
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滴灌等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农业结构调整:在沙漠化地区,应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发展林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4.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认识到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宣传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措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5.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为荒漠治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荒漠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 调查评估:对沙漠化地区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其生态环境和治理难度。
2. 制定计划: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计划,包括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
3. 组织实施:按照计划组织实施治理工作,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治理效果。
4. 效果评估: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持续发挥。
总之,荒漠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才能实现荒漠化的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