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隐患排查标准142226
- 格式:xls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5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2022年版)
1.地下转露天开采,未探明采空区或未对采空区实施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2.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3.未采用自上而下、分台阶或分层的方式进行开采。
4.工作帮坡角大于设计工作帮坡角,或台阶(分层)高度超过设计高度。
5.擅自开采或破坏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和挂帮矿体。
6.未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采场边坡、排土场稳定性进行评估。
7.高度200米及以上的边坡或排土场未进行在线监测。
8.边坡存在滑移现象。
9.上山道路坡度大于设计坡度10%以上。
10.封闭圈深度30米及以上的凹陷露天矿山,未按照设计要求建设防洪、排洪设施。
11.雷雨天气实施爆破作业。
12.危险级排土场。
金属非金属矿山隐患排查一、概述二、金属非金属矿山隐患排查的内容三、金属非金属矿山隐患排查实施一、概 述1、隐患排查的目的2、隐患排查工作基本要求3、隐患排查有关指导性文件4、隐患排查工作程序5、隐患排查对象和内容6、判断隐患的依据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1、隐患排查的目的(1)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2)是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3)是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职工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作业环境。
2、隐患排查工作基本要求(1)与企业日常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相结合,与危险源管理工作相结合,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2)与安全标准化相结合,力争从源头上控制隐患。
(3)与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工作相结合,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环境。
(4)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设备、设旅安全装备水平。
(5)企业通过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有关管理部门。
3、隐患排查有关指导性文件(1)《关于立即在国有重点企血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协调字[2005]192号);(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重点行业和领城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7]16号);(3)《关于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隐患自查自改的指导意见》(安委办明电[2007]9号);(4)《关于在中央企北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7]18号);(5)《关于各地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行检查督查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7)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尾矿库、冶金有色、石油天然气开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企业2008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意见(安监总协调[2008]35号);(8)关于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管一[2007] 214号)4、排查工作程序以企业自查、自改、自报为主,安监部门委托专家组进行复查、抽查并针对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5、隐患排查的对象和内容1)主体生产设备、设施(1)物的危险状况①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状况;②设备、设施、工艺危险状况;③作业环境缺陷;④危险暴露时间。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一、前言为了加强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的生产安全工作,预防和减少事故隐患,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本指南特制定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实施指南,旨在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确保露天矿山企业生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
将安全放在首位,始终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摆在第一位。
2.预防为主原则。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隐患。
3.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形成共治共管的局面,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4.依法管理原则。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
5.协同治理原则。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共同治理。
三、基本内容本指南基于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的特点,包括以下具体措施:1.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工作。
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全面排查,并及时治理发现的事故隐患。
2.建立事故隐患快速报告机制。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
3.加强应急预案建设。
制定并实施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5.定期组织安全检查评估。
每年不少于三次的安全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对排查治理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形成台账。
7.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经验交流。
组织不同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共同提高隐患排查和治理水平。
四、实施步骤1.编制和完善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文件。
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和流程。
2.组织和开展事故隐患排查。
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方案,明确排查内容和方式,组织人员进行排查。
3.收集和整理排查结果。
对排查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形成报告提交给企业领导层。
4.制定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根据排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措施和时间表。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一、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重大事故隐患(一)安全出口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1.矿井直达地面的独立安全出口少于2个,或者与设计不一致;2.矿井只有两个独立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且安全出口的间距小于30米,或者矿体一翼走向长度超过1000米且未在此翼设置安全出口;3.矿井的全部安全出口均为竖井且竖井内均未设置梯子间,或者作为主要安全出口的罐笼提升井只有1套提升系统且未设梯子间;4.主要生产中段(水平)、单个采区、盘区或者矿块的安全出口少于2个,或者未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5.安全出口出现堵塞或者其梯子、踏步等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导致安全出口不畅通。
(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或者工艺。
(三)不同矿权主体的相邻矿山井巷相互贯通,或者同一矿权主体相邻独立生产系统的井巷擅自贯通。
(四)地下矿山现状图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1.未保存《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20)第4.1.10条规定的图纸,或者生产矿山每3个月、基建矿山每1个月未更新上述图纸;2.岩体移动范围内的地面建构筑物、运输道路及沟谷河流与实际不符;3.开拓工程和采准工程的井巷或者井下采区与实际不符;4.相邻矿山采区位置关系与实际不符;5.采空区和废弃井巷的位置、处理方式、现状,以及地表塌陷区的位置与实际不符。
(五)露天转地下开采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1.未按设计采取防排水措施;2.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时,回采顺序与设计不符;3.未按设计采取留设安全顶柱或者岩石垫层等防护措施。
(六)矿区及其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大气降水危及井下安全时,未按设计采取防治水措施。
(七)井下主要排水系统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1.排水泵数量少于3台,或者工作水泵、备用水泵的额定排水能力低于设计要求;2.井巷中未按设计设置工作和备用排水管路,或者排水管路与水泵未有效连接;3.井下最低中段的主水泵房通往中段巷道的出口未装设防水门,或者另外一个出口未高于水泵房地面7米以上;4.利用采空区或者其他废弃巷道作为水仓。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重大隐患判定标准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矿山地质及环境因素:包括矿山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和气候、水文、生态等环境因素对采矿活动的影响。
2. 矿山开采工艺:包括开挖、爆破、运输、矿石破碎、选矿、尾矿处理等采矿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3. 工程设施及设备:包括采矿机械设备、采矿工作面的支护、通风设施及灯光照明等安全设施的安装、维护及管理。
4. 人为因素:包括管理、操作、工艺、培训等方面的不正常操作、疏漏、忽视安全卫生等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将可能引发事故的矿山按照其安全隐患等级分为轻微、一般、较大和重大四个等级,对于重大隐患的矿山需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确保矿山的生产安全和干部员工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