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病人肢体功能锻炼
- 格式:pptx
- 大小:5.59 MB
- 文档页数:41
老年人骨折后怎样进展功能锻炼近年来,发生骨与关节损伤的老年患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研究认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增加5岁,发生骨折的危险就会增加一倍。
老年人发生骨折多与其患有骨质疏松和肢体不灵便有关。
在老年骨折患者中,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胸腰椎部骨折的患者较多。
这些患者都需要长时间的卧床治疗,如果缺少了正确的护理和锻炼,容易发生褥疮、心血管疾病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下面就介绍一下老年人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和家庭护理方法:一、老年人骨折后的功能锻炼髋部骨折的老年人经治疗后须尽早进展功能锻炼。
要鼓励此类患者做咳痰、深呼吸、有节律地收缩两个大腿上的肌肉、伸屈足部关节等动作。
此类患者在手术2周后,就可以用双手撑住床面做抬起臀部的练习和不负重的站立练习,1个月后可拄单拐行走,3个月后可去拐行走。
髋部骨折后常需进展人工关节置换,此类患者在进展功能锻炼时不可过度屈曲髋关节,不要坐矮椅子,坐在椅子上时身体不要向前倾,不要穿插下肢或侧卧,不要弯腰拾地上的东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盘腿,不能做剧烈的运动,不能爬山等。
腰椎骨骨折的老年人平时要选择硬板床仰卧,以保持脊椎的平直;翻身时,其上半身和下半身要同时翻转,不能扭曲。
此类患者可进展吹气球锻炼,这样可以增强内脏的功能、锻炼胸腹肌的力量及促进代谢。
当该类患者的疼痛有所减轻、全身状况许可时,可适当地进展上下肢的功能锻炼,并可先进展上肢的被动锻炼,如“左右开弓〞、“双手举鼎〞等。
老年骨折患者在进展功能锻炼时都要遵循早期开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主动运动为主的原那么。
一般的骨折患者在开场治疗后的第二天即可进展功能锻炼。
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较弱、肌力不强、耐受性差,加上对损伤恢复缺乏信心及害怕疼痛等,常常缺乏主动运动的积极性,其家属要经常鼓励、催促其进展功能锻炼。
二、老年人骨折后的家庭护理大多数骨折患者在治疗的中后期都会在家中度过,所以,做好骨折患者的家庭护理十分重要。
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方法(1)术后第1周术后患肢抬高20~30cm,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术后水肿。
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收缩活动,膝关节轻缓伸屈,每日2~3次,每次2~5min。
3d后患者可坐在床上,适当增加活动次数和延长活动时间,但膝关节屈曲不宜>90°。
(2)术后2~3周根据实际情况可鼓励患者下地站立步行,开始屈膝关节锻炼。
锻炼时,护理人员应在现场进行指导,患者先坐在床边,健侧肢体首先着地,然后患肢被动屈膝使小腿在床边悬吊适应后再下地,着地后足要放平,平均用力,先轻后重逐步负重行走。
活动膝关节时,两手可拉住床沿,屈曲膝关节以60°~90°为宜。
年老体弱者可扶拐步行,逐步练习屈膝。
(3)术后4~6周加大活动量,练习下蹲活动,膝关节屈曲达130°以上。
(4)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幅度与强度,同时要密切观察,确保安全,防止摔伤发生其他部位骨折。
CPM机使用方法:保持患肢中立位,膝关节屈曲10°~15°待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踝趾关节的趾屈、背伸锻炼,每小时做一回,每回10次左右,逐渐增加活动量。
术后第2天开始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先教会健肢股四头肌收缩,然后再进行患肢练习。
术后3~10天在稳定内固定的基础上,将患肢置于CPM机支架上,患肢的脚和脚套要套实与水平线呈90度,患肢膝关节与机器夹角要处于同一水平线,并系好病人的大腿和小腿上固定带,大腿应尽量贴于活动架上防止肢体离开机器支架,以达到要求的活动角度;第一天起使角度由0°~15°开始,终止角度30°~40°,2次/日、每次1小时,根据患者疼痛及伤口情况将活动度调到患者能忍受的最大程度为宜。
第二天,对能完全承受第一天运动患者,将活动度增加10°,对不能承受的患者按第一天的锻炼方法,以后每日或者隔日加10°,循序渐进,速度由慢到快,以患者能够接受为宜,从而减少患者的不舒适感。
卧床病人常见并发症及护理预防措施1.压疮:-定期翻身:将病人从一个侧卧位转至另一侧,减少对特定区域的持续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清洁皮肤,并使用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
-使用特殊床垫: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床垫,如气垫床垫或发泡床垫。
-减少摩擦力:使用柔软的床单,并保持病人的肢体干燥,以减少摩擦力。
2.深静脉血栓形成:-引导病人进行肢体运动:帮助病人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肢体运动,以提高血液循环。
-穿着弹力袜:为病人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并确保正确佩戴。
-使用抗凝药物:根据医生的指导,给予病人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3.肺炎:-增加呼吸道护理:定期帮助病人进行口腔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
-促进肺部通气:帮助病人进行深呼吸和咳嗽操,以预防肺部感染。
-定期改变体位:卧床病人应该定期改变体位,以促进肺部通气和引流。
4.肌肉萎缩:-进行肌肉锻炼: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以减少肌肉萎缩。
-使用康复器械: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康复器械来帮助恢复肌肉功能。
5.尿路感染:-维持尿路清洁: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个人卫生,包括清洁外阴区域和更换尿布。
-饮食调整:给予病人充分的水分摄入,以促进尿液的排出。
此外,对于卧床病人,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提供均衡营养的饮食,以促进病人的身体康复。
-皮肤护理:保持病人的皮肤干燥、清洁,并防止皮肤潮湿,以减少皮肤疾病的发生。
-防止跌倒:在卧床病人的周围放置防滑垫和扶手,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心理支持:保持与病人的交流,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帮助病人应对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通过适当的护理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卧床病人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病人的康复。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护理措施,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1】[关键词] 老年人;长期卧床;预防;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导致老年人长期卧床的病例越来越多。
因此,护理人员应切实做好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康复。
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10例卧床大于2月的病人,通过精心护理,无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病人,女性3人,年龄72-80岁;男性7人,年龄71-84岁。
其中帕金森2例,阿尔茨海默病3例,脑梗塞合并脑出血3例,脑梗塞2例。
2.护理2.1压疮的预防2.1.1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床铺每日整理2-3次,保持平整无皱褶,清洁干燥。
如遇尿湿,便迹应及时更换。
做好患者的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做到勤洗勤更换,早晚两次给病人擦洗。
2.1.2局部皮肤防止受压卧气垫床,每两小时翻身一次。
在骨隆突处置支撑物,以减少局部受压,经常按摩骨突出处及受压部位。
2.1.3减少摩擦力和剪力搬动患者时或使用便器时,动作宜轻柔,不可强行推、拉、拖等,用海绵圈保护肘部、足跟部等。
避免长时间头部抬高大于30度,以免尾骶部、足跟部承受大压力和剪力。
2.1.4增进营养加强饮食补充,如进食困难,予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
2.1.5严格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坠积性肺炎的预防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减少人员探视。
对于气管内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间断氧雾化吸入。
每两小时翻身叩背一次,由下至上叩背。
指导病人有效咳嗽,给予正确方法进行床上功能被动锻炼。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逆流及防止胃液反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3泌尿系感染的预防穿宽松透气吸湿性良好的棉布衣裤,戒除不良憋尿习惯。
协助病人床上排尿,训练膀胱反射性动作。
鼓励病人多饮水,并保持会阴部清洁。
需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妥善固定好导尿管,做好尿道口护理。
危重症病人肢体功能锻炼各位领导、护士姐妹晚上好!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讨的题目是危重症病人肢体功能锻炼,在临床中科室都会遇到各类危重病人,但在传统的护理治疗中,往往只注重抢救患者的生命,而忽视其能否具备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病人可能出现关节挛缩、变形、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这样失去治疗残障的最佳时机,给患者留下难以治愈的终身残疾。
因此,我们要把握住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时机,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置,对降低病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处于昏迷状态或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的危重病人,往往因长时间的肢体不活动,易导致运动功能改变,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挛缩,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
二、肢体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临床中,由于我们护士与患者接触最频繁、最密切,我们可连续地对病人进行康复护理(从预防、治疗到教育),这样才能够尽早的关注到病人的功能问题,从而及时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防止因病致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的原因由于久病卧床,肌张力持续减小,肌肉便会萎缩无力;或肢体制动,引起肌代谢下降,产生肌肉萎缩。
如萎缩的肌肉持续保持过度伸长或屈曲位不变动,则可造成永久性的伸长或屈曲,导致肌肉肌腱挛缩,关节畸形。
或者由于关节内外的创伤或炎症、关节手术等,引起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挛缩及关节内外粘连形成,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四、肢体功能障碍的时间(那么多长时间会引起呢?)一般患者卧床2周就足以产生重要肌肉群和关节囊、关节韧带的挛缩畸形。
畸形的出现,将给患者造成轻则疼痛不适,重则成为永久畸形,导致活动障碍。
由此可见,在临床上要强调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形成一种预防康复护理的理念,对于肢体功能锻炼及康复护理的介入时间,不是在功能障碍以后,而是在功能障碍出现之前就要进行。
对于危重病人,不能等到疾病治愈了,才关注功能的问题。
应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