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漂白剂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961.50 KB
- 文档页数:51
漂白剂原理
漂白剂是一种用于去除或减轻物体表面上的颜色、污渍或污染物的化学物质。
它主要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来实现漂白的效果。
漂白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和碱性物质。
常见的漂白剂有氯漂白剂、过氧化氢和含氯漂白剂等。
氯漂白剂中的活性氯离子可以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有机物中的色素分子转变成无色物质,从而起到漂白的效果。
这是因为活性氯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有机物中的双键、芳香环等结构发生反应,并改变其化学结构和光学性质,导致其失去颜色。
过氧化氢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漂白剂。
它可以在碱性条件下被还原为氧气和水,释放出氧气的氧原子可以与有机物中的色素分子发生反应,使其发生还原,从而漂白物体。
含氯漂白剂中的次氯酸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漂白物体。
在漂白过程中,漂白剂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与有机物发生反应,以达到理想的漂白效果。
此外,漂白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浓度和使用条件,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基于氯或氧化剂的化学反应。
漂白粉中含有一种叫做次氯酸钠(NaClO)或双氧水(H2O2)的物质,
它们可以与染料或污渍中的色素发生氧化反应,将其分解、溶解或转化为无色的物质。
在漂白过程中,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钠或双氧水先与水分解,产生活性氧或次氯酸离子。
这些活性氧或次氯酸离子与染料或污渍中的色素分子发生氧化反应,将其结构上的双键或芳香环氧化或断裂。
这些氧化产物更容易溶解于水,或者形成无色的物质,从而达到漂白的效果。
整个漂白过程中,漂白粉会释放出氧气气体,这也是为什么在漂白过程中会出现气泡的原因。
同时,漂白粉还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因为次氯酸离子或活性氧具有氧化破坏细菌细胞膜的作用,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漂白粉只能对一些特定的污渍或染料起效,对于某些特殊的污渍或染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漂白效果。
同时,漂白粉的使用应谨慎,避免与其他清洁剂或药品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此外,漂白粉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防护措施,避免与皮肤、眼睛接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第7章避免生活中的毒素侵害洗衣粉怎么用最无毒毒素:表面活性剂、增白剂、助洗剂自从洗衣机普遍使用后,洗衣服变得轻松多了,只要加入洗衣粉或洗衣精,一切交给机器就搞定了。
作为许多家庭生活中必备的清洁用品之一,洗衣粉中的毒素也不可忽视。
洗衣粉中的毒素在洗衣服时用洗衣粉,本来是为了将衣服洗得更干净,但专家提醒说,一些多功能洗衣粉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侵害人的皮肤、肝脏等,尤其是在用手洗衣服的时候。
清洗时,衣物、鞋子上的洗衣粉残留要冲洗干净,否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苯磺酸钠,具有很则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
好的去污作用,使用又很方便,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洗衣粉都添加了的合成香精气味很浓,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
一些新的成分,具有了更多更强的洗涤功能。
荧光增白剂本身是一种有毒物质,过多地侵这些主要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剂、助洗剂、稳入人体,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要特别定剂、分散剂、增白剂、香精和酶等。
标明适注意的是,那些劣质的洗衣粉(打开会有难合在洗衣机里用的洗衣粉添加了表面活性剂,闻的气味),它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也更难于能使衣物在洗涤过程中无泡或少泡;加酶洗把握。
衣粉中加入了碱性蛋白酶等生物催化剂,能为什么人会出现这些不适反应呢?分解汗斑、奶渍等;合成的香精能中和体臭人体的皮肤是弱酸性的,它具有抑制细或汗味;荧光增白剂能让衣物颜色更亮;而菌生长的作用。
而洗衣粉是碱性,当人的皮助洗剂等则能增加去污效果。
肤和它接触时间久了的话,皮肤的弱酸环境然而,表面活性剂、增白剂、助洗剂直就会遭到破坏,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会出现皮接接触或者附着在衣物上,会刺激皮肤,在肤瘙痒的现象,某些过敏体质者还会出现皮与人的皮肤、手接触后会使人出现过敏的反炎等症状。
再有就是人的皮肤有一层起保护应,出现湿疹、皮炎等症状。
常用的助洗剂作用的油脂,一旦接触了洗衣粉后,这层保对人的肝脏有所损害,表面活性剂则会破坏护油脂便会被洗掉,从而使人的皮肤变得越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变得粗糙。
第7章卤代烃相转移催化反应临基效应1.下面所列的每对亲核取代反应中,哪一个反应更快,请解释原因。
解:(1)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三级卤代烃比一级卤代烃更易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
(2)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一级卤代烃的空间位阻比二级卤代烃的空间位阻小。
(3)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比的亲核性更强。
(4)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硫的亲核性比氮强。
(5)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比更易离去。
(6)第二个反应更快,因为偶极非质子溶剂对反应更有利。
2.芥子气是一种由环氧乙烷及H2S等合成得到的糜烂性毒剂,其主要特征是使人体内一些重要的代谢酶烷基化而失活,从而破坏细胞,造成糜烂。
(1)请解释该毒剂极易使酶烷基化的原因(提示:将酶结构简化为酶-NH2);(2)使用某些漂白剂(如NaOC1)能使芥子气失活,请解释其原因。
解:(1)致毒机理:(2)使芥子气失活机理:3.完成下列反应式,并写出反应机理。
解:反应物是叔氯代环烷,且进行水解反应,即试剂是弱地亲核试剂也是弱碱,因此反应按S N1机理进行。
所得产物是由两个构型相反的化合物组成的外消旋体。
首先是反应物的C—Cl键进行异裂,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由于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是平面构型,H2O可从平面的两边机会均等地进攻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生成两种构型相反的醇。
(1)指H2O从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所在平面的前方进攻,得到的产物是(I);(2)指H2O从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所在平面的后方进攻,得到的产物是(Ⅱ)。
4.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反应的速率大小,并阐明理由。
解:(1)第二个反应比第一个反应快,因为的亲核性比大。
(2)第二个反应比第一个反应快,因为的亲核性比大。
5.乙烯基环丙烷溴化至少快于1-己烯的溴化300倍。
相反地,这两个烯对芳基硫卤的反应速度是相似的(乙烯基环丙烷仅快2倍)。
能否解释这种差异?反应数据能告诉我们关于产物的结构吗?解:乙烯基环丙烷及溴化1-已烯的反应历程如下:从反应历程可以看出,乙烯基环丙烷与溴反应,形成一个开链的碳正离子,这个碳正离子与环丙基发生共振,因此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表示正确的是A .甲烷的球棍模型:B .S 2-的结构示意图为:C .乙炔的结构式:CH≡CHD .羟基的电子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皂化反应结束后的溶液、豆浆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试管底部均有固体析出 B .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均能在人体内发生水解C .向麦芽糖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检验是否有葡萄糖生成D .向溴水中加入适量正已烷,光照下振荡后静置,溶液出现分层,上下两层液体均为无色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 240和C 540互为同素异形体B .氕、氘、氚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其中子数相同C .CH 3COOH 与HCOOCH 2CH 3互为同系物D .C 3H 8的一氯取代物有3种4.分子结构丰富多样。
下列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的是A .乙醇B .乙烯C .甲烷D .乙酸 5.下列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 .Al 2O 3(s)()NaOH aq →NaAlO 2(aq)()3NaHCO aq −−−−−→Al(OH)3(s) B .NaCl(aq)电解−−−−→NaOH(aq)2Cl −−→漂白粉(s)C .FeS 22O煅烧−−−−−→SO 32H O −−−→H 2SO 4 D .淀粉−−−−−→淀粉酶葡萄糖酒化酶−−−−−→CH 3COOH 6.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 .羟基的电子式B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C-OC .H 2O 的球棍模型D .Cl -的结构示意图7.下列关于乙醇(CH 3CH 2O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与乙烯互为同系物B .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 .与乙酸(CH 3COOH)在一定条件能发生酯化反应D .分子中含有羟基8.以下6种有机物:①异戊烷②2,2—二甲基丙烷③乙醇④乙酸⑤乙二醇⑥甘油,沸点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A.④>⑥>⑤>②>③>①B.⑥>④>⑤>②>③>①C.⑤>⑥>④>③>①>②D.⑥>⑤>④>③>①>②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B.交警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饮酒时乙醇发生取代反应C.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D.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因此苯不能发生加成反应10.75%乙醇消毒液、乙醚(C2H5OC2H5)、84消毒液、过氧乙酸(CH3COOOH)等均可用于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环境消毒。
《制浆原理与工程》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备料1.原料为什么要贮存?不同原料的贮存方法有何不同?2.陆上贮存原料对原料场有哪些要求?为什么?3.木材原料备料流程有何特点?生产磨木浆和生产化学浆的木材备料流程有何不同?4.草类原料备料的一般流程是什么?以芦苇和稻麦草为例,分别说明之。
5.根据蔗渣原料的特点,说明其备料流程的特点。
6.普通削片机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削片刀、底刀、旁刀各安装在什么位置?大、小三角板起什么作用?7.影响木片长度与厚度的因素有哪些?生产中是怎样控制的?8.试述影响削片质量的因素。
9.某厂使用四刀削片机,喂料槽与水平面的交角为56°,喂料槽在水平面的垂直面与刀盘垂直面间的夹角为23°,问当刀距为8.5~9.5mm, 刀高为15m m时,切削出来的木片的长度、厚度和木片斜角为多少?10.某厂使用平口喂料10刀削片机,喂料槽与刀盘的夹角为37°,若要求切削出来的木片长度为18~20mm,试计算该削片机的刀距和削出的木片的斜角。
第二章化学法制浆1.为什么硫酸盐法比烧碱法蒸煮有较快的脱木素速率?2.木材、竹子、草类原料碱法蒸煮的反应历程有何不同?这种差别反映到蒸煮工艺条件有何不同?3.以碱法蒸煮为例,说明为何草类原料比针叶木容易蒸煮成浆?草类原料碱法蒸煮脱木素的特点是什么?4.试述碱法蒸煮脱木素化学反应。
5.在碱法蒸煮中,碳水化合物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剥皮反应和碱性水解?碳水化合物的碱性降解对纸浆质量有何影响?如何防止碳水化合物的碱性降解?6.碱法蒸煮过程中碱的作用是什么?用碱量对纸浆质量有何影响?怎样选择用碱量?7.蒸煮液浓度与用碱量、液比的关系如何?怎样根据蒸煮的条件和要求来选用液比?8.硫化度对蒸煮速度和纸浆质量有何影响?如何选用硫化度?9.什么叫H-因子?在蒸煮过程中如何利用H-因子?H-因子在实用中有什么局限性?10.纸浆硬度表示什么?它与纸浆中木素含量有何关系?目前常用的表示纸浆硬度的方法有哪几种?11.蒸球和立式蒸煮锅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选用间歇蒸煮器?12.连续蒸煮有何优点?连续蒸煮器主要有哪些型式?试述各种连续蒸煮器的结构特点。
一、选择题1.现有乙酸和23CH CHCH =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 ,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A .()1-a 7 B .3a 4 C .()61-a 7 D .()121-a 132.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加聚反应,还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 .CH 2=CH 2 B .CH 3CH 2CHO C .CH 3COOCH=CH 2 D .CH 3CH(OH)CH 33.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的产物为CO 、2CO ,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g ,当其缓慢经过无水2CaCl 时,2CaCl 增重25.2g ,原混合气体中2CO 的质量为( ) A .12.5g B .13.2g C .19.7g D .24.4g4.完全燃烧0.1 mol 两种气态烃的混合物,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足量浓硫酸和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称得浓硫酸增重3.6克,氢氧化钠溶液增重6.6 g ,则混合物中A .一定存在CH 4B .可能存在C 2H 2 C .一定含有C 2H 4D .可能含有C 2H 6 5.已知自动脱水−−−−→R —CHO 。
现有A 、B 、C 、D 、E 、F 六种有机物有如下转化关系,其中A 的分子式为C 4H 8O 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反应①属于氧化反应B .有机物B 、D 的最简式相同C .A 的同分异构体中,与A 具有相同官能团的有9种D .等物质的量的D 、E 与足量钠反应,产生H 2的量相同6.下列实验的装置、操作及有关描述均正确的是A .①:鉴别Al (OH )3和H 2SiO 3两种胶体B .②:证明某溶液含有SO 2-4C .③:分离乙酸乙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D.④:除去C2H6中含有的C2H47.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A B.B C.C D.D8.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B.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反应D.在镍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苯和氢气的反应9.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乙醇与金属Na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C.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液体生成;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10.人类肝脏蛋白质两谱三图三库基本架构已完成,它将为肝脏疾病的预警、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 .干冰的电子式:B .S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C .氧化钠的电子式:D .原子核内有18个中子的氯原子:3517Cl 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 4H 9Cl 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为3B .甲苯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C .用饱和Na 2CO 3溶液可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D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均为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3.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乙烯与溴反应制1,2-二溴乙烷B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混合共热制取硝基苯C .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 .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制取环己烷4.央视纪录片《稻米之路》全面展示了“稻米”这种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淀粉属于糖类,但没有甜味B .淀粉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 .淀粉在人体内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D .大米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纤维素5.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 .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B .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和氯气反应D .在镍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苯和氢气的反应6.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等质量的苯、甲苯、乙烯、甲烷分别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物质的量最多的是甲苯B .纤维素−−−→水解葡萄糖→氧化CO 2和H 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C .光照条件下,控制CH 4和Cl 2的比例为1∶1,能够制得纯净的CH 3Cl 和HClD .石油裂解与裂化的原理相同、目的不同7.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一定量的稀硝酸溶解0.1mol 铁粉,转移电子个数一定为0.3N AB .1L 容器中充入2mol NO 和1mol O 2充分反应后,分子总数等于2N AC .500mL 0.5mol·L −1的NaCl 溶液中微粒数大于0.5N A D .0°C 、101kPa 条件下,11.2L 三氯甲烷含有的氯原子个数为1.5N A 8.2020 年春节前后,世界各地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漂白粉制备原理
漂白粉是一种常见的漂白剂,其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
漂白粉制备的原理是利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质,在水溶液中释放氧气,并形成活性氧。
活性氧能够与有色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色物质,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
漂白粉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步骤:
1. 水分解过氧化物: 首先需要将过氧化氢与水分解,可以通过较高温度的加热或者加入催化剂来促进分解反应。
分解后的过氧化氢会释放出氧气和激活的氧。
2. 活性氧的产生: 活性氧是过氧化氢分解后的产物,它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
通过上一步的水解反应,水中会产生氧气和活性氧。
3. 活性氧的作用: 活性氧能够与有色物质中的双键或芳香环发生氧化反应,使其失去颜色。
一般来说,有色物质会接受氧的直接转移,形成无色产物。
漂白粉制备的过程就是利用活性氧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的过程。
总的来说,漂白粉的制备原理是通过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释放出活性氧,并利用活性氧与有色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色物质,实现漂白效果。
第7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两个问题: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2. 非金属化合物(卤化物、氧化物、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性质12第7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7.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7.1.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7.1.2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7.2 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7.2.1 卤化物7.2.2 氧化物7.2.3 非金属含氧酸盐7.2.4 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47.1.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1. 外层电子构型2. 非金属元素的氧化值3. 非金属元素单质的结构583. 非金属元素单质的结构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大分子S 8P 4As 4Se8N 2O 2H 2F 2Cl 2Br 2I 2At 2原子型晶体分子型晶体硼二十面体S 8稀有气体 单原子分子ⅦA (卤素) 双原子分子Cl - Cl Br - Br I - I9环状分子1011ⅤAN 2 (多重键)双原子分子P 4 As 4 多原子分子磷、砷因位于3、4周期而以σ单键形成多原子分子ⅣA C Si 多原子分子金刚石石墨硅1213ⅢA B结构复杂, 聚合型分子和配合物正二十面体硼硼单质的二十面体结构单元第7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7.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7.1.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7.1.2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7.2 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7.2.1 卤化物7.2.2 氧化物7.2.3 非金属含氧酸盐7.2.4 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147.1.2 非金属单质的性质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与物理性质2. 非金属单质化学性质(1) 与水作用(2) 与强碱作用(3) 与酸反应151. 非金属单质的结构与物理性质按其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可分为三类:(1) 小分子物质(2) 多原子分子物质(3) 大分子物质1617(1) 小分子物质 双原子分子如卤素、O 2 、N 2,一般为气体,固体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很低氯溴碘单原子分子和双原子分子火山口的硫磺白磷P4硼名贵的金刚石石墨是最耐高温的轻质元素,石墨熔点为:点为4250 °C 。
一、选择题1.完全燃烧0.1 mol两种气态烃的混合物,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足量浓硫酸和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称得浓硫酸增重3.6克,氢氧化钠溶液增重6.6 g,则混合物中A.一定存在CH4B.可能存在C2H2C.一定含有C2H4D.可能含有C2H6答案:A解析:浓硫酸增重3.6g,为水的质量,则水的物质的量为3.6g18g/mol=0.2mol,氢氧化钠溶液增重6.6g,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其物质的量为6.6g44g/mol=0.15mol,混合烃只含C、H元素,由原子守恒可知,混合烃中C原子数为0.15mol0.1mol=1.5,H原子数为0.2mol20.1mol=4,则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1.5H4,其中一种碳原子数小于1.5,一定有甲烷,甲烷中有4个氢原子,可知另一种烃中氢原子数也是4个,碳原子大于1.5小于等于4均有可能,故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皂化反应结束后的溶液、豆浆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试管底部均有固体析出B.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均能在人体内发生水解C.向麦芽糖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检验是否有葡萄糖生成D.向溴水中加入适量正已烷,光照下振荡后静置,溶液出现分层,上下两层液体均为无色答案:D解析:A.油脂完全皂化后生成高级脂肪酸盐、甘油,NaCl可降低高级脂肪酸盐的溶解度,由于肥皂的密度小于甘油和氯化钠混合物的密度,肥皂会漂浮在上层,试管底部没有固体生成,豆浆胶体中加电解质溶液会聚沉,故A错误;B.单糖与二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单糖不能水解,二糖和多糖才能发生水解反应,而且纤维素在人体中不能水解,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人体中能发生水解反应,故B错误;C.麦芽糖在加热并在稀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有葡萄糖生成,但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都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所以不能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是否有葡萄糖生成,故C错误;D.向溴水中加入适量正已烷,正己烷萃取了溴,水层呈无色,上层为溴的正己烷溶液,在光照下振荡后静置,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的溴代烷,故D正确;答案选D。
一、选择题1.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葡萄酒中添加微量二氧化硫作抗氧化剂,使酒保持良好品质B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天然高分子有机物C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效应D .酸雨是指pH <7的降水,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造成2.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各项性质中,它不可能具有的是( )①可以燃烧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能与NaOH 溶液反应④能发生酯化反应⑤能发生聚合反应⑥能发生水解反应⑦能发生取代反应A .①④B .⑥C .⑤D .④⑤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3NH 分子的结构模型:B .3Al 的结构示意图:C .次氯酸钠的电子式:Na :O :Cl :D .HClO 的结构式:H —Cl —O 4.分子结构丰富多样。
下列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的是A .乙醇B .乙烯C .甲烷D .乙酸5.医用一次性口罩的结构如图所示,过滤层所用的材料是聚丙烯,具有阻隔病毒和细菌的作用。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该口罩是一种混合物B .聚丙烯难溶于水C .该口罩用完后不应随意丢弃D .用“84”消毒液清洗该口罩上的污溃后可继续使用 6.室温下,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pH=1的无色溶液中:CH 3CH 2OH 、Cr 2O 2-7、K +、SO 2-4B .c (Ca 2+)=0.1mol·L -1的溶液中:NH +4、SO 2-3、Cl -、Br - C .含大量HCO -3的溶液中:C 6H 5O -、CO 2-3、Br -、K +D .能使甲基橙变为橙色的溶液:Na +、NH +4、CO 2-3、Cl - 7.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常涉及到化学知识。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糯米中的淀粉一经水解,就酿成了酒B .将米饭在嘴里咀嚼有甜味,是因为部分淀粉在唾液酶催化下水解生成麦芽糖C.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未成熟的苹果遇碘水会变蓝8.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结论A 将石蜡油蒸气依次通过加热的内含碎瓷片的玻璃管、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石蜡油中含有不饱和键的烃B 将胆矾晶体悬挂于盛有浓H2SO4的密闭试管中,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浓H2SO4具有吸水性C 将硫酸酸化的双氧水滴入硝酸亚铁溶液中,溶液黄色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D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 Cu(OH)2悬浊液,用酒精灯加热,未见砖红色沉淀蔗糖未水解A.A B.B C.C D.D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臭氧是饮用水的理想消毒剂之一,因为它杀菌能力强且不影响水质B.在食品包装袋内放入铁系保鲜剂可以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C.因铝制品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故可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D.工业上,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以及草帽等编织物10.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也称为抗坏血酸B.难溶于水C.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D.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二、填空题11.下列四种有机物中:A.CH4 B.CH2=CH2 C.苯 D.CH3COOH(1)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_____(填编号,下同);(2)实验室常用乙醇、浓硫酸和_____制备乙酸乙酯,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表示正确的是A.甲烷的球棍模型:B.S2-的结构示意图为:C.乙炔的结构式:CH≡CH D.羟基的电子式:2.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乙酸乙酯,反应温度为115~125℃,反应装置如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换成用水浴加热实验效果会更好B.a试管上换成长玻璃导管能提高原料利用率C.实验完毕,可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萃取出来D.向a试管中先加乙酸,再加浓硫酸和乙醇3.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A.甲烷和乙烷B.乙烷和乙烯C.溴苯和硝基苯D.葡萄糖和果糖4.等物质的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O2最多的是A.C6H6B.CH3CH2OH C.C2H4D.CH3COOH5.通过测定血液或尿液中某物质的含量可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该物质为()A.蛋白质B.葡萄糖C.淀粉D.油脂6.下列关于乙醇(CH3CH2O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与乙烯互为同系物B.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与乙酸(CH3COOH)在一定条件能发生酯化反应D.分子中含有羟基7.化学与抗击“新冠”病毒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双氧水中含有H2O2分子B.“84”消毒液应该避光保存C.过氧乙酸(CH3COO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D.75%的酒精消毒效果不如95%的酒精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B.丙烯的实验式:CH2C.四氯化碳分子的电子式:D.聚丙烯链节的结构简式:-CH2-CH2-CH2-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不正确的是A.蔗糖的分子式:C12H22O11B.乙炔的结构式:CH≡CHC.氯化钠的电子式:D.二硫化碳分子的比例模型:1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A.乙炔具有还原性B.待测液中含Fe2+C.a管发生吸氧腐蚀,b管发生析氢腐蚀D.检验溴乙烷消去反应产物A.A B.B C.C D.D二、填空题11.甲烷、乙烯、乙醇都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章食品增添剂概括1.食品增添剂:为改良食品质量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许天然物质。
(书 P3)2.营养加强剂:为加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许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增添剂。
(书 P3)第二章防腐剂3.防腐剂:主假如利用化学的方法来杀死有害微生物或克制微生物生长,进而遏止腐败或延缓腐败时间的食品增添剂。
(书 P22)第三章抗氧化剂4.抗氧化剂:是能阻挡或延缓空气中氧气对食品中油脂、脂溶性成分等的氧化作用,进而提升食品的稳固性和延伸食品的保质期的食品增添剂。
(书 P66)5.增效剂:两种或以上的抗氧化剂共同使用时,能产生共同效应,抗氧化成效加强,此中,抗氧化能力衰的被称为增效剂。
(书 P70)第四章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6.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良食品色彩的食品增添剂。
(书 P126)7.生色团:凡是有机分子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 200~800nm)有汲取锋的基团都称为生色团。
(书 P128)8.助色团:有些基团的汲取波段在紫外区,不行能发色,但与发色团相连后,可使整个分子对光的汲取向长波方向挪动,此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书 P128)9.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积淀在允许使用的不溶性基质(往常为Al 2O3)上所制备的特别着色剂。
(书P129)10. 天然等同色素:化学合成的,可是在化学构造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整同样的色素,如β-胡萝卜素。
(书 P129)11.坚牢度:是指被染色物质的色彩稳固性或色素对四周环境变化的抵挡能力。
(书P133)12.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收藏过程中不致分解、损坏,体现优秀色彩的物质。
(书 P168)13. 漂白剂:是损坏、克制食品的发色要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书 P175)第五章调味剂和增香剂14.味感:是食品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