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作业新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7
“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实践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得快速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得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得需求日益强烈.围绕着打造”最清洁道路”与创建“最美丽城区”得内在要求,以及以人为本得管理理念,使得原有得环卫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得需要.随着环卫事业发展得趋势,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得环卫作业管理,如何更好地保障环卫工人人身安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安全、节能、低碳得环卫作业新模式已成为我司一直实践跟探索得方向。
一、创新模式得必要性与迫切性1、环卫工人作业得环境与职业特性体现创新环卫作业模式得必要性。
一就是环卫工人工作环境特殊,车来车往得城市道路就是环卫工人最为主要得作业场所,而城市道路车流繁忙、车速较快,危险性高。
二就是工作时间特殊,城市得主要道路保洁时间分别为14小时、16小时、18小时,环卫工人凌晨4时开始作业,此时昼夜交替、能见度低,也正就是驾驶员开车最为疲劳得时刻,最容易发生车祸,环卫工人们把每天凌晨得4时到6时称为“黎明前得黑暗”。
三就是工作强度特殊,环卫工人通常在露天作业,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体力消耗大而快,单一得作业过程容易疲劳.环卫工人普遍对周边环境得判断能力、识别危险能力、反应能力较弱,容易诱发意外风险.颠覆传统得环卫作业模式,创新机械化作业模式,切实有效得保障环卫工人人身安全已成为必要得课题与重中之重。
2、城市生活品质逐步提高与环卫作业队伍综合素质亟待提升体现创新环卫作业模式得迫切性.一就是城市生活品质得提高,促使环卫作业提升整体形象。
人们对生活环境得美好与舒适度得需要日益强烈,对环卫行业来说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环卫作业形象最好得方式便就是改革与创新环卫作业模式。
二就是环卫作业队伍综合素质得提高依赖于作业模式得创新。
传统得环卫工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流动性大。
提早告别扫帚,以环卫机械设备当家,建设一支专业型、技术型、科学型得新时代环卫队伍已迫在眉睫。
淮北地区麦—玉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探析麦—玉是淮北地区传统的农作物轮作模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淮北地区将机械化与绿色生产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该技术模式进行探析。
一、淮北地区麦—玉轮作模式的特点淮北地区麦—玉轮作是指在麦田收割后,将稻草留在田间进行腐熟,然后在下一年春耕时将其埋入土壤中,进行玉米的种植。
麦—玉轮作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增加土壤肥力。
稻草还田可使田间有机质含量增加,提高水分保持能力,增强土壤肥力。
2. 减少灾害风险。
稻草还田可覆盖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涝风险;此外,玉米的生长期比稻谷短,能够避开多发的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虫害。
3. 适应水资源短缺。
麦田收割后稻草覆盖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玉米的生长期与降雨季节相吻合,可以充分利用降雨。
1. 地面整理阶段对于在麦田收割后种植玉米,以前采用的是手工或牛耕整地。
现如今,淮北地区采用的是机器挖沟、铲平、倒料、压地、施肥等高效的地面整理方式。
2. 撒种阶段淮北地区率先采用了玉米种植机加药箱的全机械化撒种方式,使得玉米的抛种均匀,而且种植密度也能够控制,便于后续的田间管理。
3. 中耕阶段中耕是玉米生长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促进土壤透气与水分渗透,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健康成长。
淮北地区采用了能够快速中浅耕的农用机具进行中耕作业,保证了作业质量与效率。
4. 防治病虫害阶段淮北地区在防治玉米病虫害方面,采用了绿色防治技术,使用天敌等自然的生物防治手段代替了化学药剂防治。
这种绿色防治的方法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化学残留的风险,而且还能够促进土壤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5. 收获阶段淮北地区采用了全自动化、智能化的玉米收获机,相比于传统的手工收割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工,对于完成玉米的收割工作非常有帮助。
三、结语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在淮北地区的实践中,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79现代农业装备第42卷 第3期2021年6月VOL.42 No.3Jun. 2021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荐模式叶雪辉,梁 生,宋瑜清,聂虎子,姚俊豪,熊元芳(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 广州 510515)摘 要:水稻是广东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品质优良,采用双季稻种植。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以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作业环节,配置相应的机具。
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可以节约生产成本,缓解双季稻生产季节用工难的问题,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可以减少早春低温危害、晚秋寒露风影响以及化肥、农药的面源污染,实现水稻生产绿色提质与节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季稻种植;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54(2021)03-0079-040 引言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0.02%,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3.73%,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为98.84%和93.43%,但机种率仅为53.89%。
广东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4.3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3.35%,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为98.32%和92.09%,机种率仅为21.33%。
机械种植依旧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破解水稻机械化种植瓶颈是一项十分紧迫又繁重的任务。
1 技术路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以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作业环节,配置相应的机具。
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为:机械耕整地应因地制宜选用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作业,起浆平整后沉实(可结合施基肥、草虫害防治作业);机械种植可选择机械插秧、机械抛秧、机械直播(包括旱直播)或无人机飞播等;机械化田间管理(施肥、草虫害防治等)可选用喷杆喷雾机施药施肥或无人收稿日期:2021-03-31基金项目: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粤财农〔2021〕37号)。
“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实践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需求日益强烈。
围绕着打造”最清洁道路”和创建“最美丽城区”的内在要求,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得原有的环卫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卫事业发展的趋势,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卫作业管理,如何更好地保障环卫工人人身安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安全、节能、低碳的环卫作业新模式已成为我司一直实践跟探索的方向。
一、创新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环卫工人作业的环境和职业特性体现创新环卫作业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环卫工人工作环境特殊,车来车往的城市道路是环卫工人最为主要的作业场所,而城市道路车流繁忙、车速较快,危险性高。
二是工作时间特殊,城市的主要道路保洁时间分别为14小时、16小时、18小时,环卫工人凌晨4时开始作业,此时昼夜交替、能见度低,也正是驾驶员开车最为疲劳的时刻,最容易发生车祸,环卫工人们把每天凌晨的4时到6时称为“黎明前的黑暗”。
三是工作强度特殊,环卫工人通常在露天作业,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体力消耗大而快,单一的作业过程容易疲劳。
环卫工人普遍对周边环境的判断能力、识别危险能力、反应能力较弱,容易诱发意外风险。
颠覆传统的环卫作业模式,创新机械化作业模式,切实有效的保障环卫工人人身安全已成为必要的课题和重中之重。
2、城市生活品质逐步提高和环卫作业队伍综合素质亟待提升体现创新环卫作业模式的迫切性。
一是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促使环卫作业提升整体形象。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美好和舒适度的需要日益强烈,对环卫行业来说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环卫作业形象最好的方式便是改革和创新环卫作业模式。
二是环卫作业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作业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环卫工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流动性大。
提早告别扫帚,以环卫机械设备当家,建设一支专业型、技术型、科学型的新时代环卫队伍已迫在眉睫。
二、探索“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的意义探索和实践“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颠覆传统一把大扫帚、一把小条帚,一辆箱式人力推车的原始落后作业模式,以环卫机械当家,以新设备、新技术、新队伍的应用践行机械化作业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提高城市环境品位和形象,提升作业档次和清洁度,降低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切实有效保障环卫工人人身安全,并引领新时代环卫作业潮流的发展。
三、“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的定义所谓道路保洁“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是指,利用人行道清扫机、机扫车(扫路车)、洒水车、高压清洗车、油污清洗车(高压清洗机)五种具备不同功能的机械化作业车辆,与电瓶保洁车人力保洁结合全方位进行道路清扫保洁作业,最终实现人机有效结合,即以机械化为主,人工保洁为辅,而作业能效超越两者自身的“1+1>2”的高效作业模式。
四、“5+1”机械化作业模式实施内容以某条双向六车道的宽阔道路为“5+1”机械化作业新模式的试点路段,道路长3公里,清扫保洁面积185714平方米,清扫全长约11.91公里。
1、作业模式人行道清洗机械化:早上4:00-7:00,利用洒水车冲洗人行道与人行道清扫机清扫人行道相结合。
正常情况下,洒水车冲洗和清扫机清扫各自以3天为一个作业周期,有效清除了人行道的积尘积沙等,使人行道恢复本色。
改变原有传统的人行道凌晨人工清扫模式,大大降低了人工清扫作业的工作强度,切实有效地保障环卫工人的安全。
洒水机扫联合化:早上3:30,洒水车先对快车道进行第一遍洒水降尘并利用水压喷射方向将路面有色垃圾等带至侧石边,便于机扫车进行清扫作业。
洒水和机扫作业由原先的单一作业,转变为同路段、同方向、同频次联合作业。
车行道机扫全天化:早上4:00-7:00,机扫车现对快车道中间侧石边进行清扫作业,速度控制在3—5KM/H内,7:00—22:30机扫作业由快车道至慢车道的顺序,对每条侧石边均实现全天候机扫作业,速度控制在6—8KM/H内,且作业频次不少于8次。
通过增加对快车道机扫频次,覆盖对慢车道机扫作业面,大大降低了保洁员接触快车道作业的概率,同时通过全天候对快、慢车道的机扫作业,很大程度减轻了人工保洁的工作强度。
在保质保量的作业情况下保洁员人数比原先减少了近75%,切实有效地保障环卫工人人身安全。
洁面工程日常化:5:00-11:00三位一体高压清洗车队对快车道两侧的侧石边进行洁面工程作业,13:00—16:00对辅道及路面进行洁面工程作业。
由原先的每周三次洁面工程,转变为全天候全覆盖作业。
同时提升道路清洁度,能及时、迅速、有效地处理渣土抛洒、车辆油污对道路造成的污染,从而促进了道路保洁的长效管理。
油污清洗专业化:6:00—17:00,采用原装进口冲洗机,配备喷水枪,利用水的高压旋转力对路面和道板油污、城市“牛皮癣”、护栏、路灯杆、公交车站等市政设施进行清洗作业。
保洁作业快速化:7:00—22:00利用电瓶保洁车作为补充力量对辅道进行保洁作业,主要弥补机械化作业过程中的盲点和薄弱环节。
应急保障系统化:早上6:00开始至保洁结束,利用微型保洁汽车,配备一名驾驶员一名保洁员,对道路快车道进行快速保洁作业,有效缩短了有色垃圾在快车道滞留的时间,同时作为应急保障力量,提前处理路面杂物、抛洒等应急情况。
2、作业安排(1)人行道清洗和清扫作业:4:00—7:00,人行道不再实行人工清扫作业,由人行道清扫机对人行道进行全覆盖清扫,或是使用洒水车对人行道进行清洗。
人行道清扫机清扫和洒水车冲洗各以3天为一个作业周期。
作业顺序为4时从人行道一端沿车流方向行进至另一端,并从另一侧折返。
早上7时前结束对人行道的清扫,时速为5公里/小时以内。
清洗作业顺序同上。
(2)洒水车作业:3:30开始按作业计划对车行道路面进行洒水作业。
与机扫作业同路段、同方向、同频次,作业过程中平均时速20公里/小时。
洒水作业过程中,水必须洒至距离道路侧石约0.5M处,杜绝水反溅,确保路面有色垃圾推至机扫车作业范围内。
均需与机扫作业联合进行,先行洒水降尘,再配合机扫。
(3)机扫车作业:4:00—7:00整段实行机扫作业,使用两辆机扫车,暂编为1号车、2号车。
作业要求:按照6公里/小时作业标准进行清扫作业。
表一:机扫作业示意图西1 2 3 4 5 6 7 8东1号车的作业顺序为4:00开始由西向东清扫4号边、后由东向西清扫6号边、再由西向东2号边、最后由东向西清扫8号边;2号车的作业顺序为4:00开始由东向西清扫5号边、后由西向东清扫3号边、再由西向东清扫1边、最后由东向西清扫7号边。
7:00—22:00实行保洁作业,每次作业顺序如下:1号车开始由西向东清扫4号边、然后由东向西清扫6号边、再由西向东清扫4号边、然后由东向西清扫6号边、最后由西向东清扫2号边;2号车开始由东向西清扫5号边、然后由西向东清扫3号边、再由东向西清扫5号边、然后由西向东清扫3号边、最后由东向西清扫7号边。
(4)清洗作业:利用高压清洗车,对快车道路面每日进行一次清洗,清洗时间安排在中午11:00—14:00,清洗平均速度5公里/小时;(5)油污清洗:每日7:00前,使用油污清洗专用车完成道路油污和城市家具(果皮箱、广告牌、交通护栏、路灯等)的清洗,并巡回查找油污点和其他道路污染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洗。
确保油污清洗及时有效。
(6)电瓶车巡回保洁:7:00——22:00实行慢车道电瓶车快速保洁。
配置4辆电瓶车实行快速保洁。
电瓶车作业人员安段划分分别保洁人行道。
(7)应急保障:针对路面突发事件,如道路抛洒滴漏等现象,我中心成立应急分队,配合高压清洗车、洒水车,做到第一时间出动,确保1小时内清理完毕。
应急保障分队,分两组轮班作业。
配置保障微型车1辆、驾驶员2人、保洁员2人;三位一体专项作业车辆1辆,驾驶员1人;洒水车1辆、驾驶员1人。
作业流程图:应急作业要求:一是区域主管、品质监督员在早上四开始至保洁结束对道路进行巡查,发现渣土偷倒、抛洒滴漏,乱堆物、油污等问题立即告知应急保障小分队,配合保障小分队处理问题,提醒来往车辆注意避让作业人员和车辆;对道路清扫人员到岗情况和普扫质量进行监督;对道路环卫设施、市政设施进行查勘并及时处理问题,避免有设施破损和市政设施不洁的情况发生。
二是应急保障小分队应在早上7时前处理普扫时间段所发生的问题,并按照道路的保洁时间,保障待命至夜晚10时保洁结束。
五、“5+1”机械化作业流程表二:道路机械化作业流程表六、取得成效1、作业模式的革新实现质的飞跃。
践行“5+1”道路保洁机械化作业模式,是由人工到机械,由传统到现代,由单一到综合的本质的飞跃,在环卫作业模式的不断深化和革新中,改变了传统的环卫形象,提升了环卫作业档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升了城市的品味,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
2、作业模式的革新成效显著。
道路实行“5+1”机械化作业模式后,改变了传统的清扫保洁方式,加大了机械化设备的投入。
道路185714平方米的清扫保洁面积,原有作业模式需要保洁员68人,实行“5+1”机械化作业模式后,只须配备保洁员18人,机械化作业面积和人工作业面积分别占95.2%和4.8%,相比传统的作业方式减少了约74%的人工保洁力量。
彻底转变成为以机械作业为主,以人工保洁为辅的新模式,同时提升了作业档次和形象,100%地避免了环卫工人进入快车道作业,切实有效地保障了环卫工人人身安全。
3、作业模式的革新成绩优异。
在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中,道路保洁的平均清洁度在实行“5+1”机械化作业模式后远远高于传统模式,被评选为市最清洁示范道路。
4、作业模式的革新成本相对节约。
经测算和实际成本统计分析,”5+1”机械化作业模式相较于传统作业模式每平方米的作业面可降低作业成本15%(此统计和测算的前提时原传统作业模式的作业规范度和完整度高)。
现在,“5+1”机械化作业模式在我司多个项目实践中都取得成效,相信通过不断地完善,将会更加成熟,势必对整体提升市城市环境水平,实现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目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将引领未来环卫作业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