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健康的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8
河流健康评估的原则和方法摘要:河流健康评估应包括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水文评估和生物群落的评估等内容。
评估需要建立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需要建立基准点即参照系统,需要明确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栖息地质量三个要素,需要因地制宜地为每一条河流建立健康评估体系及建立生物监测系统和网络。
关键词:河流健康评估生境参照系统栖息地水文河流健康概念是河流管理的一种评估工具,其目的是建立一套河流生态系统评估体系,评估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河流生态状态的变化趋势。
河流健康概念包含了对于人类合理开发河流现实的承认,寻求在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之间取得平衡点,河流健康概念是相对的,需要建立―种参照系统,经与这个参照系统比较获得现实河流生态状况的评价。
我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河流环境评估,主要是基于水质的物理一化学监测的环境评估,其不足是忽视了河流的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河流地貌条件的变化对于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
河流健康概念的建立,导致谋求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如何建立评估体系,是河流健康评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建立河流健康评估体系的原则1.建立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境两大部分有机组成,生命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生境是生命支持系统。
河流是水域生物生命的载体,又是水域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传输的介质。
在评估体系中需要重视河流生物群落的历史、生存和演变过程,需要重视水域生物群落与河流生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作用引起的河流的流量、水质、流速、水温、水深和水文周期的种种变化,调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化引起的河流地貌学特征的变化,确定生物因子与生境因子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综合评价这些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1引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
河流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提供食物、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具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诸多服务功能。
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河流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很多营养盐及污染物在河流中得以迁移和降解[2]。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
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很多河流因用水过度而面临断流或枯竭;此外,大量污染物的排入和森林及河岸缓冲带的乱砍乱伐严重影响了河流水环境状况,其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诸多生态功能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丧失。
在1999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调查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水质欠佳,多数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则日渐加重。
在被调查的河流中,中国的黄河,流入中亚咸海的前苏联锡尔河、阿姆河,美国科罗拉多河,印度的恒河和墨西哥的莱尔马河6条河水质极差,被评为最不卫生的河流;只有南美的亚马逊河、印度支那半岛的湄公河和北美的圣劳伦斯河水质较好。
由此可见,如何维持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修复受损系统,促进河流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重要目标,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迅速成为科学家的共识,用健康来描述一个环境的状况是科学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和恢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已成为近年来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3-5]。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森林、河流、农田、湿地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领域迅速展开[6-8]。
而如何评价河流生态状况正成为水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仅可应用于对河流现状的客观描述和评估,而且有助于管理决策者确定河流管理活动,对于河流的可持续管理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6年3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37卷 第3期收稿日期:2005-05-0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03CB415104)作者简介:耿雷华(1963-),男,江苏江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可持续方面的研究。
E -mail:glh2080@文章编号:0559-9350(2006)03-0253-06健康河流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耿雷华,刘恒,钟华平,刘翠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从河流的健康内涵出发,立足于河流的特性,考虑到河流的服务功能、环境功能、防洪功能、开发利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借鉴国内外对健康河流的认知水平,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评价原则,构建单一目标层、5个准则层和25个具体指标的健康河流评价体系,探索性地提出了健康河流的评价标准。
以澜沧江为例对建立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
成果为健康河流的定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
关键词:健康河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河流功能;澜沧江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河流是大气环流和地球下垫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河流也拥有 生命 [1]。
直接地说河流为人类提供了水,间接地说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
河流的健康与否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河流是健康的,各国科学家均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本文从评价指标这一角度出发讨论河流的 健康问题 。
由于河流健康涉及的范畴比较广泛,各个国家、各条河流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既有共性问题,也有地区性的特定问题[2]。
因此,用什么指标衡量,以及如何衡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国外的文献[3~5]中也有较大差别。
然而,最基本的认识是相同的,即如果没有水,将不成其为河流;如果水严重污染,失去其使用的功能也不成其为健康河流。
1 健康河流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河流健康的内涵是[2,6,7]:河流的生命是河流水系按一定方向和路径进行的水循环过程,地表径流沿河流水系持续运动是河流生命的表现方式。
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述一、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对于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生态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解释。
但用健康与否来体现河流水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更加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比喻也足以引起人类自身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反思。
所谓"健康"指的是在各种不良环境影响的条件下,系统仍能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并可持续发展下去的状态。
Simpson等认为健康的河流应能维持主要的生态过程,并具有一定种类组成以及多样性,功能组织群落应尽可能地接近受扰前的原始状态。
我国学者崔保山等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对长期或者突发的自然及人为扰动有一定的免疫及弹性,并且关键的生态组分较为完整,系统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及相应的生产率,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未受到损害的状态。
由于人类活动是导致河流水生态系统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也不应该存在于人类的价值判断之外。
致使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应当从整体出发,而不该把人类这一主体同生态系统相分离。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Karr认为只要河流水生态系统能保持当前与未来的使用价值不退化,并且不影响与之相连的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即使河流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有所破坏,也可认为此系统是健康的。
Rapport等人提出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保持化学、物理及生物完整性,还能维持其正常的各种服务功能的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对一定程度的污染物进行稀释、降解,排除干扰并完成自我净化的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二是能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生物、河岸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等原生生态系统基本的水需求;三是不会发生重大洪水泛滥或河道变迁等对人类及邻近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事故,即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四是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应具有满足区域或流域内人类生产及生活需求等的保障功能的特征。
谈谈“河流健康”作者:刘昌明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3期河流健康的内涵人们提出“河流健康”理念已有十多年,并开展了许多恢复河流健康的实践。
由于河流健康反映的是人类对河流功能发挥的认可程度,因此,健康河流原则上应同时拥有理想的社会功能和自然功能。
然而,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情况下,期望河流各方面功能均达到理想状态几乎不可能,因此河流健康的量化指标只能是一个妥协的目标,它既要考虑维持河流自然功能的需要,也要考虑相关区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没有前者,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受到制约;没有后者,维护河流健康就失去实际意义,从而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由于人类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使人类对河流功能的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时段特征,因此,河流健康标准必然是动态的,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河流健康标准实际折射出人类在相应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可见,所谓健康河流,是指在相应时期其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能够均衡发挥的河流,表现在河流的自然功能能够维持在可接受的良好水平,并能够为相关区域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在河流社会功能过度开发而导致自然功能衰退、进而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提出了河流健康的新理念,其目的是使受损的河流自然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因此河流健康的标志应是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衡发挥情况下自然功能的表现状态。
河流健康的标志分析河流自然功能可知:拥有一个良好的水沙通道(即河道)是保障河流水沙输送功能的基础,也是河流的河床塑造功能是否正常的标志;良好的水质和河流生态显然是河流自净功能和生态功能基本正常的标志,同时也暗喻河流水循环系统基本正常。
因此,在一般意义上,河流健康的标志是:在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衡发挥情况下,河流具有良好的水沙通道、良好的水质和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水资源的可更新能力常被人们视为河流健康的重要体现,不过,在河流自然功能用水和人类用水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其水资源更新能力显然也处于正常状态。
【综 合】河流健康理念的若干科学问题刘晓燕(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郑州450003)摘 要:健康的河流是指在相应时期其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能够均衡发挥的河流,其标志是:具有通畅稳定的河床、良好的水质、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和适量的河川径流。
河流健康指标应能够基本反映河流自然功能,但种类和数量因河而异;健康标准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河流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均衡发挥的需要和河流背景条件的变化。
人类过多抽取河川径流和开发水电、不当地调控洪水和泥沙、过多向河流排污和改变关键物种栖息地环境的活动,均会对河流健康造成伤害。
关 键 词:河流;自然功能;社会功能;河流健康指标中图分类号:T V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379(2008)1020001203 “河流健康”理念的提出及恢复河流健康的实践已有十多年,但对于河流健康的标志及其评价等并未达成共识。
国外研究者一般将河流健康等同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所提出的河流健康指标多为表征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河流水体质量和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的因子[1-3]。
国内研究者提出的河流健康指标不仅包括生态方面的因子,而且还有反映河床淤积程度、河道形态及其通畅程度、河流水体质量、河流的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因子[4-8]。
目前,人们对河流健康内涵的认识不同,所提出的指标多为定性成果。
笔者认为,河流健康是人类对河流生存状态的描述,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在远古洪荒时代或在完全没有人类干预情况下,每条河流都要经历生长、发育和衰亡的演变过程,伴随着降水增减而带来的河川径流丰枯变化构成多样的河流自然景观,因此难以断定哪种状态是其健康状态。
但对目前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河流而言,不仅是自然的河流,更是社会的河流,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河流向人类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时,就产生了原始意义上的“河流不健康”的问题。
由于河流健康是人类对河流生存状态或河流功能发挥的认可程度,因此要深入认识河流健康的标志和指标,需要从认识河流的本质和功能入手。
河流健康生命是指河流的生机与活力。
河流所具有的正常功能和作用,是在兼顾河流自身需求和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的能力。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即是以顺应河流生命运动自然规律为原则,通过调整人类对河流的行为方式,使河流能够为本流域及相关地区的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即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
一条健康的河流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能保持常流不息的基本水量、保持水沙协调和良好水质及安全排泄洪水泥沙,且能满足人类和其它生物一定程度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对外界干预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或适应能力,并保持河流本身和流域面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既然河流是有生命的,那么在保持河流健康生命方面,也有着许多与全息理论相同或相通之处。
1.局部河流反映整体河流的信息1.1河流局部系统与整体系统方面:河流的湿地、盆地、河口等都是河流的局部系统。
这些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反映了整体河流的健康状况。
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扎陵湖以其水草丰美、流水潺潺而成为黄河的生命之源。
然而现在却面临着湿地退化、水源枯竭的威胁。
一旦成为现实,黄河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季节河。
黄河河口亦然,如果河口湿地退化、河口蚀退严重,必将直接反映或造成河流生命的枯萎。
1.2在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过去我们常说,由于河流缺水,制约了局部的经济发展,实际是由于局部的不协调发展,过量的取水用水,导致河流无力承受。
目前沿河两岸无节制地用水、过度开采地下水等行为,已经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紧张。
1999年之前,黄河几乎年年断流,海河已经成为“季节河”。
这些非常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局部的经济利益,也必须充分考虑河流的承受能力。
1.3在流域的生态环境、水污染方面:局部流域的水污染,会直接导致河流的污染。
过去我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现在我们明白“小河水清,大河水明”,只有解决了局部的“水少、水多、水清、水浑”问题,才能保住流域的良性循环,保住了流域的良性循环就保住了河流的生机。
笔 谈河流健康的定义与内涵编者按:近年来,河流健康一词在学术论文、规划文件、媒体论坛、领导讲话中频繁出现,河流健康已成为当前学术界、领导者和公众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
这一现象表明,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和环境意识正在逐渐提高,是十分可喜的。
然而,当我们对有关的论文、文件、领导讲话等关于河流健康的论述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发现,人们对河流健康的理解还不深刻、不全面,甚至存在一些偏颇。
什么是河流健康?它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描述河流的健康状况?怎样诊断一条河流是否健康?怎样保护、预警与修复河流的健康?对于这些问题,人们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显得较为混乱。
显然,这是由于人们对河流健康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差异造成的,这样的知识状况不利于我们正确指导和有效进行河流健康的评价与保护实践。
基于上述,本刊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举办本期笔谈,以期推动关于河流健康的研究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P34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791(2007)0120140211文伏波(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1 河流健康指什么?大江大河的生成与发展以地质年代计算,它是受气象、地质等条件制约,主要表现为不断流动的水体。
人类从逐水草而居发展到今天;从依赖河流提供的生活生产用水,到修建工程控制河水,除害兴利;从工业化的大发展造成水质污染、环境破坏,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到开始重视改善水质、修复损坏的生态、恢复河流的功能,真正做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今天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有的共识。
从上述人类与河流共处的漫长历史的事实,我认为:健康的河流应该既是生态良好的,又是造福人类的河流,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流。
2 健康长江的内涵是什么?2005年4月在武汉召开了首届长江论坛,并发表了长江宣言。
我参加了长江宣言的研究讨论,我赞同长江宣言的提法。
健康长江的内涵应该是:具有足够的、优质的水量供给;受到污染物质和泥沙输入以及外界干扰破坏,河流生态系统能够自行恢复并维持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水体的各种功能发挥正常,能够在生态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可持续地满足人类需求,不致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构成威胁或损害。
什么样的河流是健康的河流(八)王光谦(青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自从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以来,河流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却存在较大差异。
笔者通过比较国外流行的维持河流生态与我国提出的维持河流健康不同含义,认为河流健康的内涵,就是体现人水和谐。
在第二届黄河论坛专家讨论会上,我讲述了心中的“五条河流”:第一条河流是家乡的一条小河,它是汉水的一条支流,小时候在河中捉鱼、戏耍,是我幼时童年的一个乐园;第二条河流是要征服的河流,是我上大学之后从事治河专业,定下治理江河洪水灾害及泥沙淤积目标时心目中的河流;第三条河流是水生动物够与之和谐相处的河流,河中鱼类之多似乎水都被挤出河岸,这是鱼类的家园;第四条河流是“病”的河流,河流污染、河床干涸,需要人们给它“治病、照看”的河流;第五条河流是人水和谐的河流,是理想中的健康河流。
第一条河流是我对童年记忆河流的美好回忆,实际上这种美好的感觉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大学毕业后,暑期返回家乡看到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河已经断流,干涸的河床坑坑洼洼,不见鱼虾的影子。
第二条河流反映20年前人与河流的关系,大江大河是“害河”,水利工作者的任务是征服河流,兴利除害,我的母校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设置治河专业就是人们这种思想意识的例子之一。
实际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治河史,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解放后新中国大力建设水利工程,无不映射着人与河流的这种斗争关系。
第三条河流就是生态河流,体现了“鱼水”和谐,似乎是国外河流的写照。
第四条河流是我国大部分河流的现状,毫不夸张的说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一首歌谣这样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痛:“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90年代身心受害”。
黄河从70年代开始的频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其下游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长达226天,最长断流河段超过700 km。
继1991年淮太大水、1996年海河流域大水之后,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也发生特大洪水。
关于河流健康内涵与评价方法的综合评述
孙雪岚;胡春宏
【期刊名称】《泥沙研究》
【年(卷),期】2007()5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推动下,河流健康问题引起各界广泛的重视。
本文对河流健康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河流健康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异同,提出了河流健康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河流自身结构功能完备,能发挥其正常的生态环境效益,并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
系统地总结了河流健康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指出了评价的主体应当是河流系统,评价的河流不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也随之不同,依其具体特征而定。
为我国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74-80)
【关键词】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模型
【作者】孙雪岚;胡春宏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1
【相关文献】
1.辽河流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J], 张远;赵瑞;渠晓东;孟伟
2.辽河流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 [J], 聂大鹏
3.河流健康评价:内涵、指标、方法与尺度问题探讨 [J], 冯文娟;李海英;徐力刚;潘继征
4.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应用--以江苏省骨干河流健康评价为例 [J], 徐昕;陈青生;董壮;贾东远
5.3种河流健康综合性评价方法的比较 [J], 曾小瑱;车越;吴阿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河流的标准
摘要:河流健康评估应包括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水文评估和生物群落的评估等内容。
评估需要建立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需要建立基准点即参照系统,需要明确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栖息地质量三个要素,需要因地制宜地为每一条河流建立健康评估体系及建立生物监测系统和网络。
关键词:河流健康评估生境参照系统栖息地水文
与生态系统健康一样,河流健康概念同样受到了质疑。
有学者认为,河流健康的概念在科学意义上是主观的、模糊的,不具备客观性,健康标准也具有很大的主观任意性。
河流健康概念是河流管理的一种评估工具,其目的是建立一套河流生态系统评估体系,评估在自然力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河流生态状态的变化趋势。
河流健康概念包含了对于人类合理开发河流现实的承认,寻求在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之间取得平衡点,河流健康概念是相对的,需要建立—种参照系统,经与这个参照系统比较获得现实河流生态状况的评价。
我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河流环境评估,主要是基于水质的物理一化学监测的环境评估,其不足是忽视了河流的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河流地貌条件的变化对于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
河流健康概念的建立,导致谋求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如何建立评估体系,是河流健康评估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建立河流健康评估体系的原则
1.建立生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
河流是水域生物生命的载体,又是水域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传输的介质。
在评估体系中需要重视河流生物群落的历史、生存和演变过程,需要重视水域生物群落与河流生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作用引起的河流的流量、水质、流速、水温、水深和水文周期的种种变化,调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化引起的河流地貌学特征的变化,确定生物因子与生境因子之间定性或定量关系,综合评价这些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2.确定参照系统
河流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需要建立基准点即参照系统,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状况的评估。
参照系统可以按照时间和空间分类。
按照时间分类,取同一条河流历史上的自然状况作为理想参照系统,这往往定义为大规模人类活动前的洪荒时期河流生态状况。
按照空间分类,可以选择同一条河流生态状况良好的河段作为参照系统,也可以选择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类似的生态状况良好的另一条河流作为参照系统。
3.明确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要素
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栖息地质量是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三要素。
河流枯竭、断流以及水体污染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和富营养化,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和案例。
栖息地质量是河流健康的重要胁迫因子。
栖息地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作用分析,是基于河流地貌学原理。
4.河流健康标准中应包括为社会兴利的内容
河流健康概念不同于强调保护原生态的自然保护主义的观点,而是包含了对于人类合理开发河流现实的承认,河流要为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目标服务,力图在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与开发利用水资源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5.因地制宜地制定每一条河流的健康评估体系
因地制宜制定河流健康的评估标准,重点是分析对于河流健康的主要胁迫因子。
在人为干扰方面,需要分析诸如水体污染、过度取水、土地利用和城市化、水流的人工控制、河道的人工改造等因素影响强度,发现对于生态系统的主要胁迫因子;在自然条件方面,要综合气象、水文、生物群落、植被、景观、土地等多种因素,明确具体河流的健康定位。
在河流健康评估准则中,要突出主要胁迫因子,加强对其监测和评估。
6.建立完整的生物监测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
监测方法从使用复杂仪器到简单的现场目测记录,可根据河流规模不同因地制宜确定。
因为河流生态系统演替是一个长过程,所以要强调生物监测资料长系列,才能进行长期的河流健康评估
河流健康- 指标
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指标层构成的指标体系。
河流健康综合水平作为总目标层,反映河流整体的健康状态;准则层是影响河流健康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河流自然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及社会经济功能等;状态层是对河流各项功能状态的具体分述,进一步明确
各准则层的功能含义,此次设置了11 个分项;指标层是构成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元素,是对状态层的具体落实。
河流健康指标体系结构
反映河流共性的指标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及生态环境特征方面构建,河流的服务功能特征则主要通过个性指标反映。
共性指标:从河流的基本属性着手,构建反映河流水文、自然结构及水环境等特征的4 个共性指标,见下图。
由于各河流社会服务功能的差异性,共性指标仅针对河流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特征,不涉及其社会服务功
河流健康共性指标
个性指标:根据各河流的自有特征及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各河流的个性指标。
如黄河表现为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下游出现断流等多沙河流特征,相应的个性指标有平滩流量、河流断流几率、河流年排沙比等;长江表现水量丰沛、水生生物多样性、部分支流水土流失严重等特征,相应的个性指标有生物多样性指数、珍稀水生生物存活状况、水土流失率等指标。
二、河流健康评估的内容
1.物理一化学评估
物理一化学评估作为河流健康评估指标之一,是因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河流水流和水质变化、河势变化、土地使用情况和岸边结构。
物理量测参数包括流量、温度、电导率、悬移质、浊度、颜色。
化学量测参数包括pH值、碱度、硬度、盐度、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碳等。
其他水化学主要控制性指标包括阴离子、阳离子,营养物质
等(磷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硅)。
2.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
生物栖息地评估的内容是勘查分析河流走廊(river corridor)的生物栖息地状况,调查生物栖息地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估。
具体体现在河流的物理一化学条件、水文条件和河流地貌学特征对于生物群落的适宜程度,特别是对于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结构和完善的生态功能的作用。
栖息地评估的变量指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传统的水文和水质条件,包括径流变化与参照系统的对照、水体污染、水库人工调节影响等;(2)河流地貌特征,主要评估栖息地结构和河势稳定性,包括河流蜿蜒性、河床的淤积与冲刷、岸坡稳定性、人工渠道化程度、闸坝运行影响等;(3)河道构造,按照尺度、河床材料、本底材料和河道改造进行描述;(4)岸边植被,指评估岸边带植被数量和质量,包括植被宽度、顺河向植被连续性(用植被间断长度表示)、结构完整性(指各类植物的密度与自然状态的比较)、当地乡土物种覆盖比例及再生性状况、湿地河洼地状况等;(5)河流周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人口、经济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以及城市化影响等。
3.水文评估
水文评估的目的是分析水文条件的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的影响。
引起水文条件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由于气候变迁引起的径流变化、上游取水增减变化、由于水库调度和水电站泄流改变了自然水文周期、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城市化引起的径流变化
等。
所谓水文条件,既包括传统的水文参数,还包括水流的季节性特征和水文周期模式、基流、水温、水位涨落速度等,这些都对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繁衍产生影响。
4.生物评估
河流生物群落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主体。
生物评估具体是分析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栖息地条件发生变化对于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程度。
河流健康是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一种派生。
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北美开始了河流保护行动,许多国家通过修改、制定水法和环境保护法,加强对河流的环境评估和生态保护,“河流健康”的概念也相应出现。
河流健康概念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它作为河流管理的一种评估工具,用它回答一些生态保护的实际问题。
因为河流健康评估以科学研究和监测为基础,最后的评价却通俗易懂,可以作为河流的管理者、开发者与社会公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促进一种协商机制的建立,寻找开发与保护之间利益冲突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