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民 南头古城景观变迁史
- 格式:pdf
- 大小:642.56 KB
- 文档页数:12
的重要命题,也是衡量国家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1]。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在城市更新与改造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城市愈加趋同化,历史积淀不断消失。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源于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的司盐都尉垒,东晋年间为东官郡,开启了南头古城作为区域治所的篇章。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一直被误解为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城市。
因此,保护与传承南头古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中山南街立面改造为例,在历史文脉的视角下,提出符合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改造策略。
2历史文脉的内涵与价值早在20世纪70年代,舒玛什就提出文脉主义理论,将城市现存的内容进行保护,并融入城市进程中,形成有机的整体[2]。
历史文脉就是以城市为集合,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价值鉴定,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保留延续。
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需要更多地从人的要素出发,站在人的视角,对各个层面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到历史、传承、文化、行为仪轨等方面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3]。
不同于常规的城市更新手法,从历史文脉的视角出发,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影响,将建筑看成活的历史书籍。
城市的更新不再是大拆大建,而是具有叙事性的解读。
深圳市在快速发展的四十余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建造工程,南头古城也不可避免。
许多体量大、层数多的城中村建筑充斥其中,对古城的风貌破坏极大。
从历史文脉的视角出发,不仅不用规避这些在城市进程中形成的建筑,摘要 城市更新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中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后,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要求,而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对深圳市南头古城现状的调研及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历史文脉的视角出发,对南头古城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建筑,以及主要街巷空间进行提质改造,并提出适合古城改造的理论基础,为今后旧城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南头古城案例分析南头古城|见证城市千年历史传承千年文脉,重拾城市记忆,是南头古城街区改造升级项目的动心起念。
万社设计Various Associates作为深圳本土新锐设计工作室,受邀参与此次由万科主导的古城改造集群设计,在项目先行示范段的南北街核心区,完成了一栋兼具复合功能和公共属性的“城市记忆展厅”。
40年速度,千年深度南头古城,坐落于深圳南山区中心区域,见证着这座特区城市弹指40年间从“小渔村”跃升为国际大都会。
但它沧桑悠远的另一面却少为人知。
南头古城自晋朝以来已有近1700年历史,曾经是岭南沿海的行政中心和海防要塞,更是南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的一个缩影。
清嘉庆年间的南头古城Qing Jiaqing NANTOU City现在的南头古城,图源自网络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千年古城如今演变成“都市里的村庄”,承载着城市新移民的安身立命之地。
城中村像一个矛盾体,看似无序又充满生命力,万社设计尊重场地现状,同时追溯文化源头,以适应性更新策略为之赋予新的内容。
当万社以设计介入时,原建筑体结构已完成,主体由三个不规则的历史建筑方块体连接而成,梁柱多且不规整。
因时间及安全性的问题,设计方案不可更改原结构中楼梯及梁的位置。
建筑体作为“综合服务中心”,是一处展示南头古城改造变化的信息地。
在250平米的面积内需满足接待区、寄存处、监控区、办公室、洗手间、会议室、共享咖啡以及展览区域。
万社在极有限的条件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破局”-打破现有单一的游览动线及空间限制,拉动上下人流贯通,展示空间自身个性的同时保持内敛现代的中式空间调性。
原始场地状况分析Original situation analysis不可更改且繁多的原结构中梁柱Unalterable and numerous beams and columnsin the original structure一墙之内,游廊浮梦设计灵感源自岭南建筑及园林中的游廊,通过曲折回环的轴线式布局,在有限的围合空间中营造无限之域。
南头古城实际调查三千字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南头古城是一个必须被提及的景点。
它曾入选深圳十大魅力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深圳城市中的一个重要地标。
作为古城的爱好者兼守护者,在假期期间,我对南头古城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
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我们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
关于南头古城及其历史:南头古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2年);是一座具有浓厚粤港澳文化特色的古城墙建筑群;是深圳历史上最早以海防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城市古城。
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发布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35年)》中制定并实施的“深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称“控规”)要求,申报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文物价值和古建筑历史建筑。
一、历史悠久深圳古城始于元代,在明代(1372年)时已建成,具有明显的防御和边防功能;同时,南头古城是一座具有浓厚粤港澳文化特色的古城墙建筑群,为研究我国乃至世界建筑的一朵奇葩。
在整个历史时期内,深圳的城市规模一直保持稳定的状态。
直到清末以后,城市规模才逐渐扩大。
清代在这次战争中被毁的部分建筑大部分仍保留着原有风貌。
今天南头古城内分布着许多古迹建筑和文物。
例如:城墙(今北门街)以及周边的村落。
例如:南头炮台、东门海防码头的船坞(现已废弃)等都是当时的军事设施和交通工具。
深圳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那时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当时香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南头古城也是当时最早形成的城市之一。
这条路是一个连接中国内陆和香港的道路,其历史悠久,现在南蛇市还在使用。
明代以前,这里已经成为商业重镇之一。
南头古城是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城市建筑群。
在古代,城墙内还有一个相当于现在的海防码头,其高度和宽度为现在城楼等高度的两倍。
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建筑物了;据史料记载:洪武八年建古城后一年(1372年)便开始防御广州和附近地区的海防作用;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城市。
从宋代到清朝一千多年中,它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南头古城简介
南头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湘潭市临湘市区中心附近,距离湘潭市西边约六公里,这里有着一座以中国古城的格局为主的古城南头古城,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湘潭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头古城拥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那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级别的建筑,也是湘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研究发现,南头古城最早是在西汉末期由湖南江夏县(今湖南湘潭市临湘区)建立的。
南头古城历史悠久,建筑精美,占地约十公顷,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筑宫室,古城城街井字形,包围着中心南楼,有着三层楼阁,正面设有祈求吉祥,守护城池的古老图案,如龙腾凤舞,神兽石柱和宫室的遗址依然屹立古城。
南头古城历史文化极为丰富,拥有许多古老的文物遗迹,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古城内壁画,大多数画面展示了古老传说。
另外,还有许多古代建筑遗迹,像古迹楼、文士楼、观音楼等,以及数十处古墓,这些古老的文物和景点令古城更具历史韵味。
南头古城不仅有历史上的价值,还有着自然美景和人文环境。
古城附近有许多适合游玩的景点,如湘临台、洞金洞等,都是受到海拔不同而形成的石灰岩景观,还有许多历史遗迹,极具观赏性和历史价值。
此外,南头古城还是一座有着“绿色城市”之称的城市,它被湘潭市公安局所建,保证了古城的水平安全,古城治安良好,绿色植物
常见,空气清新。
南头古城以其历史悠久,建筑华丽,自然风景优美,人文环境安全温馨的特点,成为湘潭的重要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名城,每年都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南头古城是湘潭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通过历史的表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城市,了解过去的人们生活的模样,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
关于南头古城的历史一、南头古镇简介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天桥北8米处(深南大道旁),占地面积约3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1.7万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规模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
南头古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历史上长期为深港地区的行政地所在地。
古朴雄伟的南头古城,是岭南古文化的宝贵遗存,它经历并记录了深圳、南头地区的历史风云。
二、南头古镇历史南头古镇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东官郡起,具有1730余年的悠久历史。
1、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划出南海郡的东、南部,设立东官郡,辖宝安(包括今深圳、香港、东莞部分、番禺南部、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等地区)、兴宁(今兴宁)、海丰(今海丰)、安怀(今东莞)、海安(今惠丰)、欣乐(今惠州)等六县,东官郡治和宝安县治同在今南头古城一带,这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
2、南朝(479—502年)东官郡治迁至安怀县(在今东莞境内),宝安县县治则沿用东晋宝安县城(今南头)。
3、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官郡,复置南海郡,宝安县(包括今天的东莞、珠海、港澳)改属南海郡管辖,县治仍设在东晋宝安县城内(今南头)。
4、唐朝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置屯门镇,镇治设在今天的南头古城内。
5、唐至德二年(757年)历时426年之久的宝安县易名为东莞县,并将东莞县治从南头迁至今东莞市,原宝安县城也由行政中心转为海上交通门户和军事要塞。
6、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南头地区设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即今天的南头古城)。
7、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从原东莞县分出民户7608户,男女共33971口,官、民、灶、僧等田地、山塘共2911倾多,立新安县(辖今深圳、香港),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
县治设在今南头古城。
8、清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为防反清将士郑成功,下令东南沿海禁海(禁止出海)迁界(向内迁移界墙,深圳地区两次共内迁80里),新安县被撤消,大部分地区被迁空,全县人口仅剩北部山区2172户。
有人喜欢欢乐的游乐场,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而我更喜欢人山人海的南头古城。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南头古城,我们参观了古城博物馆及烈士墓碑。
一起去的还有他的同事和朋友。
南头古城的风景很美。
看看大门,上面赫然刻着“南头古城”四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些漂亮的纹路。
古城里的大树跟普通的大树可是截然不同的,大树上面有一串串亮晶晶的灯,到了晚上,那些灯就像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一样。
南头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在此设有三十六盐官,史称“东官”。
东晋时期,设“东官郡”,管辖范围包括:增城县、宝安县、酉平县、博罗县。
南头古城中除了少有的几个古建筑,如古城县衙,状元宅等,其它都已经商业化了。
南头古城有琳琅满目的艺术品。
走进一家店,里面有许多用不同材料做的衣服,有深蓝色的塑料警服、粉嫩嫩的纸巾公主裙……再往里走,还有像夜色一样的美丽影像。
这里的艺术品真是五花八门呀!南头古城还有好多好吃的:雪糕、糯米糍、臭豆腐、绿豆沙、云吞、叻冰……我最爱吃南头古城的糯米糍,看着洁白如雪的糯米糍,摸着软软糯糯的,好像小猫柔软的皮毛一样。
咬一口,软软外皮加上甜甜的花生米,真是太好吃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还去烈士墓碑排队献花,缅怀牺牲的烈士。
虽然我对烈士们还不是特别了解,但也为这种尊严肃穆的气氛所感动,迫切的想念更多的了解他们。
在旅行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古城博物馆,我感受到了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博物馆的陈列分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充满了故事和深意。
我们参观了室内陈列部分。
这里以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历史为背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生动展现了古城的千年发展历程。
在室内陈列区,我们看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文物,如陶瓷、书画、金属器皿等,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城的深厚历史底蕴。
回家的时候,我依依不舍地向南头古城挥了挥手,“南头古城,我还会过来看你的!”今天,真是好有意义的一天啊!。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成功的案例话说这历史文化街区啊,简直就是城市里的老宝贝,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尝试把这些老街老巷重新翻修,让它们焕发新生。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改造得特别成功的案例,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心里头那个美啊,简直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先说说深圳的南头古城吧。
这座古城,哎哟,历史可不短了,快1700年了!以前啊,这里是深圳的历史根源,现在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源地。
从2016年开始,这里就开始了一场大变身。
政府、企业和村民们一起动手,就像给老街穿上了新衣裳,既保留了历史的味道,又加上了现代的元素。
古城里头,有历史怀旧区,让人一下子就能回到过去;还有艺术文化体验区,各种展览、沙龙、讲座,应有尽有;品质生活区和文化创意区也是各具特色,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和创意人才。
这里啊,简直成了深圳的文化地标,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再聊聊海口的骑楼老街。
这骑楼啊,是海南的特色建筑,始建于19世纪中叶,随着海运和商贸的发展,慢慢形成了欧亚混杂的建筑风貌。
走在老街上,你能看到一排排骑楼建筑,就像穿越时空一样。
更有趣的是,这里的老商号都重现了,像“大亚旅社”“泰昌隆”这些老牌子,都镶在了老街墙面上,特别有味道。
而且啊,这里还融入了时尚潮流新元素,精品民宿、茶馆,啥都有。
特别是那个非遗展示馆,椰雕、黎锦、草编这些海南特色非遗项目,都汇聚在这里,让人大开眼界。
节假日的时候,这里还有各种非遗技艺表演,热闹得不得了。
还有福州的万科烟台山漫步街区,这也是个改造得特别好的地方。
街区保留了建筑原貌中的红墙灰瓦,设计上融入了穿越、摩登、艺术文化这些元素,中西合璧,新旧共存。
走在街区里,就像参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舞会,特别有感觉。
这里啊,还有书店、剧场、博物馆这些艺文共创空间,也有高端餐饮、潮流集合店这些多元业态,让人逛得停不下来。
而且啊,这里还经常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像露天电影、山上音乐会这些,特别有氛围。
当然啦,还有杭州的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也是个改造得特别好的案例。
南头古城讲解与说明南头古城坐落于南头镇的中心位置,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城内主要建筑包括城墙、城楼、衙门、庙宇、房屋等,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建筑规划的精巧和工艺的精湛。
城墙建造用料考究,采用青石和青瓦,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显示出古代建筑的坚固耐久。
南头古城的主要建筑是城楼,城楼建造在城墙的四个角落,高大雄伟,是城堡的核心所在。
城楼上有观景台,可以一览城市的全貌。
在古代,城楼不仅是城防的重要设施,也是传递信息、警示敌情的场所。
城楼下面是城门,城门上有城门楼,设有城防设施,包括城濠、城墙、壕沟等。
城门楼上有门洞,城门洞里有城门,城门用以开启或关闭城门,是城市的要道之一。
南头古城的中心是衙门,衙门是明清时期的官府建筑,是政府的办公场所。
衙门座落在城市的正中心,周围是庭院和厅堂,设有内务厅、财政厅、刑罚厅、文书厅等。
衙门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体现了古代政府的威严和规范。
在明清时期,衙门是政府管理的重要机构,承担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职能。
除了城楼和衙门,南头古城还有一些庙宇和寺庙建筑,包括关帝庙、妈祖庙等。
这些庙宇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
在南头古城,游客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
南头古城保存完好,对于研究古代城堡建筑和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古城的建筑布局、结构设计、装饰风格等方面都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文化内涵。
通过参观古城,游客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的规划、治安、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领略到古代文明的魅力。
南头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代城堡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古城,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古代建筑遗产,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希望南头古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中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共同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和历史的底蕴。
深圳宝藏:26,南头古城的隐秘历史,没有几个人知道“深圳宝藏万镜楼台内容简介这是一所创造奇迹的学校,几个高中生在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通往香蜜湖湖底的秘密通道,那里竟然藏着失落千年的车公庙。
“车公庙”原来真的有座庙!进入车公庙后,他们阴差阳错地卷入到一场历史大阴谋中……26南头古城的隐秘历史周末,我们的美食之旅开始了。
是的,在我的精心策划下,祖融陪着我们开启了美食之旅。
其实,那三个傻小子也被我蒙在了鼓里,倒不是我有意隐瞒什么,实在是怕隔墙有耳,万一被祖融偷听到了,我们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我带着他们先来到华润万象天地,这里有上百家网红餐饮店,我假模假式地在每栋建筑前凝神思索,时不时拿出手机翻出地图比对。
对了,我拍了面具上的地图,因为我总不能拿着三星堆文物真品招摇过市吧?看完一栋建筑,我都失望地摇摇头,后来我们来到了万象天地的标志性建筑面前,就是那头巨型的大象雕塑,我说:“祖老师,你不觉得那个象鼻子有问题吗?”那只大象趴在五楼天台上,伸出长长的鼻子到一楼,变成了一个斜向上的喷泉。
祖融说道:“别耍花招,有什么问题?”张少微也纳闷了,问道:“阳欣欣,这个大象有什么特别的?”我说道:“你们这些钢铁直男,你们不觉得很萌吗?这是深圳的网红打卡点!快点,来给我拍张照。
”说着,我把手机交给张少微,向大象鼻子走近几步,摆起了pose。
我能感觉到祖融已经很焦躁了,但是又只能默默忍受着。
我拍完照,亲热地走向祖融,拍着他的肩膀说道:“祖老师,咱们先喝杯奶茶去吧。
”我点了一杯燕麦抹茶,又加了金珠珠、西米、椰果、芋圆、茶冻……智渊问道:“你是在喝茶,还是喝粥啊?”我笑道:“别跟祖老师客气嘛。
”男生们还是很克制的,只点了基本款,然后都眼巴巴看着我,荀伯伦问道:“万镜楼台到底在哪儿啊?”“什么?”我问道:“谁说要找万镜楼台的?”祖融说道:“阳欣欣,你不要挑战我的耐性。
”我说道:“祖老师,您别着急上火,容易伤肝。
我们现在是合作关系,何况我还喝了您一碗粥,怎么可能言而无信呢?”祖融说道:“你快点喝!”“这么着急啊。
一个城市的建构、迁移、蜕变与重构——南头古城景观史简述王鲁民范志鹏提要 文章从聚落主导景观元素的确认出发,通过对聚落主导景观元素的存废、转换及空间定位与相互关系的描述,结构性地描述了南头古城由一个所城,发展而为县城,又转而成为一个城中村的历程。
Z关键词南头古城景观史主导景观元素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ttlement’s dominant landscape elements. By historically 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the location,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of these dominant landscape elements, it offers a structural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tou Ancient City, which emerged as a walled city, rose as a country town later, and has transformed into a village-in-the-city nowadays. This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urban landscap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in response to specific conditions.Keywords Nantou Ancient city Landscape history Dominate landscape elements1 引子聚落景观这个庞杂系统,在众多景观元素中,有一些是主导的,有一些是从属的。
所谓聚落主导景观元素,是指那些在聚落的形体构成、生活组织、人文意义、发展趋向、环境特征,或者从根本上说,生活建构上起主导作用的东西。
在我们看来,更为主动地去区分与把握“聚落主导景观元素”及其关系,有助于更加明快地理解聚落景观意义乃至聚落本身。
人们对于聚落价值的理解,不仅决定了人们的聚落营造方式,并且影响着人们对于聚落的把握方式,人们的聚落营造方式和把握方式的转变,往往集中体现在聚落主导景观元素的存续、更替和安排方式上。
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对聚落主导景观元素营造、存续、更替和安排变迁的叙述,应该是聚落景观史关注的主要内容。
本文尝试从聚落主导景观元素的辨识、营造、分布和转变入手,探讨深圳南头古城的建构与变迁的历史,并由此深化对这个聚落的理解。
2 建构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南头古城是明清广东新安县治所在,在传统的城市系统中,作为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驻地,它是架构帝国军事、政治、税赋与文化版图的基点。
因而它的建造就首先含有保证帝国对地域的的领有,建构社会秩序,征收税赋并进行正统文化传播的目的。
因而聚落的主导景观元素,也很自然地可以分为四类:一是防御体系,如城墙、壕沟。
二是国家机器要素,如衙署、监狱。
三是与经济税赋相关的设施,如仓廪、市场。
四是文化、祭祀和宗教设施,如学宫、坛庙等。
虽然深圳地处偏远,可在现有南头古城一带出现国家行政机构的时间颇早,据记载,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在南头古城一带即设司盐都尉,并修筑防御设施,称为“司盐都尉垒”。
东晋时南头古城一带是当时东官郡的郡治所在,《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晋成帝咸和六年,分南海,立东官郡于场之地,治宝安,即今东门外城子岗;”东门,当指南头古城东门。
结合考古的资料,推测原东官郡城在现南头古城东100米处。
因为史料缺失,其建设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东官郡城于南北朝末期荒废,以致被称为“芜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了加强海防,设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其范围大致与现在勘定的南头古城相同。
所城的建设与持续存在,显然大幅度地提升了这一空间在帝国建构上的地位。
以至于明末,政府在此设新安县,县治就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内。
按照《康熙新安县志》:“邑地在城子岗,即因东莞守御所城也。
明洪武二十七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开筑。
周围连子城,共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面广一丈,址广二丈;门四。
隆庆六年建县,万历元年,知县吴大训谓:北门当县治之背,地脉非宜,塞之,止通东、西、南三门;城楼、敌楼各四,警铺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吊桥三,水关二(一在东南隅,一在西南隅)。
至万历五年,知县曾孔志增建东、西、南三门子城;城楼三,敌楼四。
甃以砖石,庇以阴屋,以为更卒栖息之所。
崇祯十三年,知县周希曜因议新增城池,将城垣周围增高五尺。
今总高二丈五尺,雉堞计八百九十有五,濠五百九十二丈,旧浅狭,寻浚,阔二丈,深一丈五尺。
”堵塞北城门和围绕防御设施不断的建设活动,说明当时县治在军事上的价值非同一般。
对防御的特别重视,导致了高大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密集的雉堞以及宽阔的壕沟的存在,使得防御系统显然是城市最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
在防御设施不断加强的同时,新安县的行政设施、仓廪、祭祀和宗教设施的建设也在持续进行。
在有明之时,人们在新安城内及环绕古城,逐渐修造了新安县衙、教谕衙、训导衙、总兵府、参将府、备倭把总司署、备倭寇厂、海防厅署、东莞所原署、永盈仓、东莞厂盐课司、学宫、社稷坛、山川坛、邑厉坛、城隍庙、旗纛庙、关帝庙、汪刘二公祠、名宦祠、乡贤祠、海光寺等,初步形成了符合标准的县治景观系统,这些设施明确地使其“本质性”的区别于周边聚落,成为相应区域的中心性空间。
北门外为高岗,造成了聚落北部防御困难,所以“地脉非宜”,北门早在万历年间即被堵塞。
北门不通,似乎并未影响城内早已形成了分别连系南北二门和东西二门的两条道路。
这两条道路相交形成一般县城常见的“中心十字”。
在“中心十字”以北,空间稳定,地势高敞,因而南北大街的北段路的两侧成为衙署、庙宇、仓廪的聚集之地。
这些设施的聚集,形成了城区内的主导礼仪性空间。
为了避免闲杂人员对这一严肃空间的干扰,城内路网采用纯正的鱼骨状格局,通向一般居住地段的主路只和联系东西城门的道路相接(图1)。
图1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南头古城主导景观元素分布图从康熙《新安县志》中所附之县城格局图看,南头古城的高大城墙并不是聚落的空间边界,在古城南门以外,还安排有文庙、社稷坛、教场以及海光寺。
对于古人来说,这些东西并非可有可无,正是它们与城墙和城内设施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县治应有的景观(图2)。
不过,城墙毕竟是一道严厉的空间界限,它的存在与城门的开启方式,有效的区分出城内与城外,并标明了正面与背面,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具有明晰方向性的中心与边缘的次序格局。
图2 [清.康熙]靳文谟等编《新安县志重印本.县城图》资料来源:《深圳旧志三种》这一次序格局形成了一个由南到北的边缘趋近中心的态势,强调了位于城圈北部的由衙署、庙宇形成的礼仪空间,与南门呼应,形成了带有中枢性质的区域,在某种程度上提示着其自身对城市中轴的控制,但却没有哪个建筑能像北京故宫那样,让自身的中轴与城市中轴重合,形成对中轴区的绝对占有。
进入清朝,强化南头古城地域景观主导性的建设持续进行。
从康熙到嘉庆,在县城内外,又逐步增添了游击署、守备署、富有仓、漕运仓,屯仓、常平仓、监谷仓、宝安书院、凤岗书院、文岗书院、先农坛、忠义祠、文昌庙、水仙庙、观瀛庵、培风塔、三界庙、元坛庙、甘溪庵、天妃庙、西源庵、潮音庵、三官堂、观音阁、康王庙、五显庙、北帝庙、信国公文氏祠、报德祠、节孝祠等。
比较康熙和嘉庆时期县志上的县域图像(图3),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建设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在城南形成了空间连续的公共设施带。
这一公共设施带更多的是祠庙寺观,其在品级上不及衙署、仓廪,但其建筑往往体量较大,装饰华丽,在视觉上的招引力却不得小觑。
应该说,这一公共设施带的形成扩大了聚落主导景观的复压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聚落景观的地域主导性(图2)。
由图2中看,嘉庆年间的南头古城城墙与其内部设施形成的景观共同体无庸置疑的具有绝对的视觉主导性;可是,从我们根据县志记述作出的南头古城主导景观元素分布图(图1)看,南门外这些设施的建设却在某种程度上有喧宾夺主之嫌。
特别是城市对外联系的通道在这一带汇聚,更是提升了这一区域对于景观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显示出在县志编撰者对合理景观格局的想象与实际景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
虽然当时南头古城的整体景观建构并非全然有序,不过从总体上看,可以认为至清代嘉庆年间,南头古城已经成了一个设置完备、组织有序的城域正统景观中心。
在总体文化框架与城市性质及等级不变的情况下,其景观系统已经进入了一个格局稳定阶段。
图3 [清.嘉庆]舒懋官、王崇熙等编《新安县志重印本.县城图》资料来源:《深圳旧志三种》3 迁移嘉庆年结束后仅20年的1840年,中国被迫进入近代化历程,政治、文化剧烈转变。
对于许多城市的发展来说,其最为核心者恐怕是城市逐渐加增的经济与生产职能。
可是南头古城似乎还是继续着以行政职能为主导的状态。
虽然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东莞商人在位于城区中部的牌楼正街设立东莞会馆,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商业活动在城市生活建构上地位的提升。
城市景观架构的剧烈变迁,发生在改朝换代之时。
也许是因为南头古城远离对外交通通道的位置,和在古城南门外已经有一批公共设施聚集,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把新的行政机构驻地安排在古城的南门之外。
这与许多城市中新政权多利用旧衙署作为政权机构驻地的情况大不相同。
新的行政机构安排在南门之外,事实上进行着对于这里既有公共空间系统的组构。
高水平行政机构的入驻和局部地段的空间重组,提升了这一地区的品级与公共性,形成了城市极点的某种迁移。
而对于老城原有的礼仪中心区域,则由于其行政职能的缺失,空间品级与公共性都有较大幅度的弱化。
在新的极点形成的同时,古城内部的空间改造活动也在进行。
1913年,天主教会在城内建造了西洋式的育婴堂,育婴堂以其高大的体量及特异形象大幅度地改变了局部景观格局。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聚落中没有公园这种开放性公共空间,因而在近代中国,公园以其舶来品的身份甚至成为了提示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元件。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各地开始兴建中山公园以示纪念。
新安县城的中山公园选址于城圈内北部,这种选址当然的造成了对传统礼仪空间的大幅度解构,使得老城空间性质向一般居民区转移。
民国20年(1931年),宝太公路开始修筑,至民国23年(1934年)底全线通车;为了更好地与这一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衔接,在城南门外建造了汽车客运站,客运站的建成,不仅使得城市景象上现代化,并且也带动公共设施在南门外的进一步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