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概述第一节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研究对象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一)青少年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4.儿童期(6-12岁)5.少年期(10、11—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8、19)青春期(10、11—18、19岁)(二)心理发展1.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从一种旧结构向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1)是连续的、稳定的变化;(2)是非空间变化;2.正确理解发展(练习)(1)明暗适应(2)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进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3)黑暗时听力会增强(4)幼儿会背儿歌3.儿童心理特点(1)幼稚性(2)纯真性(3)好动性(4)好奇性(5)模仿性强(6)喜欢成功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一)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外因(二)教育对儿童智能和个性品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第二节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临床法第三节心理发展理论一、发展理论1.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心理现象:吉布森(知觉);皮亚杰(思维)2.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认知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前提,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记忆、社会交往范围等)3.解释发展的因素(动机)和机制二、发展理论的作用(一)组织信息理论与事实的关系:图纸与建筑材料的关系(二)指导研究1.启发思考2.促进新观察3.产生新信息三、发展理论的分类(一)格赛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二)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三)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四)精神分析发展理论(五)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六)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发展理论(七)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第二章格赛尔成熟势力发展理论第一节理论基础一、卢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1.儿童是按自然指定的计划而成长的。
2.《爱弥儿》3.他的哲学思想:(1)坚决反对把儿童看成小成人(2)自然(遗传)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不可抗拒的作用二、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三、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接受了当时的进化论和复演论第二节格赛尔成熟势力的基本观点一、遗传决定的重要性1.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因素生物学结构,而这个生物学结构的成熟取决于遗传的时间表。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在人类及高等灵长类以雌性第一次月经出现为标志;泛指青春期的年龄。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2.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3.内分泌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
4.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分泌并渗入血液或淋巴,从而影响身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化学物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并调节和控制着激素的水平。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甚微,但在机体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5.睡眠模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晚上睡觉太早,早上又睡得太多,这种称为时间段延迟偏好的睡眠模式的出现,是与青春期的生物性变化直接相关的。
6.早熟与晚熟:早熟指在遗传算法早期,在种群中出现了超级个体,该个体的适应值大大超过当前种群的平均个体适应值。
从而使得该个体很快在种群中占有绝对的比例,种群的多样性迅速降低,群体进化能力基本丧失,从而使得算法较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
而晚熟恰好相反。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和发育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早熟与晚熟对青少年男女有着不同的影响。
7.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
人和动物性成熟所表现的、与性别有关的外表特征。
男女两性在到达青春期时,由于受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影响,出现了一系列与性别有关的特征。
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第一讲概论/自测练习一、概念解释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6.社会性发展: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7.心理发展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皮亚杰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把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岁至二岁)、前运算阶段(二岁至六七岁)、具体运算阶段(七八岁至十一二岁)和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算(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的是具体运算之后认知发展的更高水平。
个体的思维从具体运算过渡到形式运算,标志着智慧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此之后的发展仅是经验和知识的增加,思维方式不再有质的变化。
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对自然世界、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源于形式运算认知结构的建立。
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0.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2.心理发展具有(C )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3.(A )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5.(C )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三、填空题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阶段性。
4.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简答题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
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一)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
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
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二)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社会性过渡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
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
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
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答:(一)遗传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
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
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
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格赛尔曾选择了一对同卵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首先他对双生子T和C进行行为基线观察,发现他们的发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的第48周,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应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对C则不予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T能够熟练的爬楼梯了。
格赛尔让C在53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C只用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其爬梯的水平完全赶上了T。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布朗芬布伦纳(U.Brofenbrenner,1979)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在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里的生态指的是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