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_声无哀乐论_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5.22 KB
- 文档页数:2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这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强调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审美功能,提出了以“声无哀乐”为核心的音乐审美原则。
本文将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审美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声音的组合和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嵇康指出,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声”,而“声”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情感的媒介,是一种能够唤起人们共鸣和情感共鸣的力量。
嵇康认为,音乐的核心在于其发声的方式和效果,而非具体的音符和旋律。
他强调音乐应该以“声”为中心,注重表现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流露,而非追求技巧和华丽的乐曲结构。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重要的音乐审美原则。
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创造出一种愉悦的审美效果,而非通过表现哀伤和悲怆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嵇康指出,音乐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使人心情愉悦、神韵舒展。
他反对那种以表现悲伤和哀愁为主题的音乐,认为这种音乐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和情感升华。
相反,嵇康强调,音乐应该以轻松欢快、朗朗上口的方式表现人们生活中的愉悦和美好情感,通过美妙的声音传达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使人们在聆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到心灵的愉悦和宁静。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审美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通过对音乐的本质特征、审美原则和价值的思考和阐述,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范本。
他的音乐审美观强调音乐的内在价值和审美功能,强调音乐应该以愉悦情感和启迪心灵为宗旨,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嵇康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音乐审美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评价,是对音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门学科。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忧乐。
忧乐是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对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体会。
嵇康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忧乐情感,使人们在音乐中体验到忧乐的情感,从而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抒发。
这一观点反映了嵇康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即音乐应当具有使人忧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在嵇康看来,音乐是一种深邃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传达的艺术形式,并且应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思考。
而这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来源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忧乐情感和道德理想,正是这些情感和理想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意味和价值。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审美观可以概括为“音乐应当具有忧乐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感悟和追求,从而具有启迪人们道德情操和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能力”。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他对音乐审美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音乐审美观对后世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遗产。
对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重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技巧和形式美。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向于儒家的伦理学思想,而忽视了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与音乐实践脱离太远,使得他的观点在实际应用和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指正和完善。
他的思想偏向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的形式美和技巧美;他的观点偏向理想化和抽象化,而与音乐实践存在一定距离。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晋时期琴师、音乐家嵇康所著。
这篇论文的主旨是对声音与乐曲的审美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音乐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无哀乐之声”、“以自然为美”的音乐审美观。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应该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
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他还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它的音符与音调,而在于它所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质地。
嵇康强调了自然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追求人为的美感,而应该追求自然的
美感,这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美感。
他认为,音乐家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让音乐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强行将情感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夸张和做作的行为。
在嵇康看来,“无哀乐之声”指的是音乐不应该过分强调情感的表达,应该让音乐自
然流露出来,无论是哀乐、欢乐还是其他情感,都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还认为,音乐将情感表达的过于明显会让人感到不自然,因此,音乐的审美应该建立在人类自然天
性之上。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点也强调了反思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它应该具有反思人生的意义,让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宁。
他
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它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提供给
人类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字季羽,晋代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释,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颠覆传统观念的思想,他认为音乐并非是情感的外化表现,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嵇康在文中反对以情感来评价音乐的观念,在他看来,音乐应当是一种抽象的美,在其内涵中没有情感的介入。
这一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其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用一首《广陵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纯粹的音律和和谐的旋律,而并非政治、社会或情感色彩。
嵇康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而是因为它所包含的音乐本质所能产生的审美效果。
这一理论在当时被一些人所反对,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却证明了其深刻的价值。
在嵇康看来,音乐的美并非来自于情感的外化,而是来自于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他认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旋律等元素是音乐的美的本质,而情感只是音乐的附属物,它并不是音乐美的主要来源。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念,但却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还提出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人心灵的教化。
他指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美感和节奏感对人的心灵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嵇康提出的这一观点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对音乐的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被后世音乐家和教育家所高度重视。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音乐美学领域,还在文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关于音乐与审美的关系的思想逐渐被后世所接受和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篇章。
他的音乐教化观点也为后世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张泽【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声无哀乐;音声无常;审美差异【作者】张泽【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绪论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思想领域更是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
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松动瓦解,继之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开始兴盛,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相继崇尚思辨精神。
以论说思辨而论,嵇康的造诣很高,可谓是魏晋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心雕龙·论说》曰:“叔夜之《辩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①而嵇康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论说代表作非《声无哀乐论》莫属。
体现了嵇康思辨精神的《声无哀乐论》全篇分为八个部分,以“秦客”(传统论调)与“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八次辩难交锋[1]266、往复问答为基础,详尽阐述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及其美学主张。
一、思想基础论《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学者对音乐思想不断探索的启示。
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嵇康是晋代文学家、乐坛巨匠,曾被誉为“琴中大圣”。
他所写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
本文从音乐、美学、哲学角度出发,试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价值。
一、音乐美学与意境古人所谓“声乐者,以德良心为之”,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
而《声无哀乐论》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无哀乐之分”,表明音乐本身并没有感情属性,诸如哀乐之类的情感是由演奏者或听众主观投射上去的,与音乐本身无关。
这种观点一方面反对了传统的“音哀则哀,音乐则乐”的认识,实质上是对音乐美学的一次解构;另一方面也说明,音乐的意境是建立在音乐本身与演奏者、听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的,而非仅在音乐本身的属性之中去寻找。
二、音乐美学与审美感受在嵇康的美学观中,音乐的美并非建立在外在形式上,而是建立在音乐的内在结构中。
他认为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中所体现的秩序美、节奏美、和谐美等。
比如,音乐中的旋律可以被分割成不同的节奏单元,均衡的节奏产生了鲜明的韵律美感。
同样的,音乐中的和声处理和乐器相互配合的和谐模式,也构成了音乐美学中重要的一环。
另一方面,嵇康还提出了“积习造成人之感情,感情作为审美的源泉,而感情深切则能产生审美的感受”的观点,也就是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须通过演奏者对音乐内在因素的呈现,来引导听众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
三、音乐美学与哲学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在时间、空间、人文等方面都具有哲学上的深刻思考。
比如,嵇康关于“有声以发为始,而无形之中含元气”的论述,强调了音乐产生的自然本质,也反映了自然哲学中的相应思想。
此外,嵇康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品德的联系,认为音乐应当符合人类道德的要求,并鼓励演奏者通过音乐来培养自己的品行、修养。
这种联系不仅有益于音乐艺术本身,还有助于推进人类道德的升华。
综上所述,嵇康《声无哀乐论》作为古代音乐美学中的经典之作,从音乐、美学、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嵇康的一部著作,全文共分为十篇,主要对音乐的美学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
嵇康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对音乐的审美特征、感情表达和审美标准的分析,阐述了自己对音乐美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展开,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述。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他认为,声音本身并不具有哀乐情感,而是人们对声音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他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而非因为它本身具有哀乐情感。
他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美的效果,是因为它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而非因为它具有某种固定的美的属性。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对音乐美学的认识,对后世的音乐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其审美标准主要来自于人们对音乐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他认为,音乐的审美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不断变化的。
他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灵魂的抒发,其审美标准主要来自于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这一观点对后世的音乐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启示。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嵇康的一部重要著作,在音乐美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嵇康在这部著作中对音乐的审美特征、感情表达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对后世的音乐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内容丰富,对后世音乐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通过对《声无哀乐论》思想的展开,能够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作者:严毅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4期【摘要】对于审美,人们更多的是对于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但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对于音乐的审美亦早就出现在世人的思想文化里。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富有思辨哲理、思维严密并且条理清新的八次论难,东野主人和秦客之间的往复思辨更是反复论证了“声无哀乐”的观点,他一生文武善类机事兵重,不如丝竹弦音;磐罄四伏城郭而安,不如三碗薄酒,不慕名利,信廉清浊,自在人心,这些都与他所处的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
如今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音乐审美【中图分类号】J6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美的本质论美,从西方哲学来说,都在于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为主,以历史观点和辩证观点来证明对于“美”的界定。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下了四个界定和概括,即质的规定:非功利愉悦感;量的规定:非概念的普遍性;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模态:共通感的可传递性。
那么在中国的音乐美学史中,于先秦诸子之时,便已经拥有了音乐思想的先声,产生了关于音乐的起源,以及其功能的多种想象性思维。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中,古人对于“美”的本质即为“和”,“平和”。
儒家思想提倡的便是“中和”,中庸之道,老子讲“大音希声”,又说“音声相和”,便也是讲音乐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相互融合。
其一是“自然之和”。
一个人的创作,是被他所身处的政治、生活、文化背景所影响,而作品中或表达深切期望或反映处世现实,嵇康亦不其然。
他性情清高耿介,追求的是庄子的洒脱逍遥,得到的是个人心灵的释放,骨子里向往着“平等与自由”,所以在他的认识当中崇尚自然之美,保持平和之美一直都是他所追求和提倡的,并且在社会处世中也是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态度。
自然,嵇康在音乐审美当中,他就是以“平和之美”作为音乐美的本质。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嵇康《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它对音乐审美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以下将就文中提到的音乐审美观进行详细介绍。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核心观点。
嵇康认为,声音本身并不带有情感色彩,只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现象,它们的产生和传递并不能直接引起人的情绪共鸣。
他强调,音乐的目的是要“哀感哀,则无音,乐感乐,则无声”,即通过演奏和唱出音乐来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将情感直接借由声音传达出来。
这一观点与后来的宋代理论家的“音声合一”截然不同,嵇康主张音乐创作应该更加注重音乐的表现力,而不是声音本身。
嵇康对音乐的审美观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入情之思”,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备“魂魄”、“精神”和“神明”等特质,使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宇宙和谐的存在。
他认为,音乐要富有“高远”、“广大”、“多方”的特点,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使人们得以在音乐中找到真理和美的共鸣。
嵇康还对音乐的演奏技巧和曲式结构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强调演奏技巧应该与音乐的情感内容相适应,以最大限度地表现音乐的内涵。
他还提出了“慢情”和“迅悦”的要求,即音乐的节奏应该根据情感的需要灵活转换,既要有悠长的节奏来表现深沉的情感,又要有活泼的节奏来表现快乐的情感。
在曲式结构方面,他提出了“复调”和“变奏”的要求,认为音乐应该具备丰富的变化和发展,以保持听众的兴趣。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音乐家和理论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入情之思”等观点,对后来宋代音乐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嵇康对音乐演奏技巧和曲式结构的探讨,也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指导。
8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和”。
嵇康的“和”关系着音乐美学思想的变革,引领着当时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结合其著作《琴赋》进行分析,可知在嵇康的眼中,音乐不仅可以发泄内心的情感,还可以修养身体,且在这篇文章中嵇康多次提到了“和”,如“含天地之醇和”,又如“器和故响逸”等,由此可以看出他追求的“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需要以音乐来实现,且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音乐形式,还体现在内心世界之中。
简单来说,“和”不仅是一种音乐美学观念,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嵇康寄希望于体现音乐中的“和”来涵养人的性情,从而使人的内心能够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种和谐状态之下,人人都可以摆脱世俗带来的烦恼和束缚,并达到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解放。
嵇康的“和”也具有“本体”的含义,且与庄子的“道”是相互呼应的,为此,也可以说嵇康将老庄二人的“道”即“大美”发扬光大,而要想达到这种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必须以音乐诠释“和”的意义。
(二)对“自然”的解读“自然”这一思想亦影响了嵇康的音乐美学体系,且与“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呼应、共同作用的。
嵇康强调,音乐应该追求“自然之和”,也就是说音乐的“和谐”应该来自自然,而不是人为的,也不是刻意的或是强制的,这种“和谐”状态与人的情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以音乐为依托表现出一种纯粹的美。
嵇康还指出,当人的内心被外物刺激、触动之时,各种情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此时,音乐便成了表达某种情感的工具,但问题在于,嵇康认为音乐并不直接表达情感,反而是通过与内心产生共鸣,为人们找到一个合理的情感宣泄渠道。
为此,人们更应当顺应“自然”,从“自然”之中抽离出音乐美学观念,进而找到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追求内心的、与自然之道相互呼应的平静与和谐状态,而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对后世的音乐美学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嵇康将“自然”视为宇宙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以之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嵇康(1724-1805),字景云,号景山,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被誉为“清代文学家中的文学大家”。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对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嵇康在书中提出了“声无哀乐”的理论,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无哀乐”,即音乐本身不带有任何情绪,而是由听众的情感和思想来决定。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无哀乐”,而不是“哀乐”,因此,音乐的本质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哀乐”理论,提出了音乐的客观性,把音乐从传统的“哀乐”观念中解放出来,使音乐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他还提出了“音乐的自然”的理论,认为音乐应该自然而不是强加的,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他的“无哀乐”理论,把音乐从传统的“哀乐”观念中解放出来,使音乐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也使得文学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总之,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音乐和文学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摘要: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内部规律的突出代表作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美学思想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是一段社会混乱且黑暗的时期。
魏末,司马氏假借禅让之名篡夺魏氏政权,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下,是对君臣之道的极大扭曲,诸多有志名士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将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首推嵇康。
由于他与魏宗室姻亲,所以在反对司马氏专权方面就比其他文人更为激烈执着。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上。
文章通过一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难,东野主人逐个解答来展开。
实际上东野主人暗指的就是嵇康本人,秦客是那些所持观点与他不同的人。
《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推崇音乐的自然之理,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
即同一音乐有人听了会哭,有人听了会笑,哀乐并非音乐所给,而是人心在音乐开始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
人心作用于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燥静效果,而唤不起相应的感情。
音乐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二者不相经纬。
这些都是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
同时还认为“声以平和为体”,即具备哀乐正等,没有倾向特征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这是在老子“自然无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嵇康有志不能伸,他极力反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
能与他的现状与思想相呼应的只有老庄的无为思想,他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他的理论更多充斥的是唯心主义,这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但嵇康同时也是以为音乐的实践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特别发出光彩。
总的来说,嵇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中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声无哀乐论》-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其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在自觉探讨意义的特殊性时,在音乐的表现力、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见解,在当今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①时代的动乱、思想的活跃,导致了以个体为本位的人的觉醒,导致了鲁迅所谓“文的自觉”,即各门类艺术及其美学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就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声无哀乐论》力图摆脱传统礼教思想的束缚,主张抒发自然之性。
嵇康的人生哲学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为人也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的实践。
《声无哀乐论》便是他试图从有限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的审美建构,这也正是本文论述关于其音乐哲学问题的意义所在。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为人与思想魏晋时代政治之混乱和社会之动荡可以说是空前的,尤其正始激烈党争导致的高平陵事件,不但是统治者们内部的自相残杀,也演变成了一场士林浩劫,使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血腥的现实给劫后余生的士人们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主观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诸多的矛盾和痛苦。
而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领袖嵇康,却同时在主观精神领域和客观现实领域张扬自我人格,“越名教而任自然”便可以全面地概括嵇康的思想与为人。
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反对名教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这表现出人的觉醒,合乎千百年来人类的愿望,合乎历史发展的趋势。
中国音乐21探索与思考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胡郁青刘嘉【内容提要】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魏晋时期的嵇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一直引起后人的关注及争议,一方面嵇康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另一方面却在某些理论上肯定音乐可以“和声感人,莫不自发”。
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绝大多数人认为嵇康属“自律论”范畴,通过分析,笔者却认为,其音乐美学思想本质上是他律的,《声无哀乐论》其实是嵇康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借以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已。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纵观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稽康无疑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其音乐思想的基本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他的观点,彻底打破了由传统儒家礼乐思想发展而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手段的观点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两汉以来音乐美学沉闷的空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另一方面,其理论中的诸多矛盾,也一直为人所反复的提及,具体体现为嵇康在他的理论中,虽完全否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却又肯定音乐对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仰、行为有潜移默化的约束和影响。
这一显而易见的矛盾,无疑为其理论的正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打上了一个问号。
按照今天流行的观点,嵇康的音乐理论很自然被归于“自律论”的范畴,因为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这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自律论”代表人物———汉斯力克的观点极其相似。
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文中也有不乏类似于“他律论”的论述,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其音乐思想究竟是属“自律”还是“他律”的范畴,我们不妨从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入手,对其音乐美学思想逐一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获得较为明确的认识。
西方音乐美学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源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种哲学理论,德国音乐学家菲力克斯.卡茨将其引身到音乐学中。
所谓他律论,即是说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来自音乐之外,音乐本身体现了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
而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规律和法则源于音乐本身,它不能反映任何外的客观实在,也括人类的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的结构。
嵇康的观点可以划归于自律论美学的范畴吗?我们不妨拿它和自律代表———汉斯力克的观点作一个比较。
一、在对音乐内容的认识上就象上面所分析的那样,《声无哀乐论》中存在着平行的两种音乐内容:一是客观的声音,声响,二是主观的,神秘不可捉摸的音乐精神———“和”。
从他论述的重心来看,主要还是在讨论概念性质的“和”对人情感的诱导作用,虽然怎样诱导的具体过程不得而知。
汉斯力克却认为,音乐的内容是乐音运动的形式,它是听得见,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不能重现概念,“因为情感的明确性和具体的想像和概念分不开,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的范围之内。
”那么,嵇康所谓的“音声”,“声响”可以算作是“运动的形式”吗?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第一,“单、复、高、埤、善、恶”等来描绘自然音的特性,是静止的,是对单个单行定量分析的结果,与“快、慢、强、弱、升、降”等运动的状态在性质完全是两码事;第二,音声,声响在他看来,等同于自然音或单独的乐音(“夫五色有妇丑,五音有善恶……”等等),汉斯力克则说,这些只能算是音乐的原始材料,不具有可约性,而音乐艺术的两个主要因素:旋律与和声,是“人类精神缓慢的,逐步地形成的产物”,具有可约性。
“当独立的声响印象不再发生作用时,音乐艺术的疆界才开始”。
所以,按照嵇康的思路推论下去,音乐就会是汉斯力克所反对的,“体现音高,音长多样化关系”的“纯形式”。
二、在音乐的创作和欣赏活动的认识上:在对音乐创作的认识上,二者的区别更为明显。
嵇康眼中的音乐要么是儒家音乐思想认为的“乐由天作”,音乐活动是消极地由“和”所支配的自发行为,要么是纯粹的自然音。
既然是“天作”,“自然作”,当然就不会包含任何人的情感因素在里边,汉斯力克则认为音乐是因人的精神活动产生,是人的幻想力和情感共同创造的结果,虽然在创造过程中由于音乐材料本身特性的原因滤掉了一切情感的历史内容等概念因素。
但是,“并不因此排斥精神上的内涵,相反我们把它看为必要的条件”,它就是构成完整情感的一个因子———运动。
音乐的欣赏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由人的思维器官大脑的生理特点决定的,正常人可以通过幻想的纯观照活动和与生具来的有限的感官替代功能,最终获得情感的直接验证。
嵇康认为“和声惑人,莫不自发”;“人心以躁、静、专、散为应”。
情感的体验完全成为了不自觉二○○○年第一期22探索与思考的行动,在这里,音乐就成了“不是作为美的事物被人欣赏,而是作为粗野的自然力被人感受到”。
这与汉斯力克的看是完全相悖的。
“运动的形式”和“幻想力”是汉斯力克构筑自律论美学的两块重要基石,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自律论学才具有了理论上的完整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嵇康较之汉斯力克根本上的不同在于对音乐内容的认识上,秉承儒家音乐观,认为音乐的内容具有概念性质,是无所不包的理论:在创作和欣赏过程的认识上,排斥幻想力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使他把创作与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与欣赏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割裂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纯形式主义的泥坑。
对于作为客体的音乐什么样的欣赏才是审美的?这一点上的分歧导致了对音乐内容的不同认识,它是造成音乐自律论和音乐他律论相互对立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音乐的美?答案是区分自律和他律论的唯一标准。
毫无疑问,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明显不属于自律论范畴,倘若我们从整个文章论述的中心———“和”这个概念出发,那么恐怕把它归为“他律论”要更为恰当一些。
沿着这个思路来反观《声无哀乐论》一文,嵇康思想中的种种不解之处便不再是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
其中的矛盾,如果用嵇康自己的话来描述,便是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之“名”来否认“感人至深,莫不自发”之“实”,那么结果只能是二者“内外殊用”“彼我异名”,这不能不说是给他自己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的想一想,另一个疑问便接踵而至:嵇康作为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一个很有修养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难道他连这点基本的逻辑思辨能力都不具备吗?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嵇康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黑暗,思想上的禁锢,最终导致了支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特征的“竹林玄学”产生,作为“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模式,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传统的对立面上。
同时,作为曹魏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曾官拜中散大夫),自身的阶级性是不可能超越的,长久以来扎根在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社会责任感也在时时刻刻地干扰、折磨着他的心灵。
这样,他在既要反社会、反传统、反对当时司马氏的统治的同时,又要站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心中的政治观、音乐观。
思想上的二重性,必然会造成矛盾的结果,使得他反社会,反传统的目标不是长久积淀在人们心中的王权思想、封建制度,而是当时被司马氏所利用的虚伪的名教,黑暗的统治。
反映到音乐观上,就出现了先完全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否定声音无关于哀乐,他矛头所指的,实际上是当时被司马氏集团所利用的,作为禁锢人他们思想工具的音乐美学观点而已。
从具体的论述来看,《声无哀乐论》一文也打上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在魏晋时期中的正始年间,王弼,何晏等人大讲“本未”、“体用”、“有无”问题,创玄学之先河,其主要潮流是本体论。
当时晋人流行一种称这为“虚胜”的辩论方式。
离开“实”而谈“名”,脱离具体的事物,直接用概念进行推理。
因此,在这样一个思想潮流下,嵇康的自然观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本体论的倾向,他追求超常的“至物”、“至理”、“至乐”、“至人”,先是用主观的悲哀心情来否定客观的音乐形式,然后再用主观的“至和”来肯定客观的“心安志固”、“莫不自发”的结果。
这样,左右开弓,两面出击,结果只能是把一切都否定了,所以,难免要酿出一些似是而非,虚假不实,前后矛盾的言辞,使他的理论推断最终得不到完满的结局。
作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古琴演奏家,嵇康在对音乐本身具有的美有较一般人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声无哀乐论》在很多方面都带有自律论美学的某些特征。
但是,《声无哀乐论》立乐之意,其实是反对滥用乐而并非反对用乐,反对现实中异化了的名教而并非反对名教。
这样,他本着对当时虚伪名教的极大反感,为了批判把音乐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声音与哀乐完全无关的看法。
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音乐美学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已经变成了一种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仅仅凭借表面上的气势对当权者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在哲学层面上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于理想的名教本身,则是他人生的终极追求,是他心中的一个虚幻的理想。
所以,在论及具体的音乐时,无论是处于思维的惯性,还是出于自身根本的价值取向,都迫使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最终陷入了深深的悖论之中。
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呢?诚然,按照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是不公平、不现实,同时也是可笑的,毕竟整个人类的认知能力与那个时代相比,早已不在一个水平上。
虽然《声无哀乐论》“对有关音乐创作与演奏、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方工的多样性与韵意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的关系,音乐创作与即兴演奏的关系等诸多部题的探讨,今天看来,所包含的巨大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吉联抗《声无哀乐论》序言)但是,我们在认识它的过程中,除了重视其历史进步意义处,不必须同时看到这一历史的局限。
如此,对《声无哀乐论》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更加地客观与完善。
参考文献;①嵇康《声无哀乐论》吉联抗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②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修改刍议》人民音乐出版社③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音乐出版社作者简况:胡郁青、刘嘉,四川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