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2.50 KB
- 文档页数:6
运行图设计说明2011年5月一.设计目的列车运行图是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实现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和经济有效地组织轨道交通运输工作的列车运行生产计划,规定了轨道交通线路、站场、机车、车辆等设备的运用及行车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并通过列车运行图把整个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输生产活动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保证列车运行图运行,它是轨道交通系统运输生产的一个综合性计划。
因此,对于一个学习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学生来说,掌握列车运行图的绘制和列车运行图的深刻内涵尤其重要。
虽然在列车运行组织理论这门课上,同学们已经学习掌握了有关列车运行图的各种知识以及绘制技巧,但是只停留在理论层次,所以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补充理论学习的欠缺,使同学们能够亲身实地地体验列车运行图绘制的过程,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列车运行图绘制的完整过程。
二.设计背景1、 线路、车站、区间距离及列车区间运行时分2、下行方向:邵湖→兰舟;旅客列车运行时分:各区间均比货物列车小2min 。
3、车站间隔时间及起停附加时分(min ;不分上下行,标准相同):2t =货起、1t =客起、1t =停;4τ=不、2τ=会;2τ=后停连、4τ=后通连 4、货运机车在自、外段技术作业时分标准为75min ;客运机车独立交路。
5、站内停车起动困难站:那口站上行方向。
6、列车种类、对数、停站方案、到发时分:种类旅客列车货物列车快速普通直快管内普客直通区段摘挂对数 1 1 2 4 4 2车次范围K401/K4022201/22026201/6202、6203/620429991/2~29997/831231/2~31237/842231/2~42233/4停站及时分邵湖、兰舟、神昌三大站:6;其余站:通过邵湖、兰舟:8,神昌:6,其余站:31、技术站:上、下行货物列车在邵湖站为中转,在兰舟站为始发或终到;2、摘挂列车中间站停站作业时间标准:那口、景西、召口:无摘挂作业;神昌:20;其余:15;3、摘挂列车超劳时间标准:10h。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任务书一. 资料 1. M-N 区段示意图下行技术站中间站2. 区段技术特征3.区段距离及运行时分4. 车站间隔时间及列车起停附加时分4min τ不= 2min τ会= 4min τ连=(第一种类型) 2τ连= (第二种类型)客:1=起t 1=停t 货:2=起t 1=停t5. 区段站中间的信、联、闭设备 色灯信号、集中电气连锁、半自动闭塞6. 客货列车行车量及旅客列车到发时刻 (1) 行车量旅客列车:T63/T64特快旅客列车一对1511/1512次直通旅客快车一对 1517/1518管内旅客列车一对货物列车:直达列车3对直通列车9对 区段列车4对 摘挂列车1对(2)旅客列车到发时刻及停站时间T63在M 站21:22出发,T64在N 站23:11出发,这两列车在区段各中间站均不停车。
1511次由M 站9:31出发,1512次由N 站15:39出发,在d 站停车5min ,其它中间站均通过。
1517次由M 站17:05出发,1518次由N 站6:16出发,在d 站停留5min 钟,其它中间站各停留2min 。
7. 中间技术站作业时分d 站为下行货物列车技术作业需要停车站,每次停留时间10min t 技=。
8. 机车在机务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标准机车交路为肩回制,M 为基本段,N 为折返段。
机车在M 站停留时间标准为110分钟,在N 为70分钟。
旅客列车、摘挂列车单独交路。
9. M-N区段各中间站卸车数10.M-N区段各中间站装车数11. 排空方向罐车向上行方向排空。
除罐车外,其它车种卸车后利用装车。
不足空车由M 站提供。
12. 各种作业时间标准(1) 摘挂列车在中间站的作业时间为25-30分钟;(2) 机车乘务组的连续工作时间为12小时,其中出乘及退勤2小时; (3) 车站装车或卸车一次货物作业停留时间标准为2小时,双重货物作业车停留时间标准为4小时;(4) 各区间在8:00-18:00之间,预留接触网检修“天窗”不少于90分钟; (5) 3.1=客ε 0.2=摘ε 2.0=备γ13.d 站和e 站之间“||”表示电分相点所在地,表示M-d (含d )与N-d (不含d )分别属于两个供电区段,可以分别进行停电作业。
第三篇列车运行图和铁路通过能力一、单项选择题1.()是全路组织列车运行的基础.A。
列车编组计划B。
列车运行图 C. 技术计划D。
运输方案2.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 在单线运行图上,对向列车的交会必须在车站进行B。
在单线运行图上,同向列车的越行必须在车站进行C。
在双线运行图上,对向列车的交会必须在车站进行D。
在双线运行图上,同向列车的越行必须在车站进行3.在列车运行图上,( )的交点即为列车到、发、通过车站的时刻。
A. 横线与竖线B. 横线与斜线C. 竖线与斜线D。
斜线与斜线4.在列车运行图上,蓝单线加蓝圈表示()。
A. 行包专列B”五定”班列.C. 冷藏列车D。
路用列车5.在列车运行图上,列车通过车站的时刻,填写在()。
A. 进站一侧的锐角内B。
出站一侧的锐角内C. 进站一侧的钝角内D。
出站一侧的钝角内BCBBB6.在列车运行图上,竖直线表示()。
A. 车站中心线B。
车站进站信号机C。
车站出站信号机D。
时间7.在列车运行图上,水平线表示()。
A. 车站中心线B. 车站进站信号机C. 车站出站信号机D. 时间8.在列车运行图上,斜线称为()。
A. 列车运行线B. 列车出发线C. 列车到达线D。
列车通过线9.某区段的列车运行图为追踪运行图,该区段不可能是()区段。
A. 双线B. 单线C. 自动闭塞D. 半自动闭塞10.根据列车不停车通过区间两端站所查定的区间运行时分称为( ).A。
纯运行时分B。
纯通过时分C。
起车附加时分D。
停车附加时分DAADA11.机车担当与基本段相邻两个区段的列车牵引任务,除了需要进折返段整备外,机车第一次返回基本段所在站不入段,继续牵引列车向前方区段运行,到第二次返回基本段所在的站时,才入段进行整备作业,这种运转交路称为()。
A。
肩回运转交路 B. 半循环运转交路C。
循环运转交路D。
环形运转交路12.机车在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标准由各项因素组成,其中占时最长的是()。
西南交通大学〈铁路车站及枢纽》课程设计枢纽区段站设计说明书学 号: __________ 201 _______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班 级:交运20班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西南交通大学序浙文逆兴李时间:2018年6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主要任务第二章 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2)第一节站型选择 (2)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第三章车站设备配置第一节客运设备配置第二节货运设备配置 (6)第三节机务设备配置 (7)第四节车辆设备配置 (8)第五节运转设备配置 (9)、调车线 .设备、站房位置 ................................................................................................................................................. 5 ..............、站台位置 (6)............... 、到发线 ...................................................................................................................................................... 9 ...............1.1 .1.1一.车站概述 ............................................................................ .1 ................................................................................................................................................ 2 ..............三、机走线四、 机待线 .......................................................................... 13 ...........五、 机车岀入段线 ................................................................... 13 ...........第四章车站设计参数 (14)第一节线间距 (14)第二节道岔级渡线配置 (15)一、 道岔辙岔号码 ..................................................................... 15.二、 确定线路连接的曲线要素 .......................................................... 16.三、 道岔坐标计算表 (17)第三节到发线有效长 (26)第五章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27)第一节到发线使用方案 (27)第二节 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27)一、 道岔分组方案 .................................................................... 27.二、 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计算 ....................................................... 2.8.第三节咽喉通过能力计算第四节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34)一、 各车场占用时间计算 (35)二、 各车场方向别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表 ................................................ 36.第五节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六、牵出线 ..................................................................................................................................... 13 ..........3338第六章自我评价39第一章绪论车站概述根据区段站在路网中的位置示意图可知,该站为衔接三个方向的有改编作业的区段站该站衔接的A和B两个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衔接的C方向则在A和B的垂直方向上。
⾏车课程设计作业课程名称:铁路⾏车组织设计题⽬:编制车站⼯作⽇计划图院系:交通运输系专业:外贸运输年级:2010级姓名:敬鹏(20107805)指导教师:孙景东西南交通⼤学峨眉校区2011 年06 ⽉15 ⽇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外贸运输姓名敬鹏学号20107805开题⽇期:2011 年05 ⽉01 ⽇完成⽇期:2011年06 ⽉01 ⽇题⽬:车站⼯作组织—编制车站⼯作⽇计划图⼀、设计的⽬的1﹑综合运⽤车站⼯作组织理论和⽅法;2﹑熟悉设计中的基本运算和有关规定;3﹑进⼀步巩固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4﹑初步掌握车站⼯作⽇计划图的绘制⽅法;5﹑培养独⽴思考﹑独⽴⼯作能⼒。
⼆﹑设计资料(见书)。
三、指导教师评语车站⽇计划图设计说明书第1章 D 区段站概述车站⼯作⽇计划图是车站对各种列车和车辆进⾏全部技术作业过程以及各项设备使⽤情况的详细图解,它是根据列车编组计划规定的列车编组内容,列车运⾏图规定的列车到发时间,重量,长度,车站技术装备运⽤⽅按规定的到线,调车线固定使⽤,调车机车分⼯以及技术作业过程规定作业时间的标准等资料进⾏编制;它的主要作⽤有:检查车站各项技术作业过程之间、车站作业与列车运⾏图之间是否协调,车站技术设备运⽤及作业组织是否合理;查明车站最繁忙阶段与最薄弱的环节,以便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确定货车在站停留时间标准、调机台数及车站运⽤车标准数。
D 站的邻接区段如下:下⾏D 站所处的位置及环境它的技术特征如下:注:列车起停车附加时分:分货起3=T 分货停2=T 分客起2=T 分客停1=T第⼆章确定车站⼯作量第⼀节编制车站车流汇总表⼀、车流汇总表的作⽤与内容以及D站主要车流分析指标(1)作⽤:⽤于分析车站的⼯作性质及任务,研究车流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制定车站技术设备运⽤⽅案提供依据。
(2)内容:车流汇总表的上半部分是车站接⼊的重空车流。
左边各栏所列为由各衔接⽅向接⼊,按列车编组计划规定的去向别的有调和⽆调重车数。
交通运输学院《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班级运输姓名学号成绩指导老师201年月日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XX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交通运输课程名称:铁路行车组织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签名):专业班级:学生XX:学号:目录一、要求0二、车站概况01.车站平面图(见附件二)02.车场03.货物作业地点及取送作业方法04.调车机车运用情况15.列车编组计划(见附件四)16.旅客列车到发时刻。
17.各方向列车牵引定数及计长28.各项作业时间标准:29.交班要求3三、编制资料31.接班时的情况32.车站班计划(见附件六)53.到达解体及转解列车的编组内容(见附件七)54.货场、专用线取送作业计划5四、编制步骤5五、作业结果.............................................................................. . (6)附件一 XX西站技术作业表7附件二车站平面图8附件三调车场线路固定用途表10附件四列车编组计划12附件五接班时调车场的结存情况14附件六车站班计划表16附件七待解车列、到达列车及转解车列的编组顺序表19总结27参考文献30一、要求按车站调度员指挥车站作业的要求绘制车站技术作业表,(见附件一)制定阶段计划。
二、车站概况1.车站平面图(见附件二)2.车场本站为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布置。
到达场11股道,1~4道办理上行到达及转场;5~8道上、下行到达;9~11道下行到达,超限货物列车接入1,3,5,7,9,11道。
7~11道为办理接入电力机车牵引列车的线路,1~6道禁止通行电力机车及牵引的列车。
出发场17股道,其中XVⅡ道为下行正线。
1道为机车走行线;2道上行到发兼转场;3~7道上行到发;8道为第一牵出线(二调),9道第二牵出线(三调);10~13道办理下行出发,14~16道下行到发。
1~6道、10~16道相邻两线仅限一股道办理超限货物列车,6~10,16~17道间相邻两线可以同时办理超限货物列车。
编制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列车运行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编制原则。
2. 掌握列车运行图中的专业术语,如列车种类、运行线、时刻表等。
3. 了解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特点和分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铁路运输需求,设计合理的列车运行图。
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列车运行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铁路运输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合理编制列车运行图对减少能源消耗、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铁路发展战略,激发学生为我国铁路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基本知识,具备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列车运行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理解列车运行图定义、功能及作用- 掌握列车运行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列车种类、运行线、车站、时刻表等2.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原则与方法- 学习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等- 掌握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如手工编制、计算机编制等3.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特点与分类- 分析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掌握我国铁路列车运行图的分类,如普通列车运行图、高速列车运行图等4. 列车运行图编制实践- 学习运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列车运行图的方法和技巧- 分析实际铁路运输需求,设计合理的列车运行图5.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选取典型铁路线路,分析实际列车运行图编制案例- 围绕案例开展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 资料 1. M-N 区段示意图
下行
技术站
中间站
2. 区段技术特征
3.区段距离及运行时分
4. 车站间隔时间及列车起停附加时分
4min τ不= 2min τ会= 4min τ连=(第一种类型) 2τ连= (第二种类型)
客:1=起t 1
=停t 货:2=起t 1=停t
5. 区段站中间的信、联、闭设备 色灯信号、集中电气连锁、半自动闭塞
6. 客货列车行车量及旅客列车到发时刻 (1) 行车量
旅客列车:T63/T64特快旅客列车一对
1511/1512次直通旅客快车一对 1517/1518管内旅客列车一对
货物列车:直达列车3对
直通列车9对 区段列车4对 摘挂列车1对
(2)旅客列车到发时刻及停站时间
T63在M 站21:22出发,T64在N 站23:11出发,这两列车在区段各中间站均不停车。
1511次由M 站9:31出发,1512次由N 站15:39出发,在d 站停车5min ,其它中间站均通过。
1517次由M 站17:05出发,1518次由N 站6:16出发,在d 站停留5min 钟,其它中间站各停留2min 。
7. 中间技术站作业时分
d 站为下行货物列车技术作业需要停车站,每次停留时间10min t 技=。
8. 机车在机务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标准
机车交路为肩回制,M 为基本段,N 为折返段。
机车在M 站停留时间标准为110分钟,在N 为70分钟。
旅客列车、摘挂列车单独交路。
9. M-N区段各中间站卸车数
10.M-N区段各中间站装车数
11. 排空方向
罐车向上行方向排空。
除罐车外,其它车种卸车后利用装车。
不足空车由M 站提供。
12. 各种作业时间标准
(1) 摘挂列车在中间站的作业时间为25-30分钟;
(2) 机车乘务组的连续工作时间为12小时,其中出乘及退勤2小时; (3) 车站装车或卸车一次货物作业停留时间标准为2小时,双重货物作业车停
留时间标准为4小时;
(4) 各区间在8:00-18:00之间,预留接触网检修“天窗”不少于90分钟; (5) 3.1=客ε 0.2=摘ε 2.0=备γ
13.d 站和e 站之间“||”表示电分相点所在地,表示M-d (含d )与N-d (不含d )分别属于两个供电区段,可以分别进行停电作业。
二. 设计要求
1 计算区间通过能力
2 制定区段管内货物列车工作组织
3 制定列车运行图及机车周转图
4 制定设计说明书
列车运行图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 绪论
概述列车运行图的重要意义及本设计区段的技术经济特点 第二章 计算区段通过能力 1 区段现有通过能力的计算 2 区段需要通过能力的计算 第三章 确定管内货物列车工作组织 1 确定区段管内的各种货物列车的行车量 2 确定管内货物列车的铺画方案 第四章 编制列车及机车周转图 1 铺画列车运行图及机车周转图 2 计算列车运行图的指标 3 列车运行图及机车周转图的评价
附录
列车运行线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