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一、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学

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2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地社会生活出发,以活动作业作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代表人物是杜威。

3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程度分别编成固定班级,教师按固定的课程,按计划对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 形成性评估

又称过程评估,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或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5 终身教育

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收的各种训练的总和

6 高等教育国际化

以留学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教育

7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又称假设教学法或探究教学法,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8 院校层次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程度和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它是一种纵向结构。

9 结构课程

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并按学科的逻辑体系加以编排,使教材出现螺旋式上态势,又称螺旋式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10 高校基本职能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11 高等教育

继中等教育以后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

12 学分制

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

13 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某题对于不同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14 高校社会服务

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以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

15 高校培养目标

是指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统一标准和总体要求

16 系统讲授法

系统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二判断、简述理由

1 学生观是指老师对学生的看法

这是对的。它是对学生本质属性及特点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是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的

2 在我国最早实现学分制的是清华大学

错,最早提出学分制的是蔡元培,最早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3 从某高校评选3名省优秀毕业生是一个绝对评估的过程

错,绝对评估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为标准的评估,确定每个对象达到基准的程度。相对评估是在评估对象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或以某个团体的平均状况为基准,对团体中的个体成员在这个团体中的相对名次进行评定,因此,这是一个相对评估的过程。

4 教学方法特指老师教的方法

错,教学方法既是老师教的方法,也是学生学的方法

5 教育平等是指入学机会均等

错,教育平等是指教育面前的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

6 大学诞生于古希腊

错,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创办的萨莱诺大学

7 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是低水平的院校,综合性大学是高水平院校

错,单科性院校和多科性院校以某一两个学科为强势学科,综合性大学是指专业学科比较齐全的院校,两者没有水平高等的比较

8 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错,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包括: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

9 教育性教学是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错,是指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的统一

10 洪堡具有“高等教育之父”之称

错,柏拉图

11 大学教师的任务是从事科研

错,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

12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布鲁诺

错,结构课程的代表人物是布鲁诺/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13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法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

错,法国是典型的集权制国家

14较好的试卷区分度值在0.5-0.7之间

15研究型大学的职能就是科研

错,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16发展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错,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品德、个性特长等方面的发展

17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标是毛入学率达到15%,我国已经达到了这个指标

18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堂

错,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堂

二、简答题

1.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答: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心理文化;2.制度与非制度文化;3.物质文化

2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

答:大学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和各种影响的能力;2多讯道的知识信息传送能力;3组织和管理能力4教学实验、研究能力

3教育评估的功能

答: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和管理功能

4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式

答:有五种,分别是:共建,即中央部门和省级政府共同建设、共同管理部门所属的高等院校;合并,是指两所和两所以上的高等院校组建成一所院校;合作办学;协作办学和划转。5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的机构要素

答:包括五个方面:必修课,选修课,学时配比,课程进行的时序和各类课之间的关系

6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有四大经济功能: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的手段,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手段,4教育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人们形成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并作为些条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和协调作用。

7简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答: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何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活动。

8简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答: 科学侧重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学科侧重于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如同车的两轮,鸟的两翼。“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弊端不利于人的发展,培养的只是“半个人”,同时也不利于传统人文精神的保持和延续。

9 简述教学的基本含义

答:教学是一种多向的人际交往活动,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学有多种目的,一般有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

10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答:掌握教育规律,在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掌握教学规律,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学校;掌握教育规律,理解,辨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11你怎样理解课程?

答:现代意义的课程指的是“学校指导下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经验”。准确地说,“课程是学校为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就而采取的一切有程度的学习活动和经验”。

12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答:首先,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以开拓学生视野。其次,亲自参加科研,能及时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移、补充到具体的教学中,从而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最后,通过科研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带出高质量的科研后备人才。而教学对科研也有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可以为科研课题提供素材。

13列举5种当代课程理论

答:1活动课程理论,2要素课程理论3结构课程理论4情意中心课程理论5三支柱课程理论

14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和教育的现代化。

15 简述我国高校“重科技,轻人文”的弊端及其改善途径。

答:“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弊端不利于人的发展,培养的只是“半个人”,同时也不利于传统人文精神的保持和延续。要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要加强课程建设,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加强责任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和发挥学生的社团作用,开展读书活动,主中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优化学校人文环境等途径,实现在教育中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16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淡化高校的单一的隶属关系2加强地方政府的统筹和协调作用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1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改革趋势

答:课堂小规模化;时间短学程化,教学产所多样化

四论述题

1结合实例论述高等教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表述为: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第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社会的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前提

2)经济社会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向高等教育提出人才数量与规格上的要求

3)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第二,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

1)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上

2)政治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上

3)体现在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上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使教育者达到政治社会化

2)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直接为巩固政治制度服务

3)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教育对社会政治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第三,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它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2)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

3)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

2)创造更新文化

2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课程与教学应如何改革?请结合专业特点论述。

答:创新包括创造发明和革新。比如学术或技术上的新方法、新理论你、新成果等,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其特点是在创新思维上,创新具有敏捷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想象方面,创新具有丰富性、超前性和求异性;在实践上,创新具有可行性、多样性和风险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关键在于创新意识的萌发,高校必须坚信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课改和教改引导、发掘创新的潜能,借助创新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在教改方面,应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可以尽量采用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可以在教师、实验室之外,开拓新的教学途径,利用项目团队,任务小组,大学生科研计划,校内定期公开讲座,现场教学,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创新创业计划等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机会。

3阐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p91

答:(1)层次结构的调整

首先,应逐步扩大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

其次,应该进一步调整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关系

最后,应该重视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科类结构的调整

首先,要切实完成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任务,形成一种过渡专门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次,要正确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的关系

(3)类型结构的调整

首先,建设号一批综合大学,兴办大批富有特色的高等专科院校

其次,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

最后,进一步调整院校的隶属关系

4依据学生观阐述你对当代大学生的认识p127

答:所谓“学生观”,指的是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即不同于中小学生,但也不同于成年人,而具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教性”或“可塑性”

(2)大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

表现在其对教育硬席的选择性,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上。

(3)大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大学生的潜能具有如下特点:

1)丰富性

2)隐蔽性

3)个别差异性

(4)大学生是个整体的人

我们说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一方面指他们是发展中的人,一方面是指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完整的和全面的

5请描述您心目中合格大学教师的形象

答: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应同时具有政治思想素养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具有职业道德素养包括:1热爱教育,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具有文化知识素养包括: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所教学课的专业知识,具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雄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能力素养包括: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和各种影响的能力,多讯道的知识信息传达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研究能力。还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6结合实例论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p52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传递、保存文化并能创造更新文化

7结合实例谈谈您对高校教师、学生和改善师生关系的看法p134

答: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一般而言,大学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研究者角色

(2)授业传道者角色

(3)管理者角色

(4)朋友角色

(5)心理医生角色

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教学

一般而言,大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教会方法和培育品德、个性和审美观。

(2)科学研究

科研的任务有二:一是一般学科专业研究,二是教育教学研究。

(3)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有:为社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传授技术,科技推广。

学生:

所谓“学生观”,指的是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

学生的本质属性:

(1)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即不同于中小学生,但也不同于成年人,而具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可教性”或“可塑性”

(2)大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

表现在其对教育硬席的选择性,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上。

(3)大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4)大学生是个整体的人

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识、理解学生

(2)树立威信

(3)学生的积极参与

(4)利用多种交往渠道

8论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对我国当代教师的启示p219

答:高等学校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高校的职能也是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高校的职能的演变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12、13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不过是知识职业的行会,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机构,其职能既不能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与理由。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发展学术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从事科研的职能。

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源于美国。1862年,美国公布了《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赠与各州作为建立一所农业或机械学院的经费资助,史称“赠地学院”,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得到具体的展现。

当前世界各国开展各种社会服务的途径主要有:

(1)开放图书馆、实验室

(2)鼓励教师从事第二职业

(3)为社会提供咨询

(4)举办培训班,教师应聘授课

(5)开展函授教学、委托代培工作

(6)创办科技产业与经济实体

(7)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