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公示
- 格式:pdf
- 大小:6.60 MB
- 文档页数:52
《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公示说明一、编制背景2006年以来,经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指导南陵县城乡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陵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县域综合交通条件提升的重大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二、编制过程本规划自2010年初开始编制,省住建厅、市规划局、县四大班子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
2014年6月12至13日,芜湖市城乡规划局在南陵县城乡规划局主持召开了《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专家评审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提交的规划基础资料翔实,现状调研深入,技术路线清晰,指导思想明确,图件成果齐全,基本符合国家规范及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等深度要求,原则予以通过。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1、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近期:2013~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2、规划范围(1)县域即南陵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264平方公里。
(2)规划区北至铜南宣高速,东至205国道及幸福闸水库控制线,西至滁黄高速,南至县域边界,总用地面积约为158.0平方公里。
(3)城区南陵城区规划建设区范围,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控制在36.3平方公里以内。
四、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城市性质芜湖市域南部副城、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皖江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主要职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皖江生态文明建设基地;芜湖市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都市生态休闲后花园。
3、城市规模近期(2020年)城区人口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6.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远期(2030年)2030年南陵城区城市人口为3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濉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濉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0 2020 年)调整完善方案目录前言 4 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情况 6 (一)区域概况 6 (二)社会经济条件 7 (三)土地利用现状 7 二、规划实施情况 9 (一)耕地保有量实现情况 9 (二)基本农田保护与划定情况 9 (三)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实施情况 10 (四)生态用地变化情况 11 (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12 三、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调整原则 13 (三)调整依据 14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情况 16 (一)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调整情况 16 (二)农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7 (三)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8 (四)基础设施等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调整情况 19 (五)其他用地布局调整优化情况 23 五、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24 (一)突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24(二)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 (三)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5 六、三线划定情况 27 (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27 (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情况 27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28 七、规划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9 (一)规划调整对规划目标影响分析 29 (二)规划调整对土地利用布局变化影响分析 29 (三)规划调整环境影响分析 30 (四)规划调整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30 八、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保障措施 32 (一)促进多规融合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32 (二)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32 (三)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32 (四)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 33 附表: 34 附表 1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调整表 34 附表 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36 附表 3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变化情况表 37 附表 4 三线划定情况表38 附表 5 耕地面积规划平衡表 38 附表 6 指标分解表 39 附表7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41 前言《濉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觃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现行觃划》)亍 2012 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店批准后,在保护耕地不基本农田,保障濉溪县城乡建设収展和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促进濉溪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収展等方面収挥了重要作用。
濉溪老城公园规划方案概述濉溪老城公园是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濉溪县城区中心的区域公园,占地约50亩。
本规划旨在以生态环境优化和功能完善为主线,提升老城公园的整体形象,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身心健康、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本规划设计的范畴包括公园的道路、绿地、植物、游憩设施、文化设施等方方面面,力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公园文化空间。
设计思路公园设计以“环保、生态、景观、文化” 为核心理念,旨在创造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景观特色的公园。
在保留原有场地基础上,精心规划设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提供更加舒适和美好的休闲空间。
环保公园环保是本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
通过带状绿化,增强公园环境的生态价值,使公园充满自然气息。
同时,在路面设计上采用透水混凝土、花岗石和绿植相结合的方式,达到雨水的净化和收集效果,减少热岛效应。
在可行的情况下,还将尝试设置太阳能供电设施和充电设施,提高公园绿色化水平。
生态公园将以植被种植和水生生态的综合建设为主要手段,增加公园的生态价值和景观品质。
在植物方面,结合濉溪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制定合理的植被方案,并在公园内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花坛、花海等景观。
在水生生态方面,规划设置莲花池、荷花池等水景,增加水生植物的种植比例。
同时,引入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一种具有自然生态调节功能和景观效果的生态系统。
景观公园景观是设计的关键之一。
公园内将增加不少人性化景观,配合公园主题,以增强景观效果。
具体设计方案有:1. 景观灯光,通过灯光的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氛围;2. 木桥、小径等观赏设施,使游人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美景;3. 室外音乐喷泉,既可以扮演娱乐功能,同时也增强公园的文化底蕴。
文化公园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中的文化设施上。
本规划将设计景区为一个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社会教育的平台。
规划景区内建筑物,打造出“智慧濉溪”、“传统文化”、“自然科普”等主题,以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
濉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公示《濉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公示一、总则(一)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和省市新的发展要求、促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和矿地建设的协调,并有效落实上位规划,指导濉溪县域城乡建设有序、持续、科学发展,对《濉溪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进行修编。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2、区域协调、市县融合原则3、城乡一体、矿地统筹原则4、资源节约、发展集约原则(三)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2013-2020;远期:2021-2030;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四)规划范围1、县域濉溪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981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濉溪镇、刘桥镇和百善镇北部的徐楼地区,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北至县行政边界,南至老巴河,西至规划利民路,东至县行政边界,东南至规划荷花路,总面积65.9平方公里。
二、县域城乡统筹规划(一)发展定位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与煤化工产业基地;皖北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宿淮区域一体发展的战略腹地。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1、县域总人口2020年县域常住总人口在12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63万人;2030年县域常住总人口在13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80万。
2、县域城镇化水平规划202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53%;203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62%。
(三)空间管制分区县域空间管制分四区:现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四)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县域内构建“一区两群、两轴两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以濉溪县城、刘桥镇和共建产业园区组成的规划区作为淮北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产业、交通和设施一体化,百善纳入城市规划区的一体化发展区,四铺、铁佛定位为远景一体化发展区。
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公布一、规划总则1、规划范围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为宿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埇桥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国土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为宿州市城区规划建成区的范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宿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确定为:东至蒿沟苗安村、大店镇天门村、朱仙庄镇;西至西二铺;南至桃园镇、西寺坡镇张桥村、芦岭镇路口村;北至符离镇的梁套水库、国道G206规划线路以东500米、泗许高速公路。
总面积约为942平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3、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市域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策略1、市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策略(1)区域联动发展;(2)产业集群发展;(3)城乡统筹发展;(4)创新协调发展。
2、市域空间发展策略(1)东向发展,全方位承接长三角;(2)生态优先,集约开发空间资源;(3)聚集要素,促进城市极化发展;(4)差异组合,构建特色功能板块。
3、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中心极化、组群互动、轴带发展、对接周边”空间开发格局。
(1)向心集聚,多方位、多角度参与区域协调发展。
(2)壮大中心城市,打造皖北地区经济增长极。
(3)依托产业发展轴,串接宿淮、萧砀、灵泗等各个城市组群。
(4)构建宿淮产业协调发展圈,建设安徽重要的煤电化产业基地。
三、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1、市域总人口预测。
近期(2015年):612万人;远期(2030年):711万人。
2、市域城镇化预测。
近期(2015年):45.0%;远期(2030年):63.5%。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核、一轴、两板块”的空间结构:“一核”:宿州中心城市。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5.18•【字号】淮政办〔2020〕10号•【施行日期】2020.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0年5月18日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为系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统筹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9〕3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原则(一)底线约束,绿色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坚持国土空间安全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线。
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城乡融合,上下联动。
市县统筹、城乡协同推进规划编制工作,自上而下协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对淮北全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实施总体控制,对濉溪县分解下达约束性、指导性指标。
(三)区域联动,统筹协同。
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徐州都市圈等区域协调对接,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发挥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东北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宿淮同城化和相濉一体化。
坚持城镇矿协同,推进城、镇、矿、村统筹发展。
(四)以人为本,提升品质。
《濉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公示、总则(一) 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和省市新的发展要求、 促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和矿地建设的协调, 并有效落实上位规划,指导滩溪县域城乡建设有序、持续、科学发展,对《滩溪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 年)》进行修编。
(二) 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2、 区域协调、3、 城乡一体、4、 资源节约、(三)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2013-2020 ;远期:2021-2030 ;远景展望 至本世纪中叶。
(四) 规划范围1、县域滩溪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981平方公里。
2、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滩溪镇、刘桥镇和百善镇北部的徐楼地区,总面积3、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北至县行政边界, 南至老巴河,西至规划利民路,东至县行政边界,东南至规划荷花路,总面积65.9平方公里。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一) 发展定位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与煤化工产业基地; 皖北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宿淮区域一体发展的战略腹地。
(二)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1、县域总人口2020年县域常住总人口在 12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 63万人;2030年县域常住总人口 在13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 80万。
2、县域城镇化水平规划202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 53%; 203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62%。
(三)空间管制分区县域空间管制分四区:现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以人为本原则 市县融合原则 矿地统筹原则 发展集约原则198.5平方公里。
(六) 城镇规模结构1、 规划县城规划区 中中心城区近期人口达到2、 规划临涣副中心近期人口达到 口达到3万人,远期人口达到 4万人。
3、 规划中心镇近期人口达到 1.5-2万人,远期达到 3-5万人。
4、 规划一般镇近期人口达到0.5-1.5万人,远期达到1.5-2万人。
《濉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公示一、总则(一)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和省市新的发展要求、促进“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和矿地建设的协调,并有效落实上位规划,指导濉溪县域城乡建设有序、持续、科学发展,对《濉溪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进行修编。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2、区域协调、市县融合原则3、城乡一体、矿地统筹原则4、资源节约、发展集约原则(三)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2013-2020;远期:2021-2030;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四)规划范围1、县域濉溪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981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濉溪镇、刘桥镇和百善镇北部的徐楼地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北至县行政边界,南至老巴河,西至规划利民路,东至县行政边界,东南至规划荷花路,总面积平方公里。
二、县域城乡统筹规划(一)发展定位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与煤化工产业基地;皖北地区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宿淮区域一体发展的战略腹地。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1、县域总人口2020年县域常住总人口在12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63万人;2030年县域常住总人口在13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80万。
2、县域城镇化水平规划202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53%;203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62%。
(三)空间管制分区县域空间管制分四区:现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四)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县域内构建“一区两群、两轴两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区:以濉溪县城、刘桥镇和共建产业园区组成的规划区作为淮北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产业、交通和设施一体化,百善纳入城市规划区的一体化发展区,四铺、铁佛定位为远景一体化发展区。
两群:以临涣镇区与浍河新城为中心构建城镇组群,临涣镇区作为宜居新城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浍河新城作为产业新城以生产服务功能为主,二者共同构成市域副中心,远期结合周边的镇区和集中居住社区形成网络化的城镇组群,成为皖北中部强核心之一;以南坪为中心构建轴带带动的城镇组群,包括双堆集镇,加强与宿州的空间整合与协调,借力发展。
淮北市主城区地名总体规划(2014—2020年)2015.04第一部分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地名系列区块及其采词的总体框架 (4)第三章地名通名规划 (5)第四章地名专名规划 (7)第五章地名标志体系规划 (10)第六章地名优化规划 (11)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11)第八章附则 (11)淮北市主城区地名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精致淮北的部署,加强地名管理,传承与弘扬地名文化,依法提高地名法制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使地名更好地促进我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依据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结合淮北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主要是《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即管辖的相山、烈山、杜集三区的建成区和周边因城市发展需要实施控制的地区组成,不包括濉溪县城的行政管辖范围。
东至龙脊山;西至刘河沟;西南以濉溪县城的行政范围线为界;南至青龙山的山脊线;北至北外环路,面积约285平方公里。
同时对规划范围外的南部开发新区道路给予规划命名。
第3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其中:近期:2014——2017年,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命名行为,加强地名文化及其内涵考证,统一通名使用,提高专名档次,培育主题区块,突出地名层次。
远期:2018——2020年,解决重名和雅化问题,逐步实施地名标准化、规范花和系列化,地名工作全面纳入规范有序管理之中;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建立山水地名文化体系第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1986年1月23日起施行)。
3、《关于我同外国结为友好的城市不以对方地名、人名命名街道或建筑物的通知》(国办发[1987]26号)4、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6年6月18日起施行)。
5、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地标委[2004]4号)6、建设部、民政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7、《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安徽省政府第135号令,2001年8月21日施行)8、《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相关规划9、《淮北市地名管理办法》(淮政【2006】38号)10、《淮北市地名命名规则》(淮政办【2009】14号)11、其它相关政策文件第5条指导思想立足淮北实际,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国家《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指针,以提高地名命名的权威性、指导性,增强地名的科学性、稳定性、系统性、趣味性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和要求,反映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构筑本市科学的地名网络,提高地名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正确处理保持地名的稳定与优化、发展的关系,弘扬淮北山水特色的地名文化,方便社会使用,实现地名与本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濉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濉溪镇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3)一、濉溪镇自然与经济社会情况 (4)(一)地理区位 (4)(二)自然资源条件 (4)(三)社会经济条件 (4)(四)土地利用现状 (5)二、规划实施情况 (6)(一)耕地保有量实现情况 (6)(二)基本农田保护与划定情况 (6)(三)建设用地与新增建设用地实施情况 (7)(四)生态用地变化情况 (8)(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8)三、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9)(一)指导思想 (9)(二)调整原则 (9)(三)调整依据 (10)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情况 (12)(一)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调整情况 (12)(二)农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3)(三)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4)(四)基础设施等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调整情况 (14)(五)其他用地布局调整优化情况 (14)五、“三线”划定情况 (16)(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16)(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情况 (16)(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 (16)六、规划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7)(一)规划调整对规划目标影响分析 (17)(二)规划调整对土地利用布局变化影响分析 (17)(三)规划调整环境影响分析 (18)(四)规划调整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18)七、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保障措施 (20)(一)促进“多规融合”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20)(二)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20)(三)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20)(四)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 (21)附表: (22)前言《濉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于2012年获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在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保障濉溪镇城乡建设发展和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需求,促进濉溪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濉溪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现行规划》的深入实施,濉溪镇土地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濉溪镇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乡镇总体规划之间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影响了《现行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苏滁现代产业园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苏滁现代产业园总体规划的批复(皖政秘〔2013〕8号)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苏滁现代产业园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滁政〔2012〕128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苏滁现代产业园总体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苏滁现代产业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突出苏滁现代产业园与滁州市中心城区的协调、融合发展,按照产业高端化的园区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35.18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高标准打造现代产业区、高科技产业区、现代商贸物流区、中央商贸区、现代服务区、文化创意产业区等6大产业园区,努力把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区、长三角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典范。
三、要充分发挥毗邻京沪高速铁路的区域优势,加强园区与滁州市中心城区、滁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汊河新城的交通联系,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园区综合交通系统。
加强园区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衔接,统筹规划建设给水、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
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和防震减灾等在内的综合防灾体系。
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科学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
濉溪南部次中心选址于百善镇区东南部,规划总面积36平方公里,起步区位于整个南部次中心的西部,用地6平方公里。
起步区共谋划建设项目34项,估算总投资约55亿元,分两期实施。
先期实施的是起步区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28个子项目,估算总投资26亿元,预计2022年7月所有子项目将全面建成运营。
二期计划实施的主要是配套服务项目,包括学校、医院和道路等6个子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
总体定位:淮北南部乐业宜居、创新活力的新型城市。
定位分解:皖北地区煤化产城融合型新建设的亮点;淮北都市区“南下”战略的核心增长极;濉溪县域新中心。
通过“融城、理水、畅交通、谋品质、重效益”五大策略细化城市功能,建设一个新型服务业、农业产业化引导的蓄势待发产城,一个彰显文化特色、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的人文突出教城,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交通便捷、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和谐共生的生态城。
形象定位南部次中心目标形成新型城市淮北样板、生态安徽的城市形象,打造成为中国碳谷的实验地,绿金淮北的实践地。
1)积极发展特色文化,南部次中心悠久的古运河和嵇康故里的传统造就了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蕴,打造充满活力、开放大气的城市文化;2)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具有公众性、开放行政中心形象,同时发展城郊休闲、乡村风情,打造淮北旅游业的新高地;3)提升生态文明,营造绿色网络,实现山水田城的交融。
提供街头绿地和开敞空间运动场地,将休憩空间向居住区延伸,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4)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职教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现代农业互动发展,利用花卉、苗圃等营造城市新景观;5)发展便捷交通,利用区位优势引导过境分流顺接快速道路和高速铁路,打造慢行系统,倡导低碳生活,实现环保出行;6)完善配套设施,引入濉溪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结合旅游业,构建多样化的消费游乐场所,创造一个青春洋溢的活力城市。
加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电路、气(油)路、航路,网路建设,加强重要节点枢纽工程建设,构建贯通加密、无缝衔接、互联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濉溪县水资源综合规划浅析发布时间:2021-06-28T16:36:48.15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李本赛[导读] 摘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是濉溪县水资源工作的重点,本文在查清濉溪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针对濉溪县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开发利用策略,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濉溪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服务中心安徽濉溪 235100摘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是濉溪县水资源工作的重点,本文在查清濉溪县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针对濉溪县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开发利用策略,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1前言濉溪县是淮北市唯一市辖县,全县辖11个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987km2,总人口110万人,农业人口96.82万人。
属于淮河流域的蚌洪区间北岸水资源分区,人均水资源量约400m3,亩均水资源量约200m3,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
2《规划》的范围及水平年本次规划范围为濉溪县完整的行政区划,包括所辖的11个镇和省级濉溪经济开发区、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国土面积1987平方公里。
水平年基准年为2018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中期规划水平年为2030年;远期规远期规划水平年延伸至2035年。
3《规划》的目标用水总量目标:以用水总量控制方案和双控方案为依据,2018~2025年,需水总量年增长率控制在2.88%,至2025年濉溪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08亿m3;2026~2030年需水总量年增长率控制在2.08%,至2030年,濉溪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34亿m3;2030~2035年需水总量年增长率控制在2.16%,至2035年,濉溪县用水总量控制在3.61亿m3。
第三部分: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濉溪镇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理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沿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人口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自然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自然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近年城镇建设与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濉发…2011‟14号关于印发《濉溪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党委(党组),各部、委、办、局:《濉溪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已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县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推进濉溪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富民强县、实现“皖北当先锋、全省创十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入理解《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深入理解建设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
要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把《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要抓紧编制行业系统、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县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中共濉溪县委濉溪县人民政府2011年6月27日濉溪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序言 (5)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6)(三)发展目标 (8)二、主要任务 (10)(一)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 (10)(二)突出抓好三类重点人才开发 (12)三、重点工程 (13)(一)濉溪英才开发工程 (13)(二)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14)(三)优秀企业家开发工程 (15)(四)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 (16)(五)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17)(六)农村人才扶持工程 (17)(七)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 (18)(八)高素质宣传文化人才开发工程 (19)(九)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开发工程 (19)(十)高素质教育人才开发工程 (20)四、保障措施 (21)(一)管理体制保障 (21)(二)财政投入保障 (22)(三)引进交流保障 (23)(四)培养使用保障 (23)(五)创新创业保障 (24)(六)评价激励保障 (25)(七)服务环境保障 (25)(八)政策法规保障 (26)五、组织实施 (27)(一)加强组织领导 (27)(二)健全规划体系 (27)(三)强化监督检查 (27)(四)营造良好氛围 (27)濉溪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适应濉溪县“跨越赶超,富民强县”,实现“皖北当先锋,全省创十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国家、省、市人才发展规划和濉溪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