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海宁高级中学(顾贯石)
- 格式:ppt
- 大小:13.41 MB
- 文档页数:5
【摘要】江苏新高考方案既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实施衔接的重要依据,也是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凸显了高考改革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协同照应,引导全社会建立对“教育公平”的普遍认同,在平衡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和多样性,规范引导高中学生的科学选科,持续优化创新师生的评价机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江苏新高考方案;高考制度综合改革;基础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4-0013-05【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副所长(主持工作),研究员,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基础教育分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兼职博导。
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对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再思考*倪娟高考作为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考试制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选拔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出全面部署。
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之一,江苏省积极借鉴第一、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本省现行高考模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制定并发布《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方案既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实施衔接的重要依据,也是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
因此,需要梳理新高考方案的政策要素,研究分析其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联影响,形成对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全面深入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我省教育改革以坚实稳定的步伐不断前行。
一、新高考综合改革要义此次江苏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义务教育学区制的依据及政策研究”(课题编号:A/2016/03)的研究成果之一。
·理论思考·二〇一九年第三十四期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改革。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随着全国高考试点改革的推进,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相继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最新,欢迎阅读!新高考改革的思考一、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三门选考科目。
2、挑战:以浙江省为例,3门选考科目,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任意选择组合。
这样的组合排列达到了35种,这么多的选择给学生选课和高中安排课程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导致某些高中只限定了几种选择,开设几种课程,学生只能在这几种选择中选课,否则无法开课。
35种选择形式,造成学生选课并非从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而选择,他们会从科目的难易程度出发。
浙江省2017年公布的高考选科科目发现,物理是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最高的科目,达到了91%的覆盖率。
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都避开了物理。
从杭州市2016年10月公布的选考数据发现,选考最多的是化学,然后依次是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技术,物理列倒数第三位。
从志愿填报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要填报80个专业志愿,由于批次合并后增加了区分高校层次的难度,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对高校没有深刻的研究和调查,志愿填报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本分数,填报三本专业”的现象,这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新高考改革给搞高校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高校可以根据自己设定的选科要求选拔学生,更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外,会促进高校深化专业结构改革,增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吸引力,整体提高学校实力。
2、挑战:首先是确定+1的录取科目很麻烦。
从2017年录取的情况来看,一般高校均确定“三门选考科目,一门符合即可”的专业对口方案。
结果却出现了选考专业与录取专业“错位”的情况。
如高校物理学专业要求是必须学习物理和化学,而学生只要三门选课中只要有化学就可以录取,那物理怎么学呢?这会给高校教学造成很大的麻烦和挑战。
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新高考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高考改革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在我国教育制度中,高考一直被视为升学的唯一途径,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倾向,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新高考改革,试图打破传统高考取向,更加注重对学生成绩以外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新高考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考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着单一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了应试教育和功利性教育的盛行。
实施新高考改革,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减少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增加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和思考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高考制度的影响,教育者和学生都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尚未完全认同。
在实施新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教育者和学生的教育意识和素质培养,引导他们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5篇范文第一篇: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对高考改革的思考通过阅读《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一,新高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
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时,外语考试的提前,也为学生高考冲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提前考核英语,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前两年尤其是第二年偏重英语科目的学习,在第三年集中精力冲刺其他科目。
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
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第二,新高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高考。
学校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而是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选择权放到了学生和家长手中。
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
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
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
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
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因此,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首先,教学理念要改变。
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E-mail:jxyglcn@衣学占管健2019年5月1日・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变革及其启示李海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1)摘要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9月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进入第二批改革试点,新高考改革以“两依据、一参考”为改革核心,打破“文理科”分科壁垒,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
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
从学校实践者的角度,探索新高考价值取向,总结浙江、上海学校变革实践和反思,并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推进和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靳高考学校变革普通高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都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考40年来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人们逐渐认识到我国高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将高考升学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指标,导致学生偏科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种种弊端IT。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用教育政策、制度来全面支持教育新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中育人模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改革导向。
2017年7月浙江、上海两地首批高考毕业生已经招考完成。
两地改革方案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共性,在进一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方面做了各自探索,同时体现了浙沪改革方案的个性叫新一轮高考改革体现了坚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尝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增加学生选择性,如学生学习科目的可选择、考试次数的可选择等;改变评价形式单一的现象,将高中学考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体现了过程性,弱化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5录取方案上,浙江明确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与录取,上海采取“院校专业组”平行录取方式,增加征求志愿填报环节。
两地均坚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尝试,为第一轮高考改革试点区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