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部化验指标备查允许误差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
煤的发热量误差范围国标在煤炭产品质量国家标准中,对煤的发热量有了明确规定,即不大于3500大卡/千克。
对实际测定结果允许负偏差,按规定以平均值±2%表示,一般都控制在±5%左右。
也就是说,用高热值煤或低热值煤进行掺配时,如发热量误差超过10%,则高热值煤或低热值煤所占比例越多,混合后煤的平均发热量相对值越低。
这样,以其他煤种进行混配时,高热值煤和低热值煤的比例可提高到50%。
( 1)煤炭的发热量误差范围指从小于某一发热量时开始计算,至被测煤的实际发热量与该发热量的平均值±2%表示;在煤炭的发热量相对值(测定的煤的平均发热量与其真实发热量之比)上允许负偏差,即允许实际煤的发热量±5%;混合煤的发热量由于存在掺配问题,故其相对值允许负偏差更小,即在混合后的煤的平均发热量相对值允许负偏差为±5%,而不论它们的原煤的发热量误差程度。
( 2)我国对高低热值煤的具体要求是:热值在2900~3500卡的为低热值煤, 4000~5000卡的为中热值煤, 5000~6000卡的为高热值煤。
其最小发热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发热量在3500卡以下的低热值煤应不得混入高热值煤,发热量在5500卡以下的高热值煤应不得混入低热值煤。
( 3)我国对高低热值煤的具体要求是:热值在2900~3500卡的为低热值煤, 4000~5000卡的为中热值煤,5000~6000卡的为高热值煤。
而对于普通煤和次烟煤等类型的煤炭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由企业自行掌握。
如果按煤炭的发热量算,每一吨煤可掺配1200大卡煤或1800大卡煤或2000大卡煤或2500大卡煤或3000大卡煤,按照普通煤配置每吨可掺混1000大卡煤或1200大卡煤或700大卡煤或500大卡煤或300大卡煤,按照次烟煤等类型的煤炭配置可掺混400大卡煤或200大卡煤或100大卡煤或50大卡煤或20大卡煤或10大卡煤。
通常情况下,各类型煤的混合可掺混25~40%,但最高不宜超过50%。
煤化验的精密度及误差1 煤炭化验中测定方法精密度以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重复性即同一化验室的允许误差,是指同一化验室中,由同一操作者,同一台仪器,对同一分析煤样,于短期内所作的重复测定,所测结果的差值(在95%概率下)的临界值。
再现性即不同化验室的允许误差,是指在不同化验室中,对从煤样缩制最后阶段的同一煤样中分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试样所作的重复测定所得结果的平均值差值(在特定概率下)的临界值。
1.6 结果计算和表达煤炭化验的测定结果一般按四舍五入的数据修约规则进行,凡末位有效数后边的第一位数字大于5则在其前一位上增加1,小于5则舍去;凡末位有效数后边的第一位数等于5,而5后面的数字并非全部为零,则在5前一位数上增加1;如5后面的数字全部为零时,而5前面一位数为奇数,则在5的前一位数上加1;如前一位为偶数时(包括零),则将5舍去。
在拟舍弃的数字中,若为两位以上数字时,不能连续进行多次修约,应根据所拟舍弃数字中左边第一位数字的大小,按上述规定一次修约出测定结果。
2 误差产生的原因虽然现代化煤炭化验仪器和技术在煤炭化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煤质化验分析过程中,都是由化验人员使用仪器、药品,并经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如称量、熔样、溶解和分离,此后才能获得煤质分析的各项测定结果。
在上述过程中,即使最熟练的化验人员,使用最精密的仪器以及纯度最高的试剂,也会由于测量仪器准确度的限制,人的感觉器官灵敏度的局限性,以及试剂纯度的相对性等等原因,而无法获得绝对准确的试验结果。
这就是说测定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要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测定的误差。
分析误差的产生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固定的原因导致的差值,这些误差的数值相接近而且是同一符号(正值或负值),同时常常重复出现。
产生系统误差原因大致有3种:一是仪器方面。
例如由于使用未校正的砝码称量,或者等臂分析天平的两臂长度不等;再如使用未校正的滴定管等均会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
煤质化验误差分析及控制措施汇报人:目录•煤质化验误差分析•煤质化验误差控制措施•提高煤质化验准确性的方法•煤质化验误差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减小煤质化验误差的实践与探索01煤质化验误差分析采样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煤的种类、粒度、密度等,导致采样不具有代表性。
采样方案不合理采样点布置不合理采样深度不够采样点布置过少或过于集中,导致采样的煤样不能反映整体煤质的实际情况。
由于采样深度不够,导致采样的煤样不能反映不同煤层的煤质情况。
030201制样设备不符合要求制样设备不符合标准要求,如破碎机、磨样机等,导致制出的煤样不均匀、不具有代表性。
制样过程操作不当制样过程中操作不当,如破碎、缩分、干燥等环节操作不当,导致煤样发生变化,影响化验结果。
制样方法不规范制样过程中未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导致煤样制备不规范,影响后续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化验设备未经过校准或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
化验设备误差化验过程中未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如样品称量不准确、试剂用量不当等,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
化验方法不规范化验人员操作不当或技能不足,如读数不准确、操作顺序错误等,导致化验结果出现误差。
人员操作误差02煤质化验误差控制措施在采样时,应从煤堆的不同位置和深度进行随机取样,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
随机取样采样人员应避免主观偏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确保采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避免主观偏见采样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定期检查设备避免样品污染在制样过程中,应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因素的污染,如灰尘、杂物等。
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制样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误差。
定期校准仪器制样过程中使用的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03培训和考核化验人员应经过培训和考核,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
01严格遵守实验室规范化验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范,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实验。
煤化验的精密度及误差1 煤炭化验中测定方法精密度以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重复性即同一化验室的允许误差,是指同一化验室中,由同一操作者,同一台仪器,对同一分析煤样,于短期内所作的重复测定,所测结果的差值(在95%概率下)的临界值。
再现性即不同化验室的允许误差,是指在不同化验室中,对从煤样缩制最后阶段的同一煤样中分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试样所作的重复测定所得结果的平均值差值(在特定概率下)的临界值。
1.6 结果计算和表达煤炭化验的测定结果一般按四舍五入的数据修约规则进行,凡末位有效数后边的第一位数字大于5则在其前一位上增加1,小于5则舍去;凡末位有效数后边的第一位数等于5,而5后面的数字并非全部为零,则在5前一位数上增加1;如5后面的数字全部为零时,而5前面一位数为奇数,则在5的前一位数上加1;如前一位为偶数时(包括零),则将5舍去。
在拟舍弃的数字中,若为两位以上数字时,不能连续进行多次修约,应根据所拟舍弃数字中左边第一位数字的大小,按上述规定一次修约出测定结果。
2 误差产生的原因虽然现代化煤炭化验仪器和技术在煤炭化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煤质化验分析过程中,都是由化验人员使用仪器、药品,并经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如称量、熔样、溶解和分离,此后才能获得煤质分析的各项测定结果。
在上述过程中,即使最熟练的化验人员,使用最精密的仪器以及纯度最高的试剂,也会由于测量仪器准确度的限制,人的感觉器官灵敏度的局限性,以及试剂纯度的相对性等等原因,而无法获得绝对准确的试验结果。
这就是说测定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要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测定的误差。
分析误差的产生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固定的原因导致的差值,这些误差的数值相接近而且是同一符号(正值或负值),同时常常重复出现。
产生系统误差原因大致有3种:一是仪器方面。
例如由于使用未校正的砝码称量,或者等臂分析天平的两臂长度不等;再如使用未校正的滴定管等均会导致系统误差的产生。
煤炭化验资料
注解:煤所处的状态为基准简基。
在此基础上分为1、空气干燥基(ad)2、干燥基(d) 3、干燥无灰基(daf) 4、收到基(ar)
焦渣特征:
1——粉状。
全部是粉末,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2——粘着。
用手指轻碰即为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即成粉末。
3——弱粘性。
用手指轻压即成不块。
4 ——不熔融粘结。
用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稍
有银白色光泽.
5 ——不膨胀熔融枯结。
焦渣形成扁平的块,煤粒的界限不易分清.焦渣上表
面有明显的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6——微膨胀熔融粘结。
用手指压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
7——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但高度不超过15mm。
8——强膨胀熔融粘结。
焦渣的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高度大于
15mm。
一般无烟煤的焦渣都是1和2,。
关于粒度小于3 mm煤样化验允许差的探讨摘要:在煤样化验中,粒度小于3 mm(P<3mm)的煤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可以允许的关于P<3mm煤样化验的差异。
从历史数据分析和实验测试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可以允许P<3mm煤中存在小范围的差异,但不能有大范围的差异,否则会对煤的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煤样化验、粒度小于3mm、差异允许范围、煤性质正文:煤样化验是评估煤性质的重要程序,其中粒度小于3 mm(P<3mm)的煤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与矿物组成相比,粒度反映了煤样中细碎料的质量,也是火焰稳定性、充填剂可燃性和物理性质的重要测试项目。
因此,对P<3mm煤样化验中可以允许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和实验测试,建议可以允许P<3mm煤中存在小范围的差异,但不能有大范围的差异。
可以允许的细碎料尺寸范围(0.25 mm~2.5 mm)的变化,应用于特定的煤性质特征,对于自然煤而言,不会有重大影响。
但是,如果存在大范围的差异,会严重影响煤样的特征,甚至会造成火焰稳定性和煤性质出现显著变化。
因此,可以允许的粒度差异取决于煤样中特定的性质特征。
进行煤样化验时,应仔细检查P<3mm煤的粒度变化范围,确保P<3mm煤差异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以免影响煤性质的测试和分析结果。
总之,本文探讨了可以允许的关于P<3mm 煤样化验差异的问题。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实验测试,我们得出结论,可以允许P<3mm煤中存在小范围的差异,但不能有大范围的差异,否则会对煤的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际煤样化验过程中,要考虑P<3mm煤样的差异允许范围,必须考虑三个重要方面:煤样材料来源、煤样细碎料的成份及其粒度分布。
首先,根据煤样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煤和经过热处理的煤,例如煤球和洗煤。
在实验中,由于自然煤有多种细碎料尺寸组成,因此可以允许P<3mm煤存在较大范围的差异。
煤质分析中的误差分析【摘要】针对煤质分析中的误差分析问题,文中介绍了煤质分析的目的和主要测定内容,探讨了人对煤质化验误差来源分析,主要介绍了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随机误差,提出对煤质化验误差判定,如对煤样水分误差判断、对煤样含硫量误差判断和对煤样挥发分与发热量误差判断,介绍了对煤质化验误差的控制,有对煤质制样误差的控制、对煤质分析误差的控制、对煤质化验结果的审核和对煤质的数据分析。
【关键词】煤质分析;误差分析;测定内容;误差来源0 引言煤是传统工业和人民生活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质的化验分析对煤的应用作用很大,煤质是煤炭分析的主要经济指标之一,由于煤炭是按煤质论价,分析化验的结果,对于供销双方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效果,因此,尽管分析化验的环节较多。
但煤质由于产地的不同,煤的性能差异很大,即使相同产地,由于地质结构的不同,煤质也有巨大的变化,所以,对于煤质化验得到的数据,是判定煤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煤质的质价相关,因而,测得的分析数据,也是指导原煤收购和生产的重要依据,显然,其数据必须准确,这不仅关系到煤产品是否合格。
同时,又是贸易双方确定价格结算的依据。
所以,在煤质分析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测试,将真实测得的数据提交报告。
因此,煤质化验工作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不同的实验室,利用同一方法得到的数据也会有误差。
由于煤的用途广泛,有些误差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对煤炭进行检测时,要尽量的减少误差。
1 煤质分析的目的和主要测定内容煤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煤的性质、组成和结构[1],使煤发够更加充分地应用,因此,要通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煤样进行测试和分析。
在煤质分析中,它的主要测试内容,在煤的工业分析都有规定,这些都是煤质化验的常规项目,它包括的内容较多,包括煤所含的水分、灰分、挥发成分、燃烧热值的测定和固定碳的计算等,在国家标准中,对此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测试条件和测试技术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测定误差,误差越大对煤炭的应用影响越大,不仅导致判定煤炭质量的失误,同时,也给煤炭的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带来不利影响。
煤质化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及相应控制措施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能源,为充分保证煤炭质量就需要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来确定煤炭种类。
为了更为详细的划分煤炭质量,就需要做好煤质化验工作。
这项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煤样的采集与分析等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操作方法或程序失误而不能取得准确的煤质化验结果,相应的就会直接影响到煤炭燃烧中的热效率,为此必须对煤质化验误差进行严格控制。
关键词:煤质化验;误差分析;控制措施引言煤炭的演变往往具备若干年的历史,是建立在物理以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可燃物。
煤炭的形成较为复杂,同时具有较强的不可再生性,因此结合当前的社会能源需求来讲,进一步提升煤炭的应用效率,增强煤炭品质已经成为了落实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其中煤质检验已经成为了提升煤炭应用价值的主要依据,但是综合实际情况来讲,在煤炭检验的过程中,其中部分环节还存在着较多的影响因素。
因此以提升煤质检验稳定性为目的,落实好检验过程中的误差控制。
1.煤质化验中的误差分析1.1 采样过程中的误差第一,采样工作人员在煤质采样时只采集了其中某一区域或者某一层的样品,这样必然导致该样品仅代表某一区域和某一层的煤矿特征与质量,无法准确反映总体煤质特征。
第二,采样工作人员选用的采样工具不符合标准要求,无法适应采样工作的实际需求。
简而言之,不同煤层采样所需要的工具不尽相同,而大多数采样工作人员习惯使用同样的采样工具,这样也很容易导致误差。
第三,煤矿采集样本的数量不符合煤质化验标准要求,如果采样过高或者偏低均会导致较大的化验误差。
第四,采样工作存在重复性。
1.2 制样过程中的误差关于煤炭样品制备包含了诸多环节,诸如煤炭的缩分、破碎、混匀、干燥和煤样品存储、制样环境、设备。
在上述环节中,每个环节都会出现误差,为此在制备样品时有必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煤样质检规定。
诸如在破碎时,通常为了节省时间通常会将大量试样一次性破碎到分析试样要求所达到的粒度,而一些专用煤样通常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煤质检测常见误差分析及应对措施郑文慧,冯玉军(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煤炭公司,陕西榆林719000)摘要: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我国煤炭资源的储存量持续下降,再加之煤炭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如何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成为人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中,做好相关的煤炭检测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关键,即对煤炭的组成和成本控制方面进行充分的检测,并将这些实验参数用于指导煤炭的开发利用,从而使煤炭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由于煤炭中蕴含的成分较为复杂,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检测数据上有些误差。
所以,本文从煤炭检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差开始讲起,重点讲述对煤炭误差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煤质检测;应对措施;误差分析;相关措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煤炭的作用虽然十分巨大,但是煤炭的利用率却一直存在着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炭检测应运而生。
检测人员使用相关的设备对采取的煤炭样本进行分析检测,对煤炭当中的成分特质进行判定,然后人们根据设备检验出的煤炭数据,对不同品质的煤炭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让煤炭的利用率得到提升。
1煤炭工作内容简述众所周知,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品质的好坏和煤炭当中的成分都取决于其当初在形成时的自然环境。
因此,在使用煤炭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经过检验检测之后,根据检测报告上的数据对煤炭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案,这样才能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
煤炭的检测环节有两种,分别为样本的采集和实验室的检测。
煤质检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将采取的煤炭样本进行破碎、检测,然后将相关的数据记录,为煤炭的后续加工、销售等提供可靠的数据。
煤质检测的数据结果必须要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所以煤质检测中的检测仪器、检测实验室和相关设备都必须要符合相关要求,其精准度也要达到国家标准。
煤质部化验指标备查允许误差标准
一、灰分
灰分测定的精密度
分析水分测定结果的重复性限
全水分测定结果的重复性限
三、硫分
硫分测定的精密度
挥发分测定的精密度
胶质层指数重复性限
备注:(1)、重复性限:在重复条件下(即同一实验室中、由同一操作者、用同一仪器、对同一试样)于短期内所做的重复测定,所得结果间的差值的临界值。
(2)、再现性临界差:在再现条件下(即不同实验室中,对从试样缩制最后阶段的同一试样中分取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所做的重复测定,所得结果的平均值间的差值的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