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四大港口物流模式分析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
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在港口物流发展过程中,港口物流发展轨迹是一个由成本理念到利润理念再到综合物流服务理念的过程。
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总成本,利润理念追求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综合物流服务理念则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费用外,还要强化客户服务意识,切实转换经营和管理方式,按现代物流的要求进行整合,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鹿特丹港模式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有“欧洲门户”之称。
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吨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
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
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
(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
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
(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
港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分析引言港口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港口和物流相关产业有机结合,通过集聚资源和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物流效率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分析港口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并探讨其优势和发展潜力。
港口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港口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位置优势港口物流园区一般位于港口周边地区,具备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这使得园区能够直接连接港口,便于货物的进出口,同时也方便与其他地区进行物流运输,实现多式联运。
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园区通常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码头、仓储设施、道路交通、信息系统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将为物流运营提供便利,提高整体效率。
产业集聚效应港口物流园区通过吸引物流相关产业进驻,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园区内的企业可以互相合作,形成产业链条,提升整体竞争力。
同时,园区还可以提供一系列支持服务,如仓储、报关、物流金融等,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优质服务提供港口物流园区通常会提供一站式的物流服务,包括货物运输、仓储管理、报关报检等。
这样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园区还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如物流信息查询、供应链管理等,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港口物流园区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港口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和发展潜力:提高物流效率港口物流园区可以实现港口和物流相关产业的紧密结合,提高物流效率。
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整合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可以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货物周转率。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港口物流园区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将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产出。
推动物流行业升级港口物流园区通过提供一站式的物流服务和支持,可以推动物流行业的升级。
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将推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
结论港口物流园区的运营模式通过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和优质服务提供,能够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物流行业升级。
典型港口物流模式分析港口物流是指利用港口作为物资装卸、仓储、运输和分配的基地,通过各种物流系统和设施,进行货物、信息和资金流的集散、交换、转运和调度的一种综合性物流活动。
典型的港口物流模式有以下几种:1.集装箱码头模式:集装箱码头是现代港口物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下,港口通过建设专门的集装箱码头设施和配套的物流设施,实现集装箱货物的装卸、堆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的高效、快速和安全。
这种模式适用于大批量集装箱货物的集散和转运,能够提高货物流动的速度和效率。
2.港口物流园区模式:港口物流园区是在港口周边建设的集物流、仓储、配送、企业服务和相关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通过在港口物流园区内设立物流配送中心、仓库、加工厂等,实现货物的集中配送和集中处理,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这种模式适用于港口周边物流需求较大、产业链较长的区域。
3.港口经济特区模式:港口经济特区是建立在港口周边的经济特区,通过扩大港口经济功能和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港口经济特区内设立物流仓储、加工制造、贸易物流和相关服务企业等,实现港口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模式适用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港口,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吸引外资。
4.港口物流公路枢纽模式:港口物流公路枢纽是通过港口和公路交通节点的结合,实现货物的多式联运和跨境物流的快速通道。
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物流公路枢纽通过建设货运站、货运市场和配套设施,提供多式联运服务和物流信息服务,将港口和内陆的物流需求有效连接起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这种模式适用于港口和内陆物流需求频繁的地区。
以上是典型的港口物流模式分析,不同的港口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物流模式,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港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港口物流运营模式的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港口物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港口物流运营模式的研究对于港口整体发展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对港口物流运营模式的研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析。
二、港口物流运营模式概述(一)模式分类港口物流运营模式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集装箱物流运营模式、传统物流运营模式和港口综合服务运营模式。
1.集装箱物流运营模式此类模式集中在港口物流线的集装箱运输环节,其管理重点在于箱子的集装、装卸、中转和堆存等方面。
2.传统物流运营模式相对于集装箱物流运营模式,传统物流运营模式更为泛化,涵盖得更全面。
其运营重点除了集装箱运输环节之外,还包括船运、空运、陆运、集装箱运输保险及相关仓储服务等,是一种相对较为全面的港口物流运营模式。
3.港口综合服务运营模式港口综合服务运营模式是最新涌现的港口物流运营模式,突破了以往港口物流运营仅限于运输存储等单一管理模式,将港口物流系统优化升级为集海、陆、空、电子于一体的立体化平台。
(二)模式分析不同类型的港口物流运营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1.集装箱物流运营模式在当前物流环境下,集装箱物流运营模式已迅速占领市场,以其速度快、运输成本低、管理便捷等多方面的优势已成为众多商家和政府的热门选择。
然而,由于其管理重点只是集装箱运输环节,对于其他环节的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
2.传统物流运营模式相对于集装箱物流运营模式而言,传统物流运营模式更为全面,涵盖面广。
然而,由于其范围过于广泛,在运营时可能会因为管理量过多和工作繁琐而存在一定的弊端。
3.港口综合服务运营模式港口综合服务运营模式在整个港口物流运营市场中铸就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和创新的运营理念已受到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
然而,其实际落地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善,在保证各项服务质量的同时还需降低运营成本。
三、港口物流运营模式下问题探讨(一)质量管理问题1.质量监督港口物流运营模式下,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是每一个参与港口物流的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聚焦长三角摘要:本文在对港口供应链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江苏沿海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最后从港口物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信息网络、组织结构几个方面对该区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进行设计,从而得出江苏沿海基于“集成化动态联盟”的港口供应链模式。
关键词:全球供应链;江苏沿海;动力机制;港口物流发展模式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s port logistics process start with the port supply chain,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and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Jiangsu Province dynamic mechanism analysis,based on the port as a logistics supply chain partner selection, information network,several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network in Jiangsu coastal 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model designed to arrive at a port group-style" one-axis two or three times"type of port logistics supply chain structure model of development.Keywords:global supply chain;dynamic mechanism;Ji angsu coast;port logistics development model港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世界港口发展历程看港口主要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
我国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的模式及启示摘要:随着国内外现代物流业的兴起与不断发展,港口城市——这一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交汇点,港口物流的核心地位与交通枢纽关系越来越突出。
本文将针对国内外一些主要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和模式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对我国港口物流发展有利的启示。
关键词: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一、引言港口物流主要是指各国的港口中心城市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用先进的软件、硬件管理作为依托,对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进行强化,突出港口的特征,充分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港口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物流体系,是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迄今为止,世界港口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代从事海运货物的装卸、仓储、转运等,也就是货物的“运输中心”。
第二代除了从事货物的仓储与装卸外,还增加了一些商业活动、工业活动,被称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
第三代港口为了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及物流的发展,使得港口逐渐向着国际物流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国际物流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港口作为对外贸易及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港口物流正伴随着迅速膨胀的国际贸易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规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港口物流必须及时进行改进和发展,才能迎接全新的挑战,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国外主要港口物理的发展模式分析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港口正处于第二代发展阶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大型港口在逐渐向第三代港口迈进。
目前,世界上吞吐量比较大的港口,如:新加坡、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等,在港口物流的建设上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港口和交易枢纽。
(一)因港口而兴起的新加坡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是因港口而兴起的。
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国际海运洲际航线上,是全球海运的中心港口,新加坡的集装箱年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二。
新时期的新加坡正朝着海、陆、空、仓储一体化的全方位、综合型的物流中心发展。
天津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天津港是中国较早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港口之一,也是中国主要
的液体天然气进口港口和北方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随着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天津港所承担的物流职能
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天津港的管理层也积极探索
新的物流发展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天津港港口物流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港口服务和流程优化。
天津港通过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
管理经验,不断改进港口服务和流程,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港
口服务。
例如,港口管理层优化了货物进出港流程,简化了手续,
提高了速度,降低了客户成本,增强了客户满意度。
2.港口物流配套服务。
天津港增加了物流配套服务,包括仓库、加工、修理、检验、贸易等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使客户实现物流一
站式服务,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3.港口物流园区建设。
作为一个综合性港口,天津港积极建设
物流园区,以提供更好的物流环境和服务。
同时,港口还充分发挥
自身的区位优势,引入业务和技术,为物流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平台。
4.发展集装箱备箱和货物配送服务。
天津港通过拓展集装箱备
箱和货物配送服务,提高港口贸易竞争力。
例如,港口建设了相应
的配送车队和配送设施,以提供快速、高效的货物配送服务。
总之,天津港的发展模式紧密围绕客户需求,以提供高效、优质、综合的物流服务为中心,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积极创新,
推动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1鹿特丹港模式,基于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的三角洲,濒临世界海运最繁忙的多佛尔海峡,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有“欧洲门户”之称。
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吨的纪录,当之无愧地占据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
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
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
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
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
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
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
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
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
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
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
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2安特卫普港模式,实现信息服务现代化
安特卫普港位于比利时北部斯海尔德河下游,距北海约80km 处,是欧洲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港口接近于欧洲主要生产和消费中心,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是欧洲汽车、纸张、新鲜水果等产品的分拨中心,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
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完善的交通网络。
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2)良好的硬件设施。
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
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
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
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
私营行业还建立了“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SEAGHA)”,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3香港港模式,依托中国大陆连接世界
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
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
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
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
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
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
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4新加坡港模式,发展“一条龙”物流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
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
新加坡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
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
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
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
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
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
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
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从以上四大港口发展的状况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5.上海港模式,区港联动
上海港位于长江入海口,腹地是中国最富裕的长三角地区,东面是航运贸易繁荣的太平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航运中心,覆盖东北亚地区,国内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
上海港发展模式如下:
(1)上海港率先进行信息化建设
上海港信息系统建设始于1980年,经过了从单项应用到综
合系统开发应用,从小型机到客户服务器系统结构、开放系统结构,从PC单机应用到各单位建设局乃至局域网与广域网网际连接应用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前期,先后在件杂货、集装箱、散货三类装卸作业码头中进行有计划、系统的试点开发工作并取得成功。
80年代末期,进行全局自上而下系统开发应用,在生产管理、财务、基建、计划统计、OA、能源、计量等方面普及应用。
1998年上海港港口网络建成开通,全港23个生产经营性公司的局域网和据网络实现互联网通,上海港网站进入国际互联网,全港信息系统的应用迈上新台阶。
(2)加强自由港区的建设
上海自由港区的建设要在外高桥自由贸易区和卢洋航运特区的基础上形成,借鉴世界自由港发展的模式,设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切合中国实际的航运特区模式。
在特区内实行多项优惠政策,将会吸引外资和外省市资本在区内设立加工厂、储存基地和分拨中心,可以为集装箱枢纽提供大量的基础货源。
并可以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缩短船舶在港停留时间,大大增强吸引干线船来港挂靠的竞争力。
2005年12月我国第一保税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已正式运作。
(3)发展完善、发达的集疏运系统
上海不但将进一步完善公路、内河、沿海、铁路、航空等集疏运网络,建设港口现代物流示范基地和物流园区,扩大洋山深水港对沿江、沿海、沿路的辐射面,而且要初步形成区域性的航
运交易市场和航运信息中心。
(4)大力发展长江战略
上海港打出长江战略牌,向长江腹地拓展实力,从而达到促进上海港区快速发展的目的。
上海港首先与长江下游的第一港——南通港进行战略合作。
上海港与南通港于2003年8月签订了全国合作框架协议。
两港加强相互的信息共享、建立绿色通道并在物流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
另外,上海港还与武汉港和重庆港进行合作,扩展上海港在长江领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