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唐山市高三一模 语文-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68.21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
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
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
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
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
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
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
“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
”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
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
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
”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绝密★启用前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019年10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
审关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芑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
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
历史记忆是人们通过文本、图像等媒介获得和保存的关于历史的记忆。
它对于建构国家认同、形塑国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表征了一个国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人们能形成对于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相反,失去共同历史记忆,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
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系统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记录着民族的辉煌,铭记着民族的屈辱和悲伤。
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现代性和全球化分别构成了当今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客观地说,人们的历史记忆正面临着来自这两个维度的挑战。
现代性表征着与传统不同的特征和精神气质。
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使得家庭、村落、邻里、社区等共同体相对式微,传统权威受到解构,并对传统文化构成挑战,在文化标准化、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许多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诸多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很多颇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文化遗产的消失严重影响到历史记忆的传承,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交流日益深入,人们出于工作学习或旅游的需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迅速获得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
不同国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集体记忆。
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他国的历史记忆可以便捷地进入本国国民的精神世界,从而对其原有的历史记忆造成冲击。
当人们习惯于从跨民族、跨国家的维度认识和理解历史时,也在进行着跨民族,跨国家的身份建构,这会对人们的国家认同造成某种程度的分散效应。
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
最早的马镫出现在我国,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有人根据《史记》《汉书》中西汉骑兵已经成为战斗主力,且曾屡次长途奔袭匈奴后方等记载,得出马镫“在两汉时代应该是已经被普遍应用”的结论。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没有三国之前的马镫图像、造型和实物。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陶马,身上有各种马具,但不见马镫。
近来出土的两汉陶马,同样不见马镫。
山东沂南曹魏时期的石墓的石刻画像有幅马夫喂马的画像,马厩中挂着诸多马具,唯独没有马镫。
从已经发现的当时北方草原地区的文物来看,情况亦是这样。
马镫形象的“艺术作品”,现在知道有:东吴墓出土的一匹陶马,马背上配有马镫;东晋琅琊王氏家族墓中的陶马,装饰有泥塑三角形双镫;呼和浩特市北魏墓葬陶马,腹部绘有马镫。
马镫最早的实物,是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文献对“镫”字的使用,与此相互印证。
先秦典籍不乏“镫”字用例,或指用于盛熟食的器皿,或指“灯盏”。
“镫”指“马镫”之义,我知道的最早出现在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规箴》的记载:“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
”此句批评谢万于兵败逃亡之际,临上马还奢求用嵌了玉的马镫。
稍晚的《南齐书·庐陵王子卿传》记载齐武帝责备其子萧子卿过度奢侈之语,曰:“纯银乘具乃复可尔,何以作镫亦是银?”诗文中也有马镫。
南朝梁简文帝《紫骝马》诗云:“青丝悬玉蹬,朱汗染香衣。
”北周王褒《谢赉马启》中有句:“黄金作勒……白玉为镫。
河北省唐山市2019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河北省唐山市2019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一定成立各样规则系统。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睦共处、各得其所而成立的的规则系统。
在道德规则系统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最少的标准,凝集和表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鸣。
一个人认可社会共同体广泛信仰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恪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品德。
道德基准最少应切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
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可,并且简单、易知、易行,能够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
三是能够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察和规定其余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拥有完好不同的特点:第一,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世界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关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取,而是从市场上获取,进而致使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崩溃。
其次,个人离开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代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代替。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构成,而是由公民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余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同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民俗习惯限制着人们的绝大多数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定为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祖先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系统、法律规范系统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亮特点。
唐山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愿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过的足迹。
历史记忆是人们通过文本、图像等媒介获得和保存的关于历史的记忆。
它对于建构国家认同、形塑国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认同表征了一个国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人们能形成对于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相反,失去共同历史记忆,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拥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
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系统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记录着民族的辉煌,铭记着民族的屈辱和悲伤。
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现代性和全球化分别构成了当今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客观地说,人们的历史记忆正面临着来自这两个维度的挑战。
现代性表征着与传统不同的特征和精神气质。
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使得家庭、村落、邻里、社区等共同体相对式微,传统权威受到解构,并对传统文化构成挑战,在文化标准化、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许多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遭遇严峻挑战,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诸多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很多颇具历史、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文化遗产的消失严重影响到历史记忆的传承,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交流日益深入,人们出于工作学习或旅游的需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迅速获得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信息。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9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
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
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
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
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
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
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河北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人类的文明史,是靠有形文明遗存和无形文明遗存传承下来的。
史前的人类文明遗存,主要见于旷野的岩画和居住的遗址。
从这些最早的文明遗存中,我们看到,史前人类最早的文明活动中,彩绘文化居然是一个主要内容。
根据史前彩绘文化的推断,在新石器时代就应当有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了。
最早使用研磨器,主要用于人体彩绘(如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至今沿用)、绘制彩陶和岩壁画等。
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是取自然石头所为。
现今考古发掘中能见到的最早的研磨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我国许多文化遗址都出土过这类用途的研磨器。
汉代的桓谭在《新论》一书中称:“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
民间传说、典籍记栽与考古发掘互为印证。
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以其特有的功能被先民传承,并发展为后世的砚台。
时至今曰,砚台还在亚洲广大地区使用,成为史前创造的唯一被人类继承、沿用至今的文明工具。
研磨器的形制,取决于研磨对象即颜料的性状。
史前颜料基本是赤铁矿、朱妙'、软锰矿(二氧化锰)等自然存在的矿物质,这些颜料矿一般是较软的颗粒或粉末状。
除了天然矿物颜料外,植物性的木炭也可以作为黑色的颜料。
史前研磨器的共同特点,均是以自然石为底,上附圆形研石或柱形研棒。
史前研磨器的材质品类较多,有所、石、石灰石、砂石、青石、玉石等等。
古人的工具也是一专多能,许多研磨器上的划痕当为磨制其他工具所为,如磨制箭镞、骨针、蚌刀等等。
从研磨器的形状、大小来看,其使用功能是有区别的。
形体大的应为粗加工用器,形体小的应为细加工用器,有些器形小不盈掌,或者兼有“笔舔”、“调色盘”类功能。
研磨器的历史跨度约4000年,换句话说,约4000年间,研磨器的发展变化不大。
尽管夏、商、周这前三代,我国有记栽的古代文明史已开始,不属于史前时代,但是就研磨器来说,这个时期的研磨器还是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的样式。
唐山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
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2019-2020学年唐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B(“中国在五千年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错,原文是“中华民族才能在五千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主语是“中华民族”,而非“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文中无据。
)
2.A(“易代修史”是保存历史记忆的方式,不是“共同历史记忆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作用”的例证。
)
3.D(A.没有必然性。
原文是“国家就会失去保持自身同一性的精神文化基础”。
B.“都会面临”不一定。
原文是在“现代性与传统的决裂”的前提下论述的。
C.英国人书写的历史也应植根自身实际,立足国情开展历史叙事,同时因果关系也不成立。
)
4.D (“都会带来”表达绝对,“各种各样”扩大范围。
)
5.C(A“凝血功能障碍”属于严重症状,非多数人,B推理不成立,D“呼吸困难”是一般症状,应马上就诊。
)
6.①以阻断传播途径为重点,迅速建立全国防控体系。
②及时向国内外发布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疫情信息,与国际合作寻找良方。
③民营企业助力疾控机构、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加速新型冠状病毒的治愈药物筛选研发,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每点2分)
7.C(应该是发现私人买牲口的这么多,于是决定不再把大青驴卖掉。
)
8.①表现王老尚的高超技术,他一鞭便治愈了大青驴。
②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加小说的戏剧性、可读性。
③为孙三牵着大青驴离开市场作铺垫。
(每点2分)
9.①在表现主题方面:突出时代背景,使主题更具深刻性。
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突出核心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使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集中于心理描写。
③在情节发展方面:使情节变化有据可寻,推动故事发生、发展。
买驴、卖驴、拒卖都与政策紧密关联。
(每点2分)
10.B(二十三年,代阴兴行卫尉事。
融长子穆,尚内黄公主。
显宗即位,以融从兄子林为护羌校尉。
五年,卒,时年七十八,谥曰戴侯。
)
11.B(牛、羊、豕三牲为“太牢”,羊、豕两牲为“少牢”。
)
12.D(时间颠倒,“修整窦融父亲的坟茔”发生在打败隗嚣之前”。
)
13.(1)一旦形势危急,堵住黄河渡口,足可以凭借这里自保,这是保存子孙的地方啊。
(“缓急”,偏义词,危急。
“津”,渡口。
“以”后省略“之”,这里,指“河西”。
“遗种处”,保存子孙或后代的地方。
四处各1分,通畅1分。
)
(2)窦融深知光武帝的用意,便写信给隗囂责备他,隗嚣没有采纳,窦融于是上书请求出师的日期。
(“乃”,于是。
“责让”,责备。
“纳”,采纳。
“师期”,出师日期。
四处各1分,通畅1分。
)
参考译文:
窦融,字周公,扶风郡平陵县人。
王莽摄政期间,他任强弩将军王俊的司马,王俊向东攻打翟义,回军又攻打槐里,他凭军功被封为建武男。
王莽灭亡,窦融率军投降更始政权的大司马赵萌,赵萌举荐窦融担任巨鹿太守。
窦融看到更始政权刚刚建立,东部地区尚处战乱,不想出关赴任。
他对兄弟说:“河西殷实富足,像衣带般的黄河是坚固防线,张掖属国精锐骑兵上万,一旦形势危急,堵住黄河渡口,足可以凭借这里自保,这是保存子孙的地方啊。
”兄弟都认为他说的对。
窦融就在当天求见赵萌,辞去巨鹿太守,要求到河西去。
赵萌为他向更始请求,于是得任张掖属国都尉。
窦融大喜,立刻带领家人前往河西。
抵达之后,他安抚结交豪杰,关心笼络羌人,河西地区一致归顺了他。
等到更始政权灭亡,窦融远远听说光武帝即位,窦融于是决定向东投奔光武帝。
那时隗嚣首先使用了建武年号,窦融等人接受了光武历法,隗嚣给他授予了将军印章。
隗嚣表面顺应人们愿望,却内怀反叛之心。
窦融于是决策东向。
建武五年夏天,窦融派遣长史刘钧传递书信且献上马匹。
光武帝见到刘钧非常欢喜,于是任命窦融为凉州牧。
窦融深知光武帝的用意,便写信给隗嚣责备他,隗嚣没有采纳,窦融于是上书请求出师的日期。
接到诏书后,很快和各郡守带兵进驻金城。
光武帝嘉奖他的行为,诏令右扶风修理窦融父亲的坟墓,用太牢祭祀。
建武八年夏,光武帝西征隗嚣,窦融率步兵骑兵共数万人,与大军会师于高平。
窦融先派遣从事询问会见礼仪。
皇帝听说窦融先问礼仪,非常赞赏,把此事公开告知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