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8
一.三种文学类型。
(书P180)依据文学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与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写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偏重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1)再现性:①现实型文学突出对现实的再现,按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②现实型文学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将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福楼拜:“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
”如鲁迅《阿Q正传》,鲁迅虽然没有对阿Q进行任何直接评价,但是在吃虱子、非礼吴妈等细节描写中,暗含了他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以写实的方法,对生活中各事物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尤其指细节刻画的逼真。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2.理想型文学(抒情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理想型文学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它多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不像现实型文学不动声色的把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中。
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自耕自食、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
(2)虚幻性: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遵循情感逻辑,追求情感真实。
如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暗示性、朦胧性。
(1)暗示性:暗示是其寄寓意蕴的方式。
反对艺术只描写客观世界,要求艺术揭示隐藏在客观世界之后的最高真实。
致力于寻找、塑造精神状态的“对应物”,认为可以通过带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暗示主观精神、心灵状态。
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P113: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决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视情况举例)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视情况举例)(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在物质生产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人们想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
因此,物质生产是在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任何生产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工具和符号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
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借助于工具。
在精神生产中,人们凭借的工具是符号。
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
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
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2.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5.文艺学有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而且几乎与文学的历史一样长。
6.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文艺学开辟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是文学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6.人民文学论:关于“人民文学”的内涵,第一,不能将“人民文学”简单地理解为文艺题材问题。
第二,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一个认识问题。
第三,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抽象的概念。
首先,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能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
其次,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情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的。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而进入具体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
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在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指的是作家与作品、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这种双向运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1.作家影响作品:作家作为文学创造的主体,通过个人的经
历、观察和想象,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转化为作品
中的语言、故事和形象等元素。
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对作品
的表达和结构产生影响,塑造作品的风格、主题和情感色
彩。
2.作品反过来影响作家:一旦作品创作完成,并被读者阅读
和评价,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以及思想观点都会对作家的
创作产生影响。
作品的反响和反馈可以激发作家的进一步
思考和创作灵感,或者引发对自己作品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3.作家与读者的互动:通过作品,作家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
种特殊的互动关系。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理解和感受作家
的观点、情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读者的反馈和解读
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作家从读者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对
作品的理解、评价和倾向,这可能影响到作家在后续创作
中的选择和方向。
因此,文学创造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主体作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作品成为主体表达的一种载体,并与读者形成互动,读者通过阅读与作品进
行对话,并将自己的观点与体验带入作品的解读中。
这种双向运动促进了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填空、单选P3.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P4、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P37 、文学活动的发生的几个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P43 、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P180、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P19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P201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成四个层面:第一,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最基本层面)第二,意义单元(核心层面)第三,多重图示化面貌、第四,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P20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P208、典型论的发展17世纪以前,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18世纪以后,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P217、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P217、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种分类方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P285、文学的三个层次:体裁、语体、风格P289、风格类型的划分简分法(“刚”和“柔”两类,“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繁分法(《文心雕龙》归纳文学风格有“八体”。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
P324、“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P329、“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P341、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说明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净化作用。
名词解释P 65、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概论考点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1、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从一方面看,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物质生产不仅仅是精神产生产生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可以西方近代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或中国20世纪的一百年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予以说明。
从另一方面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理论(可以19世纪德国与俄国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予以说明,也可以中国30年代与当下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予以说明)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可用近代物理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极大地推动欧洲乃至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或20世纪生物学的DNA遗传物质的发现推动医学、环境学的发展为例予以说明)(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根源于人的精神的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它所获取的是精神价值物,因而,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的思索或体验,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来创造观念世界在精神生产中人所凭借的是符号,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二、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一)世界和作者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反映活动。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二)作品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三)读者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1、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2、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1、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
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基本概念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活动:文学以活动的方式而存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从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 文学理论的性质【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对象和任务】 任务: 世界 (文学四要素) 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发展的根由、规律。
M 。
H 。
艾布拉姆斯 2.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作品 《镜与灯》 3。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读者 作家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应有品格】实践性: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其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
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也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价值取向:民主的: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归依;科学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现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 文学理论的形态【形态多样化依据】文学活动过程分类两种文学哲学: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反映论视角(马克思主义) / 表现论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一个心里转换过程,带有特殊的心理行为.(比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象外、妙悟、童心、性灵、神韵、意境、出入;移情、心理距离、直觉、审美态度、无意识升华、投射)文学符号学:创作—作品—接受是个符号化的过程。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2、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人类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小结
1、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
2、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试论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观照《文心雕龙》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试从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及文学创造主客体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对刘勰的创作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刘勰《文心雕龙》文学创造客体主体刘勰在《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中说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所谓“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天和地是自然之物,在刘勰的文学观念中即是指文学活动的客体;人乃天地之灵,即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一)客体即“自然景物”说《礼记·乐记》中有对音乐和现实的关系的描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里强调了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所使然的,而人内心情感的变化是由于外物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
总而言之,音乐的产生是和自然世界中万物的变化相辅相成的。
彼若动,此即动也。
刘勰发展了《乐记》的观点,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着重论证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文学创造的客体即“自然景物”之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随着季节的不断更换,天气或阴冷或晴朗,随之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或郁闷或舒畅。
正是因为自然气候的变迁人心才产生了变化,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每年有不同的景物,每种景物也有不同的形状,而人的感情会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就随着感情抒发出来,“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刘勰认为山林田野实在是文学构思的宝库。
《明诗》篇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这些情感受到外物的刺激就会发生感应,为外物所感而吟唱内心的思想感情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