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并序》解析 共57页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57
《孔雀东南飞(并序)》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并序)》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并序) -作品赏析介绍文章的背景明确:《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
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诗前有序文(见课本),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力的刘兄逼迫的结果。
事实上,焦母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刘兄也不想害死自己的妹妹。
这从焦刘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
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
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相处。
然而,他们没有成功。
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间接地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
焦母刘兄成了封建礼教的帮凶。
以封建家长制为特色的社会伦理思想摧残了青年人的婚姻幸福。
这首诗如何在尖锐的茅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明确:诗中的主要人物有五个,即兰芝、仲卿、焦母、刘母、刘兄。
前半部的主要矛盾是兰芝和焦母的矛盾,由此又引起了仲卿和焦母的矛盾。
后半部分的主要矛盾是兰芝和刘兄的矛盾,引起刘母对儿对女的矛盾处理。
前后两部分,地点变了,矛盾的性质没有变(本质上都是封建礼教和人民善良、美好愿望之间的矛盾),兰芝出于矛盾冲突中心的地位没有变。
兰芝不堪忍受压迫,自请归家。
焦母不听仲卿的劝阻,终于遣归兰芝。
兰芝回到娘家,等待仲卿“相迎取”,谁知突生不测,县令和太守家相继来求婚,刘兄逼迫兰芝改嫁。
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忠于爱情的兰芝便以死来抗议,仲卿闻讯也“自挂东南枝”。
整个故事完整而紧凑,曲折而合理,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结构1.双线结构交替发展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
这是两条主要的线。
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整。
先谈焦、刘与封建家长间冲突的这条线索。
在兰芝被遣归之前的一大段里,写这条线的有仲卿向母求情与兰芝告辞焦母两小段。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两段话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兰芝严妆:运用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兰芝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事事四五通”,表现了自己对丈夫的留恋,她用严妆向婆婆表明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
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就要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不舍之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
出门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不用再掩饰的悲伤使她失声痛哭起来。
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2.兰芝为什么在焦母面前进退有据,在小姑面前却“泪落连珠子”?明确:兰芝在辞别婆婆时进退有据,是其自尊自强的性格使然。
而与曾朝夕相处的小姑作别,兰芝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情感,满腹的不舍、委屈化为涟涟泪水。
落泪的表现和关爱叮咛的话语表明了姑嫂间平日关系亲密融洽,表明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和知书达理的修养,也从侧面说明了兰芝被遣的原因绝非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3.面对母亲、兄长的劝嫁,兰芝为什么会有“含泪答”和“仰头答”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明确:①对母亲“含泪答”是因为母亲能够体察她的心情,尊重她的选择,所以兰芝内心的苦痛可以让母亲知晓。
②对兄长“仰头答”则是因为兄长不会轻易改变主意,既然无法抗争,只能假意听从。
“仰头答”也反映了她仅存的倔强。
4.府吏“举言谓新妇”几句和“低头共耳语”几句,意思大体相同,为什么不能互换位置?明确:①“举言谓新妇”几句出现于仲卿向母亲求情而被严词拒绝之后,兰芝对于他的求情本来还抱有一丝希望,因此仲卿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她,尽量缓缓地说明原委,并且及时许下承诺。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的殷勤叮嘱,温存备至。
《孔雀东南飞(并序)》赏析人教社中语室熊江平【解题】《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焦仲卿妻》,全诗共三百五十七句,计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小序十句,计五十三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长篇五言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
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
据小序,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
所谓“乐府”,原是汉朝皇帝的音乐机关的名称,汉初惠帝时,就设有“乐府令”的官名,至武帝时,更正式设置了“乐府”官署,采集民间歌辞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
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因“乐府矽的整理保存而得了“乐府歌辞”“乐府诗”或“乐府”的专门名称,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意思等于说“入乐的诗歌”。
【注评】汉末建安中,建安中,建安年间。
建安,汉献帝年号。
○交代诗中故事发生的年代。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庐江:汉郡名,今安徽省潜山县一带。
小吏:指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
为仲卿母所遗,为……所遣:被……休弃回娘家。
为……所……,表被动。
遣,休,旧时女子被夫家离弃,送回娘家。
自誓不嫁。
不嫁:指不再改嫁。
其家逼之,其家:她的娘家。
乃没水而死。
乃:于是,就,副词。
仲卿闻之,亦自缢(yì)于庭树。
亦:也,副词。
缢:上吊。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的姓名及身份、事件及其起因与结局。
时人伤之,时人:当时的人。
伤之:为他们的不幸而感到痛心。
伤,为动用法。
为诗云尔。
云尔:句末语气词。
○说明此诗的来源。
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六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结局),使读者阅读时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孔雀东南飞,东南飞:向东南飞去。
东南作状语。
五里一徘徊。
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写孔雀向东南飞去却又不愿分离,开篇就表现出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和凄怆缠绵的气氛。
这一段,以孔雀喻仲卿夫妇,托物起兴,提摄全篇,引出下文。
“十三能织素,十三:指十三岁。
孔雀东南飞(并序)引言《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子月琴的成长故事,展现出了社会变革下女性个体命运的历程,同时也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转变。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主题和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该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一、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月琴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坚强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出生在旧社会,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她从小就被教育成一个温顺、顺从的女子。
然而,在遭受丈夫的虐待和家庭的压迫后,她逐渐觉醒,决心追求自己的梦想。
月琴的形象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成长与嬗变,她不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除了月琴,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如月琴的丈夫大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男子,他对妻子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虐待,代表了封建家庭中的男权思想;而月琴的好友蝶子则是一个具有进取心和独立思想的女性,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主题《孔雀东南飞》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及女性成长的探讨上。
小说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传统社会的描述,揭示了传统社会中女性受压迫和束缚的现状。
同时,小说也展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通过努力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月琴的塑造,表达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和成长,探讨了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如何突破束缚,追求自由和尊严的问题。
三、结构小说的结构由序言、四个部分和尾声构成。
序言中,作者以叙事者的身份介绍了小说的背景,并展示了对主题的一种思考。
四个部分分别是月琴生活在旧社会、月琴逃离封建家庭的家庭生活、月琴在城市中的生活和月琴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小说很好地表达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以及女性成长的历程。
尾声中,作者对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通过月琴的经历,作者将女性的命运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女性的成长展示了社会的变革。
尾声中的思考不仅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也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
《孔雀东南飞并序》讲义《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这首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一、故事背景《孔雀东南飞》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束缚较为严重。
儒家的礼教制度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家族的权威和等级秩序。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的婚姻往往受到家族利益和社会观念的左右,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常被忽视。
二、诗歌内容诗歌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爱情悲剧。
刘兰芝美丽、勤劳、善良且多才多艺,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嫁到焦家后,更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然而,尽管她尽心尽力,却仍得不到婆婆的欢心,最终被遣回娘家。
焦仲卿深爱刘兰芝,在母亲面前极力维护妻子,但无奈母亲固执己见。
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受到兄长的逼迫,要她改嫁。
在这种绝境下,焦仲卿和刘兰芝相约以死明志。
最终,两人双双殉情,化作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三、人物形象1、刘兰芝刘兰芝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聪慧,具备多种才艺;勤劳能干,操持家务尽心尽力;性格刚强,面对婆婆的刁难和兄长的逼迫,始终坚守自己的爱情和尊严。
她的离开时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展现了她的自尊和从容;她对焦仲卿说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体现了她对爱情的坚定。
2、焦仲卿焦仲卿是一个较为软弱但又深情的男子。
他在母亲面前唯唯诺诺,不敢坚决抗争,但内心深处深爱着刘兰芝。
他在得知刘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仍表示愿与刘兰芝同生共死,最终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3、焦母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专横跋扈,冷酷无情。
她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由遣走刘兰芝,实际上是出于自己的偏见和固执。
4、刘兄刘兄则是一个市侩、庸俗的形象,他只看重利益,逼迫妹妹改嫁,不顾妹妹的感受。
四、艺术特色1、情节曲折动人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冲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孔雀东南飞》解析1.原文及序文:1.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2.正文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解释:1.序文简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府)、人物(焦仲卿、刘兰芝)以及事件的大致经过(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在娘家逼迫下投水自尽,焦仲卿听闻后自缢而死),为全诗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说明这首诗是当时的人对这一悲剧故事的感慨和记录。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孔雀向东南飞却徘徊不前,暗示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以及他们在爱情和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痛苦与无奈。
孔雀的徘徊也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
2.刘兰芝自述: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解释:1.“十三能织素…… 十六诵诗书”:这几句强调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和良好的教养。
在古代,女子的德、言、容、功是衡量其品德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刘兰芝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色,说明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
2.“十七为君妇…… 相见常日稀”:刘兰芝十七岁就嫁给了焦仲卿,然而焦仲卿作为府吏,工作繁忙,两人聚少离多,这让刘兰芝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悲伤。
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普通家庭因丈夫外出工作而导致夫妻分离的现象,也为后面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3.“鸡鸣入机织…… 大人故嫌迟”:刘兰芝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织布,夜夜不得休息,三天就能织成五匹布,但婆婆仍然故意嫌弃她织得慢。
这并非是刘兰芝真的织得慢,而是婆婆故意刁难,体现了封建家长制下婆婆对儿媳的苛刻和压迫。
4.“妾不堪驱使…… 及时相遣归”:刘兰芝不堪忍受婆婆的驱使,觉得自己在焦家已经没有用处,于是主动请求焦仲卿告知婆婆,将自己送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赏析《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序说东汉末建安(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焦母)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正文孔雀鸟飞向东南,飞了五里,徘徊了一会儿。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绢,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
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悲伤。
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
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
鸡鸣啼了,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
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旧嫌我织得慢。
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
(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
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1)内容整体把握及层次划分: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
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定局。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
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
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
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2)人物形象分析: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文赏析原文呈现汉末建安(1)中,庐江(2)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3),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4)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5)。
【1】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她回娘家后)发誓不再嫁人。
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己家庭院中的树上吊死了。
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了这样一首诗。
层解:诗前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结局以及诗歌的写作原因,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6)。
【2】孔雀向东南飞,每飞五里,就流连一阵。
层解:第一部分,托物起兴,引起下文,渲染气氛。
名师圈点:(1)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
(2)庐江:汉代郡名,在今安徽潜山一带。
(3)遣:指夫家休弃妻子。
(4)缢(yì):吊死。
(5)云尔:句末语气助词(6)徘徊:流连。
汉代诗歌常以飞鸟徘徊起兴,以写夫妻离别。
名师赏评:【1】一“遣”一“逼”,写出了封建家长的专横,也写出了刘兰芝的无奈、无助以及悲惨的结局。
“遣”“逼”二字,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二字展开故事情节。
【2】[起兴]诗歌开头两句起到了什么作用?重点托物起兴,引起下文。
这种由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比较常见。
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既表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眷恋之情,又为全诗定下了悲情的基调,营造了缠绵凄楚的气氛。
应考速记:起兴起兴,又叫“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一般用在诗歌的开头,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轻快活泼,引起联想,烘托情感,使读者感受到所描绘的场景的气氛。
有的起兴还暗含比喻,如本诗的开篇两句便是兴中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