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法计算
- 格式:xls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压实度灌水法公式压实度是指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它反映了压实的程度。
而在测量压实度的方法中,灌水法是常用的一种。
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压实度灌水法公式。
先给您讲讲这个公式是咋来的。
想象一下,有一块工地,工人们正在进行填土压实的工作。
咱们要知道这土压得够不够实,就得用科学的方法来测量。
这就用到了灌水法。
那这灌水法的公式到底是啥呢?其实就是:压实度 = (所测湿土的质量 - 瓶、水、土总质量 + 剩余水质量)×水的密度 / (试坑体积 ×标准最大干密度)× 100% 。
这里面每个量都有它的讲究。
比如说试坑体积,这可得认真测量,不能马虎。
测量的时候,就像是在做一个精细的手工活儿。
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施工现场,亲眼看到工程师们在操作这个测量。
那是个大热天,太阳火辣辣的,大家都汗流浃背。
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挖好试坑,然后开始慢慢地往里面灌水。
他们的眼神专注又认真,拿着各种测量工具,一丝不苟。
测量水的质量时,天平的指针轻微晃动,都让他们紧张不已。
旁边的记录员也是全神贯注,生怕记错一个数字。
整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每个人都知道这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不敢有丝毫懈怠。
再说这个标准最大干密度,这可是个重要的参考值,一般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就好像是给这个测量定了一个基准线,让我们知道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合格。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这个公式可不能生搬硬套。
得结合具体的情况,考虑土壤的类型、含水量等因素。
有时候,一点点的偏差可能就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总之,压实度灌水法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按照规范的步骤去操作,就能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为工程的质量保驾护航。
希望通过我的这番讲解,您对压实度灌水法公式能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modulus of irrigation water)又称灌水率。
单位灌溉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净流量。
灌水模数的单位为m3/(s·100hm2),用于计算渠道的设计流量。
不计入渠道输水、配水和田间损失的灌水模数称为净灌水模数。
可根据各种作物的每次灌定额逐一计算。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一种作物一次灌水的净灌水模数的计算式为:q=am/(86.4T)式中, q为某种作物某次灌水的净灌水模数,m3/(s·100hm2); m 为该作物该次灌水的净灌水定额,m3/hm2; T为该作物该次灌水的延续时间,d; a为某种作物种植面积与总灌溉面积之比;86.4为单位换算系数。
编辑本段应用灌水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灌水模数的计算值有很大影响,应审慎选定。
灌水延续时间越长,灌水模数越小,渠道设计流量也小,相应的工程费用也较低。
但作物的生长可能由千灌水不及时而受到影响。
将灌区内同时灌水的各种作物的灌水模数叠加,即得某时段的灌区净灌水模数。
以时段为横坐标、以灌区净灌水模数为纵坐标所点绘成的柱状图称为灌水模数图。
为了使渠道供水均匀,减少水量损失和便于管理,往往要对初步绘制的变化幅度很大的灌水模数图进行调整。
调整各种作物的灌水模数(主要是调整灌水延续时间)和在允许范围内前后移动灌水日期,这可部分消除净灌水模数的高峰、低谷及间断现象。
最小灌水模数一般不应低于设计灌水模数的30%,渠道供水间断时间不宜少干2~3d。
选取出现时间较长(一般为20d以上)的最大净灌水模数作为计算渠道设计流量的设计灌水模数,中国北方旱作物灌区的设计灌水模数一般约为0.45 m3/(s·100hm2),南方水稻灌区的设计灌水模数约为0.67~0.9m3/(s·100hm2)。
对于大型灌区,由于各分区的作物种植比例及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应分区计算净灌水模数,推算各分区所属渠道的设计流量。
(1) hm2这是指公顷,一般用于土地面积的计算。
压实度检测方法
一、环刀法
1、仪器:环刀、天平、铝盒、刮刀等
2、试验步骤:
(1)称量环刀、铝盒质量,并标注、记录;
(2)去土样,称量环刀及土样质量,计算湿密度ρ湿=m湿/v(环刀体积200cm3);
(3)取部分土样分两份进行烘干,计算含水量ω=(m湿/m干-1)×100及干密度ρ干=ρ湿/(1+0.01×ω);
(4)计算压实度=ρ干/ρma x×100。
二、灌水法
1、仪器:天平、量筒、铝盒、水平尺、薄膜、水桶等。
2、试验步骤:
(1)称量铝盒重量,并标注、记录;
(2)选定检测部位,挖除表层土,将检测面刮平;
(3)开挖土样坑,并称重土样。
(4)在取样坑内铺设薄膜,倒入水,计取水的体积(注意灌水一定要灌至似溢未溢状态)。
计算湿密度;
(5)取部分土样分两份进行烘干,计算含水量及干密度;
(6)计算压实度。
三、灌砂法
仅将“二”的水换成标准砂即可。
灌水法试验计算公式以灌水法试验计算公式为标题,本文将详细讨论灌水法试验的原理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解释如何进行灌水法试验的数据处理。
灌水法试验是土力学中常用的试验方法之一,用于测定土壤的渗透性系数。
该试验通过在土体上施加恒定压力差,观察水流通量来评估土壤的渗透性。
在灌水法试验中,我们需要测量土壤中的水流速度、水头以及土体的尺寸等参数。
我们需要计算土壤的渗透速率(或称渗透性系数),其计算公式为:K = Q * l / (A * h)其中,K表示渗透速率,Q表示水流通量,l表示土壤的长度,A表示土壤的横截面积,h表示水头。
在进行灌水法试验时,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准备试验装置:选择合适的试验设备,包括压力控制装置、测量水头和水流速度的仪器等。
2. 设置试验参数:根据试验要求,确定施加的压力差、试验时间和土壤的尺寸等参数。
3. 开始试验:将土壤样品放置在试验装置中,施加恒定的压力差,开始记录试验数据。
4. 测量水流速度:通过测量流出的水体积和时间,计算得到水流速度。
5. 测量水头:使用水头计或压力计测量土壤中的水头。
6. 计算渗透速率:根据上述公式,利用测得的水流速度、水头和土壤尺寸等数据,计算得到土壤的渗透速率。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土壤的渗透速率,从而评估土壤的渗透性。
需要注意的是,灌水法试验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土壤中的颗粒间隙等。
因此,在进行试验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土壤样品,并严格控制试验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灌水法试验的计算公式,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进行说明:假设我们进行了一次灌水法试验,试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水流通量Q = 10 cm^3/s土壤长度l = 20 cm土壤横截面积A = 50 cm^2水头h = 30 cm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土壤的渗透速率K:K = 10 cm^3/s * 20 cm / (50 cm^2 * 30 cm) = 0.0133 cm/s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灌水法试验的计算公式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土壤的渗透性。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在水土平衡和渠道设计流量分析中使用。
一、用模式分析法计算渠道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1计算公式(1)灌溉水利用系数:η=ηη式中:η——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
η——田间水利用系数。
(2)渠道水利用系数在无实测资料时按下式计算:η=1-土渠:=净衬砌渠:=式中:——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L——渠道长度(km)K——土壤透水性系数,可从表3.1.9-1查得m——土壤透水性指数,可从表3.1.9-1查得——衬砌渠道渗水修正系数,可从表3.1.9-3查得2 参数选择(1)设计净流量:1)干渠:Q净=q s A干=0.368 2.46=0.972m3/s2)支渠:Q净=支=m3/s3)斗渠:Q净=n Q农净=20.091=0.182 m3/s4)农渠:Q净= 农==0.091 m3/s(2)渠道长度:1)干渠:1条,长12.6km砼板防渗结构,灌溉面积2.64万亩。
标准条田规格:长宽=700250=262.5亩拆合标准条田100块2)支渠:4条,总长7.6km,平均长1.9km,平均灌溉面积0.66万亩,拆和标准条田25块3)斗渠:14条,总长21km,平均长1.5km,平均灌溉面积0.1886亩,拆和标准条田7块4)农渠:100条,总长0.65km,平均长度0.65km(3)m、k、的选择查表3.1.9-1沙壤土:K=3.4,m=0.5查表3.1.9-3干渠砼板衬砌:=0.15-0.05,取=0.10支渠浆砌石衬砌:=0.20-0.10取=0.153.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利用渠道净流量、渠道长度及选择的参数计算各渠道水利用系数,考虑到蒸发损失,管理损失及衬砌渠道在使用期防渗性能降低等因素,并结合现场调查,对计算值作适当调整作为采用值。
渠道水利用系数4.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905.灌溉水利用系数干渠至田间:η干田=0.9090.9430.8620.9080.9=0.604支渠至田间:η支田=0.9430.8620.9080.9=0.664斗渠至田间:η斗田=0.8620.9080.90.9=0.704农渠至田间:η农田=0.9080.9=0.81二、各种水源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及拆算系数以渠道水利用系数为依据,各种水流按照进入田间的途径,分别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及拆算平衡断面的拆算系数。
2、灌水定额
灌水定额是依据土壤持水能力和灌溉水资源量确定的单次灌溉量。
在灌溉水资源充足情形下的灌水定额决定于土壤持水能力,为最大灌水定额,计算公式为:
最大灌水定额=计划湿润深度×(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
式中,最大灌水定额、计划湿润深度的单位为mm,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为容积含水量。
灌溉量若小于最大灌水定额计算值,则灌溉深度不够,既不利于深层根系的生长发育,又将增加灌溉次数。
灌溉量若大于此计算值,则将出现深层渗漏或地表径流损失。
当实际含水量为凋萎系数时,最大灌水定额则成为极端灌水定额,
二
A.(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 ×667×湿润深度。
B.(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667×湿润深度。
C.(田间持水量-实际含水量) ×容重×667×湿润深度。
50123灌水法的计算公式
摘要:
1.50123 灌水法的概述
2.50123 灌水法的计算公式
3.公式的应用实例
4.结论
正文:
【50123 灌水法的概述】
50123 灌水法是一种计算地下水位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地下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运算,推算出地下水位的数值。
【50123 灌水法的计算公式】
50123 灌水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地下水位= (P*Q*K)/(A*T)
其中,P 为地下水压力,Q 为地下水流量,K 为渗透系数,A 为渗透面积,T 为时间。
【公式的应用实例】
以一个地下水井为例,已知地下水压力P 为100kPa,地下水流量Q 为10m/s,渗透系数K 为100m/s,渗透面积A 为1000m,时间T 为1 小时。
代入公式,可得:
地下水位= (100kPa * 10m/s * 100m/s) / (1000m * 3600s) = 2.78m
【结论】
50123 灌水法是一种有效的计算地下水位的方法,其计算公式简单易懂,适用于各种地下水文地质条件。
灌水法试验计算公式
灌水法试验计算公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1. 灌水体积:试验中灌入土壤中的水的总体积,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
2. 湿润区域体积:试验结束后,土壤中的湿润区域的总体积,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
3. 灌水深度:试验中从灌入水开始到实验结束的时间段内,进入土壤中的水的深度,通常以厘米或米为单位。
4. 土壤墒情变化:试验中土壤的墒情变化情况,包括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等。
常用的灌水法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1. 土壤蓄水量计算公式:
土壤蓄水量 = 湿润区域体积 - 干燥区域体积
2. 土壤含水量计算公式:
土壤含水量 = 土壤蓄水量 / 湿润区域体积
3. 每次灌水量计算公式:
每次灌水量 = 灌水体积 / 灌水深度
4. 平均含水量计算公式:
平均含水量 = 总灌水量 / 总灌水时间
这些公式可以根据具体的试验设计和测量数据进行调整和优化。
灌水法试验计算公式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测量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填石路基孔隙率灌水法是一种用于测量填石路基孔隙率的方法。
填石路基是指在道路基础中使用石块填充形成的路基结构,而孔隙率是指该路基中空隙(即孔隙)所占总体积的比例。
以下是填石路基孔隙率灌水法的基本步骤:
1.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填石路基样品,并对其进行清洁和准备。
2.灌水:将水通过灌水管道或设备注入填石路基样品中,以填满孔隙空间。
在灌水过
程中,要保证均匀注水,避免产生渗流和压力差异。
3.测量水量:记录注水前后的水量变化,可以使用容器、称重或流量计等工具进行测
量。
4.计算孔隙率:根据注水前后的水量变化,计算填石路基的孔隙率。
孔隙率可以通过
以下公式计算:
孔隙率= (导水体积- 路基实体体积)/ 导水体积
其中,导水体积指的是填石路基样品中的孔隙空间的总体积,路基实体体积指的是填石路基样品的总体积。
填石路基孔隙率灌水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填石路基的排水性能和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测量得到的孔隙率数据,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了解填石路基的水分排泄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指导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