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率计算表
- 格式:pdf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2
计算结果需手动输入的数据1、灌水率计算某种作物种植比例某种作物灌水定额(m³/亩)一次灌水时间T (d)每天灌水的小时数(20~22h)灌水率qnet((m³/s)万亩)12.85200.0777777782、泵站设计流量灌溉面积(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设计流量(m³/s)0.050.950.00409363、进水管径计算D进=(4Q/πV)0.5求,水泵进水管允许流速V允=1.0~经济流速v(m³/s)D进10.07221314、出水管管径计算设计流量Q(m³/h)出水管径(mm)选择管径(mm)14.73684249.905173755、设计扬程扬程=净扬程+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进水池水面高程出水池水面高程净扬程171.5314142.5沿程水头损失抽水管长度L流速出水管管径管道糙率谢才系数C5500.4614936650.10630.01439.0206、初选泵型D12-25×8型泵扬程H(m)流量Q (L/s)效率η(%)气蚀(m)225.6 2.084422003.47542184 4.1753 2.57、实际扬程及流量计算流量Q抽水管长度L流速出水管管径管道糙率谢才系数C0.00417949.040.4701104110.10630.01439.01972251水泵符合设计要求,②水泵运行接近设计要求。
=1.0~1.2m/s或2.0~2.5m/s,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设计扬程2.8950.290145.6853.185电机功率(kw)18.518.5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实际扬程5.1837330650.518373306148.2021064。
m s ——旱地灌水定额,m³/亩 h——计划湿润层深度(cm);田作物取0.4-0.6m,
β1——灌溉后图层允许达到的含水量上限,β1=24.7%;取田间持水率的0.85β2——灌溉前图层含水量下限,β2=19.5%;取田间持水率的0.65
η——喷洒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灌区灌溉季节平均风速低于3.4m/s,η=0.8~0.9湿润地区r——土壤容重r=1.45g/cm 3
KN/m³=0.1g/cm³
T=m/E d
T——设计灌水周期,天
m——设计灌水定额,mm
Ed——作物日蒸发量(耗水强度),mm/d,取设计代表年高峰期平均年,根据当地实测资
Q——灌溉系统设计流量
m——苗圃的灌水定额,m 3/亩
T——灌水周期,d
A——设计灌溉面积,亩
t——系统日工作小时数,h
η——灌溉水利用系数
设计灌水周期计算公式
灌溉系统设计灌水流量计算公式
灌水定额计算公式
m s =667hr(β1-β2)/η
η
⋅⋅⋅=t T A
m Q
水率的0.85
,η=0.8~0.9湿润地区取大值0.9
η
0.9
均年,根据当地实测资料确定,。
(modulus of irrigation water)又称灌水率。
单位灌溉面积上所需要的灌溉净流量。
灌水模数的单位为m3/(s·100hm2),用于计算渠道的设计流量。
不计入渠道输水、配水和田间损失的灌水模数称为净灌水模数。
可根据各种作物的每次灌定额逐一计算。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一种作物一次灌水的净灌水模数的计算式为:q=am/(86.4T)式中, q为某种作物某次灌水的净灌水模数,m3/(s·100hm2); m 为该作物该次灌水的净灌水定额,m3/hm2; T为该作物该次灌水的延续时间,d; a为某种作物种植面积与总灌溉面积之比;86.4为单位换算系数。
编辑本段应用灌水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灌水模数的计算值有很大影响,应审慎选定。
灌水延续时间越长,灌水模数越小,渠道设计流量也小,相应的工程费用也较低。
但作物的生长可能由千灌水不及时而受到影响。
将灌区内同时灌水的各种作物的灌水模数叠加,即得某时段的灌区净灌水模数。
以时段为横坐标、以灌区净灌水模数为纵坐标所点绘成的柱状图称为灌水模数图。
为了使渠道供水均匀,减少水量损失和便于管理,往往要对初步绘制的变化幅度很大的灌水模数图进行调整。
调整各种作物的灌水模数(主要是调整灌水延续时间)和在允许范围内前后移动灌水日期,这可部分消除净灌水模数的高峰、低谷及间断现象。
最小灌水模数一般不应低于设计灌水模数的30%,渠道供水间断时间不宜少干2~3d。
选取出现时间较长(一般为20d以上)的最大净灌水模数作为计算渠道设计流量的设计灌水模数,中国北方旱作物灌区的设计灌水模数一般约为0.45 m3/(s·100hm2),南方水稻灌区的设计灌水模数约为0.67~0.9m3/(s·100hm2)。
对于大型灌区,由于各分区的作物种植比例及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应分区计算净灌水模数,推算各分区所属渠道的设计流量。
(1) hm2这是指公顷,一般用于土地面积的计算。
作物灌溉制度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亩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
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
水稻灌溉制度水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
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
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m=H+E-P-H0+C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
单位均为mm.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灌溉定额南方一般为300~360m3/亩,北方常在500m3/亩以上.旱作物灌溉制度根据旱作物的生理和生态特性,灌溉的作用在于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要求作物生长阶段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含水量维持在易被作物利用的范围内.其最大允许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而最小允许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
作物灌溉制度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亩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
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
水稻灌溉制度水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
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m=H+E-P-H0+C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
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