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翻译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0.93 KB
- 文档页数:3
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一·主要观点: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派翻译理论与陶瓷文化的译介功能派翻译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翻译理论之一,它强调译文要符合特定的功能需求,而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在应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目标受众、文化背景、语境等,以求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原文的功能。
而在陶瓷文化的译介过程中,功能派翻译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功能派翻译理论在陶瓷文化译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探讨功能派翻译理论在陶瓷文化译介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凯佩尔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翻译应该以交际功能为中心,译文的目标是满足特定的交际目的。
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非原文的形式和结构。
这一理论对传统的翻译观念提出了挑战,强调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适应性,使得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
在进行陶瓷文化的译介时,功能派翻译理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往往需要通过翻译的方式传达给国际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不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更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来进行合适的转换和处理,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
以陶瓷文化的诗词为例,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陶瓷诗词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于世,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情感的真实记录。
将这些诗词翻译成外语,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以便让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词。
这就需要翻译者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实现诗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再创作,从而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功能派翻译理论在陶瓷文化的译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它强调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适应性,使得翻译更加贴近读者的实际需求。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很多可讨论的话题。
《功能翻译理论》最早是芬兰语言学家乔斯卡梅里埃尔在1960年发表的著作《翻译研究:从技术性翻译到概念翻译》中提出的。
梅里埃尔认为,翻译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表达,而是将原作的意思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解决翻译问题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要确保受译文的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原作的定义和意义。
《功能翻译理论》重新定义了翻译的定义,从机械性翻译升级到有意义的翻译,这也被称为“功能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语用学派、功能学派和功能定位主义。
语用学派重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认为翻译应该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来保证翻译的目的性。
功能学派强调的是翻译的功能,认为翻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原文的意义,并试图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定位主义则把重点放在文本的准确表达上,认为翻译应当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读者对译文的理解。
它认为,翻译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智力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来确定翻译风格,在传达原文的意思的同时又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体验。
因此,有意义的翻译需要在表达原文的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表达应简单明了,而且能让读者得到有价值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语种模式。
它认为,一种语言的特征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用来揭示原文的背景信息,并从中发现原文的更深层的含义,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意。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改变了翻译的范式,它让翻译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翻译,而是向着有意义的翻译发展,它强调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了翻译的定位思维,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
此外,它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是一个视角不同、范式不同的翻译理论,它改变了翻译与传统翻译,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读者的体验感,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一、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念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有目的、有功能的社会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
这一理论视角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对我国的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观点、发展历程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国内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特定的语境和需求进行,以实现原文在目标语言中的预期功能。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对等和忠实的束缚,为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灵活性。
在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深入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观点。
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包括翻译的目的性原则、翻译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本文还探讨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视角,以推动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向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关注和探讨,共同推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1. 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原则,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语言、文化和认知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还探讨翻译中的各种问题,如翻译的准确性等值性、可接受性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的西学东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赖斯、弗米尔、曼塔利为代表人物的翻译流派。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赖斯首先于1971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 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 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其中,弗米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性原则。
除了目的性原则之外, 目的论还有两个原则: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指翻译行为取决于翻译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
译文读者理应能够理解译文意思,译文在异域文化中能够与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忠实性原则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二者的关系,译文在语义或必要时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论”,着重论述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功能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它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涉及翻译的一门学术性质的研究和教学范畴。
首先,其核
心内涵是以语言学、跨文化沟通、认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来探讨翻
译过程和产品,研究如何将一种语言中的句子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句子。
翻译理论以启发式和规范性方法指导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范畴是包括翻译
方法、翻译过程、翻译产品、翻译实践等。
首先,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
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原文的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精粹,把握和定位翻译
手法,以此达到尽可能地贴近原文的效果,使译文信息内容丰富准确,可
读性好,表达恰当。
其次,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分析阅读原文困难度,
考虑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发现译文风格和读者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准确
把握译文的翻译标准和要求,达到目的语接受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的要求。
总之,翻译理论可帮助译者更准确、更高级地把握翻译的原则,提高
翻译的水平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翻译结果。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主要观点:
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
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
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3.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 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
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4.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
在功能派学者中,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
诺德在1997年出版《目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并对这些批评做了回答。
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
“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
从此,“目的论”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三·选一段理论,并用举例的方法例证,给予评论。
理论: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例证
1·Then her soul sat on her lips, and language flowed, from what source I can not tel l.
译文一:接着,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话语滔滔不绝地流出来;
译文二:还有,她的心和口仿佛已打成一片,话像流水似的滔滔不绝,
译文三:随后她似乎心口交融,说话流畅
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伦的心灵比喻为人类并赋予它人类的特征和能力。
译文一和译文二都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但是其翻译“她的心灵就像坐在她嘴唇上似的”和“她的心和口仿佛已打成一片”照搬原文的形式,过于僵化。
因此,它们也不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毫无疑问,修辞手法很重要,但却不是因为它们的形式而是它们的作用。
因此,
如果完全照搬原来的形式并不能达到原文的效果,甚至曲解原文的意思时,译者应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一方法。
对比而言,译文三的“心口交融”抛弃了原文的形式,但却更忠实于原文,比前两个译文都好一些,在这里译文三符合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虽然形式上和原文不太一致,但其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
于是更能被读者接受也更好地传达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2·“Wicked and cruel boy!” I said. “You are like a murderer — you are like a slave -driver — you are like the Roman emperors!”
译文一:“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
译文二:“你简直像个杀人凶犯……你像是个监工头……你就像那些罗马暴君!”译文三:“你像个杀人犯——像个奴隶监工——你像罗马皇帝!”
这是主人公简·爱童年时期被表哥约翰欺负以后所说的一段话。
显而易见,其中应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表哥约翰经常变着花样欺负寄人篱下的简,因此我们一点也不奇怪这里简将他比喻为murderer, slave-driver 和 Roman emperors,盛怒之下说出这样的话一点也不稀奇。
因为中国的读者对这三个形象比较熟悉,因此三个译本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遣词造句上略有不同。
译文二的“罗马暴君”比起译文一的“罗马的皇帝”和译文三的“罗马皇帝”来更贴近原文,符合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而译文二的“监工头”和译文三的“奴隶监工”比译文一的“虐待奴隶的人”简洁明了。
总体来说,译文二和三更胜一筹。
译文一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却造成句子冗长乏味,译文二三很好地印证了尤金奈达的“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评论:综上,在翻译实践中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可以是译文更生动,贴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从而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思想,而不遵循则会使译文过分死板,生硬,难以读懂,甚至偏离原文的意思。
可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成熟且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