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8.01 KB
- 文档页数:4
290FEATURE听力筛查专题论坛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证明,通过基因筛查不仅可以发现先天性遗传性聋患者,更重要的是发现药物敏感性聋基因携带者和迟发性聋基因携带者。
早期对耳聋患者实施干预和康复,可以使其聋而不哑;对耳聋基因携带者进行预警及耳聋防治知识的宣教,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耳聋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耳聋遗传咨询,可以避免生育聋儿。
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实施,将为减少我国耳聋残疾人起到积极的贡献。
1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理念的提出新生儿听力筛查自20世纪60年代始于美国,至今已经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率先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2004年卫生部首次颁发《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之后部分省市逐渐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2009年2月卫生部发布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4号),明确新生儿听力筛查为全国新生儿三大疾病筛查之一。
为使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能够规范、科学和全面的实施,2010年12月卫生部颁布《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修订版,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系统的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使医疗保健健康服务惠及广大新生儿人群。
但是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存在局限或缺陷,即并不是所有的听力损失患儿均会在出生后立即表现出来。
如有些新生儿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但随后出现GJB2或SLC26A4基因引起的迟发性听力损失;又如药物性致聋基因引起的听力损伤,出生时均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
目前,随着人类基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韩德民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730辽宁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工作。
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一)发病率: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国内的统计报道,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0.05%。
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高达22.6%,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
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这就意味着每年有2~6万严重听损伤儿出生,其致残比例超过任何常见的先天残病。
(二)听力障碍对言语发育的影响:1 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听力正常的婴幼儿一般在4-9月,最迟不超过11月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
而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
2 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时间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
3.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使用助听器等人工方式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
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在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历史与现状㈠. 新生儿听力筛查历史:发现用传统的高危家庭登录管理的办法只能发现约5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识别几乎不能在第一年内发现听力障碍患儿。
唯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㈡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1999年,杭州会议,中国残联、卫生部等10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确定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检查项目,并将这项工作明确为卫生部门的工作职责之一。
此后,在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先后开始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2004年10月南京会议部署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2024年耳聋基因检测市场分析现状引言耳聋基因检测市场是指通过检测个体的基因组序列,预测其是否患有耳聋或携带耳聋相关的遗传突变。
随着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遗传疾病的关注增加,耳聋基因检测市场迅速崛起。
本文将对耳聋基因检测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耳聋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亿美元。
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1.技术的进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耳聋基因检测的成本不断降低,检测的效果也越来越准确可靠,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2.人们对遗传疾病的认知提高:随着人们对遗传疾病的认识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耳聋可能与基因有关。
因此,他们更愿意接受耳聋基因检测,以了解自己的耳聋风险。
3.个性化医疗的兴起:个性化医疗的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耳聋基因检测可以为个体提供定制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因此备受关注。
4.国家政策的支持: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基因检测相关的政策,促进了耳聋基因检测市场的发展。
市场竞争格局耳聋基因检测市场目前存在着一些主要的竞争者,包括大型医疗器械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和初创企业。
这些竞争者通过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来争夺市场份额。
主要的竞争策略包括:1.产品创新:竞争者通过不断推出新的基因检测产品,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价格竞争:由于技术的进步和规模效应的实现,耳聋基因检测的成本逐渐下降,竞争者之间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
3.市场拓展:竞争者通过扩大销售渠道、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等方式,拓展市场份额。
市场驱动因素耳聋基因检测市场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包括:1.遗传疾病的普遍存在: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大的患病率。
因此,耳聋基因检测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个体的基因意识增强:人们对个体基因的重视和关注不断增加,耳聋基因检测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应用之一。
10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第6期2009年6月1日起《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4号)[1]正式开始施行,其中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筛查是卫生部规定的必行项目之一,这标志着我国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筛查技术从学术研究层面上升到政府组织的推广应用层面。
这是中国听力学、耳科学、康复学等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 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展很快,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筛查覆盖率全国范围来看仍需进一步提高,复筛率偏低和患儿失访率较高的问题有所改善但仍未能完全解决。
由于复筛率偏低和失访率较高,可能造成耳聋患儿的遗漏,使得筛查的效果大大降低。
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基层筛查人员责任心不够,预约复筛工作开展不力,和患儿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对于初筛和复筛的意义没有向家长进行耐心的解释,造成一部分家长由于担心自己孩子的听力状况而直接去了其他医院的听力中心进行确诊,以致患儿从筛查程序中流失,一部分家长对初筛阳性结果不够重视而未进一步复筛,还有一部分家长因对筛查流程并不知晓而未进入复筛程序。
其次,公众对儿童听力障碍早期发现和干预的意义缺乏认识,部分家长由于自己的孩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听力障碍症状而怀疑筛查程序本身的科学性和意义,还有一部分家长借口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而放弃参与复筛流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耳聋诊治方针缺乏认识。
再次,交通和地域问题也是造成复筛率和后续随访率偏低的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
1.2 筛查数据资料上报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规范,数据资料收集不全。
大规模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收集完整的资料和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科学的分析,能够获得相应的科学而真实的数据,为调整完善该项目和政府卫生机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doi:10.3969/j.issn.1672-4933.2010.06.001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耳科学研究所,上 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 上海 200092作者简介:吴皓 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耳科 学、耳神经外科学及侧颅底外科学我国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的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The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in China: Presence, concerns and solutions ■吴 皓 李 蕴WU Hao,LI Yun 【中图分类号】R7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33(2010)06-0010-03建立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非常重要,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儿科开展听力筛查工作总结汇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儿童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听力筛查作为儿童健康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听力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儿科听力筛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儿科听力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一、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听力是儿童感知世界、学习语言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听力障碍会对儿童的语言、智力、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据统计,我国有近3000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早期发现和干预听力障碍,对于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二、听力筛查的开展情况1. 听力筛查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将听力筛查纳入儿童健康检查的常规项目。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覆盖率逐年提高。
此外,儿童听力筛查也逐渐扩展到学龄前和学龄儿童。
2. 听力筛查技术不断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听力筛查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目前,我国儿科听力筛查主要采用耳声发射(OAE)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等技术。
这些技术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儿童的听力状况进行评估。
3. 听力筛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为规范听力筛查工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设立听力筛查中心,负责听力筛查的实施、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同时,加强了对听力筛查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听力筛查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听力筛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筛查覆盖率仍需提高虽然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逐年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的筛查覆盖率较低。
此外,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听力筛查工作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2. 筛查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机构水平差异等原因,听力筛查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部分医疗机构在设备、人员和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干预措施不够到位听力筛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听力障碍问题。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讨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逐渐成为儿童听力障碍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听力问题,而且还能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现状1.最常用的技术现在最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为耳脑电图(ABR)和自由场磁共振成像(OAE)。
ABR可以检测听神经传导的程度,而OAE则可以检测耳蜗发射的声音反应。
这两个技术的运用,不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且不会对宝宝产生任何伤害。
2.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提升。
例如,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能够检测宝宝的听觉皮层活动,从而得出是否有听觉反应的结论。
同时,听觉反应电位(ASSR)技术,可以检测被试者的频率特异性反应,这些新兴技术不但增加了筛查的准确性,而且提供了更加方便、舒适的检测方式。
3.技术的不足虽然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时候宝宝可能会出现失聪的情况,而实际上确实仍然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
此外,对于一些小婴儿而言,其需要被镇静或者睡眠状态下进行检测,这对医疗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应用1.听力问题的早期诊断听力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而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在宝宝的听力发育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侦测儿童的听力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
2.对干预措施的选择提供帮助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如果宝宝耳朵上有问题,医生可以推荐耳道治疗,反之则可以选用助听器等设备。
四、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的未来发展1.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未来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应该会逐渐成熟,并且越来越精确。
我们可以期待能够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技术,例如将新技术与经典技术相结合,利用其互相补充和完善的优势。
儿科开展听力筛查工作总结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儿童听力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儿童生活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儿科听力筛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儿科开展听力筛查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
一、儿科听力筛查工作的重要性1. 听力障碍对儿童的影响听力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
早期发现和干预听力障碍,有助于减少儿童听力障碍对成长的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
2. 听力筛查的必要性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够及时发现听力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听力筛查有助于降低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成本,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3. 儿科听力筛查工作的意义儿科听力筛查工作有助于提高家长对听力问题的认识,增强其关爱儿童听力的意识。
通过听力筛查,可以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水平,降低听力残疾发生率。
二、儿科听力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1. 听力筛查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儿科听力筛查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
部分地区实现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全覆盖,为早期发现听力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听力筛查技术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听力筛查技术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儿科听力筛查主要采用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等方法。
这些方法具有快速、无创、准确等特点,为听力筛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3. 听力筛查与干预相结合儿科听力筛查工作注重与干预相结合,为听力障碍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部分地区建立了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康复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听力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
4. 听力筛查工作得到政策支持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儿科听力筛查工作的开展。
如《儿童听力筛查实施方案》、《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等,为听力筛查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儿科听力筛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筛查覆盖面不均衡尽管我国儿科听力筛查覆盖面不断扩大,但部分地区筛查覆盖率仍然较低。
儿童听力筛查普及与成本效益一、儿童听力筛查的重要性与普及现状儿童听力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旨在早期发现儿童的听力障碍,以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言语和语言发展,还影响其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
然而,全球范围内儿童听力筛查的普及程度并不均衡,许多地区由于资源限制、意识不足或筛查技术的限制,筛查工作尚未得到充分开展。
1.1 儿童听力障碍的普遍性与影响听力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据统计,每1000名新生儿中大约有1到3名患有听力障碍。
这些儿童如果在早期没有得到适当的干预,将面临语言发展迟缓、学习困难和社交障碍等问题。
因此,儿童听力筛查对于及早发现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至关重要。
1.2 儿童听力筛查的普及障碍尽管儿童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这些障碍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条件限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专业人员短缺、筛查技术不足以及家长和社区对筛查重要性认识不足等。
1.3 儿童听力筛查的普及策略为了提高儿童听力筛查的普及率,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
这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听力障碍的认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确保筛查服务的可及性;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筛查和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推广先进的筛查技术,降低筛查成本,提高筛查效率。
二、儿童听力筛查的成本效益分析儿童听力筛查的成本效益分析是评估筛查项目是否值得的重要工具。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量化筛查项目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2.1 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通常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评估。
直接成本包括筛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间接成本则涉及到因筛查而可能产生的其他相关费用,如家庭因筛查而产生的交通和时间成本。
直接效益是指通过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听力障碍所带来的健康改善;间接效益则包括社会和经济层面的长远利益,如提高教育成就、减少特殊教育需求等。
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李星星;王斌全;于文永
【期刊名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听力障碍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性缺陷之一,约占全部新生儿出生缺陷的20%,国外有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2‰。
国内文献报道,我国普通病房新生儿耳聋发病率在0.06%~0.57%之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在0.37%~7.35%之间。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李星星;王斌全;于文永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太原 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生儿耳聋防控体系建设的历程与现状(1)——新生儿听力筛查 [J], 袁涛;曾祥丽
2.2016年珠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调查 [J], 田野;於娟娟;何庆庆;郭晓青;李东英;麦飞;刘清明
3.珠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及质量控制 [J], 於娟娟;戚小兵;彭玲
4.湖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调查 [J], 吴丹;段传新;田滢
5.贵州省新生儿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知晓与态度现状分析 [J], 谯羽羽;牟鸿江;汪俊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总结范文一、前言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轻听力障碍对儿童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成果1. 筛查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常规项目,为新生儿听力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筛查技术不断优化:在筛查过程中,各地积极引进和应用国际先进的听力筛查技术,如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等,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干预措施及时有效:对筛查出的听力障碍儿童,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配戴助听器、进行听力康复训练等,有效减轻了听力障碍对儿童发育的影响。
4. 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听力筛查的认识,促进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新生儿听力健康。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存在的问题1. 筛查覆盖不均衡:虽然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不断提高,但部分地区筛查工作仍存在盲点,部分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筛查工作尚未普及。
2. 筛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筛查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干预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听力障碍儿童在筛查出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康复训练,影响了康复效果。
4. 宣传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尽管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筛查工作的开展。
四、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改进措施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投入,提高筛查覆盖率,确保听力筛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2. 提高筛查技术水平: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提高筛查技术水平,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正常新生儿与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分析目的应用新生儿听力筛查规范,早期了解婴儿听力损失状况,以便早期干预,减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方法以新生儿听力筛查规范为准绳,应用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听力的初筛及复筛。
初筛一般于婴儿出生后(48~72)h进行。
复筛于出生后1个月进行。
复筛未通过的婴儿应于3~6个月进行医学诊断、听力评估。
此外,该研究还对204例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及早产等具高危因素的婴儿进行听力筛查。
结果①需初筛正常新生儿13 928例;实际初筛人数13 231例;初筛率为95.00%;初筛通过率为91.00%。
需初筛高危新生儿204例,均接受初筛;初筛通过率为63.73%。
②需复筛正常新生儿1191例;实际复筛人数1 072例;复筛率为90.01%;复筛通过率为82.00%。
74例高危新生儿需进行复筛;实际复筛人数74例;复筛通过率43.24%。
③与正常新生儿相比,高危新生儿初筛率及复筛率更高,复筛及初筛通过率更低(P<0.01)。
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对早期了解婴儿听力损失状况具重要意义,我们应将具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及早产等高危因素的婴儿作为重点筛查对象,以新生儿听力筛查规范为准绳,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干预,减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标签:听力筛查;新生儿;探讨听力损害,它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缺陷。
它居五大残疾之首[1-2]。
正常新生儿中,听力损害的发生率为0.1%~0.3%。
重症监护室出生者,听力损害的发生率达5%[3-5]。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心理发育、智力、语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对患儿危害极大。
由此可见,听力损害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早期检测,早期干预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出生的14 132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探讨高危新生儿及正常新生儿接受听力筛查的情况。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出生的14 132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
听力筛查统计分析报告正常听力是语言发育的基础,若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势必会影响其远期的言语功能,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而听力障碍的儿童因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的影响,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问题,重者导致聋哑,如果新生儿或婴儿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并给予人工干预帮助其建立必要的语言刺激环境,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
自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对228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资料全县各医院出生的6417活产新生儿,其中对228例进行听力筛查,一般出生后3 天进行测试;2、方法筛查方法采用诱发耳声发射技术,耳声发射仪在新生儿安静状态下检测其双耳听力:清除外耳道分泌物,将探头紧密插入外耳道。
由仪器自动判定:通过或未通过。
如复筛仍未通过,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
2结果结果统计,初筛、复筛通过情况228例, 初筛通过率为3.6%, 复筛通过率为0.2%。
3讨论新生儿的听力检查对于新生儿听功能障碍的早期检出、早期监测、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耳声发射仪对228名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
发现临床工作中进行听力筛查,而经过复筛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实际确诊有听力障碍者比例十分低。
一旦听力筛查结果显示未通过,给患儿家长在心理及生理上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早产儿因其听力传导系统发育不良, 对声刺激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软骨部和骨部外耳道发育尚不成熟, 咽鼓管咽口与鼓口几乎呈水平位, 管腔相对短而宽, 中耳有间充质,故可影响耳声发射测试结果。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普及,使我们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早期发现患者,从而使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可能,使得防聋、治聋前进了一大步。
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率给予客观评价和解释,消除患儿家长的疑虑及由此带来的精神负担和压力,为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从而也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
听力是人类的重要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研究表明从出生到3岁是人脑可塑性最大的阶段,该时期的言语可使人脑达到最高的语言认识。
因此,听力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对语言及认识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及永久的功能障碍。
儿童听力和言语发育障碍程度与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收入等因素关系较小,听力损失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患儿就有可能丧失学习语言的机会,在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发育方面落后于听力正常的同龄人,最后导致其成年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层次低。
因此,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对于提高人口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1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
我国自1998年启动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项目(universalnewbornhearingscreeningprogram,UNHSP)以来,因为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再加上政府的推动,目前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已开展了该项工作。
但由于地区间经济、科技力量和政府重视程度的差异,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山东、河南、江西、湖北、安徽5省9县,出生在各地妇幼保健院户籍属于农村地区的新生儿12638名,接受听力筛查者10845名,占出生总数的85.8%;其中正常新生儿9963名(91.9%);高危新生儿882名(8.1%)。
拒绝接受听力筛查的1793名,占总出生人数的14.2%,其中正常新生儿833名
(46.5%),高危新生儿960名(53.5%)。
上海市2005年筛查了165555名新生儿,初筛率达98.24%,初筛阳性率11.86%,复筛率达92.64%,复筛阳性率9.55%,确诊为双耳听力减退的有236人,患病率为0.14%。
成都市2004年城区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约5%左右,2005年提高到30%,2006年达40%,到2007年建立三级网络后达到64.96%。
重庆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始于2006年,开展听力筛查的机构较少,筛查率偏低(8.14%),筛查设备不足,质量不高。
2007年全市筛查率仅9.47%,与其他大城市差距较大。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数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地区差异很大,且质量有待提高。
为保证该领域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正视和抓紧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筛查前后应对新生儿父母普及相关知识。
早期听力检测和干预项目执行的主要问题是初筛率低、复筛未通过的婴幼儿失访率高,而筛查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于是否获得家庭的支持。
因此对家属进行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iversalnewbornhearingscreening,UNHS)科普知识的宣教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筛查前必须告知家长筛查的重要性,筛查后对于听力筛查通过者要避免家长产生麻痹思想,而对于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要尽可能释放家长的压力,努力使家长正确理解筛查的结果,并告知他们按时接受随访的重要性。
国家、省、市、区、县的听力筛查及质量控制数据库的建立。
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是最常使用的方案(51.7%),其次为只使用TEOAE (46.8%),只使用ABR的很少(1.3%)。
德国学者也认为二阶段TEOAE-AABR筛查是特异度最高、最经济的筛查模式。
2008年国际新生
儿听力筛查会议上报道OAE初筛-OAE复筛-AABR再筛的“三步法”可降低转诊率,减少假阳性给家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能降低诊断费用。
听力筛查后的干预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终目的是使先天性耳聋患儿得到合理的干预,有学者指出干预可能的模式:确诊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儿,4个月龄时开始配戴助听器;确诊为中度听力损失的患儿,应在6个月龄时开始配戴助听器;轻度或部分中度听力损失的患儿,随访至8~10个月,确定为永久性听力损失后,建议配戴助听器,所有配戴助听器的患儿于配戴1~1.5个月后进行行为测听,调机后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效果欠佳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建议1岁左右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后继续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
听力筛查是一项持续的工作,其对象不只是新生儿,还应包括婴幼儿甚至学龄儿童,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和医疗条件缺乏的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儿童听力保健工作十分重要。
总之,我国的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积极建立各级筛查机构,组织起一支听力筛查、诊断及言语康复的专业队伍,提倡优生优育,预防先天性耳聋,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我们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高效运转的筛查系统,从而推动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正规、有序地开展。
2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目标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总体目标是,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并给予及时的干预,使其语言发育和其他精神发育不受影响。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具体目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