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窗有效面积计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
注册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自然通风与自然排烟C姓名:__________指导: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2017-09-25 13:04可开启外窗的形式有侧开窗和顶开窗。
侧开窗有上悬窗、中悬窗、下悬窗、平开窗和侧拉窗等。
其中,除了上悬窗外,其他窗都可以作为排烟使用,如图所示。
在计算有效排烟面积时,侧拉窗按实际拉开后的开启面积计算,其他型式的窗按其开启投影面积计算,如下图所示,用以下公式计算:Fp=Fc×Sinα。
式中:Fp-有效排烟面积,单位㎡。
Fc-窗的面积,单位㎡。
α-窗的开启角度。
排烟窗有效面积。
1)开启角度>70°=窗面积。
2)悬窗=水平投影面积。
3)侧推窗=垂直投影面积。
4)防雨百叶=0.6*净面积。
5)屋顶顶升窗=1\2洞口周长*净空高度≤洞口面积。
6)外墙顶开窗=洞口面积*顶出开度且≤洞口面积。
室内净空高度大于6m且面积大于500㎡的中庭、营业厅、展览厅、观众厅、体育馆、客运站、航站楼等公共场所采用自然排烟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1)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设置自动排烟窗。
(2)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应设置集中控制的手动排烟窗。
(3)常开排烟口。
厂房、仓库的外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侧窗应沿建筑物的两条对边均匀设置。
(2)顶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且宜采用自动控制;屋面斜度小于等于12°,每200㎡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顶窗;屋面斜度大于12°,每400㎡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顶窗。
固定采光带(窗)应在屋面均匀设置,每400㎡的建筑面积应设置一组,且不应跨越防烟分区。
严寒、寒冷地区采光带应有防积雪和防冻措施。
采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时,厂房、仓库的可开启外窗的排烟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自动排烟窗时,厂房的排烟面积不应小于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2%,仓库的排烟面积应增加1.0倍。
(2)用手动排烟窗时,厂房的排烟面积不应小于排烟区域建筑面积的3%,仓库的排烟面积应增加一倍。
关于防排烟系统,这些是必须知道的1 总则1.0.1 为了控制建筑⽕灾的烟⽓流动,有利于⼈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动的展开,防⽌和减少民⽤建筑⽕灾的危害,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建筑和⼯业建筑。
1.0.3建筑的防烟、排烟设计与施⼯,应针对⽕灾时烟⽓流动的特点,采取可靠的防烟、排烟措施,做到安全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采⽤新技术、新系统、新设备时,应提出合理的技术依据。
1.0.5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施⼯;调试及验收,除应执⾏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排烟系统smoke control system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总称。
2.1.2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system 采⽤机械加压送风⽅式或⾃然通风⽅式,防⽌烟⽓进⼊疏散通道的系统 2.1.3 排烟系统 smoke extraction system 采⽤机械排烟⽅式或⾃然通风⽅式,将烟⽓排⾄建筑物外的系统。
2.1.4 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pressurization 对楼梯间、前室等部位采⽤机械送风,使该区域形成正压区,防⽌烟⽓侵⼊的⽅式。
2.1.5 机械排烟 mechanical smoke exhausting采⽤排烟风机,将烟⽓排⾄建筑物外的⽅式。
2.1.6 ⾃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采⽤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等⾃然的通风⽅式。
2.1.7 中庭atrium 三层或三层以上、对边最⼩净距离不⼩于6m,且连通空间的最⼩投影⾯积⼤于100 m2的⼤容积空间。
2.1.8 烟缕 smoke plume⽕灾烟⽓卷吸四周空⽓所产⽣的混合烟⽓流。
2.1.9 储烟仓smoke reservoir,在排烟空间的建筑物顶部由垂壁、梁等形成的⽤于积聚烟⽓的空间。
暖通问题消防问题:《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定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自然排烟。
如果设置机械排烟,风机房要计入建筑面积,风管要占用空间高度,,因此请方案阶段就应考虑使开窗满足自然排烟要求,以免在施工图阶段因增加开窗而影响建筑立面等方案设计内容。
自然排烟、自然通风要求如下:1.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超过20米的走道,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³/h,或在走道两侧均设置外窗。
走道两端(侧)均设置可开启有效面积不小于2㎡的自然排烟窗(口)且两侧自然排烟窗(口)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
当公共建筑房间内与走道或回廊均需设置排烟时,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可按60 m³/(h•m2)计算,且不小于13,000 m³/h,或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走道、回廊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窗(口)。
排烟窗应设在离走道地面1.6+0.1H(米)(H为房间空间净高=顶板底到地面的高度[有吊顶时=吊顶到地面的高度])以上的空间内;如果H≤3米,排烟窗应设在离地面0.5H(米)以上的空间内,走道内任意一点离最近的自然排烟窗的水平距离应小于30米。
2.建筑面积超过100㎡、空间净高≤6米的房间,应设置可开启有效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建筑面积2%的自然排烟窗,排烟窗应设在离走道地面1.6+0.1H(米)(H为房间空间净高=顶板底到地面的高度[有吊顶时=吊顶到地面的高度])以上的空间内;如果H≤3米,排烟窗应设在离地面0.5H(米)以上的空间内。
房间内任意一点离最近的自然排烟窗的水平距离应小于30米。
3.建筑面积超过100㎡、空间净高>6米的房间,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有效面积42~80平米(有喷淋的房间取小值,无喷淋的房间取大值)。
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满足规范要求:<1>除了侧面开窗,可以在屋面设自动窗,以满足开窗总面积要求。
<2>减少房间建筑面积至小于100平米,可以不用考虑排烟。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术语$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自然通风设施机械加压送风设施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防烟分区自然排烟设施机械排烟设施补风系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防烟系统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一般规定进场检验风管安装部件安装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一般规定-单机调试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般规定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公共建筑防排烟规范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如下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1、3民用建筑如下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与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与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与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与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如下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2采用外表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排烟口不宜大于10m、;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假如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
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号:DB11/1025—2013备案号:J10820—2013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 for Design,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Natural Smoke Ventilation System2013-11-01发布2014-05-01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 for Design,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of Natural Smoke Ventilation SystemDB11/102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4年05月01日2013 北京DB11/1025—2013前言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京质监标发〔2012〕20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收集国内外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和试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自然排烟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了修编。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分为8章,即总则、术语与符号、系统设计、系统主要组件、系统施工与安装、系统调试、系统验收、系统维护管理。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为:重新界定规范适用范围,明确了排烟窗口有效面积计算、自然排烟系统选型、自动排烟窗功能、挡烟垂帘的要求,增加了救援窗口设置要求和实体热烟试验检验等内容。
本规范中第3.2.4条、第4.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规范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南小街1号,邮编100035,联系电话:82215000)。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4.8.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4.8.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封闭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中避难走道的前室。
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较多的地上房间。
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地上丙类仓库;7 汽车库.4.8.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高压系统选用。
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护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防排烟设计规范(09年最新修订)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1.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