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不优“差生”不差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生”不优“差生”不差

【摘要】长期以来,教师对于“优生”和“差生”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如今,仅凭成绩的好坏来定格一位学生的“优与差”是很难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

【关键词】关注个性差异;重视优生培养;改变教育观念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教师对于“优生”和“差生”的印象还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如今,仅凭成绩的好坏来定格一位学生的“优与差”是很难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因而,在同一个班级,思想各异,行动不统一的现象存在是正常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正确对待个性差异的学生,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耐心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共同教育的效果。

案例:高三(2)班的小林是师生眼里的“差生”,看到同学有困难,比如生病、受伤等小事,却能主动、热心帮忙。见到老师特别有礼貌。

而同班同学小郭担任班干部,一向优秀,被认为是学生中的“希望之星”,常受老师的表扬,却在一次历史科考试中作弊,受校纪处

分。

以上两例乍看令人费解,但是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又不乏其例,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不由地引人思考:为什么在关键时候学生的表现与平时给人的印象大相径庭,即“优生”不优,“差生”不差?

分析与思考:在一个班级里,“差生” 、“优生”是相对而言的。长期以来“差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位班主任,这不但因为“差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因为“差生”很难p1关注个性差异,不要轻易界定学生的“优与差”

长期以来,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我们总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比如有人把学习成绩平均30分以下就叫做“差生”,如果该生的表现有出格现象,不够“听话”,再定为“双差生”。虽然目前对于这一类学生有一个更为婉转的称呼,把他们称作“特殊生”,而且教师一般不会当学生的面直呼其为“差生”。然而长期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扭转的,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学生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在接触这些学生时会不经意流露出冷漠与讥讽,说话语气不耐烦,学生也能从教师的举止和神态中感受到这一点,也就愈加自卑,愈加变“差”。其实,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某一阶段有缺点、犯错误,应属成长中的自然现象,关键在于要对致差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有些家长常感慨,我的孩子学习怎么啦?小学成绩蛮好的,为何到了初中,成绩不怎样,而且还厌学。

这是多数家长所反应的普遍问题。如果当这类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得不到关心和指导,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教师的责怪,久而久之,必然会使这些学生丧失自信,自暴自弃,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差、表现差,有的属智力因素,有的属于非智力因素,有的属行为习惯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因人施教,热爱、关心每位学生,尊重、理解每位学生,热情地帮助学生寻找原因,克服缺点,不是轻易界定某个学生为“优生”和“差生”,而要让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取得不同层次的进步。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2改变教育观念,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差生”

社会在不断发展,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所见所闻甚至比老师还多。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自己所教的学生,我们就无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老师心目中,总是希望学生成绩好,行为习惯、思想表现等都好。当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时,老师心里不好受,就会出现各种气愤行为。正因为如此,“差生”不喜欢老师,和老师有距离。而多数“差生”并非生来就落后,他们也有自己美好的理想、抱负,即使在学习、表现上比不上别人,他们也有改正缺点、追求上进的决心和要求。如果此时老师能改变一下观念:不是要求学生满足自己的要求,而是改变自己,做一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每做一件事,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不难发现“差生”身上有其自身的

长处和闪光点。记得一次家访时,一位家长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老师,我的孩子虽说书没读好,但在你班上,我们家长放心。”当时我很感动,同时我也真正体会到:要改变别人,就得先改变自己。

学生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教育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我们眼中的“差生”,不能成材,但是社会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说不定班中的“差生”将来就有各行各业的状元,因而不能用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3不容忽视“优生”教育,怎样衡量,值得反思

“马加爵杀人事件”、” 在上海机场,留日学生机场弑母案”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学生案例,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学生曾是学校公认的“优生”:听话,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然而竟是这些“优生”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使我们对“优生”的教育产生疑惑,同时也暴露了学校对“优生”的教育与评价工作还存有盲点。

由于基础教育长期只重视分数,我们一般是以考分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按这样方式培养的“优生”当然有缺憾。如何解决,值得深思?怎样衡量,需要重新定位。首先,我们应摈弃“唯成绩论”的“优生”标准,而赋予新时代的“优生”标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次,应关注“优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忽视和容忍“优生”身上所存在

的不良行为,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以上两案例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小林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激发他积极向上的勇气和信心,在以后的观察中发现,他在努力改变自己,并有了可喜的进步。而对小郭,我则采取比较严肃的批评方式,认真指出他的错误及根源,在家长和学校工作的配合下,他终于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严厉地剖析自己,心悦诚服地接受学校给他的处分。同时我又热情地接纳他,与他交心沟通,鼓励他重新找回自我,帮他度过一段非常时期。现在,他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律自谦,学习工作更出色。

“优生”和“差生”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去重新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既要充分理解“差生”,耐心细致地做好转化工作,又要加强对“优生”的教育和引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