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血小板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8
第二节血小板检测血小板以其数量(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功能(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参与初期止血过程。
一、筛检试验(一)血小板计数见本篇第二章。
(二)血块收缩试验【原理】血块收缩试验(clot retraction test,CRT)是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Ca2+和凝血酶,使血浆凝固形成凝块。
血小板收缩蛋白使血小板伸出伪足,伪足前端连接到纤维蛋白束上。
当伪足向心性收缩,使纤维蛋白网眼缩小,检测析出血清的容积可反映血小板血块收缩能力。
【参考值】①凝块法:血块收缩率(%)=[血清(ml)/全血(ml)×(100%-Hct%)]×10-0%,参考值:65.8%±11.0%。
②血块收缩时间(h):2h开始收缩,18~24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1.减低(<40%)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hypo(a)fibrinogenmi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macroglobtr1inemia)等。
2.增高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因子Ⅷ缺陷症等。
二、诊断试验(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原理】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包括PAIgG、PAIgM、PAIgA,现以PAIgG 测定为例叙述。
将人抗IgG抗体包被在酶标反应板孔内,加入受检血小板破碎液,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与结合在板上的PAIgG 相结合,最后加入底物显色,颜色深浅与血小板破碎液中的PAIgG的量成正相关。
受检者所测得的吸光度(A值)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血小板破碎液中的PAIgG含量。
近来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荧光显微术测定日趋增多。
【参考值】ELISA法:PAIgG为0~78.8ng/107血小板;PAIgM为0~7.0ng/107血小板;PAIgA为0~2.0ng/107血小板;FCM:一般<10%(应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值)。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血小板聚集实验血小板活化PAC-I,CD62P一、血小板功能检测项目出血时间、粘附性、聚集性、释放产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胞浆游离钙水平测定、凝血活性、膜糖蛋白检测、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常用的检测功能的方法为:血小板聚集性测定(比浊法、阻抗法、循环血小板聚集体、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近年来,流式细胞仪、PFA-100分析及激光衍射法检测微小聚集体也逐渐地进入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是应用较广泛的指标,可以用于遗传性血小板疾病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中评估其病理反应,指导抗栓药物的应用以及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监测之用。
在比浊法的应用中,有几项关键问题应予以注意:(1)血液采集与分离。
(2)诱导剂应用:种类、浓度。
(3)正常值的选定。
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代谢、尘化及受体表达,而微小聚集体的形成作为血栓形成的早期敏感指标采用激光衍射法的测定也正在评估中,反映体内全血状态下的血小板阻抗法以及血小板内钙离子水平的检测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其意义。
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1、出血性疾病: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二类,采用常规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对遗传性血小板疾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2、血栓性疾病: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反应性增高,(这对疾病的病理过程,指导疾病治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疗均有一定;意义,许多指标在疾病中的意义也作比较研究,一些分子标志物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较高的灵敏度)。
P选择素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较敏感指标,而血小板聚集性测定较为简便。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血小板活化指标不仪在反映血小板活化方面有意义,而且对某些疾病具有预示意义。
譬如,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在妊娠25周升高,则预示先兆子痫,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精确性,也有采用血小板数、MPV 和聚集三项来综合预示先兆子痫。
采用MPV、血小板数和P选择素,发现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差别。
这表明血小板检测在临床上足十分有用的。
在血小板参与功能血栓形成的机制中,除了上述获得性原因外,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存在遗传因素。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l,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时用紫色帽真空管采血。
〔2〕参考值:〔100~300〕×10⒐/L。
〔3〕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400×10⒐/L称为血小板增多。
它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反响性增多,如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或溶血、某些恶性肿瘤患者等。
②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00×10⒐/L称为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50×10⒐/L时可发生自发血小性出血。
它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放射线损伤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肝硬化所致脾大、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所致血液稀释;感染或中毒,如伤寒、败血症、化学药物中毒等。
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1〕临床意义
①增加:血小板破坏增加但骨髓造血功能良好;出现在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是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②减少: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局部白血病患者;假设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
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易变系数〔CV%〕表示。
〔1〕参考值:15%~17%。
〔2〕临床意义
①增高:说明血小板大小悬殊,可见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牌切除等。
②减少:表示血小板大小的均一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