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孢杆菌属
- 格式:doc
- 大小:704.00 KB
- 文档页数:14
芽孢杆菌的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芽孢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可以形成孢子,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耐受性。
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常见于土壤、水体、空气中等环境中。
在微生物领域中,芽孢杆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和环境修复等方面。
芽孢杆菌有很多种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属和种。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芽孢杆菌的生理代谢特征来分类。
根据生理代谢特征,芽孢杆菌可以分为两类:光合作用菌和非光合作用菌。
光合作用芽孢杆菌属于厌氧或微好氧细菌,可以利用光合作用产生能量;而非光合作用芽孢杆菌则是靠有机物为碳源进行营养生长。
在这个分类体系下,芽孢杆菌可以被细分为两类,遵循不同的生理代谢路径。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芽孢杆菌的形态和生物化学特征来分类。
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孢子形态等;而生物化学特征包括生长速率、生境条件等。
根据这些特征,芽孢杆菌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属和种,如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等。
根据芽孢杆菌的16S rRNA序列和DNA-DNA同源性等遗传学特征来分类也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遗传学分类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揭示芽孢杆菌的亲缘关系,揭示不同细菌之间的遗传关系,为其分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在这个分类方法下,芽孢杆菌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群和种群,更为细致和准确地描述了芽孢杆菌的分类。
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细菌,在生物学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分类芽孢杆菌,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类细菌,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芽孢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具有产芽孢的特点,能在极端环境下存活和生长。
芽孢杆菌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抑制土壤病原菌,还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和药品等领域。
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BacillusCells are straight, rod-shaped, 0.5 to 2.5 m m * 1.2 to 10 mu, often arranged in pairs or chains, with rounded ends or square ends.Bacillus sp.Latin name: (Bacillus, Cohn, 1872)2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editing cells are straight, rod-shaped, 0.5 to 2.5 mu m x 1.2 to 10 mu m, often arranged in pairs or chains, with rounded ends or square ends. Most of the cells stained in young cultures were gram positive and had flagella with peripheral flagella. Spores oval, oval, cylindrical, round, resistant to many adverse environments. Each cell produces a spore, which is not inhibited by oxygen. Aerobic or facultative anaerobic with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heat, pH, and salt. Heterotrophic bacteria with a fermentation or respiratory metabolism type. Usually, the enzyme is positive. Found in different habitats; a few species are pathogenic to vertebrates and non vertebrates.Type subtilis: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3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compilation of Bacillus spp.Bacillus1 genera of the genus Bacillus; Gram-positive bacteria. Producing spores, aerobic or facultative anaerobic, mostly dynamic, withoutcapsule, mostly hemolytic, usually catalase positive. G+C molar content in DNA was 32 ~ 62%. The genus includes Bacillus anthracis that is pathogenic to humans and animals, Bacillus cereus causing food poisoning, and nearly 50 species of non pathogenic 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 cereus, and Bacillus cereus.Gram positive bacteria. Producing spores; aerobic or facultative anaerobic. Most powerful, without capsule, mostly hemolytic, usually catalase positive. Bacillus anthracis including pathogenic Bacillus anthracis, food poisoning causing Bacillus cereus, non pathogenicBacillus subtilis, Bacillus cereus, Bacillus cereus and the like.Bacillus anthracis capsule, no flagella in artificial culture bacteria showed a long chain arrangement, the formation of oval spore; Bacillus bacteria in the central, but not greater than the cell width; aerobic; spore resistance is very strong, can survive for decades in the dry state; the bacteria mainly herbivores disease, disease a sharp, high mortality; the susceptibility of bacteria by only herbivores, broken skin, gastrointestinal or respiratory tract invades the body, high mortality; available antibiotics and sulfa treatment.4 lactic acid production, a common feature of lactic acid in the genus Bacillus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genus bacillus, among which ar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Forthese lactic acid bacteria, Bacillus should belongto the categor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se species is that the cells are rod-shaped and form an endophytic spore. Lactic acid production is usually the same type of fermentation. Most of the contact enzymes were positive.(two) the species of lactic acid in BacillusBacillus subtilis 1.Bacillus coagulans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Hammer from canned milk rancidity were isolated and described as a new species. Then from the rancidity of food preservation in isolation of these bacteria, they produce L- lactic aci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caused by carbohydrate containing canned food rancidity, which caused the people's attention. For some isolates, differences in the morphology of their cells, spores, and cysts between strains were also observed in many studies.These highly differentiated polymorphic strains cause many synonyms. Then through some physiological tests and observed that these str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lusters. Blumenstock from the phenotypic and g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Bacillus coagulans will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kamura and Blumenstock analyzed the phenotype similar to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Bacillus coagulans strain. The refolding rate of them with UV spectrophotomet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NA chain to regroup, get the strains between the similarity values of D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30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DNA group,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wo. The 1 group of Bacillus coagulans on behalf of another group of strains of Bacillus andrelated species is similar to the DNA values are low, and the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Bacillus coagulan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as a new species, named Smith bacillus (Bacillus smithii).2. Smith BacillusIf the above is the original identified as Bacillus coagulans strain by r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milk, canned food, cheese, milk sugar beet juice.3.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rod-shaped cells, usually 0.6-1.0um*2.0-3.5um. Spore ellipse, secondary end or end, variable size. Gram reaction variable motion. In the glucose medium most strains can grow actively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until the pH is reduced to 5.3-4.8 is not active. A few strains could not grow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aerobic fermentation products are mainly L (+) lactic acid, formic acid, acetic acid and a small amount of ethanol, the ratio of 2:1:1. In some strains of nitrate can promote the anaerobic growth and gas production. Some strains had no such effect or reduction to nitrite. The nutritional needs of the low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rains.The heat resistance of spores and resistance to other adverse environments than other Bacillus in any kind of high temperature. Obviously the vegetative cells sensitive to adverse conditions, such as cooling to room temperature theactivity may lose. (the lowest growth temperature of 30-45 DEG C). Note that this feature must be identified so.This can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places: bacteria in habitat soil and desert sand, hot springs, marine sediments, compost and food etc.. The vegetative cells in many foods, such as ph>5.0 and suitable temperature can quickly germination and growth, can cause the "flat acid canned food".4. L - lactic acid bacillus (Bacillus laevolacticus)The cell width 0.4-0.7um, Bacillus 0.6-0.8*0.8-1.2um oval cystslightly swollen, movement.The growth of glucose and other carbohydrates, acid production from glucose without gas production, the main production of D (-) lactic acid.Peptidoglycan side chain amino acid linked directly with two more. Methyl quinone is mainly MK-7. Cellular fatty acid - ISO C15:0 and C17:0 fatty acids. Isolated from plant rhizosphere.5. racemic lactic acid bacillus (Bacillus racemilacticus)Production of DL- lactic acid type fermentation with glucose.L lactic acid bacillus and racemic lactic acid bacillus is two Nakayama and Yanoshi (1967) reported that included bacillus in Berger's bacteriology manual position behind the undetermined species within the genus.6. balloon bacillus (Bacillus vesicuiferous)Trinkumuite (1987) reported a new species of lactic acid formationof spore of pneumatocyst. This kind of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gut of lobster.The genus Bacillus (5) identification of 5 Bacillus spore cells, baculovirus, editing, strictly anaerobic, micro aerobic decomposition, lignin, halophilic, decomposition of thiamine, containing more than10%NaCL Omega, alicyclic acid and 515F probe and 1741F probe hybridization, hybridiz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pyrite of Bacillus subtilis [1]6 is (Bacillus) two retrieval table editing Bacillus widely exist in nature, many of the hydrolyzed starch, protein, pectin,alginate decomposition, industrial useIn the extraction of amylase, protease, pectinase. Some of them have some antibiotics, can cause human and animal diseases, and some can cause plantCorruption. They are found in soil, water and air, and the nature of material transformation, soil fertilit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are closely related, fromWhat are the major microbial workers will be exposed to,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genus bacillus. Liao Yanxiong, Fu Xiaochong (Jiangxi Academy of Sciences Nanchang 330029) Abstract] according to "Berger'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proposed the genus Bacillus (Bacilus) of the two index table of species and the genus Bacillus and related genera.Atlas of entryMore pictures*。
路平所谓耐热菌是指在实验型巴氏杀菌温度下可以存活的菌体,乳微细菌、芽孢菌通常可100 %存活,一些微球菌的耐热性差,产碱杆菌仅有1%~10%存活,链球菌(即粪肠球菌)、乳杆菌和一些棒状杆菌是耐热菌,可在60 ℃下耐受20min ,但仅有1 %左右的菌株可耐受到63 ℃ 30min ,常见的耐热菌如下。
3.2.1 芽孢菌属芽孢菌属是乳中污染的主要的耐热菌种,常见于乳中的芽孢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该类菌种为革兰氏阳性杆菌,需氧、内生芽孢,能运动、有周身鞭毛,可陈化牛乳,大多数菌落呈扩散性生长,菌落较大,表面呈灰白色,有的菌落成蜡样质颜色,一般不分解乳糖,不利用甘露醇,在乳品中重要的芽孢菌是蜡样芽孢杆菌。
不同菌株的最低生长温度不同,一般在5~6 ℃下仍可生长,最佳生长温度为30~37 ℃,最高生长温度为37~48 ℃。
最低生长PH为4.3~4.9 ,最高为9.3 。
尽管该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但也可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发酵葡萄糖和还原硝酸盐呼吸而生长,在其他适宜条件下,可在含7 % NaCI 的基质中生长,最小生长的水分活性为0.92~0.95 。
需氧条件下生长于各种培养基上的菌体在饥饿状态下均可生成芽孢。
形成芽孢是一个复杂和需时较长的过程。
一般发生在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早期。
即使在理想状态下形成芽孢仍需6~4h ,在冷藏条件下不会形成芽抱,但当菌体生长耗尽营养时也可形成芽孢。
即在乳品设备管道上残留的稀释乳成分形成薄膜并产生芽抱。
芽孢的出芽要快于成孢,发芽率依赖于环境温度,在适宜温度下发芽不需要lh 即可完成。
在乳品加工中高温短时的巴氏消毒热处理可激活芽孢发芽。
芽孢被激活后,又因加热处理而在乳中形成刺激出芽的物质,提高芽孢出芽率。
该菌的芽孢耐热性因菌株不同而有差异,尽管芽孢不被HTST 杀死,但UHT则可杀灭。
其典型Dl00℃为0.3~10min ,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Dl00℃为3000 min,但芽孢杆菌的滋养体或繁殖体却较易被巴氏消毒灭活。
第16卷 第2期江西科学Vol.16 No.2 1998年6月JIANGXI SC IEN CE Jun,1998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二分检索表廖延雄 傅筱冲(江西省科学院 南昌 330029)【摘 要】 根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提出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二分检索表,并附芽孢杆菌属的新种以及相关的新属。
【关键词】 芽孢杆菌属 二分检索表 分类【分类号】 Q939.1 R378.7芽孢杆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能水解淀粉,分解蛋白质、果胶、藻酸盐等,工业上用于提取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等。
它们有的产生抗菌素,有的能致人畜疾病,有的能引起植物腐败。
它们存在于土壤、水和空气中,与自然界物质转化、土壤肥力、环境卫生均密切相关,从事专业的微生物工作者均会接触到,遇上芽孢杆菌属的鉴定问题。
通常鉴定,多依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该手册第1~7版均采用二分检索表(dicho to-mous key)。
二分法检索以某一两项性状的“+”、“-”来区分检索。
例如,水解或不水解淀粉; V.P反应阳性或阴性等。
二分法应用方便,但有时该反应不规律,给工作造成困难。
数值分类法出现后,将每个生物性状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测试性状项目数以百计,将鉴定菌与已知菌比较,求得诸多性状中有多少性状相同。
相同95%以上者通常认为同种。
与此同时,还从DNA分子碱基中G+C的摩尔分数、核酸杂交、16S rRNA序列分析等,求细菌之间的同源性。
也许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从第8版起,检索不再使用二分法了。
笔者在工作中,做通常的芽孢杆菌鉴定时,以《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卷二[2]为依据,自拟了一个二分检索表。
拟定此表时,如果某性状有不同,则两处均列。
例如,第10号细菌为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芽孢的位置可能在中央也可能端生,在编制此检索表时,“芽孢中央”有10号菌;“芽孢一端”也有10号菌。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厌氧细菌。
它具有许多特性,包括生存能力强、耐高温和抗干扰能力强等。
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人类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稳定性。
它可以在广泛的环境中存活,包括土壤、水体和动物体内等。
这使得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修复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其次,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理功能。
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对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它还能够降低肠道内有害菌的数量,维护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
枯草芽孢杆菌的益生性质使其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它可以改善肠道健康,缓解肠道炎症,如肠道黏膜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
同时,枯草芽孢杆菌还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改善肠道功能。
这些功能的发挥,可能与其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和细菌素有关。
枯草芽孢杆菌对人体免疫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它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特别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中,通过补充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增强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除了对肠道健康和免疫调节的影响,枯草芽孢杆菌还被发现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它可以产生多种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氧化酶等,有助于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
此外,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中还有一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如抗肿瘤多肽和抗氧化物质等,有望成为未来抗肿瘤治疗的候选药物。
尽管枯草芽孢杆菌在人体健康中具有多种积极的影响,但对其使用和安全性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对于敏感人群和潜在不良反应的评估,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
总的来说,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具有良好生存能力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和增强免疫力等机制,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积极的。
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相关属的分类系统演变的研究(可编辑)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相关属的分类系统演变的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芽孢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相关属的分类系统演变研究姓名:刘国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检疫指导教师:林乃铨;刘波20090401中文摘要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我国15个省15份土样标本中分离出322株芽孢杆菌。
通过表型特征、脂肪酸成分、ITS测序等手段将322株菌鉴定为3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11个种,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属2个种,短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属2个种。
本文对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观察了枯草芽孢杆菌、简单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细胞形态,并对几种常见芽孢杆菌的菌落形态进行了描述,也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特性做了相关的研究。
根据鉴定结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部分省芽孢杆菌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样点分离到芽孢杆菌的数量差异很大,每个采样点的优势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差异。
15个采样点土样分离到的芽孢杆菌丰富度在2(8之间。
其中,青海采样点的芽孢杆菌丰富度最小,只分离到2种;新疆、内蒙古和宁夏芽孢杆菌的丰富度最大,为8。
新疆采样点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其均匀度指数较高,生态优势度指数较低。
西藏的芽孢杆菌丰富度较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生态优势度指数最高。
因此物种多样性不仅与物种的丰富度有关,还可能与物种间数量差异程度有一定关系。
本文还初步研究了芽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和青枯雷尔氏菌的拮抗作用,筛选到22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15株对青枯雷尔氏菌有拮抗作用。
从空间分布来看,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大部分是从北方各省分离到的。
(最后,本文讲述了芽孢杆菌属属水平上的分类变化现状,叙述了芽孢杆菌属相关属的分类依据种有112个。
本论文还根据IJSEM上发表的文章对112个芽孢杆菌种的特征进行整理,记录了每个种的特征、16SrRNA序列号和菌株编号。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类与鉴定方法探析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
它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植物增长促进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物防治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类以及常用的鉴定方法。
一、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类枯草芽孢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大的细胞形态和芽孢结构特征。
根据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和环境中分离到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其形态、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目前,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类主要依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征。
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枯草芽孢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并可进一步细分为亚种(subspecies)和菌系(lineage)。
不同亚种和菌系的枯草芽孢杆菌在菌种间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特征。
目前已报道的亚种主要有B. subtilis subsp. subtilis、B. subtilis subsp. spizizenii等,菌系主要有B. subtilis group、B. amyloliquefaciens group和B. licheniformis group等。
另外,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类也可以通过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例如,枯草芽孢杆菌能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并产生明亮的白色菌落;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其细胞壁由肽聚糖和乙酰化肽聚糖构成;它具有耐盐、耐热、耐酸等特性,适应广泛的生存环境。
此外,枯草芽孢杆菌还能产生多种酶和代谢产物,如蛋白酶、纤维素酶、抗生素等。
二、枯草芽孢杆菌的鉴定方法为了准确鉴定枯草芽孢杆菌,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鉴定方法,包括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 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和比较,辨别其差异和相似性,从而判断是否为枯草芽孢杆菌。
这些方法包括形态观察、生长特性、酶活性检测、代谢产物分析等。
芽孢杆菌的系统进化及其属分类学特征刘国红1,2, 刘波1*, 林乃铨2, 林营志1(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所福州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生防所福州350002)(刘国红:liuguohong624@; 刘波:liubofaas@)芽孢杆菌Bacillus,一类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好氧或兼性厌氧生活。
1872年Cohn建立了第一个细菌分类系统,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命名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
早期的芽孢杆菌分类主要是根据好氧性和产芽孢,所以很多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特征迥异的菌归入到了这个属。
1981年Gorden记载了芽孢杆菌属的分类状况,尽管此分类体系的依据主要是表观特征,但为芽孢杆菌属的现代分类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的分类研究大多采用多相分类法,即将形态、生理生化、化学(DNA碱基GC分析、脂肪酸类型)、分子(DNA同源性分析,16S rRNA 测序)等方法相结合,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比较精确的分类结果。
2004版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原核生物的归群和分类系统完全按照这些微生物的16S rRNA系统发育树进行编的。
随着分类研究方法的发展,尤其是多相分类法的应用,芽孢杆菌属的分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种从芽孢杆菌属中分化出来另建新属。
本文主要以《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为依据,阐述芽孢杆菌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及其近缘属分化出的原由并讲述了其模式菌株的主要特征。
根据产芽孢与否、16S rRNA等的特征,芽孢杆菌分化出22个属,其中位于芽孢杆菌科的属有15个,位于非芽孢杆菌科的属有7个。
此外还有13个只是在命名书写上和芽孢杆菌Bacillus 相似。
具体如下:位于芽孢杆菌科的有Amphibacillus, Anoxybacillus, Filobacillus, Geobacillus, Gracilibacillus, Halobacillus, Jeotgalibacillus, Lentibacillus, Marinibacillus, Oceanobacillus, Paraliobacillus, Salibacillus, Ureibacillus, Virgibacillus。
第一、芽孢杆菌属的分类一、芽孢杆菌属微生物特性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产生芽孢,大多数无荚膜,以周生鞭毛运动。
细胞呈直杆状,常以成对或链状排列,具圆端或方端。
由于芽孢杆菌属的微生物能够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得他们能够抵抗各种极端环境如高温、极酸、极盐,而且对各种杀菌剂具有抵抗力,因此,他们在各种自然环境中都能被分离到。
芽孢杆菌属微生物具有共同的特性,都能够形成带有芽孢的生物膜,且代谢产物相似,都能产生环肽、抗生素、酸(多聚谷氨酸、聚天冬氨酸)和聚多糖等。
二、芽孢杆菌的分类方法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原理、方法和实践的科学,包括分类、命名、描述和鉴定等内容。
目前细菌分类主要是采取多项分类技术。
多项分类的概念是Colwell于1968年提出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多种不同的信息,包括表型、基因型和系统发育的信息,综合起来研究微生物分类和系统进化的过程。
概括的讲,多项分类是传统的表型分类、数值分类和分子分类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因而可以更客观地反映生物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目前,多项分类法被认为是研究各级分类最有效的手段,可用于所有水平上分类单位的描述和定义。
2、1经典分类(表型特征)表型是由于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在细胞、器官和整体水平上能检测和观察到的特征。
一般,原核生物的表型特征能区分不同菌种但不能区分菌株。
表型特征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抗生素的敏感性、噬菌体分型、血清学分析。
表型特征虽然不能说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但它却是人们认识微生物实际重要性和研究生物进化的基础,仍然是分类研究的基础。
芽孢杆菌,菌体杆状,直或近直,0.3~2.2×2.1~7.0um,多数运动,鞭毛典型侧生,形成抗热内生孢子,严格好氧或兼性厌氧。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传统芽孢杆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形态学特征即好氧或厌氧和有无芽孢形成。
Gibson和Gorden依据芽孢的形状(卵形或球形)以及它们在菌体或芽孢囊中的位置,提出芽孢形态群体概念,将芽孢杆菌分为三个类群。
由于这个种的分离方法是以群体来划分的,它对芽孢杆菌分类鉴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群1、孢囊不显著膨大,芽孢椭圆或柱形,中生到端生,革兰氏阳性A、生长在葡萄糖洋菜上的淡染细胞的原生质中有不着色的球状体1、严格好氧;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巨大芽孢杆菌2、兼性厌氧;产生乙酰甲基甲醇....................................................蜡状芽孢杆菌B、生长在葡萄糖洋菜上的淡染细胞的原生质中没有不着色的球状体1、7%氧化钠中生长;石蕊牛奶不产酸a、在pH5.7生长;产生乙酰甲基甲醇(1)水解淀粉;硝酸盐还原到亚硝酸盐①兼性厌氧;利用丙二酸盐..............................................地衣芽孢杆菌②好氧;不利用丙二酸盐..................................................枯草芽孢杆菌(2)不水解淀粉;硝酸盐不还原到亚硝酸盐........................短小芽孢杆菌b、在pH5.7不生长;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坚强芽孢杆菌2、7%氯化钠中生长;石蕊牛奶产酸...............................................凝结芽孢杆菌群2、椭圆形芽孢使孢囊膨大,芽孢中生到端生,革兰氏阳性、阴性或可变A、从碳水化合物产气1、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从甘油形成二羟基丙酮............................多粘芽孢杆菌2、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不形成二羟基丙酮................................浸麻芽孢杆菌B、不从碳水化合物产气1、水解淀粉a、不形成吲哚(1)65℃不生长............................................................................环状芽孢杆菌(2)65℃生长......................................................................嗜热脂肪酸芽孢杆菌b、形成吲哚..................................................................................蜂房芽孢杆菌2、不水解淀粉a、接触酶阳性;连续转解在营养肉汤中存活(1)兼性厌氧;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物的pH小于8.0.........侧孢芽孢杆菌(2)好氧;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物的pH为8.0以上...............短芽孢杆菌b、接触酶阴性;连续转解不能在营养肉汤中存活(1)硝酸盐还原到亚硝酸盐;分解酪朊...................................幼虫芽孢杆菌(2)硝酸盐不还原到亚硝酸盐;不分解酪朊①孢囊含有伴孢体;2%氯化钠中生长...........................日本甲虫芽孢杆菌②孢囊不含伴孢体;2%氯化钠中生长............................缓病芽孢杆菌群3、包囊膨大;芽孢通常球形,端生到亚端生;革兰氏阳性、阴性或可变不水解淀粉;生长不需要脲素或碱性pH...........................................球形芽孢杆菌2、2分子分类法《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指出:(1)DNA-DNA同源性在60%以上通常认为是同一种;(2)同源性在20-60%之间认为是同一属中的不同菌种;(3)同源性在20%以下的应考虑是不同属的菌种。
随着技术的发展,芽孢杆菌的分类逐渐由传统的表型分类转化为分子分类,如G+C mol%、DNA重组试验、DNA-DNA杂交、PCR技术、16s rDNA序列测序等等。
G+C mol%分析:DNA含有A、G、C、T四种碱基,一般生物个体的DNA分子中(G+C)/(A+T)的比例是非常稳定的。
G+C mol%的测定常用于验证已建立的分类关系是否正确,是细菌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并作为描述细菌分类单位的特征之一。
测定方法有熔点法(Tm 值法)、浮力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通常认为,种内菌株间G+C mol%相差不超过4%,属内菌株间的差异不超过10%。
对芽孢杆菌的G+C mol%变化大约在33~65%,说明种还可以划分为几个遗传同源性的种类。
DNA-DNA杂交;DNA同源性分析是确定正确的分类单位,建立自然分类系统的最直接方法,而DNA-DNA杂交是分析DNA同源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DNA杂交可以在总体水平上研究菌株之间的关系,用于种水平上的分类研究。
1987年国际系统细菌委员会规定:DNA同源性≥60%为细菌种的界限,DNA同源性≥70%是同一亚种,同源性在20~60%之间为同属不同种。
在细菌分类中DNA杂交已被确定为建立新种的必要标准之一。
常用的方法有液相复性速率、固相膜杂交法、羟基磷灰石吸附法、S1核酸酶法等。
由于16S rDNA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和存在的普遍性,应用16S rRNA作为分子指标已逐渐成为微生物检测和分类鉴定的一种强有力工具。
Masataka Satomi等从宇宙飞船设备上得到一些分离物,经试验分离证明是一种细菌,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是属于芽孢杆菌属,与Bacillus pumilus(短小芽孢杆菌)很相近但又有很多表型不同的地方,DNA-DNA、rep-PCR表明是芽孢杆菌的一个新种,命名为Bacillus safensis。
根据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DNA-DNA杂交,Cheok Jeon等将Bacillus haloalkaliphilus 从芽孢杆菌属中分离出一个新属Alkalibacillus, Bacillus haloalkaliphilus命名为Alkalibacillus haloalkaliphilus。
Ibrahim M Banat等对Bacillus pallidus进行16S rR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出Bacillus pallidus 与芽孢杆菌属有很大的区别而和Geobacillus很相近,故将它归入Geobacillus属。
所以利用分子技术可以根据菌的基因进行鉴定,提高芽孢杆菌的分类地位划分的更准确。
微生物的分类地位进行初步判断流程如下:目的菌总DNA的提取→16S rRNA的PCR →16S rRNA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找出相似性最高的序列→将所得序列排序比→用建树软件建树状图→判定目的菌的分类地位或系统发育地位2、3化学分类以微生物化学组成成分为指标进行微生物分类研究的学科称为微生物的化学分类学。
化学分类技术是检验微生物的某些化学成分而不是其生物学特征,微生物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其含量或结构具有种属特征或与其分类地位密切相关,能够标志某一类或某几种微生物的存在,称为生物标志物。
这些具有分类学意义的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可以作为鉴定微生物的标志。
很多仪器分析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逐渐在微生物分类和鉴定中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脂肪酸分析细菌细胞内的脂肪酸易于提取和分离,经过甲酯化后挥发性大大改善,稳定性好,很适合于气相色谱分析。
在细菌分类学中,气相色谱是分析细菌脂肪酸成分的主要工具。
脂肪酸是细菌细胞中一种含量较高的、相对较稳定的化学组分,只要存在于细胞膜等生物膜脂双分子层以及游离的糖脂、磷脂、脂蛋白等生物大分子中。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细菌中存在300多种脂肪酸及脂肪酸衍生物。
种类不同的细菌含有的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别,人们可以根据脂肪酸的不同含量对未知菌株进行鉴定命名。
脂肪酸对于不同生物油不同的成分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目前,脂肪酸成分分析已成为芽孢杆菌分类鉴定的一种新手段,通过脂肪酸成分分析可以将未知菌快速鉴定到种属。
宋亚军等人对若干需氧芽胞杆菌的芽孢脂肪酸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其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为需氧芽胞杆菌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醌组分分析细菌细胞膜上的醌有泛醌(辅酶Q)和甲基萘醌(MK)。
甲基萘醌的侧链由不同的异戊烯单位构成,根据侧链长度和双键氢化的程度可分为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由甲基萘醌的有无与含量是属和种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磷酸类脂分析磷酸类脂是一种极性脂类,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