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钠 安全标签
- 格式:doc
- 大小:68.03 KB
- 文档页数:1
氰化钠NaCNCAS登记号:143-33-9 中文名称:氰化钠; 氢氰酸钠盐RTECS号:VZ7525000UN编号:1689EC编号:006-007-00-5英文名称:SODIUM CYANIDE; Hydrocyanic acid, sodium salt 原中国危险货物编号:61001分子量:49.01 化学式:NaCN危害/接触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火灾不可燃,但与水或潮湿空气接触时生成易燃气体。
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或气体)。
禁用含水灭火剂。
禁止用水。
禁用二氧化碳。
周围环境着火时,使用泡沫和干粉灭火。
爆炸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料桶等冷却,但避免该物质与水接触。
接触防止粉尘扩散!严格作业环境管理!一切情况均向医生咨询!#吸入咽喉痛,头痛,意识模糊,虚弱,气促,惊厥,神志不清。
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禁止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给予吸氧。
给予医疗护理。
#皮肤可能被吸收!发红。
疼痛。
另见吸入。
防护手套,防护服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水冲洗皮肤或淋浴,给予医疗护理#眼睛发红。
疼痛。
(另见吸入)。
护目镜,面罩,如为粉末,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食入灼烧感。
恶心。
呕吐。
腹泻。
(另见吸入)。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进食前洗手。
催吐(仅对清醒病人!)。
催吐时戴防护手套。
禁止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给予吸氧。
给予医疗护理。
见注解泄露处置撤离危险区域!向专家咨询!通风。
将泄漏物清扫进干燥,可密闭和有标签的容器中。
小心用次氯酸钠溶液中和残余物。
然后用大量水冲净。
不要让该化学品进入环境。
化学防护服,包括自给式呼吸器。
包装与标志气密。
不易破碎包装,将易破碎包装放在不易破碎的密闭容器中。
不得与食品和饲料一起运输。
污染海洋物质。
欧盟危险性类别:T+符号 N符号标记:A R:26/27/28-32-50/53 S:1/2-7-28-29-45-60-61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6.1 联合国包装类别:Ⅰ中国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性物质中国包装类别:Ⅰ易燃性3活性毒性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61S1689。
第一章总则1.1目的(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之规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2)促进该公司在使用氰化物的过程中实现本质安全化生产;(3)对该公司在氰化物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建立确保安全的最优方案;(4)对该公司在氰化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为该公司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创造条件;(5)评价该公司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性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为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进行安全监察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1.2 依据1.2.1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国务院令第344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2年国家经贸委令第36号)◆《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管二字[2002]38号)◆《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年版)◆《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18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2005年第9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单位)安全评价导则》新安监技装〔2006〕192号◆《关于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管二字〔2002〕103号)◆《关于做好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新安监管二字[2002]49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报告》(甲证)附件必须包含的内容(昌吉州安监局发)1.2.2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GB17916-1999);◆《劳动保护用品选用规程》(GB11651-89);◆《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HG 20571-95)◆《危险货物品名录》(GB12268-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190-1990)◆《安全标志使用导则》(GB16179-1996)◆《安全评价通则》(AQ/T9002-2006)1.3安全应急预案范围依委托方要求,本次安全应急预案的范围主要是对XXX公司使用危险化学品进行规范,重点对剧毒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涉及到的安全管理组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从业人员的培训、周边环境条件以及对在方法实验中使用剧毒化学品方面进行安全分析、评价。
职业危害告知卡(氰化钠)前言本文档为职业危害告知卡,用于向员工介绍氰化钠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防护措施。
请员工仔细阅读并遵守以下内容。
职业危害- 氰化钠是一种有毒化学品,接触或吸入氰化钠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 长期暴露于氰化钠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病症。
- 高浓度氰化钠接触可能引起眼睛、皮肤灼伤或腐蚀。
安全防护措施以下是在处理氰化钠时的安全防护措施:1. 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包括穿戴防护眼镜、防护服、化学手套和呼吸防护设备。
2. 工作区域必须保持通风良好,以确保氰化钠不会在空气中积累。
3. 在任何接触氰化钠的过程中,员工必须洗净双手和暴露的皮肤,避免吸食、吸烟和储存食物。
4. 氰化钠必须存放在标有警示标识的专用储存区域内,远离火源和其他危险物质。
5. 不得将氰化钠排入下水道或环境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废物处理措施。
急救措施如果发生氰化钠接触造成的事故或伤害,请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吸入:将患者转移到新鲜空气区域,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情况危急,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 眼睛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至少持续15分钟,同时寻求emedical帮助。
-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影响的皮肤区域,如果症状严重,立即寻求emedical帮助。
- 吞食:如果吞食氰化钠,请立即饮用大量清水,不要催吐,并立即就医。
结束语请员工在操作、接触或储存氰化钠时,严格遵守以上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同时,如有任何疑问或紧急情况,请立即向上级主管或安全管理员寻求帮助。
*注意:本文档的内容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告知,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氰化钠的相关信息,请咨询专业机构或从事此类工作的专业人员。
*。
氰化钠安全管理制度
氰化钠是一种有毒的化学品,因此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来确保其安全使用。
以下是氰化钠安全管理制度的一些建议:
1. 严格控制存放:氰化钠应存放在专门的储存区域,禁止与其他化学品混放,也禁止与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同存。
储存区域应干燥通风,与火源保持足够的距离。
2. 标识和分类:对氰化钠进行明确的标示和分类,以便工作人员能够迅速辨认其危险性。
也可使用颜色编码和标签等方法进行标识。
3. 保护措施:工作人员需要戴着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等。
避免直接接触氰化钠,防止其溅入眼睛、皮肤等。
4. 安全操作:禁止在无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操作氰化钠。
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产生氰化氢等有毒物质。
5. 废弃物处置:废弃的氰化钠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可以联系专业的废品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6.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警、人员疏散、急救措施等内容,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应对。
7. 培训和教育:对使用氰化钠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8. 监测和检测:定期对氰化钠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其安全性。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些只是一些建议,具体的氰化钠安全管理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同时,还应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安全要求。
氰化钠的安全防护及应急措施范文一、氰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氰化钠(NaCN)为白色晶体,有苦杏味。
具有强电离性和高度的腐蚀性,溶于水和醇,易溶于乙醚和氯仿。
氰化钠主要用于金属的镀膜、有机合成、控制剂和杀虫剂等。
由于其危险性较大,因此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
二、氰化钠的危害性1.剧毒:氰化钠进入人体后,会与铁离子结合,阻止细胞内氧的供应,造成组织缺氧,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很大的毒性。
2.易燃:氰化钠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氮气,两者均具有易燃性,容易引起爆炸。
三、氰化钠的安全防护措施1.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接触氰化钠时,必须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和防护面具,以阻止氰化钠进入人体。
2.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在使用氰化钠的地方,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以防止有毒气体的积聚。
3.避免吸入或接触氰化钠:氰化钠在使用或储存中,应尽量避免吸入氰化钠的粉尘或接触氰化钠的溶液。
4.设立警示标志和警示牌:在存放氰化钠的地方,应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和警示牌,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安全。
四、氰化钠的应急措施1.紧急撤离:一旦发生氰化钠泄露或事故,应立即紧急撤离事故现场,远离氰化钠污染区域,确保自身的安全。
2.报警和求助:在撤离事故现场后,应立即报警和求助,通知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前来处理。
3.紧急处理泄露源:如果能够安全地进行处理,应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迅速采取措施将泄露源止住,以减少氰化钠的进一步泄漏。
4.扩散源:对于已经扩散到空气中的氰化钠,应尽量阻止空气进入泄漏区域,避免有毒气体的进一步扩散。
5.急救措施:如果染毒人员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进行急救。
对于呼吸停止的患者,应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措施。
五、氰化钠的储存注意事项1.储存方法:氰化钠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与易燃物和有机物保持一定距离。
2.包装材料:应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储存氰化钠,防止其泄露和飞溅。
职业危害告知卡剧毒物品注意保护保障健康氰化钠Sodium cyanide,Cyanogran理化特性氰化钠(sodium cyanide, NaCN)为白色粒状或熔块,在充分干燥时无气味,在潮湿空气中,会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及二氧化碳而散发出苦杏仁味的氰化氢气体。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强碱性。
同时很快分解。
在空气存在下其溶液能很快溶解金和银。
熔点563℃。
剧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6.44mg/kg,最小致死量(人,经口)2.85mg/kg。
人口服致死量约为1~2mg/kg。
有腐蚀性。
密封干燥避光通风保存。
当心中毒当心腐蚀禁止吸烟禁止打手机健康危害人在吸入高浓度气体或吞服致死剂量氰化钠时,即可停止呼吸,造成猝死。
氰化钠致死剂量为0.1-0.3g。
当与酸类物质、氯酸钾、亚硝酸盐、硝酸盐混放时,或者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易产生剧毒、易燃易爆的HCN气体。
当HCN 在空气中浓度为20ppm时,经过数小时人就产生中毒症状、致死。
轻度中毒: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流泪、流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口中有苦杏仁味等。
重度中毒:除轻度中毒症状逐渐加重外,由于缺氧加重,引起气急、胸部紧迫感、心律不齐、烦躁不安、抽搐、意识障碍,昏迷、血压下降,呼吸变浅,变慢以致完全停止。
口服或吸入大量高浓度氢氰酸可立即致呼吸、心跳骤停。
应急处理如发生氰化钠泄漏(液体)或掉入水中,现场人员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情况下,及时检查隔绝事故泄漏部位,并向有关领导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如在运输途中应向当地应急救援部门或“119”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中毒以及报警人姓名及电话。
同时,应根据氰化钠泄漏扩散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区域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处理过程中,应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及防毒面具,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危 险
可能腐蚀金属。
吞咽致命。
皮肤接触致命。
吸入致命。
长期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
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预防措施】 ·
只能在原容器中存放。
作业后彻底清洗。
·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 水或吸烟。
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 衣服。
·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 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 用。
·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 戴呼吸防护装置。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
· 吸收溢出物,防止材料损坏。
如误吞咽: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漱口。
· 如皮肤沾染: 用水充分清洗。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医生
· 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 如误吸入: 将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 呼吸舒适体位。
·
如感觉不适,须求医/就诊。
· 收集溢出物。
【安全储存】
· 贮存于抗腐蚀带抗腐蚀衬里的容器中。
存放处须加锁。
·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废弃处置】
· 本品或其容器依当地法规处置。
供应商: 电话:
地 址: 邮编:
企业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专线:
氰化钠 请参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组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