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手术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99.66 KB
- 文档页数:3
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对结直肠癌手术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对结直肠癌手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第7版ajcc tnm分期为ⅲ期或部分ⅱ期病例,其中ⅱ期病例有复发转移高危因素,如t4期病例、肿瘤细胞分化差、淋巴管血管浸润、神经浸润、术前存在肠梗阻、切缘阳性或可疑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枚等,接受手术治疗及是否接受辅助放化疗分为辅助放化疗组与无放化疗组,各20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以评估手术预后效果。
结果:辅助放化疗组患者生存1年19例,生存3年16例,生存5年11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55.00%;无放化疗组患者术后生存1年15例,生存3年11例,术后生存5年6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30.00%,辅助放化疗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无放化疗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根据病情接受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是否输血、术后病理及术后分期无偏倚,两组患者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
无放化疗组患者术后依照既定的治疗给予常规术后治疗。
辅助放化疗组病例如出现以下情况:术前盆腹腔ct见肿瘤侵犯肠周组织、盆腔筋膜增粗或肿瘤周围淋巴结明显增大则采用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同样应用folfox方案,中低位直肠癌在新辅助化疗期间加行术区放1.8~2.0 gy/次×28次,采用化疗-化疗-放疗然后休息6周再手术治疗[2]。
化疗则按nccn指南采用folfox方案联合化疗,如术中见肿瘤侵及浆膜层临近穿孔、肿瘤低位切断肠管时近切端无法夹闭、手术中无法避免触碰肿瘤等情况则额外应用氟尿嘧啶1500 mg热灌注盆腔及腹腔。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如无禁忌则术中盆腔、腹腔化疗,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br-trg-i型热灌注化疗机,5-fu 1500 mg+生理盐水4000 ml,加热至43 ℃循环灌注60 min。
术后folfox方案如下:奥沙利铂(江苏恒瑞医药) 85 mg/m2第1天静脉输注2 h;亚叶酸钙 400 mg/m2第1天静脉输注2 h;5-fu400 mg/m2第1天静脉推注,然后1200 mg/(m2·d)×2化疗泵持续静脉输注(总量2400 mg/m2,输注48 h),每21天重复。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案,但多数病例就诊时已为进展期肿瘤。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术前新辅助化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加之新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就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标签: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肿瘤第3位,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近1 20万,死亡人数达60万[1,2]。
据报道,有25%的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超过25%的患者第一次根治术后将复发或转移。
尽管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得到长足发展,但是IIIC期及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50%,Ⅳ期更是低于10%[3]。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是指对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给予全身化疗,已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1989年,Wilke[4]等报道了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大规模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目前新辅助化疗已应用于多种肿瘤,并取得肯定疗效,成为综合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新辅助化疗的概念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针对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或伴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术前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负荷,降低肿瘤临床分期。
因此,近年来NC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新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原理:①减低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切除,提高治愈性、手术切除率[5];②控制微小及潜在的转移灶,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复发,清除肝内的微小转移灶[6];③防止术后肿瘤血供改变以致影响化疗效果,效果优于术后;④可使手术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处于最低状态,减少术中癌细胞医源性播散;⑤在化疗敏感性试验中,有助于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利于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以指导制定术后治疗计划,并可协助判断预后[7];⑥对于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使不可切除的患者变为可切除,并且减少肝脏的切除范围,最大限度的保留肝体积[8]。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一、背景尽管外科手术一直以来都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但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直肠癌的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基础上辅以放化疗,特别是随着新辅助疗法的引入,直肠癌治疗在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保肛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大量研究证实,手术后联合应用放疗及以氟尿嘧啶(5- FU)为基础的化疗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及总生存时间[1- 2].这一疗法一度成为国际公认的UICC— II 及III 期直肠癌的标准疗法.但治疗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差.近年来,术前的辅助放化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这种治疗模式即所谓的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二、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已有多项研究显示,与术后放疗相比,术前放疗可更有效地降低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具有诸多优点:①可实现术前的肿瘤“降期”、“降体积",部分肿瘤可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提高根治性切除率[3]。
②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这也是术前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一项重要优势。
研究显示,新辅助放疗后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可由40%左右提高到约60%[4].目前普遍的认识是,结合新辅助放疗,直肠癌在男性距肛缘5~6 cm,女性距肛缘4~5 cm的情况下,可安全行保肛手术。
③减少术后原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肿瘤细胞在放疗后出现坏死、纤维化等改变,可降低手术中因牵拉、挤压而导致肿瘤细胞脱落的机会;同时,放疗可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少脱落肿瘤细胞种植、存活的机会;新辅助放疗后,肿瘤的切缘阳性率亦明显下降。
上述因素均使局部复发率得到有效控制。
1997 年的瑞典直癌研究显示,术前短程放疗后肿瘤的5 年局部复发率由27%降至11%[5]。
MDT协助下结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对手术的影响[摘要] 目的通过多学科协作(mdt)诊治模式下新辅助放化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结直肠癌手术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1年11月施行mdt组(53例)和非mdt组(174例)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mdt组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缩小或者消失率66.7%(16/24例)、肿瘤明显缩小79.2%(42/53例)、肿瘤活动度增加40.6%(13/32例)。
术中:mdt组中81.1%(43/53例)肠壁组织的质地更易碎和出血高于mdt组(p>0.05),腹腔粘连的发生率11.3%(6/53例)、腹腔积液(>50ml)发生率15.1%(8/53例)低于非mdt组(p50 ml)、手术时间、出血量的指标作为术中评估项目。
术后选择根据目前公认的风险评估工具possum系列量表提出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及综合术后总的恢复情况(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为术后评估项目。
1.3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11.5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2.1 术前比较mdt组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缩小或者消失率66.7%(16/24例)、肿瘤浸润深度及大小明显缩小率79.2%(42/53例)、肿瘤活动度增大率40.6%(13/32例)。
见表1。
2.2 术中比较mdt组较非mdt组肠壁组织的质地更易碎和出血(p0.05),mdt 组的术中出血量(85.5±31.1)ml较非mdt组(74.1±21.8)ml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5,p>0.05),见表3。
2.3 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MDT协助下结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对手术的影响作者:龚克刘清安陈新文刘冬保肖泽民刘海军吴涛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05期[摘要] 目的通过多学科协作(MDT)诊治模式下新辅助放化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结直肠癌手术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1年11月施行MDT组(53例)和非MDT组(174例)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MDT组辅助放化疗后淋巴结缩小或者消失率66.7%(16/24例)、肿瘤明显缩小79.2%(42/53例)、肿瘤活动度增加40.6%(13/32例)。
术中:MDT组中81.1%(43/53例)肠壁组织的质地更易碎和出血高于MDT组(P>0.05),腹腔粘连的发生率11.3%(6/53例)、腹腔积液(>50ML)发生率15.1%(8/53例)低于非MDT组(P[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放化疗;新辅助;结直肠癌;手术[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b)-0043-02MDT(Multidisnary Team)诊治模式是以循证医学理念为引导,以MDT为整合平台,以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为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2-4]。
根据WHO报告的资料[5]显示,中国结直肠癌死亡率2005年比1991年增加70.7%,年均增加4.71%。
现阶段结直肠癌目前位于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的第3位。
而MDT诊治模式的运用为结直肠癌的个体化诊治提供了新的平台[6]。
该院普外科充分利用医院的整体优势,加强与多学科的密切协作,成立了消化道肿瘤MDT团队,严格按照相应的临床治疗指南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现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1年11月施行MDT组(53例)和非MDT组(174例)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规范化的MDT模式下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是否对结直肠癌手术过程和结果带来影响的问题进行探讨。
13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3·临床研究·直肠癌是肿瘤科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指发生于乙状结肠与齿状线交界处的肿瘤,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由于直肠癌位置较低,极易被乙状结肠镜诊断以及直肠指诊,且其解剖关系较为复杂,又深入盆腔,所以导致手术不彻底,术后复发率较高,远期生存率较低。
临床对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直肠癌根治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单纯手术治疗对保肛率的提高有一定影响,所以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
在直肠癌根治术前采用放疗以及化疗可有效提高保肛率以及局部控制率,可保证疗效,改善患者预后[1]。
本次研究对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前采用放疗和化疗,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时间范围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对象为60例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组别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5岁,平均(42.5±8.5)岁。
对照组男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6岁,平均(43.5±8.5)岁。
纳入标准:①术前均采用内镜和病理诊断为直肠癌;②病灶与肛周边缘的距离在5 cm以下;③均无明显远处转移或者肠道梗阻现象。
排除标准:①病灶与肛周边缘的距离在5 cm以上者;②呈现恶性病质者;③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治疗:术前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以及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做好相关准备之后直接进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
观察组术前给予放疗和化疗(新辅助治疗):术前给予患者放疗和化疗治疗,患者口服卡培他滨片(国药准字 H20133365;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0.5 g×12片/盒),2.5 g/(m2·d),连续治疗2周之后休息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