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线段的初步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6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线段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认识线段的特点,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点,体会线段的含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表达能力。
但他们对线段的含义和特点认识还不够清晰,容易将线段与其他几何图形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线段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
2.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线段的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生活中的线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三角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线段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认识线段的特点,体会线段的含义。
3.线段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
4.巩固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教案(校内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存在,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他们对线段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线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定义,并能运用线段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观察线段的特点,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线段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线段实物,如绳子、尺子等。
2.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尺子、绳子等,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线段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如长度、弯曲程度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尺子或绳子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线段的问题,如“什么样的线段是直线?”,“什么样的线段是曲线?”等,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用线段拼出不同的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并让学生描述拼出的形状的特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线段的特点和性质。
认识线段【目标预设】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像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问:如果把这些线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板书:弯的直的。
说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样的直直的线。
2.出示毛线图,问:这根毛线是什么形状?你能把它变成直的吗?二:认识线段1.线段的概念你是怎样把这根弯的线变成直的?请学生演示说明:只要捏住毛线的两头,用力一拉,毛线就变直了。
你知道吗?当你把这根毛线变直,它就走进了数学的世界,变成了我们的新朋友: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线段(板书课题)演示:那么我们是怎样把一根毛线变成线段的呢?小朋友请看:我们只要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
谁能指出老师手中的线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成线段?电脑演示:从老师的左手到右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说说你的线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成线段?出示一根竖着的毛线问:这样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再拉紧另一端问:这样呢?那么这根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斜着摆放问:这样可以看成线段吗?指一指,从哪里到哪里?出示长毛线,问这么长的线,你能把它变成线段吗?学生演示,指一指,说一说,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成线段。
老师一个人也可以,先取部分,问这样从哪里到哪里可以看成线段?再一头拴在门锁上,另一头用手拉紧,让学生说一说。
说明:看来不管毛线怎样摆放,只要: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2.画线段你能在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吗?电脑出示:问和你有什么不同吗?哪里不同?说明:这两个小竖线在线段上叫做端点,表示这条线段是从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初步认识》是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和性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地识别线段。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地识别线段。
2.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抽象概念,并能够运用线段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线段的特点。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线段的性质和特点。
4.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线段模型、直尺、剪刀、彩笔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线段模板,剪刀,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尺子、绳子、直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可以看到哪些线段?”让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段的定义和特点,如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是有限的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线段的性质,如将一根绳子拉紧后,两端就是线段的端点,绳子的长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剪刀将线段模板剪下来,并用彩笔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和长度。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线段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线段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围成的直线部分。
2. 线段的特征: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测量。
3. 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标出两个点作为端点,连接两个端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2. 教学难点:线段的含义,即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围成的直线部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和线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直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吗?”2. 讲解新课:讲解线段的定义、特征和画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和铅笔在白纸上画线段,互相交流画法。
4.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线段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线段的定义:由两个端点围成的直线部分线段的特征: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测量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标出两个点作为端点,连接两个端点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画线段,并标出端点。
2. 提高题:让学生画出一个图形,然后用线段连接图形的端点。
3. 拓展题: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并描述其特征。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巩固练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了解了线段的特征,学会了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和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对线段的定义、特点和量测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段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线段的定义、特点,学会用直尺和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特点,学会用直尺和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量测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尺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线段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用直尺和尺子量测线段的长度,巩固对线段的理解。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线段的量测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线段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线段的初步认识1.定义:直直的,有两个端点2.特点:有限长,可以量测3.量测方法:用直尺和尺子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生每人一小段毛线、一把学生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在认识线段的导入环节,设计让孩子视觉上先进行曲直对比,再亲身体验用手把弯的毛线拉直的过程,由观察、对比、动手等实践使孩子获得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体验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笔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曲直对比。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欣赏几幅图,他们有什么不同?(跳绳的绳-拔河的绳;直吸管-弯吸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跑道、头发等等)师:请你观察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什么样的?(弯曲的)那请你猜想一下,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动手验证你们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用手拉毛线两端。
师:你发现原来的线和拉紧后的线有什么区别?学生汇报,并板书"直的"。
2.初步感知线段师:你究竟是怎样把线拉直的呢?接着生的话,让学生拉着线,师边指边说:用手捏住线的两端往两边拉紧,两手之间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
(板书"线段")师:那你现在知道我们是怎样得到线段的吧,用眼光扫一下老师手中的线段是从哪到哪。
学生活动:一生拉线段,另一生指其从哪到哪。
交换。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师:现在老师要拉考考你们了(拎线的一头)这样能得到线段吗?为什么?生自己动手拉一拉,说一说。
师:你发现要得到线段,初了它必须是直的,还要有什么?结合学生说的,得出:需要用手捏住两边拉紧,这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两头的点就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追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有两个")学生活动:同桌互相拉一拉线段,指一指线段的两个端点。
小学数学“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赏析作者:张燕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4期摘要:“线段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好形体知识的重要基础。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陌生是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还比较有限,要以数学思维认识和理解线段的概念,存在一定困难。
笔者在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时,注重用直观方法来教学线段的特征,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让线段“触手可摸”,让概念植入童心,与读者共赏。
关键词:线段的初步认识;形体知识;思维一、曲直对比,建立表象课上,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根毛线。
讲:小朋友,今天数学课我们从一根毛线开始。
认真观察你桌上的毛线,它是什么样子的?(生:弯的)。
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将它变直呢?学生尝试操作,展示(拉直)。
问:像这样捏住毛线的两端,拉紧,毛线就变直了。
我们把直的毛线也请到黑板上来,两端用小磁铁固定。
再问:小磁铁的位置就是我们两手捏住的地方。
追问:现在毛线是直的,这直直的一段在数学上叫什么呢?(板书:线段)通过这三问,学生的思维有了启发,线段的形象有了表象。
老师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认识毛线与线段的形状。
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同桌两人,一人拉直毛线,一人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线段?指名小组展示。
小组1:水平拉直毛线。
小组2:毛线拉直且倾斜(师边听边观察其他孩子的表情)。
不久,有一个孩子举起小手,生1:这样斜着拉直也可以是线段吗?(师微笑,不语)。
生2:当然是啊,把毛线拉直,不管往哪个方向,那毛线都是直的,这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师笑了)孩子们,你们觉得呢?揭示线段的特征:看来线段必须是“直的”,但与方向?(生:无关)。
继续讲述:两手捏住的地方叫做端点。
你能指一指对方拉直线段的端点在哪儿吗?现在我想把线段画到黑板上,用什么画呢?(生:直尺)。
追问:直尺上有线段吗?(生比划)。
小结线段的特征:生1:线段是直的,有头有尾。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线段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线段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线段的定义,会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并能理解线段的大小比较。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线段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需要学生进一步去认识和理解。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对线段也有所接触,如绳子、尺子等,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线段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线段,并学会比较线段的长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线段,并比较线段的长短。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定义,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线段的含义。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亲自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三角板、绳子、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套尺子、三角板、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跳绳、尺子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都具有线段的特点。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线段是什么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