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组织变革的案例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12
组织变革案例海尔兼并合肥“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前言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
在公司总裁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等手段,使一个亏空147万元的企业迅速成长为1994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107位,成为中国家电集团中产品品种最多、规格最全、技术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6个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
目前集团产品有电冰箱、冷柜、空调器、洗衣机、微波炉等27个门类、7000余个规格品种,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1997年出口创汇达5600万美元,员工20601人。
从1991年起海尔就在实施资产扩张战略,先后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冰柜厂、武汉希岛、红星电器公司等18家大中型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达15.2亿元之多,集团资产已从10年前的几千万元发展至56.6亿元,成为中国家电第一特大型企业。
1997年,海尔在低成本扩张方面有较大的行动:1997年3月,海尔集团以控股投资的方式,与广东爱德集团公司合资建起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
1997年4月,控股青岛市第三制药厂。
1997年8月,控股山东莱阳家电总厂。
1997年9月,海尔与西湖电子共同出资,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杭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大屏幕数字电视。
1997年底,海尔又相继兼并了安徽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控股贵州风华冰箱厂。
至此,海尔13年来兼并国内企业18家,组成了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支“联合舰队”。
兼并背景1997年12月底,合肥市市政府决定将合肥市黄山电子有限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
拥有2500多名员工的黄山电子有限公司,几年前曾是安徽省的支柱企业,黄山电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
但1993年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出现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现象,1997年共亏损4982万元,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只能从银行的贷款中支付。
企业变革成功的案例
企业变革的成功案例有很多,这里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海尔集团的变革。
海尔集团是中国的家电龙头企业之一,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境和品牌形象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尔集团开始了一场深度的企业变革。
这场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重塑:海尔集团重新设计了品牌形象,强调其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通过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多元化发展:海尔集团开始涉足多个领域,从家电扩展到家居、智能科技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3. 国际化战略:海尔集团开始进军国际市场,通过收购和兼并等方式,快速拓展海外业务,成为全球化的品牌。
4. 组织结构调整:海尔集团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体系,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技术创新:海尔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这些变革措施的实施,海尔集团成功地扭转了经营困境,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如今,海尔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其品牌价值和企业规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个案例表明,企业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变革的成功需要坚定的决心、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执行。
只有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时代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海尔作为一家享誉全球的家电企业,积极调整组织结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的转型。
本文将围绕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和商业模式变革进行研究。
一.海尔的组织变革在互联网时代,海尔意识到,原有的传统组织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始进行组织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强调实现组织扁平化,强调协作和信息共享,从而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字化企业。
1.扁平化管理传统企业往往形式严格,分工明确,层级繁多,但是这些问题却阻挡了企业创新和发展。
为了打破这些束缚,海尔开始进行扁平化管理。
这里的扁平化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层级,而是打破界限,培育以项目为中心的协作团队,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化流程。
海尔在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实行“用户至上,员工为王”的理念,通过激励员工的创新、协作和专业性,打造一个高效、任务驱动的团队。
2.信息化、数字化海尔认为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是扁平化管理的前提,因此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化。
海尔在ERP、CRM和HR等管理方面实现了系统上的数字化,通过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化分析,让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同时,在企业内部采用内部社交工具,为员工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公司与团队的发展。
3.强调可持续经营海尔认为企业经营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视野,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考虑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海尔在组织变革中强调可持续经营,鼓励员工在创新之余,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以满足消费者、员工、股东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二.海尔的商业模式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海尔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推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数字化的市场需求。
1.向服务模式转变传统的家电企业很少提供服务,而是仅仅为顾客提供产品。
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分析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企业,总部位于青岛,业务遍布全球。
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组织结构也经历了多次变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析海尔集团企业组织结构的三次变迁,并探讨这些变迁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变迁:从传统的部门制到全球融合模式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最初是一个生产小冰箱的小工厂。
其组织结构采用了传统的部门制,将企业划分为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相对独立,部门内部职能划分明确,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型组织结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信息传递不畅、决策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实现全球化发展,海尔集团开始进行组织结构变迁。
1990年,海尔集团提出了“雀巢模式”,即将企业划分为多个小公司,每个小公司拥有自主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权,形成了一种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下,各个小公司相对独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决策,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反应速度。
第二次变迁:从全球融合模式到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尔集团在1990年代进一步调整了组织结构,提出了“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理念。
根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将各个小公司整合成一个全球化的组织,形成了一个横向联合、纵向整合的组织架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海尔集团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更加便捷,资源优化配置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海尔集团还提出了“三五七管理体系”,即“三个头脑、五种能力、七大团队”,在组织架构中加强了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此次变迁,使得海尔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成为了国际家电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
第三次变迁:从全球一体化组织架构到网络化组织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企业管理模式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第一篇:组织变革案例1: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组织行为与变革课堂讨论案例--1 海尔集团发展战略阶段与组织变革海尔概况:企业战略发展三阶段海尔的前身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基础上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
在“名牌战略”。
思想指导下,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一个曾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厂商。
海尔现有员工2万多人,在海外拥有62个经销商、30 000多个营销点。
到1999年,海尔产品包括58大门类92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续、稳定增长,集团工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
海尔从引进冰箱技术起步,现在依靠成熟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东南亚、欧洲等地设厂,实现了成套家电技术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
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替代,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
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替代旧战略,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
海尔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要做就做最好的”战略理念指引下,专注于冰箱专业化生产过程,实施“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年一1998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经营理念,成功地实施了多元化战略扩张。
所采取的策略就是通过所谓“吃休克鱼”的办法来扩展。
当时许多企业属于那种硬件比较好但软件不行、管理不行(即所谓“休克鱼”),海尔就积极地把这样的企业兼并过来,先后兼并了18个,这18个企业当时账面上亏损了5.5亿元,后来都扭亏为盈了。
105840 企业研究论文海尔――组织结构变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企业为稳定巩固市场地位面临内部战略的调整,在新战略的要求下,企业要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变革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而变革必将对企业内部造成一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海尔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制定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发展战略,自此之后,海尔公司出现了一支支“创客团队”改变了海尔公司原本的组织结构,对公司内部产生了巨大影响。
之前的直线制结构,在公司内部按层级划分,最大的特点就是整齐划一、指令一直到底,要求所有人都贯彻到位,每个员工处在不同岗位、不同职位,薪酬往往与职级相关,虽然不利于员工的创新与创造,也因为中间层过多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但是便于管理,不会分散控制权。
但张瑞敏清晰地知道目前中层人员很多人没有发挥作用,这也造成了海尔内部决策慢,生产成本始终降不下来,与行业内竞争者美的等品牌相比没有竞争力,因此改革中间层迫在眉睫,所以直接将原有的直线科层制结构改革为扁平化结构。
这种组织架构变革必对公司内部产生较大影响,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人员的影响(一)人员心理方面,海尔公司实行“人单合一”的创客团队模式首要的便是去除公司的中层,企业不再需要中层人员进行传达及监督,而是将中层及低层员工化为一个梯队,让他们形成一个个团队,这之中无疑对中层员工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二)员工工作量及收入方面,形成“创客团队”后工作量的多少更多取决于人员及团队本身,若团队人员本身是积极上进、追求高收入且抗压能力强的“创业爱好者”,那该团队人员将面临比原来大很多的工作量,同时这些工作很多很可能是他们原来没有接触了解的,所以会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
二、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从20xx年海尔集团启动“人单合一”战略形成“创客团队”到今天,海尔正在全社会孵化和孕育着 2000 多家创客小微公司。
其中,海尔内部已孵化出 183 个小微生态圈。
海尔的组织变革研究摘要: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对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信息革命带来的各种变化,各行业的组织不得不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创新。
海尔作为组织变革的成功案例,为适应环境变化制定了网络化战略,同时基于互联网的零距离、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影响而逐渐发展为互联网平台企业,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
海尔的组织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五个阶段才制定出网络化组织结构,推行出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经营单元在自主经营体基础上升级演化出小微企业和按单聚散的利共体,构成多形态的开放的生态管理系统。
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改革及其相关演变过程。
关键词:组织变革;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演变一、组织变革综述(一)海尔组织变革背景面临互联网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进行创新变革更加迫切。
随着海尔集团自身规模的由小变大,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种产品和服务,从国内到国际,集团组织管理也逐步发展形成。
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海尔集团原有的组织结构模式阻碍了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在最初经济发展的时代,市场中的需求单一、供不应求的状况严重,其市场权力结构主要以企业发展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日趋完善,而消费者的需求则向多元化发展。
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多方变化,在网络发展时代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众多的企业在变化中创新,不断寻求解决方案:加大研发,突破市场局限。
海尔集团率先寻求解决方式,由于旧的组织形态局限于复杂无序的互联网环境,所以企业需要一种更具动态演化能力的不同于传统的组织形态,以无序对抗无序,以复杂对抗复杂。
海尔的变革致力于:整合、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等降低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将产品经营向服务经营发展,集成系统产品拓展,增强竞争力。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Mintzberg and Westley(1992)指出,企业中的变革可能发生在最广泛、概念性的层次(如观念或文化),也可能发生在最狭窄、具体的层次(如某岗位上某任职者)。
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自从(Hammer and Champy)提出流程再造与流程型组织的概念,企业界就开始了流程再造的探索。
海尔公司90年代的“市场链再造”和目前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可以称为流程再造的有益探索。
1、海尔的“市场链”再造海尔流程再造始于1998年,但基于1991年创建的OEC管理模式。
OEC是英文OVERALL EVERY CONTRAL AND CLEAR的缩写,意思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每天的工作、每天工作的完成情况,每天出现的问题要查明原因和责任后立即处理和改善。
这是海尔在学习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及日本TQC管理等基础上独创的管理模式。
1998年海尔进行了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具体做法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这是海尔市场链的主流程;把集团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创新定单支持流程3R (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保证定单实施完成的基础支持流程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支持流程是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这是海尔市场链的支持流程。
海尔的市场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海尔文化”和“OEC”管理法。
SBU也是市场链再造的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
SBU是一种由企业提供资源平台(现状水平、先进信息、问题解决渠道、支持流程),员工根据下道工序用户需求,提出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方案,创造市场业绩,并从中获取报酬的一种激励制度。
其目的是让员工成为创新主体,经营自我,体现自己价值。
把企业3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变成每个人的SBU“经营效果兑现表”,并按照SBU的“经营收入=劳动力价格-损失+增值提成”的公式来核定员工报酬。
海尔的组织结构变革探究【摘要】科斯认为(1937),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使用市场机制所花费的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进一步认为,由于契约的不完整性、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从外部购买投入要素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契约的每一方都有积极性通过隐藏信息(逆向选择)和隐藏行动(道德风险)的行为来欺骗对方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极高的交易成本。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将原来的契约双方都纳入到同一个组织当中,放弃了原先的从外部市场购买的行为,使得各个交易环节尽可能的在一个组织中进行,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海尔组织结构一、理论背景M型组织结构是纵向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是20年代杜邦、通用等最早多元化的大公司,面对控制和协调等诸多问题而进行的组织创新。
此后,M型组织不仅在关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多元经营公司。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业务的不断扩展,M型组织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大以及组织内官僚主义的滋生,降低了市场反应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加速了M型结构成为“组织化石”的步伐,它要求企业选用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新型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二、海尔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及变革基础组织结构变革之海尔集团在内部组织架构方面采用的是事业部制,即公司下面设立事业本部,事业本部下面设立事业部,划分的标准是产品线。
这种设置体现了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在网络经济(或称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时代,其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因为网络经济可以让一个企业同时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要实现范围经济就必须打破产品线的区隔,实现企业内外部网络相连,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与用户零距离。
海尔的IT基础设施和OEC管理控制系统为组织结构变革提供了基础。
信息技术的出现于发展,促使企业内部市场的形成,顾客需求的改变以及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顾客需求的变化与信息传递的改变要求组织中间层减少,而内部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组织中间层弱化。
案例分析:海尔的组织结构演变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17年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如今的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1年,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是中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名牌。
其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先后登上美国的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讲台,纵论“海尔圣经”。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其组织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大的调整一年会有一两次,小的就更不必说了。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应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一个企业如果是有序的平衡结构,这个企业就是稳定的结构,是没有活力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是无序的非平衡结构,肯定就是混乱的。
我们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时就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在非平衡时再建立一个平衡。
海尔最早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式结构,后来是矩阵结构,第三阶段就是市场链结构,其组织结构变迁如图1所示。
直线职能制结构就像一个金字塔。
下面是最普通的员工,最上面是厂长、总经理,它的好处就是容易控制到终端。
直线职能制结构如前所述,在企业小的时候,“一竿子抓到底”,反应非常快。
但企业大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市场反应太慢。
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的初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海尔内部局面混乱,纪律涣散,员工素质低,如果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张瑞敏的领导魅力无法展现,海尔无法发展。
到1996年,这种结构在海尔发展到了顶峰,于1996年海尔开始实行事业部制。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种分权结构的运作形式。
在企业运作方式上,海尔集团采取“联合舰队”的运作机制。
集团总部作为“旗舰”,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协调下属企业。
下属企业在集团内部是事业本部,对外则是独立法人,独立进入市场经营,发展“市场经济”,但在企业文化、人事调配、项目投资、财务预决算、技术开发、质量认证及管理、市场网络及服务等方面必须听集团统一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