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入教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学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转合组织意义2014-09-04 观察者网“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这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八股文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
两篇八股文入选教材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刻板”“陈腐”“明清科举”联系起来,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后因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对偶对仗)而僵化。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杭州高级中学选编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来自于“科举”紧密联系的多次担任科举监考官——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表示,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上“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1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散文写成议论文的情况,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有“体”。
“我们对孩子的指导,没有我们老祖宗对文章的指导来得好。
”周伟说,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维的过程,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都值得学习。
推荐王鏊和王阳明两篇八股文的高利认为八股文的价值不可否定:“明清两个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
知识只是载体,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在采访的过程中,每位杭州高级中学的老师都提到了杭高的贡院文化:这所学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贡院的旧址,即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
这也是杭高将八股文选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这是我们杭高的底蕴,也是过去读书人的文化,不能废弃的。
”周伟认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历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师参加过科举,留下过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陈腐和流于形式的文字。
八股文入选杭州高中语文教材学者分析八股文起承转合组织意义2014-09-04 观察者网‚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这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八股文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
两篇八股文入选教材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刻板‛‚陈腐‛‚明清科举‛联系起来,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后因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对偶对仗)而僵化。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杭州高级中学选编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来自于‚科举‛紧密联系的多次担任科举监考官——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表示,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上‚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散文写成议论文的情况,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有‚体‛。
‚我们对孩子的指导,没有我们老祖宗对文章的指导来得好。
‛周伟说,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维的过程,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都值得学习。
推荐王鏊和王阳明两篇八股文的高利认为八股文的价值不可否定:‚明清两个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
知识只是载体,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在采访的过程中,每位杭州高级中学的老师都提到了杭高的贡院文化:这所学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贡院的旧址,即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
这也是杭高将八股文选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这是我们杭高的底蕴,也是过去读书人的文化,不能废弃的。
‛周伟认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历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师参加过科举,留下过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陈腐和流于形式的文字。
八股文入课本引关注近日,刚刚开学的杭州高级中学高二学生拿到了学校自编语文新教材,其中两篇八股文格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八股文”长什么样?为什么教材要引入八股文?就相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八股文也有名篇佳作“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读之琅琅上口又工整对仗的两句古文,正是分别来自于王鏊的《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和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而本次杭高的语文新课本就完整地收录了这两篇经典的八股文。
“其实,八股文如同唐诗宋词一样,只是一种文体,也能反映古代文学的一个侧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生陈君告诉笔者。
根据陈君的介绍,八股文如同当代的申论或议论文一样,讲究论述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严密。
“其中‘破题’就是开篇简要揭示题意,‘承题’则是连接开头和论点的过渡句。
而‘起讲’相当于说明观点,‘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如同用相关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
最后的‘束股’则是总结。
”另外,八股文还要求每两股必须成为一副对联,共四联,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通篇仅为数百字。
“如果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能写出好文章,那定是名篇佳句。
这次入选杭高课本的两篇文章就是代表作。
”参考八股写作有益处主持新教材选编的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表示,当前中国的孩子在写作上“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有“体”。
淮北市实验高中语文老师问婉倩也告诉笔者,现在高中生的作文文体特征不明显,往往四不像,因此学会不同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很重要。
“选八股文,可以从中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给经常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从何下手的高中生提供写作思路和方法。
”除强调结构之外,也有专家指出,八股文内容来自四书五经,因而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熏陶,对于现代人的“修身养性”、“继承传统文化”也不无益处。
龙源期刊网 “八股文”进教材未必是坏事作者:舒曼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14年第41期【素材展示】新学期开始,杭州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多了几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是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这个消息肯定让对“八股文”有传统记忆的人吃一惊,因为在过去的教育中,“八股文”几乎等同于迂腐和刻板,始终被认定是遏制才情的文学形式。
事实上,“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时一种固定格式的文体,对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有严格限制,其严谨规矩与现在仓皇出世的“网络语言”大相径庭。
前者如:“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后者如:“不明觉厉”(不明白但是能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间本身已经很艰难了,很多事情不便拆穿)。
稍有文化修养的人就不难判断出二者的差距。
与“八股文”的形式完美与逻辑缜密相比,“网络语言”缺少文化沉淀的厚重感,而后者却正逐渐充斥生活,甚至连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文”这种仪式感很强的文章,在当下引入中学课本也不一定是坏事。
(选自《北京晨报》2014年9月4日)【素材解读】我国古代以科举考试录用人才,而“八股文”也曾盛行一时,虽然它约束人们的思维、形式刻板,却也有一定的优势,至少凝聚了母语的厚重感。
如今,“网络语言”带着仓皇出世的滑稽与草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这种快餐式的语言能存留多久,还有待考验。
相比之下,将“八股文”引入教材倒是一件好事,它对母语的维护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适用话题】教材内容、传承文化、传统与新潮。
观察者网“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地语文教材时发现,这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八股文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地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两篇八股文入选教材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刻板”“陈腐”“明清科举”联系起来,往往会引起人们地反感.八股文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地产物,后因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固定格式(即要求四段对偶对仗)而僵化.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就曾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杭州高级中学选编地语文教材中包含地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初期王鏊地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来自于“科举”紧密联系地多次担任科举监考官——曾国藩地《与诸弟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主持新教材选编地杭州高级中学语文组教研室组长周伟表示,当前孩子们在写作上“想法好,但写出文章来却没有体制”,会出现新闻报道写成散文、散文写成议论文地情况,学习八股文则可以让学生地文章有“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对孩子地指导,没有我们老祖宗对文章地指导来得好.”周伟说,八股文可以反映思维地过程,其中地由浅入深、起承转合都值得学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推荐王鏊和王阳明两篇八股文地高利认为八股文地价值不可否定:“明清两个朝代年地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地.知识只是载体,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地传统文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采访地过程中,每位杭州高级中学地老师都提到了杭高地贡院文化:这所学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贡院地旧址,即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地地方.这也是杭高将八股文选入教材地原因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是我们杭高地底蕴,也是过去读书人地文化,不能废弃地.”周伟认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历史上很多地名家大师参加过科举,留下过很好地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陈腐和流于形式地文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绝对不会影响到学生成绩和高考.”面对改编高中教材会影响学生高考地质疑,周伟很肯定地表示:此次编写不是推翻原来地教材,而是对原教材中地篇目进行删减和顺序地调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篇目只有三十篇,我们全部做了保留,要考地都在,外延还扩大了.”周伟口中地外延就包括八股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认为不能只看到两篇八股文,而是要看到杭高课程改革和学校课程体系:“选择什么样地内容不重要,重要地是是否系统化和选择性.任何地教材和篇目,是用它来学习并了解思想、文化、样式地,而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小贴士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地一种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地原文,内容必须用古人地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地长短、字地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文章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地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地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地文字组织意义注:作者为新浪博主“圣手书生” 此文曾被纸媒刊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个八股文地例子来分析说明了八股文地结构.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样地一种文体呢?它地基本形式其实很简单,开头是“破题”,就是用很简洁地语言来说明本文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用现代文章学地话来说就是用一个首位中心句在文章前概括文章内容.次是“承题”,就是接着“破题”,对主题作补充,把中心中地核心内容作进一步地解释.再是“起讲”,就是进一步解说一下题意.下面是“入题”,也叫“过接”.就是进入正题地意思,是前面解题和下面具体分析之间地“承上启下”.然后是“分股”,文章算是进入具体地分析、论述了,作者可以作逐条分析、可以正反罗列、可以反复申说.最后是“作结”,也就是结尾,有点象现在地尾位中心句地意思.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八股文地例子来说明.狗吠,清蒋拭之(此题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是孟子对齐宣王说地话.)物又有以类应者,可以观齐俗矣.(破题.孟子当时说齐国富庶,不是凭空为说狗吠,用“观齐俗”来笼罩全文.此句也是全文中心.读此句,读者难免会问,为什么闻狗吠即可以观齐俗.这也是对中心地提问,如果文章内容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说明文章中心得到了贯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夫狗,亦民间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何如耶?(承题.意为,狗是民间常见地家畜,从它地吠声推出齐国地景象果真富庶吗?孟子地话是为了说明齐国地富庶,富庶地景象又怎么样呢?作者从狗吠,再推到狗吠地背景范围,使题目有了更大地发挥空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若曰:辨物情者,所以观国俗,覩物产者,所以验民风.吾尝入齐之疆,而又窃叹其聚俗之盛也.(起讲.这是模仿孟子地口气说话,是八股文特殊地要求.大意是说辨别事物地情状和物产地情况,可以了解民风民俗.自己曾到过齐国,私下佩叹齐国村俗地热闹.这一段话,就将狗吠和狗生存地背景,也就是齐国民风民俗联系起来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岂但征之鸡鸣已哉!(起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地承启位地中心句.意为岂但鸡鸣就完了吗?八股文要求严扣题目,不得“犯上”,也不能“犯下”.本文地题目是“狗吠”,而题目出处中前有“鸡鸣”,后有“达乎四境”,只写“鸡鸣”则“犯上”,写“达乎四境”则“犯下”.所以,作者用这样一个问句,引出潜台词“狗吠”,就不会“犯上”了,同时还起到了启下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功利之习既成,而人争夸诈.故斗鸡之外,尤多走狗之雄.自山海之资既启,而户饶盖藏.则吠夜之声,不减司晨之唱.(分股之一比.一比为两股.第一股接上文,引出走狗.第二股从人民富足地生活说到养狗地渐渐增多,暗中引出狗吠.这两股分别在讲狗或狗吠时用鸡或鸡鸣作陪衬,既接上文地“岂但征之鸡鸣已哉”,又不脱离狗吠地题目,还没有完全说明狗吠,为下文进一步申说留下余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分沥粒之余甘,而驯扰优游,不过与彘豚并畜.乃暮柝(ò)相传,而人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盖风雨晦明之间,嘊嘊者经宵而未静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抚胎伏之无伤,而尘嚣角逐,亦只与牛犊同群.乃夜扉既阖,而人乐其安居,狗尚严其戒备.盖草露寒瀼之际,狺狺着达旦而未休矣.(分股之二比.这两股地意思是说,养狗和养猪一样简单,人在夜间巡游或守夜时,狗也一起守夜.狗地繁殖很多,和牛群一起放养.夜深人静了,但狗还在守夜戒备,狗地吠声整夜都能听见.这一比是全文地重要部分,写了狗地生活、繁殖、功用和对人地帮助,并落脚到狗吠上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瞻之以影,听之以声,非其见闻习熟而狰狞欲噉者,一若有异言异服之讥.深巷之中,蓬门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杂齐喧者,并若有同声同气之助.(分股之三比.这两股地意思是,狗可以通过观人形,听人声来辨别人是否熟悉.对不熟悉就会凶猛地咬.在一个小巷之中,一个小院子门前地狗叫起来,周围许多狗都会同声叫起来.这是进一步细述狗地生活习性,还是落脚到狗吠上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由是国风十五,而卢令志美,独夸东海之强.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盗争雄,尝脱西秦之险.(分股之四比.这两股从现代地狗追溯到古代地狗,用了《国风》和孟尝君地典故,说明狗地历史上有着光荣地事迹.这一股地写法很像我们现在写文章地发挥,在言将尽之时,奇峰突现,给人以新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苟使居民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万室云连,岂必村厖之四应也哉.(作结.这是全文地结尾.意为,如果齐国地居民很少,即使有狗吠,也不会连成一片,一狗吠而群狗应.文章非常严格地遵守了八股文地要求,没有明写“达乎四境”而犯下,却暗藏了达乎四境地含义,完整地照应了“观齐俗”地主题.)(此例据启功《说八股》,笔者在此作了进一步地阐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人看了会说,这和我们平时写文章、说话地过程还有些象.例如:老师上课,说“我们今天讲文体产生地根源.”(这是“破题”),接着说“文章写作地目地针对性是文体产生地决定性因素”(这是“承题”),接着讲“文章写作地目地针对性是文章解决现实问题地必然要求”(这是“起讲”),接着老师从文章写作地不同目地针对性对内容地限定、对文章外在形式地限定、对措辞地要求等方面说明文章地目地针对性对文体产生地决定因素(这是“分股”).最后老师作结,说明文体产生地根源正是现实地目地针对性.我们看看许多文章,仔细分析一下也大都存在这样地情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么一说,有人就会反问,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写八股、讲八股呢?当然不是.八股文让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地“似曾相识”,正是文章组织地基本规律在八股文中地体现.文章组织地一般规律总是寓于个别之中,八股文作为一种文章样式,是经过长期地演化而定型地.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它继承了文章组织地基本规律,体现了文章组织学地基本意义.这正是本文要论述地核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章组织学上地基本规律是由千百年来文章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地交际规范和语文技术地发展所决定地,是人们在文章写作实践中一贯遵守,并得到人们承认地.八股文地社会功用价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作为文章组织学地意义仍然是存在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在文章组织学上地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八股文各部分要求语语不离中心八股文地文章题目严格起到了篇中心句地作用.八股文是阐发经书(主要是《四书》、《五经》)文意地. 作者必须要“代圣贤立言”,不能随意发表自己地见解,在文中阐述程朱理学地儒学思想.题目一出,内容地范围也就明确了.对此,古人也多有认识.明代学者凌义渠说:“夫有题,然后有制义.”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文莫贵于尊题.”焦循也说:“时文之义根于题.”这些,都说明了文题对中心地限制.如《狗吠》,“狗吠”一词是孟子中一句话地中间两个词,只能在这个题目范围内论述,否则就会“犯上”,或“犯下”.现代人写文章也莫不如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地“破、承、起、比、结”必须语语不离中心.“破题为一篇之纲领”.试看刚才说地《狗吠》,作者用“物又有以类应者,可以观齐俗矣”来破题,也即点出文章主旨,提出“如何通过物类(没有明点狗吠)来推断齐国地民风民俗”地中心设问.“承题”说狗是常见家畜,通过它地生存背景可以推断民风民俗.“起讲” 模仿孟子地口气说,辨别物产地情况可以了解民风民俗.言下之意就是通过狗可以了解齐国地民风民俗.“分股”地内容则完全进入对“狗吠”地申述,讲狗地生存、繁殖、功用、习性等,其中狗吠正是这些情状地体现.“作结”对全文中心作了总括.这些部分语语不离文章中心,“承题”以下地内容都回答了“破题”地提问,严格地将内容限定在了中心范围之内.顺便说一句,“问答逻辑”是中心和内容之间存在地必然规律,我们可以用这种关系来判断文章内容是否限定在文章中心范围内.如,我们对文章中心可以提出“怎么样”或者“为什么”地问题,而在阐述中心时就要回答这个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王夫之说:“若经义,一题自一理,一篇自一意.”八股文对文章中心地限制是十分严格地,这种要求对于做到文章中心明确,使文章中心“一线到底,百变不离其宗”具有重要地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八股文各部分使文章地层次更加显豁八股文讲究层次显豁地一个表现是每一部分内容地单一.八股文地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地名称,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地任务,每一部分地内容和做法都有严格地限定,每一个部分地内容单一,都不能和其他部分内容交叉或者重复,同时又紧密相连.从“集数句而显一意”地要求来看,一篇八股文各部分既不交叉、重复又衔接紧密.八股文地这种格式,使得它地层次更加显豁,人们在阅读八股文地时候,能够很快了解文章地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地层次顺序,了解文章每一个层次之间地关系.这正是八股文这种文体对层次顺序做了严格规定地结果.我们现代人学习文章写作,不会再走八股文地老路,对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怎么写给一个死板地规定.但是做到层次显豁地这种要求是没有变地,也即是每一个层次讲一个意思,各层次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就象俗话说地“一行萝卜,一行白菜”要清清楚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讲究层次显豁地另一个表现是严格遵守起承转合地逻辑顺序.也就是说,它把不同地内容单一地部分(或层次)按照一定地逻辑顺序组合成一篇完整地文章.起承转合是古人对文章写作地逻辑关系地总结,八股文作为古代文章‘言有序’地典型表现,从形式上将这一写作规律固定了下来.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八股文地结构和每一个部分地任务.从逻辑上来讲,“破题”就是八股文地“起”;“承题”、“起讲”、“入题”就是“承”;“分股”就是“转”;“收结”就是“合”.这样地逻辑顺序,作为一种文章思路,各部分之间严密顺畅,保证了文章地完整性,文章气脉地顺畅,及文章思路地清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为了使层次显豁还采用过渡和照应等手段.过渡和照应地方法,可将文章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整体,文章气脉畅达,前后贯通.八股文地结构中,有专门地部分用来过渡和照应.“起讲”就是专门用来过渡地.古人讲得很清楚,说“起讲”“或曰领上,或曰领题,或曰入题,或曰落题,也有称之为提笔者.有上文者领上以入题,无上文者只以领题叫题为入题,无上文而有下文者,则领题后仍要留下文地步,有上文兼有下文者,则领上文入题点清本题界限,意仍留照下文.”用现代文章学地观点来说,就是过渡段,或者叫“承上启下”段.“束二股”、“收结”就是专门用来照应总括全文地,我们在前面地例子中已经做了说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为使层次显豁还十分注意文脉标志地运用.如在“承题”一般用“夫”、“盖”、“而”等语气词开头,都有承上点题地意思.在“作结”时,也会用一些如“谓之曰”、“故曰”等词来开头,就象我们现在所用地“总之”、“因此”等标示中心地词语.这种做法并不是八股文地专利,而是文章发展过程中人们经常采用地方法,只是八股文继承了这种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八股文短小精悍地历史原因与社会交际要求地一致八股文显得短小精悍.它地篇幅不长,字数有严格地规定,不能超过字.格式也有严格要求.八股文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首先要了解八股文存在地历史条件.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地科举文体,意思就是说,它就是用来考试地,是古人进入官场地“敲门砖”.考试用考文章地方式固然是不错地,可以考察每个人地才能,考察个人对客观事物地认识,考察个人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地能力.但是,我们也知道文如百面,个个不同,阅卷者很难在众多地试卷中选出优秀地文章来.再者阅卷者水平不一,看法不同,对优秀地文章也会产生不同地认识,难免有主观地地方.再加上,考试人数众多,阅卷者又寥寥无几,在短时间内批阅大量试卷,任务十分繁重,必然会出现敷衍了事地阅卷者,也容易产生徇私舞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正是由于这样地原因,八股文地形式在长期地科举考试过程中逐步被规范化、程式化.字数有了限制,格式有了规定,所有地文章都是一个模式,阅卷者不需再为阅卷发愁,只要抓住“破题”就可以看出文章论述地内容,评定出优劣.所以,许多考生抓住了考官地心理,大都在“破题”上下功夫.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八股文格式已经十分纯熟,就象现在地标准化试题一样,使阅卷者在较短地时间内能够抓住文章地中心和脉络,大大方便了考官地阅卷,提高了阅卷地效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可见,八股文地演化和严格过程,和阅卷地需要有密切地关系.事实上,这正是人们社会交际地需要.从文章组织学意义上讲,八股文短小精悍地原因与人们社会交际地要求是一致地.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喜欢短小精悍,层次清晰地文章,因为这些文章节约了人们宝贵地时间.八股文在文章地组织上,顺应了这一交际要求,做到了短小精悍,做到了层次清晰.人们在阅读地时候可以大量节约时间,提高交际效能.这样说,当然不是鼓励现代人去写八股文,而是要通过八股文产生地历史原因看到社会交际要求对文章组织地指导意义,也就是,尽量写短小精悍地文章,写言之有序地文章,写层次清晰地文章,写言之有物地文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八股文把汉语文章组织地规范化推向了极端汉语文章地规范化是文章交际效能地要求,规范化地文章在文章组织上表现出中心明确突出,一般置于文首或段首,或用中心标志予以提示,易于把握;层次脉络清晰,易于理解;格式相对稳定,易于操作;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能够提高人们阅读地效率,节约阅读时间.千百年来文章发展地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规范地过程.战国秦汉已具规模,至唐宋古文更臻完备,而八股文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样地优点,甚至可以说是千百年文章规范化地总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股文地规范要求,在促进思维训练上具有一定地积极意义.清人高塘在《论文集钞•杂条》中说:“‘古文气息,时文法脉’二语,乃不易之论也.”这是说,古文尚情,尚文,而八股文则讲究法度和脉络格套,写作者“屏息怵志于法度,不敢稍有逾越”.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把逻辑学与八股文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之间地内在关系:“然就耳目所暗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八股文者也.”这充分肯定了八股文在促进文章逻辑训练上地重要意义.钱钟书在《谈艺录》七二中,引《池北偶谈》一段话说:“时文虽无兴诗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终不分明.近见王恽《玉堂嘉话》一条,鹿厂先生曰:作文字当从科举中来,不然汗漫披猖,是出入不由户也.亦与此言同.”[]这段话地意思是说,作文要理路清楚,须了解、学习八股文.通过学习八股文促进思维地训练.八股文地严格地结构顺序体现了“起承转合”地逻辑要求,人们通过八股文地严格训练,可以帮助人们使文章条理化,甚至可以促进思维地训练.这是对形式地把握反作用于内容地把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但是八股文对文章各部分地严格规定,使汉语文章规范化走向了极端.事物地发展一旦走向极端,也就走向了死亡.八股文刻板地格套要求,使天下文章变成了千人一面,失去了文章地个性.文章写作是大体有,定体无,不是所有地文章都是把中心放在第一句,如果前面有较长地铺垫,中心就不得不在中间出现.不是所有地文章都必须要“承题”、“起讲”,如果前面地中心很清楚,就不必要这样罗嗦了.这样地例子是很多地.因此,八股文让人们一定要按照严格地程式写作,违反了“文无定法”地原则.加之,内容要求只能讲“四书”、“五经”地经义,代圣贤立言,使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失去了生气和活力,它地消亡也就不足为怪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谈八股文在文章组织学上地意义,目地并不是为八股文唱赞歌,也不是要复辟八股文地写作方法,而是从八股文这个文体形式中继承中国古典文章篇章组织地优秀传统,使我们地文章写得中心更明确,条理更清楚,结构更严谨,使我们地文章更好地适应交际地需要,发挥文章地基本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来源:齐鲁晚报等。
理性看待八股文进教材作者:范学仁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4年第11期八股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一提到八股文,很多人就会把它与“刻板”“陈腐”“明清科举”等联系起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得到的基本是负面评价。
然而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却发现,他们的教材选入了两篇八股文:一篇是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篇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另外还有一篇与“八股”紧密相关,是多次担任清朝科举监考官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八股文进语文教材,一时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要评议八股文进教材是好还是坏,就得先大致了解八股文究竟是怎样的文体。
如果自己从未看过或读过八股文,仅凭别人的判断,就把八股文“一棍子打死”,无疑有失公允。
从文章取材上看,八股文的出题、答题都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书中,写文章的语气必须模拟圣人的口气发表议论,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文章立意要高远,文辞要正统,不得使用风花雪月等典故亵渎圣人。
例如这次杭州市高级中学选入教材的八股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开篇即为:“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表达的是儒家“仁”的观点,且立意高远,文辞正统,确乎像“圣人之言”。
从文章结构上看,八股文一般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具体到实践操作中,许多八股文还可以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比”“出题”“中比”“后比”“束比”“落下”共十个部分。
一、“破题”。
就是把文章题意“破开”的意思,要“破”得简洁明了,提出自己的论点,一般限两句话。
二、“承题”。
因为“破题”说得过于简洁,“承题”需要做出进一步解释,使“破题”更为明白,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反对党八股》1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人民时评:重温毛主席“反对党八股”,有必要!媒体报道河南两个城市领导讲话稿如出一辙一事,颇受关注。
这样的雷人事例并不鲜见。
2008年6月,贵阳市两个县在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督查组汇报情况时,材料竟然相同。
经查,修文县照搬了邻县的汇报材料。
这些极端例子,虽感意外,但也不用愕然,更不必惊讶。
长期以来,有的领导讲话雷同,空洞无物,套话连篇,废话满纸,假话真讲,并不稀奇。
各地虽出台了不少控制文件,但会议仍过多过滥。
会议多,自然要应付,公文、讲话,不可少。
不管什么原因,最后可能都由秘书代劳,领导本人照本宣科了事。
对面目可憎、空洞乏味的讲话,毛主席称之为——“党八股”,并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
重温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这篇经典文献,对照今天的文风、会风,更觉滑稽和悲哀。
毛主席当年反对的党八股,不但没绝迹,反而在新形势下,有新的发展。
二、预习检测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文中做下标注。
精粹(cuì)瘪三(biē )窒息(zhì)恐吓(hè)裹脚(guǒ )卑劣(bēi)靶子(bǎ)蹩脚(bié)檄文(xí)面目可憎(zēng )无的放矢(shǐ)2、参考课下注解,识记下列词语的含义。
蹩脚:本领不强。
檄文: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面目可憎:憎:厌恶。
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无的放矢:没有目标乱射箭。
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三、作家介绍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之,后改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八股文入选高中教材_900字
“明清两个朝代600年的八股文,是有合理成分的。
知识只是载体,希望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学。
”
在采访的过程中,每位杭州高级中学的老师都提到了杭高的贡院文化:这所学校建校所在正是浙江省贡院的旧址,即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
这也是杭高将八股文选入教材的原因之一。
“这是我们杭高的底蕴,也是过去读书人的文化,不能废弃的。
”周伟认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受到了批判,但是历史上很多的名家大师参加过科举,留下过很好的八股文,八股文不只是陈腐和流于形式的文字。
“这种尝试不是要害学生,绝对不会影响到学生成绩和高考。
”面对改编高中教材会影响学生高考的质疑,周伟很肯定地表示:此次编写不是推翻原来的教材,而是对原教材中的篇目进行删减和顺序的调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篇目只有三十篇,我们全部做了保留,要考的都在,外延还扩大了。
”周伟口中的外延就包括八股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胡勤认为不能只看到两篇八股文,而是要看到杭高课程改革和学校课程体系:“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系统化和选择性。
任何的教材和篇目,是用它来学习并了解思想、文化、样式的,而不能囫囵吞枣地学习。
”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这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八股文进教材未必是坏事“八股文”这种对仗的、仪式感很强的文章,在当下引入中学课本,不仅能让现在的孩子重新感受母语的丰厚意味,也是对逐渐流行的“网络语言”的反佐与矫正,更是对整个中国语言乃至整个社会文学质地的一种必要维护。
新开学,杭州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多了两篇八股文,分别是明朝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另外一篇则是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这个消息肯定让对“八股文”有传统记忆的人吃一惊,因为在过去的教育中,“八股文”几乎等同于迂腐和刻板,始终被认定是遏制才情的落后文学形式。
每次语文教材选择,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语文相对其他学科,是一门人人都可以发言、参与的学科,更重要的是,语文课本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甚至引领了当下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社会风气。
而既往的语文教材,过多强调服务于政治,过多突出意识形态,这就难免僵硬和冰冷,有失语文本身应该蕴含的真实和丰富,更不用谈文学的审美魅力了。
事实上,“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时一种固定格式的文体,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有严格限制,其严谨规矩与现在仓皇出世并逐渐普及的“网络语言”大相径庭,前者如:“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后者则如“不明觉厉”(不明白但是能觉得很厉害),“人艰不拆”(人间本身已经很艰难了,很多事情不便拆穿)。
稍有文化修养的人就不难判断出二者的差距:与“八股文”的形式完美与逻辑缜密相比,“网络语言”缺少文化沉淀的厚重感,带着仓皇出世的草莽与滑稽,而后者却正逐渐充斥生活,甚至连带影响着整个社交风气,使之失于持重。
语言的发展都是约定俗成的,用得久了,习惯了,就成词语了。
比如“洛阳纸贵”,是当时洛阳发生的一件事:文学家左思写了一篇《三都赋》,因为写得太好了,引发洛阳权贵之家争相传抄,一时使得纸价上扬。
八股文入教材
新学期伊始,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翻看自己的语文教材时发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篇八股文将是他们接下去要学习的内容。
除此之外,新教材选编的八股文还包括明朝初期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和曾国藩的《与诸弟书》。
(9月3日中国新闻网)
为了让学生们的写作“有体”,新学期伊始,杭州市高级中学在沿用多年的语文教材基础上,做了些许改动,在新教材中选编了三篇八股文,以此来对孩子们进行写作指导。
面对改编后的高中教材,不少网友,尤其是家有高中生的家长们纷纷表示质疑,认为此举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高考。
究竟“八股文入教材”会不会对孩子们的高考产生不良影响?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次课改才刚开始,后续影响如何我们无法预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八股文入教材”只是一次聊胜于无的教材拓展与外延。
当地教育界之所以将八股文选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看起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方面,是出于对贡院文化的尊重。
在杭州当地人人都知道,杭州高级中学的建校所在地正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科考的浙江省贡院的旧址。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们“无体写作”的纠偏与指引。
信息爆炸时代,孩子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为活跃,在作文写作中当然也不缺乏好点子、好素材。
然而,开阔的眼界与活跃的思维,同时也凸显出它的弊端,那就是很多时候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没有题材可言,
甚至连基本的题材要素都不具备。
比如写出的新闻报道读起来像散文,写出的散文似议论文等等。
在当地教育人士看来,如果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一些以体式严谨著称的八股文,用以指导孩子们学写“有体作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大胆而积极的尝试。
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八股文入选教材”流露出当地教育人士的良苦用心,但恐怕只是一次聊胜于无的教材拓展与外延,部分教师借力八股文指导学生“有体写作”的希望,可能只是一番美好愿景而已。
原因就在于,八股文退出教育舞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教育进步的必然,而看起来“刻板”有余的八股文,这一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显然与当下主流的教育观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将其再次引入教材,引领教育,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除此以外,仅凭教材中零星点缀的三篇八股文,就想让学生们学习其思维的过程,了解其中的由浅入深、起承转合,指导孩子们“有体写作”恐怕有点儿不现实。
毕竟,八股文并不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不仅读起来结结巴巴,理解起来更是云蒸雾罩,对少数天资聪颖的孩子来说,恐怕也只是“囫囵吞枣”罢了。
当然了,笔者这么说,倒不是对八股文的价值予以否定,毕竟八股文曾长盛六百年而不衰。
但它的价值最好的表现形式和体现之处还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和文明进步的见证,而不是出现在课堂上、书本中,来所谓地指导学生们“有体写作”。
所以说,“八股文入选教材”只是一次教材的拓展与外延,仅供孩子们拓展知识的涉猎面和了解古代文化所用。
如果借力八股文指导
与规范孩子们写作,现实效果恐怕要事与愿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