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经典八股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 格式:doc
- 大小:15.16 KB
- 文档页数:6
唐伯虎落花诗译文唐伯虎的《落花诗》有很多首,我先选取其中一首来进行翻译吧。
原文: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借问牧童应设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
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译文:就那么一下子啊,这满满的春色就没了。
那些富贵人家的园林,之前还繁花似锦呢,现在一下子就变得像被洗劫了一样,啥好看的花也没了,就跟变穷了似的。
我就想问问那放牛的小孩啊,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摆上点酒呢?你看啊,这时候梅子都已经长出果仁了。
那些柔软的舞姿啊,就像要把那些像花旦一样娇美的花朵比下去似的。
可是啊,这花剩下的那点香味,好像在对着树神笑呢,意思是说你看这舞蹈能把我咋样,我还是有我的韵味。
我想啊,那些穿着青鞋的伙伴们,这个时候啊,太阳都老高了,可他们还在呼呼大睡呢,估计是因为这落花的景象让他们有点伤感,没什么精神,就想多睡会儿。
出处:唐伯虎《落花诗》。
你看这落花啊,就跟人生似的。
那春色刹那间就没了,就好比人有时候正过得顺风顺水呢,一下子就啥都没了。
那些富贵园林,就像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一时风光无限,可是一旦遇到点事儿,就像这花儿落了一样,啥都没了。
这牧童和设酒呢,感觉就像是一种对生活的小调侃。
梅子生仁了,也是在说时间过得快啊,这花刚落,梅子就变样了。
软舞欺花旦这里啊,就像是生活里那些爱炫耀的东西,总想把美好的东西比下去,可是花就算落了还有余香呢,这就告诉我们啊,别太张狂,那些看起来弱小的东西也有自己的厉害之处。
再看那些青鞋携手伴,估计也是和唐伯虎一样的人,看到这落花就有点伤春悲秋的,早上也不想起,就这么躺着,可能还在心里琢磨着这花儿的事儿呢。
这唐伯虎也是挺有意思的,把这落花写得这么生动,就像在跟我们讲一个有趣又有点小伤感的故事。
场景一唐伯虎和书童上唐:大家好,我就是人称玉树临风胜潘安,一朵梨花压海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得过小三,干的过流氓,人见人high,车见爆胎的唐伯虎是也。
哎哎~我书童呢?书:这呢,这呢。
少爷我在这呢。
唐:你跑哪去了?没看台下这么多人么?像我这么受欢迎,你不在身边随时保护我,瞎跑什么玩意儿!书:少爷,我给你算命去了,算命的说你今天要犯桃花运。
唐:桃花运?书:比怀孕还运!唐:(跪地嘶喊)苍天呐,大地啊,我一身的泡妞绝技,终于要有用武之地了!小鹿,随我走起。
书:少爷!场景二秋香上秋:当时世道,dota横行,天梯积分,欲壑难平。
月黑风高的晚上再也不是谁牵谁的手,而是夜魔的飘逸游走;青年园再也不是你侬我侬,生死不弃,而是老牛的跳刀先手,撕裂大地;正当你们五人黑店,搞基无限的瞬间,我仿佛听见7:1黄金比例的嘶声呐喊:激情燃烧的岁月真的比爱情显得弥足珍贵么?(劫匪上,甲、乙)甲:大、大、、、、、大哥,那有个落单的,咱俩可以单抓。
(上几个跑龙套的走过)乙:别动,等等兵线。
上!~甲:打,打,啊就打,打.........乙:打劫!甲:大、大、大哥,等会,我先劫个色!乙:就你这货色还劫色呢!甲:大哥我是男人,我也有、、、、需求!~~~IC、TP、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
秋:大哥,我只玩QQ农场,让你们偷几天菜行不?(秋上手抱胸,害怕状)甲:胸,胸,胸,什么玩意?秋:大哥,什么都没有!甲:这个可以有~秋:(手放下)大哥,这个真没有!甲乙抱头蹲下同声:哎呀~~~~~(唐和书上)唐:撸男爆菊手!(甲乙不动)小样,在控制的面前,你们就是一堆渣。
书:少爷真厉害,(音乐起,蓝精灵改编)甲:大哥,他们是在藐视你么?乙:削他!(唐被打倒在地,书装死,夸张的躺下,甲继续揍书)甲:大哥,这也太脆了~乙:兄弟,给我记住咯,打你就是个玩~(打完甲乙下)书:我真是躺着也中枪啊~秋:帅哥,你没事吧~唐:别人揍我千百遍,我待他人如初恋。
秋:帅哥怎么称呼啊?唐:在下唐寅,叫我伯虎就行了!秋:唐寅?淫荡的淫么?唐:额~不是!是意淫的淫!那姑娘芳名?秋:羞答答的跑走(音乐《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唐:那我怎么找你报销医药费啊?(朝远处喊)天空中一阵阴冷的声音传来:(余家头校区,研究生公寓,楼管阿姨,绝迹江湖)场景三秋香和秋香母亲(楼管阿姨)上秋:妈,那人真的可帅了,那天要不是他,女儿的first blood就不保了~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行不行的我得先考考他再说。
《唐伯虎落第》唱词[邂逅惊艳]唐伯虎:信步儿忽然见花影摇曳,恍觉得遇瑶台绰约仙姬,只见她执纨扇体态飘逸,花间走落红下春燕轻飞,顿使我将画稿胸中拟,百美图添一帧绝世容仪。
沈九娘:东风不解留春意,香径扑面柳絮飞,芍药栏杆花瓣落,蔷薇含情欲牵衣,九娘我知已唯有花解语,诉往事险作落花沾春泥,蒙义父护花收养深闺里,教娥眉习作书画学琴棋,惜春光拈毫戏为花写照,画不了千姿百态妙生机,可叹我笔未传神功底浅,空惆怅画图难成诗难题。
唐伯虎:宋代并无竹折扇,赵佶活到今世难,这把扇玄妙观里随意买,只消铜钿三百三乡下老爷当宝贝,令外甥青出于蓝胜于蓝[铁窗风雨]唐伯虎:含奇冤仰天狂笑激动风雷,惊醒我黄梁梦恨满胸怀,早盼着上林游春风沉醉,转眼间百花残乐极生悲,舞弊案成冤狱颠倒黑白,老宗师被污为祸首罪魁,为程公鸣冤屈共赴患难,宦海中勾心斗角嫉贤忌才,为什么不审案不查罪,大理院装聋作哑假痴呆,岂不知害群之马受了贿,逍遥法外为何来,岂不知程公养虎终贻患,内外勾结赃证栽,岂不知唐寅无钱买富贵,文章能夺天下魁,黑暗的官场太腐败,难以忍受牢狱灾,天大的官司打到底,名誉一定要挽回,有朝一日乌云散,还我个状元及第,头戴乌纱、身穿蟒袍、摇摇摆摆、摆摆摇摇喜荣归,想到此处涌热泪,风雨凄凉有谁来,怅无杯酒浇垒块,似这般铁窗滋味实难挨。
[仆友情深]鲍大娘:文武百官满朝廷,哪个给你抱不平,江南才子没靠山,更难斗官官相护老奸巨滑的马凤鸣,自身难保的程侍郎,烂泥菩萨过江心,酒肉朋友容易找,患难知已总难寻,举子纷纷离客店,留下一位沈寒冰,为你奔走鸣冤屈,更难得雪中送炭好交情。
雨墨:相公他铁索锒铛受折磨,遭冤枉自写状子自申诉,愁煞我盘缠用尽无处借,偏又是四处打点开销多,眼前是山穷水尽已无路,我只有自卖自身把相公助。
叫一声好相公双膝跪地,你坐牢雨墨日夜痛心肺,我本是无爹无娘苦孩子,跟着你无忧无虑无寒饥,人人夸你我欢喜,扬眉吐气换紫衣,谁知晴天霹雳起,相公蒙冤受了欺,急得我雨墨无主意,伤心不在路旁啼,自卖自身忍悲泪,并非我大难到来各自飞,鲍大娘愿出纹银二百两,只要我成为母子膝下依,求相公卖身契上签花押,恕雨墨别无它法相救你。
唐伯虎之梦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唐伯虎之梦,感谢您的阅读!唐寅:(举壶复饮,却见酒尽壶空,不由心意茫茫,手指美人,口吟一绝)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昏昏睡去)唐寅:谁?是谁在叫我?美人:是我呀,唐公子,是你画上的人儿呀。
唐公子,你素性旷达,为何今日愁眉不展?唐寅:只因一事未决,心中不快。
小生前日中了状元,可那大奸相严嵩却要我与他同流合污,不然便要革去我的功名,永不启用。
小生正待抉择,踌躇不定,故而忧闷。
美人:(嫣然一笑,美目流盼)这选择又有何难?唐寅:(先是一愣,继而作揖)还请姐姐指教。
美人:唐公子,你性情放达,傲骨天成,本就不应与这些官场中的小人共事。
功名利禄,宦海烟云,也不过是你画上一笔淡淡的墨迹而已。
况且你又有旷世奇才,只要你能作出心灵的正确选择,将来便是狂浪风流的一代画师!唐寅:多谢姐姐。
(感激地)真是画中知音,为我抉择,净我心灵。
美人念道:不做官来不置田,桃花庵里酒中仙。
起来便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温馨感悟奇装异服更显个性风采并不是穿得越怪越好,但永远是校服式的记叙文,肯定不容易出众。
这个时代流行美丽,更流行个性。
超级女生中李宇春肯定不是女性美的代表,但一定是个性化的代表。
所以人气飙升。
这篇高考优秀作文借助了短剧的形式,写出了唐伯虎的心灵选择。
画中美人复活与大名鼎鼎的唐伯虎交流对话,增添了文章的故事性,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文章符合舞台剧的特点,人物对白和舞台提示为演出做了细致的筹划,这既是剧本必不可少的内容,又丰富了故事的细节,使故事更加完整。
临去秋波那一转的意思
"临去秋波那一转"是一句来自李清照《如梦令》的词句,意思是
在离别前,以秋天的眼神转向对方,表示情感的变化或告别的意味。
这句词在现代可以理解为在临别之际,以深情的眼神向对方表达
离别之意。
它可以描绘在秋天的背景下离别的场景,秋天往往象征着
萧瑟和离别。
秋天的转身,意味着事物的变迁和人情的离愁。
因此,
在这句词中,"临去秋波那一转"传达了词人对逝去爱情或友情的留恋
和感慨。
这句词也可以引申为在重要的转折点或离别时刻,我们可以用一
种特殊的眼神或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时,眼神的转向可以比言
语更能传递内心的真挚和情感的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临去秋波那一转"也可以理解为在特殊时刻,用特殊的表情或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或情感。
总之,"临去秋波那一转"表达了在离别前以秋天的眼神转向对方,暗示着情感的变化和辞别的含义。
这句词也可以拓展为在离别或重要
时刻,用眼神或表情来传达内心真挚的情感。
唐伯虎点秋香(大型小品)人物:唐伯虎、石榴姐、华老爷、秋香及众侍女、三大才子道具:戏服、假胡子、酒、酒盅、花篮音乐起,众侍女提花篮园中采花(画外音)一才子:伯虎兄啊!今日秋高气爽,你我何别去游山玩水一番。
唐:好啊!好啊!妙计,妙计。
江南四大才子到。
四大才子浮现摆造型,众侍女叫好,脱衣,叫好。
一才子:伯虎兄看这么多美女为我们捧场,我们何别吟诗一首。
唐:言之有理,那谁先了。
一才子:固然是伯虎兄你先啦!(音乐停)唐:那我就尊敬别如从命了,听着,一行白鹭上青天。
(叫好)一才子:两只烤鸭向北走。
(妙)二才子:真想他妈咬一口。
(妙啊)三才子:惋惜没有啤酒。
(妙咿)唐:兄弟,今天这个地方基本上靓女,你我何别上去调戏一番。
(调戏。
画外音:秋香来了,秋香来了,)一才子:啊!秋香来了,伯虎兄,秋香来了。
(众女背对观众,音乐起)唐:秋香是谁?一才子:秋香是咱们**最美丽的姑娘。
唐:可不能吧,长的如何样。
一:国色天香,好象那仙女下凡。
唐:可不能吧!我看看。
(音乐停)一:秋香,秋—香。
(一侍女回头)漂别美丽。
唐:咿,相貌平平。
一:哦,俗话说的好,红花还需绿叶配,等一下你看看后面的侍女就知道了。
唐:知道什么?一:秋香的美丽啊!唐:是别是呀?我看看啊!美女,美女。
(众姐头,装扮丑陋,四大才子倒地)唐:太丑了,太丑了。
一:美别美啊!(侍女退下)唐:果真是—美丽啊!一:国色天姿吧。
唐:是是是,没错,唉!那有什么方法接近秋香呢?一:有什么方法,哦,听说华府要请一位书童,你何别去应聘一下呢?唐:秋香在华府,他们要书童,要我去应聘,可不能吧想我堂堂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哪能去做这样下等的情况。
一:你要得到秋香吗?总要付出点吧!唐:也是,去试试也好。
一:等等,去应聘要交报名费十块。
唐:小意思,只要成功,一百块也行。
走,走。
寻秋香去哈哈哈。
(音乐起)画外音:唐伯虎为了接近秋香,别惜卖身为奴到了华府,一过算是两年。
画外音:啊呀,石榴姐,你如何又喝醉酒了。
《唐伯虎点秋香》人物:唐伯虎(说话声音温柔),秋香,秋香母(高大的男生反串,学女人腔),旁白,配乐和背景乐(这个可以唱流行歌曲或经典老歌),一个观众托儿,强盗甲,强盗乙,唐伯虎跟班(男生,东北口音))旁白: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可曾听过那凄美感人,浪漫柔情,令人心旷神怡,怎么听都听不够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什么,你们听过?(面向观众,带吃惊的表情,接着按原来平和语调说)那就对了,你们以前听的都是经过人工修饰的,我这回给你们讲一个原汁原味的不经过任何雕琢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距今好几百年以前,有个通过全村人民举手表决产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同志。
(下,用手引上唐伯虎)(唐和跟班上)唐:(摇扇而上)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我就是英名神武盖世无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智慧与美貌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唐伯虎。
我不仅谈吐风雅,而且品质优良,堪称新时代的…… 跟班:米饭。
唐:嗯?跟班:哦,不,模范。
嘿嘿,(一下唐伯虎听到前半句的时候都很高兴,听到后半句的时候都很气愤)如果说俺们少爷有才那得受罚的话呢,那他可就得千刀万刮啊;如果说俺们少爷有德那是犯罪的话呢,那他可就是罪恶滔天啊;如果说俺们少爷帅那是造孽的话呢,那他可就是得天打雷劈啊。
唐:你小子怎么说话的呢,听着老别扭的.跟班:嘿嘿,爷,皇历上说你今天有桃花运?唐:扯啥玩意儿,怎么能说我今天有桃花运呢?(一顿)你说我哪天没桃花运啊?(下)旁白:一天,唐伯虎邂逅了绝代佳人秋香同志,那时候,秋香刚替老夫人买东西回来,途中路遇一甲一乙两个强盗拦路抢劫。
(秋香手拿一大包卷纸上,甲乙从另一侧上,甲戴着向后的帽子,乙手里拄单拐)甲,乙:呔,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秋香:那小女子把东西给你们,你们就放我走么?(秋香把东西给甲、乙)(乙刚欲走,甲拉住乙)甲:等……等会儿,我……我要先劫……劫个色。
从“临去秋波那一转”,“转”变张生历史地位说开去一、"临去秋波"埋下涟漪些许"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明末清初戏曲作家黄周星在点评《西厢记》时曾经写到"宇宙之情寄于人,而人之情寄于目","想美人之目送,知才士之魂销矣。
","目能转而意难当,皆深于情者也"①。
这些都写出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言近意远,这一句是整部《西厢记》的"关窍"所在,一语虽只有十字,却"玄尚隔玄中玄"②,语意丰富,一个"转"字,更是这十字中最富有动感的一个字,为后面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做足了铺垫。
"临去秋波"是男女钟情的象征。
莺莺秋波的一转,被"机敏"的张生捕捉到了,戏剧性的改变了他的人生。
二、张生历史地位的转变与提升在《西厢记》的前三本中,二人地位的悬殊,爱情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由于张生地位低微,爱情的主导权就掌握在莺莺手中,爱情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莺莺的态度。
张生在剧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他要随着莺莺的一举一动行事,不敢有半点轻举妄动。
但是,随着情感的投入,质的变化,崔张二人的地位发生了瞬间的变化,开始了另一种的不平衡性。
张生的地位有由低到高的转变,而莺莺则由手握主导权到丧失主导权的转变。
1."白马解围",张生历史地位第一次转变与提升。
张生刚一出场时,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小生。
他的地位自然难以和位高权重的相国千金相匹敌。
可是就是那"临去秋波那一转"让张生看到了希望。
他忘记了雪窗萤火二十年的辛苦,忘记了云路鹏程九万里的豪情壮志。
他虽对美若天人的莺莺一见钟情,但他并未掌握爱情的主导权。
此时,崔张的爱情犹如海市蜃楼,虽然美丽漂亮却很不现实。
八股文去世百年祭在中国历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龙。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师及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三月,在京师举行会试。
由于所试的《四书》疑问及经义所采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于洪武六年下令停考,开始思考科举考试的文体问题。
之后十年,他与刘伯温经过反复的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考试文体,这就是八股文。
八股文自洪武十五年横空出世,明清500年间,绝对是思想文化界的霸王龙。
读书人皓首穷经,无不竞奔于科举之途,若八股文作得不通,就百无一用。
如蒲松龄这样的奇才,放在当今,至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八股文写得不好,因此身逢康熙盛世,也只落得辗转沟渠,一辈子当一个三家村的教书先生。
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横行之时,上下五百年,方圆五万里,几乎所有的县处级以上干部都是由它而晋升的;几乎所有想当而未当成县处级干部的读书人,都是被它扼杀了的。
1901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时,神州大地竟是一片悲痛惊惶之声,读书人哀嚎,如丧考妣。
但八股文终于被废除了,这只文化恐龙终于死掉了。
八股文死去一百余年了,没有人再对它感兴趣,没有人再去研究它。
因为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一文行世,“八股”这个词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存在与我们的语言中。
城市里的孩子很容易说出许多恐龙的名字,也可以描绘这些恐龙的模样,但大学里的文科教授,很少能说出八股文的子丑寅卯,我们对八股文的摒弃,可谓完全彻底。
然而,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
既然一篇博士论文可以研究几百年前某个小地方的米价,一本专著可以研究一种很少人使用且已消亡的文字,而对于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股文为何如此不闻不问呢?明代十六帝,除开国之君太、成二祖外,大多昏庸乖戾,万历朝神宗竟数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朝熹宗放着国事不问,天天只醉心于干木匠活。
在这样的状况下,明代的政权还持续了二百六十六年,而且,大部分的时段是太平之世。
八股文例篇(附:当代科举史及八股文研究著作举要)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王鏊[2]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破题)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3]。
(承题)[4]盖谓[5]: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6],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起讲)闾阎之内[7],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内,如茨如梁[8],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起股)[9]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中股)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后股)牺牲粢盛[10],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11],足以资朝聘之费[12]。
借曰不足[13],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
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束股)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大结)[1] 题目出自《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以下是杨伯峻的译文——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7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殿试题:问治天下之道明嘉靖已丑科臣对:臣闻帝王之致治有覆天下之仁而以不费为施,有周天下之智而以不劳为用。
施不费而后顺时鼓舞之权行,用不劳而后宪天聪明之实尽。
尽聪明者存乎诚,诚无疑矣,妙鼓舞者存乎变,变无方矣。
无方而显作用于旁行,仁之发也,以天下之才尽天下之故,得天下之故神天下之化,夫何费之有!无疑而别贤否于遗,智之运也,以天下之公为一人之度,廓一人之度达天下之情,夫何劳之有!是故诚以基智,智能以广仁仁以尽此,化以格天,天顺而时,化和而理,仁广而通,智睿而辨。
非夫先天而不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者,其孰能与于此!故仁而不得其要,必纷错而弥文,智而不本于诚,必穿凿而任术。
弥文之弊,泛而寡效,任术之弊,察而不弘,天下之事废者多矣,是故帝王存之为湛一之本,举灾害为易简之善,明而先觉,而久大,盖其所执事而所尚者审故也。
是以天地可位,万物可育,气化太和,灾诊不作,其目下一贯之理,显微无间之机乎是做仁智合德之谓“圣”,志气交感之谓“通”,天人同归之谓“治”。
是说之不明也亦久矣。
古人之言曰:“上”好有言之君,则下必有尽言之臣。
又曰“益志广德,莫善于问,乘事演道,莫善于对。
”臣愚恭遇陛下精明纳言,得其时矣,观时势之敌,究恢济之本,极理要广说,广德业之规,臣非其人也,而窃有志焉,敢不敬述所闻以对。
惟天生民不能无欲,欲之不制乱之成也,苟非至德,大道不行。
故夫德合天者谓之“皇”,德合地者谓之“帝”,兼乎三材,足以叙伦尽制者,谓之“天子”。
故亶聪明为元后,而佑下民也作之君师。
子夏问孔子以民之父母,孔子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一人而定四方者君也。
”是故天者立君之命也,君者立君之命也,君者立民之命也,裁成之道,铺相之宜,所自成也,典礼之衷,命讨之权,必有归也。
安民非君之责乎?势一而后定于义,我何分而后详于,是故惟王建国,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立民极也。
树后王君公。
承以大夫师长以奉天道也。
此则共济之义,大公之制也,官人非君之助乎?然地远则德未易遍,情异则化未易齐,求万姓之咸休至难也。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清]尤侗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
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
来相怜,去相捐也。
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
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
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
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
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
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而相遭耳。
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
虽使觏修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
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
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
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
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
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
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
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
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
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噫嘻!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似;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
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唐伯虎诗词最经典的十首唐伯虎是明代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诗词以幽默、诙谐和富有想象力而闻名。
以下是唐伯虎最经典的十首诗词:1.《临危赋诗示姊妹》:“壮志与猛虎,三杯饮岳阳。
浩荡遥且涉,江湖笔底长。
”这首诗描绘了唐伯虎无畏的豪情和豁达的心态。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唐伯虎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3.《汉宫秋》:“南枝红叶北枝秋,盛半空余座上愁。
去年春恨千般在,今年春恨万般愁。
”这首诗描绘了唐伯虎对时光流转和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忧思。
4.《黄金台》:“千万困敌一困身,我富而贫,我贵而贱,夜半无心睡,万死脱腰间。
”这首诗表达了唐伯虎不拘一格、不受困扰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心态。
5.《偷桃花》:“次去重来便乱了,须当空处结秋夜。
”这首诗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唐伯虎偷桃花的情境,流露出他豁达和率真的个性。
6.《游春江晚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诗表达了对往事的留恋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7.《题壁》:“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展现了唐伯虎的豪情和战斗精神。
8.《梦江南》:“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的春日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忧伤和离愁。
9.《破幽梦影》:“凝眸燕洲壮丽,分明睛底似朱砂。
”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唐伯虎对梦中幽境的感叹和赞美。
10.《临江仙·月下冰轮对饮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远游舟。
”这首词描绘了夜晚的江景,展示了唐伯虎细腻的笔触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这些诗词是唐伯虎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经典的十首,它们不仅表达了唐伯虎独特的见解和诗才,也展现了他不拘一格、乐天豁达的人生态度。
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
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
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
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
唐伯虎诗词全集1.《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2.《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明·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3.《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4.《一世歌》--明·唐寅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5.《言志》--明·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6.《牡丹图》--明·唐寅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7.《牡丹图》--明·唐寅故事开元重牡丹,沉香亭北冷泉南。
如今颜色还依旧,风雨江东月润三。
8.《警世》--明·唐寅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9.《咏怀诗》--明·唐寅郁郁梁楝姿,落落璠玙器。
空山岁历晚,冰霰义如至。
朽腐何足论,壮哉风云气。
书生空白头,三叹横流涕。
10.《咏怀诗》--明·唐寅灌木寒声集,丛筱静色深。
冰霜岁聿暮,方昭君子心。
射干蔽豫章,慨惜自古今。
嶰谷失黄钟,大雅变正音。
为子酌大斗,为我调鸣琴。
仰偃草木间,世道随浮沉。
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12.《把酒对月歌》--明·唐寅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旁白:话说数百年前,江南出了四位青年才俊,论文章,个个才高八斗:论丹青,皆是妙> 笔生花,加之风流倜傥,放浪不羁,不知迷倒多少无知少女.其中风头最健者又属曾荣获”> 江南十大杰出偶像”称号,人称”玉树临风赛潘安,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唐伯虎先生. > (先是祝、周、文三人出场,每人一把纸折扇,上书大字。
> 祝:我很帅,而且我很温柔;> 周:我踏月色而来;> 文:别理我,正烦着呢 )> 过了一会,唐匆匆上场,低头看寻呼机。
> 唐伯虎见三人,上前作揖,道:大哥,大大哥,大哥大,三位大哥最近在哪发财,这> 么急把我call来,所为何事?> 祝枝山道:发财?再下去要发霉了.最近经济不景气,哥几个接不到演出任务,在家闲着> ,待遇也大不如前,竟然连每餐的酸奶都没了.这几天,家里头的那位吵着闹着要和我离.> 哎> ,”问世间钱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听说老弟你很风光嘛,什么”十大偶像”、“杰出> 新人”都有你的份。
”> 唐摆手道:过奖过奖。
> 文征明上前道:你写的那首歌已经在排行榜榜首位置上呆了八个星期了,叫什么“> 苹果熟了”,老弟你该赚了一票吧。
> 唐作谦虚状,道:哪里哪里,一般一般啦。
小弟有今天,还不是****几位大哥的栽培> 。
> 祝道:算你小子还有良心,这不,这几天咱哥几个想办个”个人作品回顾展”,可手> 头又紧,我们想让兄弟你接济接济,不会有意见吧?> 唐一愣,突然一拍脑袋:啊呀,小弟我都快忘了今天在上海书城有个签名售书活动> ,大哥,不好意思,小弟有事走先。
> 说着转身欲溜。
> 祝枝山一把拉住,阴森森地道:想走?嘿嘿,把你的那些丑事儿抖落给什么街头小> 报,你看人家克林顿、成龙,哪个受得了?> 唐连忙摆手,道:别别,刚才只不过是小弟见气氛太严肃,跟大哥们开个玩笑罢了> 。
唐伯虎经典八股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唐伯虎
芙目盼兮。
情传之矣。
夫秋波。
最足关情者也,况转于临去时乎!当之者将奚以为情耶?
若曰:人之以情相感者,予亦不知其何心也。
第情不可见,有显然直露其表者,而其情浅矣;乃情不可见,有隐然微示其意者,而其情转深,何也?
当猝然邂逅之余,而凝眸偶嘱,若欲传,若不欲传,觉有往复流连者,令人一望而神驰也已。
如予今之所见,其人不既去哉!
方其未去也,未尝告我以心,尚有不欲遽去者,不童倾心以相告,旁观者有所不知,而身其际者,已默为喻矣。
及其将去也,亦未明言其意,尚有不忍逮去者,一若寓意于目中,传闻犹多艳羡,而历其境者,益难自持矣。
幸哉,其临去也,望伊人之不见,而将遂将迎,不尽在此秋波乎?
惜哉,其临去也,瞻彼美之云遥,而乍臆乍现,怎当他秋波那一转乎?
丰姿绰约,神已淡于秋水。
而相接之际,莫我肯顾,则无
如他何耳。
今也睹彼秋波,有不自禁之情,俄而光稍著焉,俄而光即敛焉,低徊而临去者。
能不倾倒于那一转乎?夫螓首蛾眉,《卫风》尝致荚于硕人。
则何如那一转者,传神于阿堵之间也!
莲步轻盈,袜亦足以凌波,而相值之时,莫予云觏,又无如他何耳。
今也眄彼秋波,有不自王之意,不视则恐我不知焉,久视又恐人或见焉,徘徊而临去者.能不销魂于那一转乎?夫婉兮清扬,诗人每载咪于之子,则何如那一转者,相赏于风尘之外也!
谓秋波在予乎?则不应转于临去也!谓秋波不在予乎?则临去不应有那一转也!步迟迟其欲往,意默默其难忘。
窈窕淑女,亦似撩人之离恨,而为此秋波也者。
谓秋波无心于临去乎?胡为而多此一转也!谓临去有心于秋波乎?则怎当他那一转也!我欲招而不敢,他欲恝而不能。
彼芙人兮,亦似惧人之断肠,而为此那一转也者。
谢佳人之有意,玉虽移而神已留;愧书生之不才,形虽隔而情难已。
噫!怎当乎哉!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题目)
八股文是明清时代盛行的一种束缚读书人思想的文体,然而,有人却“戴着镣铐跳舞”,用这种死板的形式写出了绝妙文章。
传为唐寅所作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一文,描摹细腻深入,运笔空灵洒脱,风格委婉缠绵,堪称美文妙文。
芙目盼兮。
情传之矣。
(破题)
破题须概括全篇意旨,文章开篇先将题意点明,所谓“立片言以居要”。
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此用《诗经·硕人》现成语,说明莺莺之美目顾盼,实传张生以情。
夫秋波。
最足关情者也,况转于临去时乎!当之者将奚以为情耶?(承题)
承题续申破题之意。
此数句将”临去”“怎当”之意补出。
莺莺“临去”之“秋波”“最足关情”,张生心为之动、情为之转,为顺理成章之事,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若曰:人之以情相感者,予亦不知其何心也。
第情不可见,有显然直露其表者,而其情浅矣;乃情不可见,有隐然微示其意者,而其情转深,何也?(起讲)
起讲亦称“开讲”,表明下文所论物事之原委。
原委盖在于情,而情有浅、深,显、隐之别。
世间之事,往往“显然直露”之情浅,“隐然微示”之情深。
“秋波”之转,正为“隐而深”之情。
两相对照,为写崔、张真挚深沉的爱情作了铺垫。
复以“何也”逼出下文。
当猝然邂逅之余,而凝眸偶嘱,若欲传,若不欲传,觉有往复流连者,令人一望而神驰也已。
如予今之所见,其人不既去哉!(领题)
领题再进一层,将情之显者、浅者撇去,专言其隐者、深者。
莺莺“凝眸偶瞩”“往复流连”,诚情之隐者;张生一瞥神
驰流连不去,诚情之深者。
此与“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意旨已丝丝入扣。
从破题至领题,总起来称作“冒子”,是为下文展开“四比”作准备的文字。
方其未去也,未尝告我以心,尚有不欲遽去者,不童倾心以相告,旁观者有所不知,而身其际者,已默为喻矣。
及其将去也,亦未明言其意,尚有不忍逮去者,一若寓意于目中,传闻犹多艳羡,而历其境者,益难自持矣。
(提比) 八股文中凡称“股”或“比”,皆用对文。
此为散文中的长排句。
句式之长短,声调之缓急,虚宇之调度,均须用心。
提比要提起全篇之势,又要给下文留有余地。
此比上、下两扇扣住莺莺“未去”“将去”两个特定时刻,从张生的感觉落笔,写出一种男女微妙之情。
莺莺之“未去”,“不啻倾心以相告”,对张生而言,“已默为喻矣”;莺莺之“将去”,“一若寓意于目中”,对张生而言,“益难自持矣”。
提比依然在题前着笔,尚未涉及“临去”二字。
幸哉,其临去也,望伊人之不见,而将遂将迎,不尽在此秋波乎?
惜哉,其临去也,瞻彼美之云遥,而乍臆乍现,怎当他秋波那一转乎?(虚比)
虚比紧承上文,直接点出“临去”二字。
行文扣住“临去”这一特定时刻,挑明情之深,“尽在此秋波,性情中人,“怎当他秋波”。
“秋波“与情的关系,被彻底
点穿了。
这是八股中的三、四股,开始进入论析的核心部分。
丰姿绰约,神已淡于秋水。
而相接之际,莫我肯顾,则无如他何耳。
今也睹彼秋波,有不自禁之情,俄而光稍著焉,俄而光即敛焉,低徊而临去者。
能不倾倒于那一转乎?夫螓首蛾眉,《卫风》尝致荚于硕人。
则何如那一转者,传神于阿堵之间也!
莲步轻盈,袜亦足以凌波,而相值之时,莫予云觏,又无如他何耳。
今也眄彼秋波,有不自王之意,不视则恐我不知焉,久视又恐人或见焉,徘徊而临去者.能不销魂于那一转乎?夫婉兮清扬,诗人每载咪于之子,则何如那一转者,相赏于风尘之外也!(中比)
中比是全文核心,必须进一步阐明题中妙理之所在。
这里中比上、下两扇,从反、正两面对莺莺、张生的心理作细腻描写。
假设莺莺“莫我肯顾”“莫予云觏”,尽管“丰姿绰约”“莲步轻盈”,张生亦“无如他何”。
偏偏“恐我不知”“而光稍着”,“恐人或见”“而光即敛”,那一转之“秋波”便蕴含万种风情在,令张生如何不“倾倒”不“销魂”?这里对男女一见钟情微妙心理的捕捉,可谓纤毫毕现出神入化。
这是此文中刻画人物心理量精彩的文字。
谓秋波在予乎?则不应转于临去也!谓秋波不在予乎?则临去不应有那一转也!步迟迟其欲往,意默默其难忘。
窈窕淑
女,亦似撩人之离恨,而为此秋波也者。
谓秋波无心于临去乎?胡为而多此一转也!谓临去有心于秋波乎?则怎当他那一转也!我欲招而不敢,他欲恝而不能。
彼芙人兮,亦似惧人之断肠,而为此那一转也者。
(后比)
后比往往畅发中比未尽之意。
这里续申莺莺“秋波”一转之因。
特别是下扇。
我欲招而不敢,他欲恝而不能两句,更是将男女一见钟情却又踟躇不前的心态恰如其分地写出。
谢佳人之有意,玉虽移而神已留;愧书生之不才,形虽隔而情难已。
噫!怎当乎哉!(收结)
收结表示完篇之意。
这里的结语要言不烦,紧扣题目“怎当”收束,给读者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
钱钟书先生说:“窃谓若揣摩孔孟情事,须从明清两代佳八股文求之,真能栩栩欲活。
”(《谈艺录》补订本第32页)这篇八股文,虽为游戏之作,却堪称描写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爱恋心理之佳作。
其中蕴含的作文技法,似乎也不是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