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96.33 KB
- 文档页数:5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2、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历史上人们的生活或经济活动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
(时空观念)3、运用有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继续强化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史料实证)4、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社会生活变迁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5、使学生通过学习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历史,进一步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新技术革命的领域和重大成果。
2、难点:理解新技术革命和革命性意义和所带来的挑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20年6月23日,中国第55课北斗导卫星发射的图片。
【新课讲授】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活动】知识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回忆。
【学生活动】回顾知识,填充表格。
(一)计算机技术【教师活动】PPT展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计算机产生的时间、目的、地点、标志、影响等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信息。
1、产生:1969年,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美国军方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2、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电子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事网络。
后来,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
【教师活动】史料:材料 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杭州城里,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也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
社会发展的规律【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6.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9.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10.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或的作用。
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二、新课学习发展的基础。
名词解释: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5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社会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
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由名词解释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刨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的含义:①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生产关系的含义:①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②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 做好知识点的勾画和笔记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总结:名词解释:(1)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材料: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
民法是万法之母,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从生到死,从签合同做生意到结婚生子继承收养,老百姓的一切皆离不开民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生活与哲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材分析】此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规律。
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最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学生分析】在之前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
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使学生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有怎样的关系,我们该怎么做。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好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疑法、教师启发、引导式教学【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阐述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能够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3. 能够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 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并引出本节的主题——社会历史的发展。
2.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力的提高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 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曲折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探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6. 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资源1. 文献资料: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经典文献,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2. 图片和视频: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如历史时期的图片、纪录片等。
3. 案例分析:针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产活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概念的实际应用。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学科:社会学、人文社会科学年级:大学本科课时数:2目标:1.了解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和能力;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课讨论相结合2.个案分析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人文主义可以说是现代一种较为新兴的哲学流派,它逐步形成了一种较为完善的体系。
在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要,而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亦然。
第二步:讲解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1.自主性规律人是自由的,这一点我们已经非常明确了,但是自由并不代表不受规律制约。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关注的是人的自主性规律。
自主性规律是指人们通过自主的选择和创造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2.差异性规律人是多样性的,这也是人文主义视角下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核心要素。
社会的发展,往往随着大规模人口迁移和经济分化的出现,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差异性规律,就是社会因此而产生差异的规律。
3.体验性规律人的体验是不可忽视的。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规律,也是一种体验性规律。
人们通过自身经验的累积,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就是体验性规律。
第三步:个案分析对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具体的分析。
比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并且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反之,一些人可能会由于外界的限制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例子,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步: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些规律,以便在日后的生活和研究中更好地应用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料1.讲义:《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2.文献:《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3.视频:人文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六、教学评估1.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打分。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2.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4.提高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2.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社会发展的政治规律;–社会发展的文化规律。
3.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三、教学过程1. 简介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社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社会发展是什么?为什么社会发展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十分重要?2. 介绍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3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社会发展的主要规律,包括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经济规律、政治规律和文化规律。
教师可使用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说明各个规律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社会发展的案例分析(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如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全球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来分析这些案例,提取出规律和结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和讲解课后作业(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事件,运用所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估;2.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是否准确理解和运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3.学习态度评估:评估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知识过程中的态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课件:包括社会发展的定义、意义、规律等内容;•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社会发展案例的数据和资料;•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的社会发展案例分析报告。
教学设计
【针对练习】
1、“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
B、上帝是人脑自生的
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学生自主
学习,并
独立完成教
师点拨。
学生独立
完成,老
师点拨。
巩固练习
和应用。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学习小组合作总结教师点拨。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规律;3.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社会发展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规律。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社会发展的规律:(2)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3)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3.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
比如: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影响等。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个人的努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归纳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反思个人生活中如何积极融入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式:1.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采用讲解、示范等方式,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总结归纳:由学生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思维整合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通过教学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程度;2.通过总结归纳的表达,评估学生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章;。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材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回望社会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进步,本节课将带领大家认识这一段历史,探究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什么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推动力是科技革命,会分析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科学精神:辩证的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再到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原因;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的原因。
如今的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繁杂、纷杂。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帮助学生规律认知和分析社会发展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本教案主要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中的规律、特点和转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思维能力,提高其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2.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3.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型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思维能力5.提高学生的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社会发展的定义和内涵(1)社会发展的概念(2)社会发展的内涵(3)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2.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1)农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转型(2)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和转型(3)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转型3.社会发展与现代化(1)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2)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3)现代化的三个阶段: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4.历史与现实的关系(1)认识历史(2)历史思维的培养(3)历史对现实的启示(4)现实对历史的影响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点和转型。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工作坊式教学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参观社会发展的实物,培养学生的现实思维能力,提高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任务式教学法: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制定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行动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思维导图展示(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发展,它包括哪些内容?(2)讲解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义、内涵和特征。
(3)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过程。
2.案例分析(1)通过历史事件,介绍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转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符合着这些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具有主观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发展战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特征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性、普遍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中,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核心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历史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特征。
2.科学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和解释。
3.特殊性:每个典型的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4.普遍性: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简单地,它可以适用于所有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状况。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原则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科学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并采取科学预测、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评估等科学方法。
2.可持续性原则:发展战略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3.统筹性原则:发展战略必须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发展。
4.区域性原则:发展战略以地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推动地区发展。
5.程度性原则:发展战略应符合现代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
6.群众性原则:发展战略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最大限度寻求社会福利,让所有三方(政府、企业、群众)从发展中受益。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高度协调、符合人类长远福祉利益的发展模式。
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三政治《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存在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
它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b)(1)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经济基础。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a)(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4、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2)性质:的矛盾(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4).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a)二、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1) 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