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2005年第2期N o.2,2005

学 术 探 索

A cademic E xploration 2005年4月

Apr.,2005

 收稿日期:2005-01-10

 作者简介:周 鸿(1967— 

),男,湖南嘉禾人,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

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探析

周 鸿

(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阶层形成的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外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本文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这几种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学说,韦伯的市场条件学说,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学说,布迪厄的资本惯习理论和具海根的政治文化学说。关键词:阶层形成;理论概述

中图分类号:C912/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5)02-0072-05

社会分层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的主题。从古典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韦伯,到现代的布劳?邓肯,再到当代的吉登斯、布迪厄,都对其作了大量的、,使后人难以逾越;就国内而言,近代以来,有关社会阶级或阶层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先后出现了费孝通等一批杰出的学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已往的阶级阶层研究很少涉及阶级阶层的形成,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只有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具海根的《韩国工人》等少数专著。本文试图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和简单评析,以期对阶级阶层形成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说

该学说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曾在《孟德斯鸠第五十六》这篇文章中说过:“‘几千年来地球上一切民族的情况都是这样!!!’在埃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等级;在希腊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自由民和奴隶;在中世纪有过劳动和分工,因此有封建主和农奴、行会等级等等。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和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而出卖劳动也只有当购买劳

动能使雇主阶级发财时才有可能。”〔1〕

(P221)恩格斯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更简明地指出:“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

础。”〔2〕(P632、756)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社会

分工具有两重意义:其一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和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联系的阶级分工,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

语,讲的是同一件事。”〔3〕(P36)其二是建立在剩余

产品基础上的社会一般分工,形成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和阶级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分工是阶级产生的根本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阶级。从阶级产生的角度看,社会分工是原生层面的因素;相对而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则是次级层面的。由此我们认为,理解和运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应当以社会分工为首要的基本出发点。分工导致阶级差异,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阶级关

2

7

系并非仅仅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还包括非对抗性的互倚关系。

当然,马克思并非把“经济因素作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虽然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了其他交互作用的因素,把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看作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他在分析19世纪法国农民时说:“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3〕(P693)显然,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利益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作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二、韦伯的市场条件说

韦伯在他的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中对他的阶层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我们才能谈论阶层:(1)一定数量的人们共同具有的生活机遇的某些特定组成部分,在此限度内(2)这一组成部分是由财产占有和收入机会中的经济利益而单独地表现出来的,而且(3)是在商场或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表现出来的。”〔4〕(P247)韦伯还将阶级定义为在市场决现出来的具有相同生活机遇和经济利益的人。因此,市场是韦伯阶级定义中的中心概念,即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处境决定的,社会阶级产生的两个相关条件———财产所有权和劳动力,必须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构成阶级的因素是包含于市场之中的明确的经济利益。所以,韦伯认为:“‘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里”〔4〕(P260)。“经济利益”决定阶级。不过,韦伯又认为,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他指出:“创造阶级的因素毫不含糊地是经济利益,而且的确仅仅是那些与‘市场’存在有关的利益。”“阶级地位的特殊的和典型的例子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上的那种机会是关键的要素,它为个人的命运展示了共同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阶级地位说到底是市场地位。”〔5〕(P181-185)所以,他认为不在市场上进行的财产所有权和劳动的卖买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阶级。由于成熟的、统—的市场产生于资本主义,因此,严格意义上的阶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能存在。中世纪的领主和农奴,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都不是阶级,而只是韦

伯所说的地位群体。

那什么是市场条件呢?所谓市场条件是指人们在进入市场时可以用来交换货币的所有物,依照韦伯的说法就是人们拥有的财产或技能。韦伯曾说,所谓阶级地位的基本范畴是“拥有财产”或“缺乏财产”。但他又十分明确地指出,仅仅拥有或不拥有财产还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财产不能离开市场来单独决定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具有什么样的阶级地位,还要看财产拥有者是否“能够或确实给予财产使用的‘含义’。而财产一旦离开市场,也就不再具有意义”。所以确切地说,韦伯并不把财产当作阶级的唯一判别标准,在他看来,阶级状况的关键方面最终取决于市场状况〔6〕(P19)。

正因为如此,在韦伯看来,阶级结构因而是多层次的〔4〕(P246、262)。由此,韦伯提出了划分阶层的三重标准:财富(或收入)———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三、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说

汤普森于1963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在该书第二部分题为“亚当的灾祸”中,汤普森根据工人的切身体验考察了工业化初期的社会变化,指出工业革命并未造就新阶级。工业革命和政治环境使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空前加剧,不堪忍受的工人团体愤而反抗。共同的感受和斗争使他们产生了阶级意识,阶级开始形成。

阶级是如何形成的?汤普森依照经验主义的原则,通过对形成英国工人阶级的那些众多个人生活经历的研究,指出每个人出生时或长大后都不自觉地进入某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决定日后各人的经历;在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会经过大致相同的经历,这便是阶级的经历。〔7〕但阶级经历不等于阶级,只有“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受并明确说明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7〕(P1、2)换句话说,只有当阶级本身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即通常所说的产生阶级觉悟时,阶级才形成。

因此,汤普森把阶级意识的形成作为工人阶级形成的标志。所谓工人阶级意识,就是“各个不同群体的劳动人民之间的利益认同以及它与

37

其他阶级利益对立的意识”〔8〕(P211)。并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在阶级的共同经历(特别是阶级斗争经历)中形成的,是对阶级共同利益的共识和为共同利益进行斗争的共识,是对阶级关系的自觉意识。阶级意识是那些有思想传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工人群众对自己阶级经历的一种体验。他们通过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等,把他们的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成为阶级的自觉意识。

汤普森特别强调阶级意识产生于工人阶级的“经历”,产生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声称这是“自我创造”和“被创造”过程的结合。工人阶级正是在共同的“经历”中形成了对共同利益和为这种利益展开斗争的共识,形成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9〕(P221)。

其实,阶层意识学说并非汤普森的专利,马克思早就指出,同一的阶级应该具有共同的阶级心理和阶级意识。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社会的阶级划分基础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将会给阶级心理、阶级意识打下自己的烙印。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基本上是由于面临“共同的阶级状况”。从最初的客观共同情境开始,直到后来的主观阶级意识和阶级团结形成,马克思都强调结构性要素的影响。

此外,卢卡奇、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对阶层意识有过深入分析。

四、布迪厄的资本惯习说

当代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在阶层研究中独树一旗。他新创和引入场域、惯习及资本等概念,从一个较新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阶级理论。尽管他也没有正面论述阶级的形成,但其理论对我们理解阶级阶层的形成无不有启发意义。

而布迪厄的阶级概念是同社会空间的概念相联系的。在布迪厄看来,“社会”是一个“场域”或“社会空间”的范畴。行动者主体为了获得利益,借助自己的资本在特定的社会场域或社会空间里相互斗争;而在场域或社会空间中位置相近的人,就构成一个阶级。换言之,阶级指的是在社会空间中,一群有着相似位置,被置于相似条件,并受到相似约束的行动者主体的组合。由于这些行动者具有相同的位置,便有了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秉性(disposition)。这些相似性,反过来,又会导致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不同阶级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实践,他们具有不同的惯习,不同的品味,包括艺术审美、饮食习惯、身体秉性、居住方式等等;因此,这些实践中的行动者被阶级区分开来的同时,也在建构着阶级区分。

布迪厄认为,各种资本的实际占有量的差异使得各个阶级相互区分开来,并依据所拥有的资本的比例构成,可对阶级类型作进一步划分。资本量、资本构成比例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所规定的社会阶级结构,可以内化为人们独特的阶级惯习。而不同阶级的成员,总是在各自阶级惯习的约束下,带着自己特有的阶级秉性,进入不同品味的场域,并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表明自己的阶级身份,表明自己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距离。“品味是对分配的实际控制,它使人们有可能感觉或直觉一个在社会空间中占据某一特定位置的个体,可能(或不可能)遭遇什么,因而适合什么。它发挥一种社会导向作用,引导社会空间中特定位置的占有者走向适合其特性的社会地位,走向适合位置占有者的实践或商品。在给定了被选定的实践或事物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以及其他行动者就商品和群体之间的对应所具有的实际知识的情况下,它意味着一种实际的预期,即预期了这种实践或事物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什么”〔10〕(P466、467)。可见,一阶级的成员,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展现出来的是他所占据的社会空间位置。也就是说,生活方式可以看作是通过生活实践展现出来的阶级关系。在阶级结构与生活方式的空间结构之间具有一致性,但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本身却并非机械地与一定的阶级地位相对应〔11〕。

由上可知,布迪厄的阶级概念将社会空间、实践、惯习、品味结合在一起。强调阶级是一群在社会空间中有着相似位置,被置于相似条件,并受到相似约束的行动者主体的组合;同时认为,由于这些行动者具有相同的位置,便有了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秉性或阶级惯习。这些相似性又会导致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而包括艺术审美、饮食习惯、身体秉性、居住方式等等在内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又建构了阶级区分。

布迪厄的上述阶层理论,我们可以用以下框架图表示:

47

上述框架的含义是:人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类型决定了其进入不同的阶层,而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惯习,这些惯习表现为阶层品位,而品位又将不同的阶层区分开来。

用上述理论来解释阶层的形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属于哪一阶层,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本的大小和结构比例。实际上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因素决定了人们的阶级属性。但惯习与品位对阶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将阶层差异区分开来,展示自身的阶层身份,形成类似于汤普森的阶层意识。

五、具海根的政治文化说

这种学说很多,汤普森的阶层形成理论中也有,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第一部分题为“自由之树”中,汤氏就另辟蹊径,着眼于英国古老的民众传统,提出18世纪流行的宗教异端和雅各宾运动等为英国工人维持了一个连续不断的革命传统,从而对19世纪20至30年代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这与传统的从经济和技术变化入手继而探讨物质环境所导致的政治文化发展的观点,显然不同。但政治文化学说最为典型的要数韩国的具海根。

具海根在《韩国工人》一书中,详细分析了文化和政治在韩国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韩国工人阶级是在一种极其不利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中诞生的〔12〕(P14)。首先,韩国工人阶级没有任何浓厚的手工业文化。在欧洲,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文化、组织在阶级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手工业工人有一种互助文化,他们从中吸取到了物质的、社会的和组织的资源,从而在对无产阶级化做出反应时形成强大的集体行动。而在韩国,工人阶级没有任何浓厚的手工业文化。不仅手工业生产在韩国传统社会中无足轻重,而且手工业工人在儒家体系中的社会地位很低。韩国产业工人没有互助的文化,没有对手艺的自豪感,没有对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珍视,简言之,没有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所依赖的文化和制度基础。其次,韩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和话语环境对工人阶级的形成甚至更不利。在欧洲,政治

制度在阶级组织和阶级行动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尤其是政党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为刚出现的工人阶级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在韩国,随着战后朝鲜半岛上两个相互敌对国家的形成,其左翼力量被彻底破坏,具有战斗性的左翼工会被右翼力量和美国军事政府彻底摧毁,没有给新一代韩国工厂工人留下任何建立他们的运动所依赖的组织基础。而且反共成了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也给了随时可以利用的压制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权利的理由,并成了控制劳工活动和政治异议运动的强大工具。这种环境剥夺了政党对劳工的支持。甚至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担心被贴上同情共产主义的标签,韩国仍没有任何政党谋求使自己认同于劳工或对工人阶级运动给予组织上的支持。第三,影响韩国工人感知工业经验的主导语言是由国家机器提供的,其中包含着民族主义、家族主义、和谐和国家安全等语言。工厂工人被称为“产业战士”、“产业大军”和“出口的领导力量”、“产业战士”这一标签,反映了国家将工厂工人的认同定义为士兵的企图,这些士兵参与到反对外国竞争者的经济战争之中,愿意为了国家的光荣而牺牲自己。产业关系也时常被等同于家庭关系,这种关系以相互信任和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作为基础,由国家提出的口号“对待工人对待家人一样,做工厂的工作要象做自己的事一样”,是韩国工厂中时常能听到的说法,写在了全国几乎每一间工厂的大门口。国家还通过国家教育计划,大力宣传勤勉、忠诚、工人与管理方保持和谐等传统的儒家伦理〔12〕(P14、16)。

因此,很明显,韩国工人阶级运动是在一种极其敌对的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发展的。无论文化因素还是政治因素都对工人认同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工人被歧视为卑下的、可轻视的对象,而且他们从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继承任何关于集体认同和组织的语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国工厂工人还常常被称为“打工妹”(孔顺尼)或“打工仔”(孔多里),二者都有这样的含义:他们卑下、可轻视的地位可以与仆人相提并论;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也阻碍工人在共同职业兴趣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同,用阿尔伯特?希尔随曼(Hirschman l971)极有用处的术语来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韩国工人的主导取向是“脱离”而不是“表达”(v oice)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他们想尽

57

快离开工厂工作这种悲惨世界,尽快摆脱受鄙视的工厂劳动者的地位。以某种积极的态度将自己认同为工人或工人阶级的成员,在这种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是极其困难的〔12〕(P16、17)。

总之,文化和政治在韩国工人阶级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海根认为,“韩国的文化和政治权力同时既压制了工人的认同感和觉悟,也提高了工人的认同感和觉悟。韩国文化中的前工业社会因素支持着管理者的家长制权制威,同时对工人集体认同的形成起到阻碍作用,而对过去记忆的重新建构和民众文化,则成了锻造反抗性的劳动者认同的重要文化工具。尽管国家的镇压政策限制了社会运动的政治空间和组织资源,但这些政策在促进劳动冲突政治化和促进劳工斗争与争取民主政治运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在工作场所和市民社会中都发生的这些文化和政治的矛盾效应,推动了劳工战斗性和阶级意识的快速提高。这样,在韩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阶级冲突的辨证法与文化和政治的辨证法密切地交织在一起。”〔12〕(P25)

上述理论在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宏观层次上很好地解释了阶级阶层的形成。我国也有关于阶层形成的理论,如对绅士阶层的研究,资产阶级的形成等。与国外阶级阶层形成理论类似,基本上也是强调政治、文化、观念的因素。因此,国内外的阶级阶层形成理论普遍忽视了微观因素,如个人资本、习性、经历等对其进入阶级阶层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阶级阶层形成理论的深入。因此,在阶级阶层研究中,我们有必要深入实际,加强对微观因素的分析,使阶级阶层形成理论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韦伯.经济与社会(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G erth and M ills,From M ax W eber:Essays in S ociology,New Y ork: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6〕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黄光耀.爱德华?汤普森阶级理论评述[J].学海,2000,(1).〔8〕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9〕王立端,陈永正.E?P?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评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0〕Bourdieu,P.Distinction:As 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 ast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1〕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学研究, 2003,(6).

〔12〕具海根.韩国工人(中译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An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n the Form ation

of Social R anks and Classes

ZHOU H ong

(Department of s ociology,Zhongshan University510275,G uangzhou,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class formation is weak in the link of s ocial stratification study.There are fewer docu2 mentations specializing in i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summarized several typical theories on class for2 mation.That is,Marx and Engles’s theory on labor division,Weber’s theory on market conditions,Thom ps on’s theory on class experience and consciousness,Bourdieu’s theory on capital-habitus,and Hagen K oo’s theory on politics-culture.

K ey w ords:the theory of class formation analysis

〔责任编辑:彭书贵〕67

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林聚任先生是今日山东大学社会学的统帅。向林大帅致敬。今日中国社会学,成就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专此向领导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的费孝通先生、陆学艺先生、李培林先生致敬。李培林先生就是我们山东大学的杰出校友。很荣幸再次来到山东。八六年上过泰山,拜过曲阜,在青岛住过一个月。这几天上了孟良崮、英雄山、千佛山,看了黄河、大明湖、趵突泉,看了山东博物馆。不由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天下,而不是齐国统一天下?(此处略去五分钟。) (不念)二十年来,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理论研究上,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认识逐步深化,由1979 年之前只有阶级分析,发展到否定阶级分析、只有阶层分析,直到近年来又否定了对阶级分析的否定(仇立平,2006;仇立平,2007;冯仕政,2008),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并重。在实证研究上,更是硕果累累(李拓,2002;陆学艺,2002;郑杭生,2004;李培林,2004;邱泽奇,2004;吴波,2004;李春玲,2005;扬继绳,2006;朱光磊,2007,李毅,2008;李强,2010;梁晓声,2011),对新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演变,或从阶级分析角度,或从阶层分析角度,或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做了多方位的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珠联璧合,蔚为壮观。 (不念)瑕不掩瑜,美中不足的是,在众多实证研究中,很少有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全貌的数字化模式。仅有的两、三个数字化模式,只反映近期某个时刻的静态的状况,没有反映历史的沿革,不能直观把握新中国六十多年社会分层结构发展演变的宏观大趋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社会结构与发展演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数字化模式上面。在数字化模式面前,理论观点更容易深化,实证研究更容易检验。

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好处矛盾

三、阶级阶层的分化与社会的利益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的单一性被打破了,出现了“四个多样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结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阶级阶层的分化,包括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若干利益群体的形成。 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变化。首先是表现为工人阶级的变化,从传统的产业工人转变成为了企业家阶层、白领阶层、普通工人以及低收入阶层等四个阶层。其次表现为农民阶级的变化,市场经济打破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有的农民成为了企业的工人,有的农民成为了城市打工一族,有的农民成为了私营主或个体劳动者,出现了巨大的分化。最后体现在知识分子的变化上,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日益显著,一部分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成为企业家、白领阶层或私营企业主,这部分人已经脱离了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了社会的其他阶层,剩余的部分又分化成为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知识分子”、“从事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分子”、“从事社会管理的知识分子”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体”等四个群体。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要数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个体劳动者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迅速崛起,截至2003年5月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为262.5万户,注册资本为26571.10亿元【11】。私营企业主,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雇工来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的发展,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政治欲求等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群体独特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个体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所有制类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共有个体户数2353.2万户,个体就业人数为4636.5万人【12】。个体经济成为了

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_刘保国

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总120期)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 刘保国 [摘要]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都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我国当前阶级的存在使得在革命年代受到强调的阶级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的年代,突出阶层分析则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阶级分析;阶层分析;阶级;阶层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4)06—029—04 ① 对于阶级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而忽视阶层分析。事实上,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阶级分析与阶层都是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方法,他们并没有因使用阶级分析法而舍弃阶层分析法。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面对现代社会阶级存在状况的巨大变化,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以阶层分析为主,才能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阶级现象做出具体而周全的阐释。 一、阶级分析是认识社会 现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150多年前,即在1848年2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基本的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这可以说是对欧洲国家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划分、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最简明的概括。尽管其他国家的历史状况有所不同,但是这样一目了然的概括,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在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中掌握最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并用以剖析阶级社会的一切社会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性还在于,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抓住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并进而揭示出阶级社会里人际关系问题的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一切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阶级,因而也总是有一定的阶级立场的,这就要求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现象。马克思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对路易?波拿巴政变的研究之所以获得成功,是他站在客观的、超党派的立场上。对此,马克思的朋友埃卡留斯反驳说,所谓客观立场,完全是一种虚构。事实上,马克思对这一事变的研究,是站在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上,并且运用了正确的方法。〔2〕马克思本人也说,他是用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3〕的。 尽管当今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依然是我们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在我们党的理论体系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仍然是我们分析国际国内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①[收稿日期]2004—06—28 [作者简介]刘保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北京 100872

社会分层理论题库答案

亲爱的同学: 这是我用扫描仪扫描后又校对的,但由于时间仓促,肯定会 有一些字是错的,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自己纠正。学校不给我们电子版,故尊重为主,请大家只将本文档用作自己学习之用,谢谢合作!祝同学们在考试中都能顺利通过,取得好成绩! 《社会阶层分析》答案 答案 MA 社会不平等P2 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和社会机会分配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和 等级分化的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先赋性的性别、肤色、种族等因素,更主要 的是来自于法律法规、制度等制度性、结构性社会因素。 MA阶级P11 阶级是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研究领域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含义是指依据人群的类别和性质进行的人群分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MA社会封闭(韦伯)P41 韦伯所谓的社会封闭,指的是社会群体所采取的一种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行动,即把资源和机会局限于一小部分拥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拥有较多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群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垄断一些 重要的资源和机会,以确保只有他们这些人才能享受这些资源和机会。 MA市场能力(吉登斯)P109 指享有同样的经济机会——他称之为市场能力(market capacities) ,市场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格(如学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 MA矛盾的阶级位置(欧林. 赖特)P94 解答: 赖特是这样来划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阶级位置的: 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工具)、劳动力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处于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控制权之间,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阶级位置上。各种经历人员即是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分享上述三种控制权,但他们又不是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专业技术人员所处的阶级位置即是无产阶级又是小资产阶级,说他们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工资,在生产中受资本的控制;说他们是小资产阶级,则是因为他们可以控制生产中他们当前的劳动进程。另一个处于矛盾阶级位置上得群里是小雇主,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是直接生产者,由此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概念使用浅析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概念使用浅析 发布时间:2010-11-15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成员内部出现了分化,认清分化的性质及趋向对我们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对于防止分化扩大是关键。 关键词:阶级阶层分化社会主义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社会都是阶级阶级社会,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影响了整个人类生活。在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前“阶级”这个名词是人所共知的概念。“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上下大搞阶级成分的划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渗入人们的每个生活细胞里。改革开放后,我们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阶级概念在人的心目中逐渐淡化,但类似“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的话语依然存在于国家政治生活里。同时,另一个词“阶层”逐渐在社会学研究中频繁被使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日臻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而国际上社会主义的发展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与考验。新形势下如何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内社会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新变化之下的阶级与阶层,如何把社会主义与阶级与阶层的概念有机联系起来,并在此引导下去实践未来呢?

一.阶级的概念 一提到阶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把它和政治以及政治有关的活动联系起来,似乎它就是一个政治范畴,其实不然,严格意义上讲阶级应是一个经济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经典定义是由列宁阐述的:“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 所谓资产阶级,就是“在所有文明国家里一切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所必须的原料和工具( 机器,工厂) 的独占者”,而所谓无产阶级,是“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只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产者。” [2] 马萨诸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查德。沃尔夫说,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紧密相连的。阶级过程就是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阶级并不是象西方经济学者或社会学者所言,按照收入的绝对水平的高低或者权力的高低将社会划分的阶层,它是以是否存在剥削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都会有剩余(生产的多于自己消费的部分),马克思关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谁生产了剩余,谁获得了剩余,首先获得剩余的人将剩余又分配给了谁,分配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内部都有不同的组织阶级过程的方式,剩余的生产者可以是富人或穷人,有权的人或无权的人,男人或女人等等,这取决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剩余的分配也是如此,因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 阶级的产生和消灭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经济前提 第一、生产的发展导致剩余产。 第二、社会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现线、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阶级的产生主要经过两条途径:一是民族内部产法由可能,是民族、部落战争中的战得变为奴隶。 阶级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实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中,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已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時,是一些经济集团。阶级是特定的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即不同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同。 阶级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深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总合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当然,不同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

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即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那些不占有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的阶级结构。 自阶级产生后,人类社会就由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无阶级结构转变为以阶级划分为纽带的阶级结构。社会的阶级结构是可以分为基本阶级、非基本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就是每一社会形态中的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基本阶级以外的阶级则属于非基本阶级。阶层有两种所指: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差异而区分的不同层次;二是指根据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划分的特殊的社会群政治与社会政治结构。

最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1 2 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 3 4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疑5 难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里面开宗明义地指出:“谁6 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7 为什么要对中国各阶级进行分析呢?因为只有分析清楚中国纷繁复杂的 8 各阶层,才能分析敌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一切需要打击的敌人。9 使得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不错把敌人当成朋友,给革命的队伍和国家的前途造10 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阶级分析方11 法,将复杂的中国社会群众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2 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 13 在这些关系相互缠绕,行动相互影响的阶级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产14 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中国革命15 具有矛盾的态度,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在夹缝里艰苦发展和求生存时16 无比的渴望和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运动在17 国内有无产阶级的积极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时,由于其欲达18 到大资产阶级的发展要求受到威胁,他们又会怀疑革命。因而中产阶级的革命性19 是不高的,甚至有时候是负面的。中国共产党只能以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革命性较20 强的中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这对革21 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2 半无产阶级主要包含:绝大部分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23 种,他们的革命性都不尽相同。革命性的强与弱的原因在于不同阶级在旧中国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科院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前言 关于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向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与政策的重要依据。《毛泽东选集》的第一篇文章,就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在这篇纲领性的文献中,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当时中国阶级阶层形势分析,指出了在进行民主革命时期要"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为我们党进行革命并取得胜利奠定了阶级路线基础。经过20多年的革命斗争,我们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践证明,这条阶级路线就是完全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国家工业化建设,我们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大变化,逐步形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这就是同前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类似的,并没有形成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与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 正确认识目前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的地位特点以及她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向,正确认识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从中得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结论,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基本国情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实事求就是地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我们党与政府实行的政策与管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据以形成新的理论与新的经济社会政策,用以协调好党与政府同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应当指出,现阶段我们研究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期不同,已经不再就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安排好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地位与关系,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毛泽东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于1925年12月1日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只注意工人运动,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那么偌大的中国千千万万的人,到底哪些是我们的敌人,哪些是我们的战友呢?毛泽东说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做到团结我们的同志,去对抗我们的敌人,完成我们的革命理想。毛泽东就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中国的各阶级的情况。有地主和买办阶级,还有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地主和买办阶级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他们阻碍了中国的劳动力发展,是与中国革命互不两立的,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一方面要革命,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但当国内外无产阶级参与到革命中后,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于是他们又怀疑革命。毛泽东预见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必将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其本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思想,仅仅是一个幻想。小资产阶级,分为了左、右、中间三派。左派在革命中颇为要紧。当革命进行的若火如荼时,那些左派,中间派也会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到时候,右派受到革命形势的胁迫也会加入到队伍当中。而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压迫。他们急需革命,来得到自己的权益。所以他们是我们的战友,是我们的同志。 看完这个文章,我收获颇多。面对中国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运用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分析社会的各种矛盾。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清敌、我、友的阶级阵线。这篇文章在分析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时,首先考察了旧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把旧中国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两大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通过对这两大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对革命态度深入的分析,得出了比如中产阶级必会分化的结论。所以以后要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依靠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的社会现状、特殊国情,多做一些社会调查,那么就能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04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四、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一)社会分化与阶级 1.社会分化的含义。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在这里,所谓社会单位既指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也指社会机构。社会分化具有功能专门化和地位多样化的特征。其类型有: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等。 社会分化是具行社会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有的基于人们的自然特征,有的则以社会因素为基础。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社会差别。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实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①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存在仅仅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的本质是剥削。②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③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④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引发社会革命。⑤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阶级的消亡意味着社会不平等的消灭,这也是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前提。 (二)社会分层 1.社会阶层的含义和特点 (1)社会阶层的含义。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 作者:李毅 第一节中国社会分层:一幅条理分明、一以贯之的全景 图画 简而言之,观察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分层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定性地直接观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图示2-1描述了晚清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图示3-1描述了1959-1979年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图示8-1描述了2005年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 图示8-1 李毅模式:中国社会分层 2005

注:1. 干部与准干部2. 资产阶级

与图示3-1相比,图示8-1显示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分层发生了三个巨大变化。第一,三分之一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而且农民工的人数几乎等同于城市工人的数目。第二,由于1997年以后国企工人的迅速减少,城市非国有工人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国企工人。第三,中国资产阶级正在迅速发展。 第二种办法,是按时间顺序观察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定量变化。如果把图3-3、图 4-3、图5-3、图6-3 合而为一,就得到图8-1 。正如在前面各章所述,图8-1有几处明显的缺陷。例如,从1958到1978年没有农民工的统计数据;私营企业主的数量明显低估了;1300多万(现应有2500多万)在人才市场的准干部没有被归入干部,却被错误地归入私营企业主和城市非国有工人。对图8-1的修正有待今后的研究,有待于社会统计学家把这张图做得更为精确。但是,这些小的修正决不会改变图8-1的基本形状。 图示3-1、图示8-1和图8-1展示了一幅一以贯之的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全景图景。以下七节解释这幅全景图画。

第二节中国农民阶级的消亡 2003年,中国有农民三亿一千二百万,还不包括一亿七千六百万农民工。[1]尽管农民的绝对人口正在逐步减少,农民仍然占有中国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农业劳动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以中国农民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耕种中国的土地只需要当前农民数量的 1/4左右,因而超过一半的农民实际上是剩余劳动力。 有关中国农民阶级的研究数量庞大。如前所述,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至少达到6:1;在经济上,农民阶级处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在官方统计中,农民也包括农民工(见图示8-1和图8-1);而农民工的收入数倍于在家种地的农民;考虑到这个因素,不是农民工的在家种地的农民的实际收入同城市居民相比还要低得多。情况严峻。 一方面,1949年以后中国农民的预期寿命和整体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是第三世界的脱贫模范。[2]另一方面,今天三分之一的中国农民仍然生活在联合国的最低贫困线之下,即每天一美元以下。根据联合国《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3],中国生活在每天一美元以下的人口从1990年的33%减少到2000年的16%,这意味着一亿五千万人,即12%中国人口在90年代脱离了贫困。这与全球的趋势正相反,除了中国,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同期增加了28%[4]。

房地产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房地产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作者:

-----------------------日期:

房地产阶层研究报告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与1978年以前的阶层结构相比,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在基本构成成分、结构形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行科学分析需要新的视角 对于当前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如何去认识,如何给予理论解释,存在着各种争论。但不管人们有些怎样的争论,今天,简单地照用马克思针对19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或者毛泽东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提出的阶级分析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问题,无疑是不够的了。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①(《共产党宣言》,第11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版。)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进行实证的、科学的分析,从中得出关于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科学认识。具体而言,在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时,应该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划分阶层的惟一标准 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同时,公司制近十年来的发展也导致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的私人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其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对物质财产的占有并不是衡量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的惟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就要重新认识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并加以科学的发展,形成一个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新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不仅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也显著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同时,作为我国社会结构重要方面的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原有基本阶级、阶层发生明显的分化,当今社会阶层分层呈现复杂化趋势。正确处理这些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相互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和谐。所以,深入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研究各阶级阶层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阶级阶层分析法阶级阶层结构改革开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们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极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经济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我国阶级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化。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发生分化重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 研究分析社会阶级阶层的目的,是要正确认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特征和发展趋向,正确处理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社会稳

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分析,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向上流动、升迁的机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正确处理这些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相互和谐,才能保证社会的真正和谐。所以,深入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研究各阶级阶层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阶级、阶层概念 1、社会阶级、阶层的概念 (1)阶级概念 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形成了两个阶级。①阶级概念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决定了物质生产的全过程,而且也决定了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2)阶层概念 社会阶层是“依据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种种社会因素所划分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不同于社会阶级,它的测量标准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因素,还有其它各种社会因素”。阶层是由于收入水平、职业种类、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声望等社会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社会团体。阶层有两种基本类型,一①列宁. 伟大的创举[M]. 列宁选集: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分析 前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就指出:中国革命三十年而成效甚小,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所谓策略错,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革命运动是必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只有分清了敌人和朋友才能有走对路、一定成功的把握。建设当代中国(“当代”的界定采用史学界观点,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要分清敌人和朋友就必须对当代中国所存在的阶级与阶层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出二者关系,做好经验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方向性指导。 关键词:阶级,阶层,利益关系,支配关系,社会地位关系 一、当代中国存在的阶级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生产不足为基础,又将被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即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阶级的灭亡就不可避免。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已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阶级性、人数、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正如上文提到,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些阶级在当代中国已基本消失。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存在四大阶级: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农民阶级、私营企业主阶级、个体工商业者阶级和普通劳动者阶级。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作为一个积极,并未将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据为己有,并不存在对其他阶级的剥削问题。目前在部分地方领域农民对自己的剩余劳动还不享有完全的支配权,因此从集体所有制经济来看我国社会不仅存在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而且还存在着农民阶级。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主阶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它并没有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未造成较大的贫富差距。个体工商业者在个体经济中既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人又是私有生产资料的所有人,这个阶级对活跃城乡经济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普通劳动者阶级包含广泛,也是由无产阶级演化而来,虽阶级内部阶层分化程度严重,但经济地位属性没有改变,今天的分化也意味着将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前几个阶级融合,即阶级的消灭。 二、当代中国存在的阶层 依据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划分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各阶级的阶层构成。工人阶级,主要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雇佣工人、雇佣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官员、国有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资产者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有剥削行为的官员、有剥削行为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管理者、有剥削行为的雇佣关机和技术人员、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有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中间阶层则主要指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自己劳动,既不剥削他人又不受剥削的社会群体,包括无剥削行为的个体农业劳动者和无剥削行为的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经营者。 三、当代中国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我们虽无法把当前中国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归为阶级阶层关系的表现或反映,但是却不能不正视阶级阶层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在划分当代中国各大阶级的阶层时依据各个阶级阶层在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占有和获取上的表现,认为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主要体现在利益、支配和身份(社会地位)三个层面,即利益关系、支配关系、社会地位关系。 利益关系是指各个阶层在资源配置上产生的零和对立、竞争、互利等三类关系。利益关系是阶级阶层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利益博弈是当今中国阶层关系的主要体现形式。从马克思系列的著作中我们能明确了解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阶层是阶级的一部分。而马克思首先

关于社会阶层的四大流行理论

关于社会阶层的四大流行理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关于社会分层的认识上,社会学界从分层角度提出了四种理论。 第一种:“十阶层理论”。陆学艺教授等将改革以来的社会分化表述为阶级、阶层的分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为什么这样分呢?根据什么标准呢?陆教授等认为,区分的标准有三个: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陆教授认为,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好比马克思说经济所有权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样),由于组织资源具有最重要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但是,究竟应该将哪一种资源放在分层标准的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在社会分层研究上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证明的。究竟哪一种资源在分层中最重要,也还是需要争论和探讨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可以作为社会分层标准的资源有十种之多。所以,人们取哪一种资源作为首要资源往往与其政治目的有关,往往是为某一种政治理论服务的。十阶层理论的第二个结论是认为: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但是,如果细心考察人数和比例就会发现变化并没有这样快,该十个阶层无论人数还是比例主要还是集中在偏低的社会位置上。所以,全社会仍旧是金字塔型结构。而且,如果仔细考察每一个阶层内部成员的话,就会发现其内部成员的贫富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 第二种:“社会断裂”理论。这一理论是由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断裂是结构性的,造成社会断裂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