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单元生活咏叹群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鹰之歌高尔基①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团,望着大海。
②太阳高高地在天空中照耀着,群山向天空中喷出热气,波浪在下面冲击石头……③忽然,在蛇所待着的那个山谷里,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
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④它短促地叫一声,坠在地上,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怒,胸膛撞在坚硬的石头上……⑤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是它马上看出,这只鹰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⑥它爬到那受伤的鹰跟前,对着鹰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⑦“你要死了吗?”⑧“是的,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的!唉,你这可怜虫!”⑨“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鹰这样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
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⑩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⑪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⑫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可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1.高尔基《鹰之歌》中的“鹰”和“蛇”分别象征什么?选文还运用了哪些与《海燕》相同的写作手法?2.第⑨段表现了蛇怎样的特点?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文章结尾鹰是在什么情况下“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的?这表现了“鹰”怎样的英雄品格?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术特点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所选课文都是诗歌。
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具体到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学习,要求: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感受诗歌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呈现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抓住意象、情感、语言这三个要素,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借鉴写作手法尝试创作。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编选的六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之音。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在朗诵、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三、单元学情分析
2022年版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的学生对节奏、韵律有所掌握,但系统学习朗诵、鉴赏、创作诗歌,还需教师引导。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积累名句。
注意重音、停连、节奏,把握感情基调,读出感情韵律。
2.自主研读,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借助多种形式阅读和演绎诗歌内容,学习这几首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含答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1.下面这段节选出自于艾青的哪首长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怀念?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的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大堰河,会对他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深切。
请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说说这首诗给你带来哪些情感体验。
3.阅读《艾青诗选》节选片断,回答问题:(甲)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乙)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1)(乙)段中的“我"是指代什么?(2)这两首诗分别作于1937年和1942年,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歌咏了什么精神?4.作家聂华苓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请结合艾青诗作,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艾青诗歌特色的理解。
5.《艾青诗选》中的《吹号者》写于1939年,请结合《吹号者》节选内容,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6.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人物姓名。
《艾青诗选》》考点自测6(《马头琴》至《光的赞歌》)一、填空题1.“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这些诗句出自艾青的诗《》。
2.“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这一小节诗节选自《艾青诗选》中的《》一诗。
3.鱼化石失去了,不得已才沉默;失去了,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
二、简答题1.简要概括《启明星》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诗歌《帐篷》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3.在诗歌《帐篷》中,“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鱼化石》中,诗人通过对鱼化石的记叙和描写,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 在诗歌《鱼化石》中的“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6.结合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光的赞歌》这首诗是艾青沉冤二十年之后写的,艾青自称“归来的人”,他选择以“光”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新生,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描写“光”的。
三、阅读题阅读诗歌《下雪的早晨》,回答问题。
下雪的早晨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想起夏天的树林,树林里的早晨,到处都是露水,太阳刚刚上升,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
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小孩,和他的很轻很轻的歌声,此刻,他不知在哪间小屋里。
看着不停地飘飞着的雪花,或许想到树林里去抛雪球,或许想到湖上去滑冰,他决不会知道有一个人想着他,就在这个下雪的早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说课稿《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一. 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同步上课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旨在通过阅读一系列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本单元选取了五篇文章,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咬文嚼字》。
这些文章既有古代经典文献,也有现当代优秀作品,既有议论文,也有说明文,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视野,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答案。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本单元的重点文言文;能够理解并欣赏本单元的现代文学作品;能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并理解类似的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比阅读、深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
2.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探索答案。
4.对比阅读: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文本的特点和风格。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情境卷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24分)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精彩节目《山河诗长安》向观众展现了古今交融的长安城。
这一独特的演出再现了千年前的盛世长安,也让观众领略到了璀璨的、诗意的现代西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长安,感受大唐盛世。
【电影中的大唐盛世】《山河诗长安》中李白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一人物形象出自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穿越千年时空,直击观众内心。
小陕观看电影后在网上看到下面的评论,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如果说叙事是国漫长期以来的短板,那么《长安三万里》可谓打开了国漫故事的格局,mí补了叙事的短板。
它所带来的共鸣与感动不亚于当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而这种感动又不限于亲情,而是走向了更大的家国情怀、中华文明之思,以及有关人生、生命价值的感悟。
正如影片导演所说:“这个片子就是讲述这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角.色,这些诗人,他们的经典作品,是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些文化是流tǎng在我们血.液当中的。
”1.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分)(1)这个片子就是讲述这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角.色。
()(2)这些文化是流tǎnɡ在我们血.液当中的。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2分)(1)mí补()(2)流tǎng()【古都西安·不夜城对诗】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用诗词献礼迎来甲辰龙年。
在此起彼伏的吟诗之声中,笔墨诗词“涌现”在大唐不夜城上空,古代诗词观照今日长安,勾勒描摹出现代西安的风姿。
3.小陕利用周末时间来到大唐不夜城感受盛唐风采,被沉浸式体验节目“盛唐密盒”选中,参与诗词问答。
请完成以下任务。
(6分)何为君子?有人如韩愈不惜残年仍坚定报效之心,“(1)_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此是为君子。
有人如李白那样仕途艰难,但不改抱负,相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如刘禹锡那般怀才不遇,却不抛希望,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3)____________________”,此是为君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乡愁》是一首由现代诗人余光中所作的抒情诗。
诗歌以乡愁为主题,通过描绘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材分析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通过阅读诗歌,我们要理解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乡愁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分析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诗歌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乡愁》这首诗歌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对乡愁的情感没有深刻的体验,对作者的爱国情怀难以理解。
2.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不够:学生可能对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不够了解,难以分析诗歌的效果。
3.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品味不足: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不够,难以品味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品味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的分析,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品味。
《第一单元》单元整体设计一、自主阅读与探究初读四篇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海燕》找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结合注释、旁批,思考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二、意象解诗在九年级上册必读名著书目《艾青诗选》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写了被雪压草盖的坟墓、关闭的故居、枯死的瓦菲、一丈平方被典押的园地和长了青苔的石椅,写出了大堰河卑微的身世、悲苦的一生及身后的凄凉,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婉、悲哀、荒凉、遥远的意境特点,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悼念哀伤之情。
再读课本中的四篇课文,找出每首诗歌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客观物象构成了怎样的氛围、情调或情境(即诗歌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从中体现的?三、知人论诗选择课本上的诗歌或文本资源中推荐的“朦胧诗派”诗歌和“新月诗派”诗歌的任意一个作者,查阅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创作特点,以思维导图、结构图或坐标图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分享交流给其他同学。
再说说你所查阅的资料是如何帮助你理解这首诗的?四、牛刀小试1.仿写:选择课本上几首诗中的任意一首,对其进行仿写。
2.阅读文本资源中推荐的“朦胧诗派”诗歌和“新月诗派”诗歌,从其中任选一首你喜欢的,从意象、语言、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250字的赏析文字,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
五、主题阅读与交流全班分为五组,小组自由选择阅读“朦胧诗派”诗歌辑选或“新月诗派”诗歌辑选,每个小组根据所选内容完成相关任务:附:阅读与交流安排六、诗歌创作与诗刊设计1.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诗歌创作。
要求原创诗歌不少于三节,每节不少于四行,可参照读过的诗歌进行仿写、创作并交流修订,投稿班级诗刊,参加“新月·朦胧”诗歌阅读、写作和交流主题活动。
(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其一,创作一首诗歌。
我愿意是________;我是一个________;逝去的________;致________;仿佛;看见的,看不见的;夜;城市风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的对话……(2)从下列形象中任选其一,创作一首诗歌。
第一单元爱在诗中流转抒写青春赞歌【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目标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尝试诗歌的写作。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要通过朗诵,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并“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情感浓烈的新诗时,应关注诗歌朗诵、诗歌鉴赏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诗歌鉴赏上,本专题着重于写作手法和诗歌情感的鉴赏。
【学情分析】1.诊断测试请从所学过的新诗中选取一篇,为同学朗诵诗歌,鉴赏诗歌,讲解新诗写作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9位学生)(1)诗歌朗诵:87%的学生可以把握情感基调进行朗读,但缺乏技巧。
(2)诗歌鉴赏-写作手法:70%的学生所讲诗歌缺少对意象、语言、联想和想象等手法的分析。
(3)诗歌鉴赏-诗歌情感:83%的学生对所讲诗歌仅仅停留在内容的浅层理解上,不能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策略,不能真正领悟诗歌所寄寓的情感。
3.前测分析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有一定的新诗阅读积累,基本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新诗,但在新诗的鉴赏上存在困难。
九年级上册部编语文的中心主旨总结一、前言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文言文,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材内容1. 第一单元:人与自然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通过《沁园春·雪》、《湖心亭看雪》、《答司马谏议书》等文章,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 第二单元:人与社会本单元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题,通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等文章,让学生了解社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第三单元:人与自己本单元以人与自己的关系为主题,通过《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逍遥游》等文章,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激发内在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4. 第四单元:古代诗歌本单元精选了唐代诗歌佳作,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5. 第五单元:文言文本单元选取了《醉翁亭记》、《出师表》等经典文言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体会古代文化的韵味。
6. 第六单元:现代散文本单元收录了朱自清、鲁迅等大家的散文佳作,如《背影》、《纪念刘和珍君》等,让学生品味现代散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观点和情感。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增强文学素养,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4.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5.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建议1. 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味和情感。
2. 深入分析文章主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注重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结语九年级上册部编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写作、思考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艾青诗选》阅读引导如何读诗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艾青的诗歌都是自由诗,不拘泥于形式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是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2.品味诗歌的语言。
艾青的诗歌常常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3.把握诗歌的意象。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主题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艾青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4.体味诗歌的情感。
如《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呼喊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艾青晚年,通过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沉淀,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如《鱼化石》《盆景》等。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伽、克阿等,中国现当代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风格更为圆熟。
创作背景1.崭露头角1928年,18岁的艾青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国留学,1930年回国。
探究《艾青诗选》的“大形象”【学情分析】据我的教书经验,我们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
很多学生对诗没有兴趣,因为诗歌有纯文学的特质。
学生对纯文学的东西缺乏故事性,比较费解,而不想花心思去读。
如何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这是一种全新的收获。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主要学习欣赏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
我们教师就可以以这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为基点,灵活运用教材,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完成《艾青诗选》整本诗集的阅读与鉴赏。
【设计思路】我觉得统编版教材把《艾青诗选》替换了之前的《繁星春水》,编者是有一定的考虑的。
《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艾青诗选》的主题是爱国主义。
《繁星春水》的意象是大海和花;冰心的作品最突出的描写是母爱,以柔美的笔触,描写自然的安宁祥和。
而艾青的《艾青诗选》,它的意象主要是土地和太阳。
“土地”这个意象,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和对大地母亲深深的爱,是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对比两位作者的诗作,冰心的笔触向往的是祥和安宁的小情小景。
艾青的笔触则伸向民生疾苦、祖国大地的这种大爱、大情怀。
描写小情怀的诗作有很多,而像《艾青诗选》这种大情怀的诗作却不多见。
艾青从刚踏进诗坛发表第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就因作品的深沉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
著名诗人牛汉说:“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
牛汉的话告诉我们,艾青在我国新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强烈而鲜明的大爱是贯穿艾青诗歌创作的一条主线。
统编教材把《艾青诗选》这部名著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现代诗的单元,其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也在其内,这个单元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群,在这个单元里,设计先完成三个任务群后转入整本诗集《艾青诗选》的阅读。
用《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来开启《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之门的任务。
用“一篇”来开启“一本”的阅读大爱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