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代小说阅读》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14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第一单元:古代诗词鉴赏1. 课时安排:共计4课时-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第二课时:《静夜思》- 第三课时:《春晓》- 第四课时:《望庐山瀑布》2.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掌握《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的背景知识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重点:- 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掌握《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的背景知识和鉴赏方法。
4. 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讲解和分组讨论,学习《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和意境;- 分析《静夜思》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理解《春晓》中的春天景色和情感表达;- 探究《望庐山瀑布》中的山水意境和艺术表现。
第二单元:现代散文阅读1. 课时安排:共计5课时- 第一课时:《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记忆的河流》- 第三课时:《我的母亲》- 第四课时:《小石潭记》- 第五课时:《故乡》2.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掌握《荷塘月色》、《记忆的河流》、《我的母亲》、《小石潭记》、《故乡》的背景知识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代散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掌握《荷塘月色》、《记忆的河流》、《我的母亲》、《小石潭记》、《故乡》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方法。
4. 教学内容:- 分析《荷塘月色》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探究《记忆的河流》中的回忆和人生感悟;- 理解《我的母亲》中的母爱表达和家庭情感;- 分析《小石潭记》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探究《故乡》中的乡愁和家国情怀。
第三单元:古代小说阅读1. 课时安排:共计6课时- 第一课时:《红楼梦》选读- 第二课时:《水浒传》选读- 第三课时:《西游记》选读- 第四课时:《三国演义》选读- 第五课时:《金瓶梅》选读- 第六课时:《聊斋志异》选读2.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掌握《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聊斋志异》的背景知识和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临沂高新区朱景伟备课团队,指导教师:孙霞韩君燕)一、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的依据)(一)识字与写字1.1.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二)阅读与鉴赏2.2.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4.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4.2.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8.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7.1.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2.7.2.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表达与交流3.6.7.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二、单元学习目标(一)识字与写字(《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积累识记“读读写写”和课下注释中的48个字词。
(1.1.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二)阅读与鉴赏1.识记施耐庵、吴敬梓、罗贯中、曹雪芹四位作者作品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8.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2.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2.4.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4.2.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2.4.2.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表达与交流(学习改写)1.能从改变语体、改变文体、改变叙述角度等进行改写。
《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
P2 一、导入P3 清人金圣叹曾感慨道:“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
它为“造反者”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今天我们读《水浒传》这类古代白话小说,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不可磨灭的光彩。
P4 二、教学过程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围绕《水浒传》的阅读,共同完成以下3个学习目标。
P5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
2. 掌握古典小说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3.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P6 首先,我们来一起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背景。
《水浒传》的故事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
从一些史料的记载中,大致可以知道:以宋江为首的这支武装有首领三十六人,一度“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 yīng其锋”,意思是说宋江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
后在海州被张叔夜伏击而降。
P7 后来,宋江等人的事迹很快演变为民间传说。
自宋元之际始,水浒故事以说话、戏剧为主要形式,在民间愈演愈盛。
《水浒传》的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
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北宋末年的社会环境为历史背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被评价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名起义的小说。
P8 同学们,下面咱们来阅读教材第138页第二段,请你结合自己阅读《水浒传》的体会,整体感知《水浒传》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我们尝试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P9 好,下面老师来展示一张读书卡片,看看我和你的想法一样吗?读书卡片书名:《水浒传》体裁: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内容:作品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主题:官逼民反令你印象深刻的好汉/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该好汉给你留下的人生启示:做人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走进名著——感受古典文学之美适用年级九年级(上)所需时间课时安排:共用7课时。
其中课内4课时,课外3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1、地位和作用:本主题单元四篇小说节选自古典名著,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祖国优秀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从问题上来说,作为小说单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小说阅读和理解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单元组成: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其中《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是阅读课;而《杨修之死》《香菱学诗》是自读课文,可以说是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和鉴赏能力。
3、单元重点和难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激情。
(2)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
(3)学习、借鉴优秀篇目的写作方法,提高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4)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热爱祖国语言文化。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2、通过朗读、默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3、品读优美语段,分析人物形象4、进一步了解古代名著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网络,搜集有关名著资料2、体会中国古代名著的博大精深3、赏析重点语段,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4、借鉴并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写作方法5、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对作品时代意义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作品的时代意义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情操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对应课标1、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2、分析主要内容,体会重点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3、欣赏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4、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5、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开阔学生视野6、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形式搜集网络信息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你喜欢四大名著吗?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2、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四大名著在塑造人物方面堪称典范,你从本单元学习中,有何认识?专题划分专题一:感受、品读名著作品《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 3 课时)专题二:专题二:自读名著作品《杨修之死》《香菱学诗》( 4 课时)(其中,专题二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学习、感受、品读名著作品《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所需课时课内共用2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2、赏析优美语段,概括人物形象3、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体会作品主题专题问题设计1、《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主要人物是谁?他们的各有怎样的性格?2、文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是找出加以分析。
112020.1 •初中◎覃文珍(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北京 海淀区 100081)◆特稿·编者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编教材在九年级上册集中安排了第二和第六两个小说阅读单元,从散点式的学习过渡到单元集中学习,体现了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编排的螺旋式上升体系。
第二单元学习现代小说,主要表现少年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小说展开故事和描写人物的基本手法,培养学生感知小说艺术和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第六单元学习另一种类型的小说,即古代白话小说。
古代白话小说除了含有小说必备的要素外,还有一定的文言成分以及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任务,所以单独归到一个单元。
下面简要地谈一谈这一单元的选编意图和教学建议。
一、单元课文的组成及选编意图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最有代表性。
第六单元课文基本上由这些白话小说名著中的精彩章节组成,内容上有的反映当时百姓反抗社会黑暗压迫的行动,有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有的讲述乱世寻贤才、礼贤下士的感人故事,有的则描写时代大背景下豪奢家族的生活场景,都呈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
《智取生辰纲》节选部分虽然只记叙了杨志护送生辰纲一事,但是将杨志和梁山好汉的活动分作明暗两条叙述线索,表面上只对杨志一方着墨,却在行文过程中运用铺垫伏笔,同时虚写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虚实结合地展现出双方斗智斗谋的较量,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富有摇摆性,读来引人入胜。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用艺术化的夸张手法反映生活的真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也写出了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赞美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和诸葛亮隆中定计、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显示了他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课方案:第五单元第五单元古代小说学习目标1.阅读(1)激发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培育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2)养成用历史目光察看小说人物的习惯,擅长掌握情节发展的脉络。
(3)仔细阅读课文,掌握内容重点,把对小说人物的议论放在熟习小求情节的基础上,深入领悟作者的企图。
2.写作(1)学习古代小说仔细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刻画身旁熟习的人。
(2)就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或写法的多样性写一篇研究心得。
3.口语社交(1)口头复述课文情节,讲得越细越好。
(2)独立自主地研究问题,学习运用评论的方式,以片言只语表述自己的看法。
学法指导1.单元聚焦第1页/共5页《智取生辰纲》经过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绘,反应了封建统治下复杂尖利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豪在抗争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力量。
《杨修之死》记述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故,表现杨修的聪慧才华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露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深思熟虑的复杂性格。
《范进中举》经过描绘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天截然相反的境遇,侧重刻画了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四周各色人物攀高接贵的嘴脸,揭穿了科举制度的腐败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将锋芒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香菱学诗》经过香菱学诗这件事,展现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都给人以启迪--“学而不厌,不厌其烦”。
香菱固然身份卑微,但她聪慧刚毅,不甘愿于庸俗的现状而发奋自强,这一艺术形象很有典型意义。
2.阅读建议(1)课前阅读《水浒传》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七回,认识杨志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智取生辰纲》紧扣标题中的“智”字行文,学习中应以“智” 字作为打破口。
在整体掌握、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能复述故事梗概;从解析情节下手,经过人物行动、语言的描绘掌握人物性格。
(2)学习《杨修之死》一文,应先清除语言上的阻碍,熟第2页/共5页读课文,能够分别复述曹操和杨修之间目前和过去发生的事情,在解析文中重要细节的基础上掌握文章要旨,认识杨修和曹操不一样的性格特色。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实地实践和案例分析,探讨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为未来的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方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是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效果,通过研究分析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的效果,总结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验证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对语文整本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推动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探讨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为提升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能力开辟新的途径。
1.3 研究意义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通过研究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帮助他们建立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这对于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至关重要。
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小说单元整体教学(《范进中举》、《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教学目的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以训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⑴了解作者吴敬梓。
⑵了解课文内容。
⑶《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⑷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3、疑难词句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î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成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文的时候,要注意古近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部编本初中小说阅读教材编排特色与意图解析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也在不断地优化和更新。
部编本初中小说阅读教材编排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选材,注重挖掘优秀的小说作品;二是强调阅读策略的培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能力;三是注重与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一、注重选材,注重挖掘优秀的小说作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是注重选材,注重挖掘优秀的小说作品。
教材中选用的小说作品,既涵盖了古代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包括了当代优秀的小说作品,如余华的小说《兄弟》、苏童的小说《妈妈的眼睛》等。
这些优秀的小说作品不仅体现了文学的艺术境界,而且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这些小说作品也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二、强调阅读策略的培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能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阅读策略的培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能力。
教材中的小说作品不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要求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表达和文学风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策略,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在含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注重与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另一个特色是注重与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材中的小说作品既可以作为语文课的阅读材料,也可以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
通过阅读《西游记》,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思想等内容;通过阅读《妈妈的眼睛》,学生不仅可以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还可以反思社会现实中的人性悲剧和道德困境。